3

女性营销为什么越来越难?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content/brand/76924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女性营销为什么越来越难?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导语:在刚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各大品牌也进行了一波宣传推销活动,但是在这些营销手段中总有一些翻车的,那么该如何做好女性营销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八妇女节,又有营销翻车。

为什么要说“又”,近几年在女性营销问题上翻车的品牌并不少见,尽管有很多优秀的女性营销案例作为参考,每年仍然有品牌对女性营销的危险视而不见。

在上周,一家在天猫拥有133万粉丝的女鞋店“烫旗舰店”成为了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第一个营销翻车的企业。该店为了筹备三八妇女节,将天猫首页广告文案定为“这天,应该把所有男的腿平均锯断10CM”,并且宣称“统一高度,才是公平”。这条充满惊悚暴力的文案不仅伤害了男性消费者,大批女性消费者也并不买账。

与以往多数女性营销翻车案例不同的是,曾经案例的“雷点”大多集中在广告玩梗对女性不尊重、抖机灵打擦边球或者性别凝视上。而如今,一条看似“讨好”女性消费者的文案,却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反感,女性营销这条路上到底还有多少是品牌需要避开的大坑?

一、女性营销的剧本该怎么写?

在女性营销的过程中,也许大家都见过这样的剧本——女人就该用什么、女人就该穿什么、不买XXX不配当女人、XX岁女人该用什么……很多品牌在产品营销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踩中这些剧本,甚至那些国际大品牌也不可避免。

像这样贩卖外貌焦虑、年龄焦虑的剧本在主流广告圈中并不少见,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播焦虑成为了女性营销的主题,因为很多品牌相信,焦虑越严重,消费越澎湃。只是没想到这反而成为了品牌的反噬点。

2021年三八妇女节宣传期,香奈儿联手辛芷蕾在微博发出的广告文案:“不会用香水的女人没有未来”。一时间,激起了大量网友的负面差评,随后辛芷蕾公开道歉,并且删除了此条推广。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京东美妆产品的包装上,“不涂口红的你,和男人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条文案同样被指责不尊重女性。

随着大众范围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消费者开始抵抗刻意制造出的“人为焦虑”。那些热衷于在女性营销中贩卖焦虑的品牌自然走向了一条死胡同,这个时候,如果广告还在宣扬着过时的刻板印象,就会让消费者极其反感,毕竟广告是为了让人买单而不是让消费者讨厌。

靠传播焦虑再也无法引起共鸣,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把眼光放在了主张女性权益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在多个内衣品牌相继开始宣传打破身材焦虑、夺回身体的自主权。比如维多利亚的秘密开始启用大码模特、CK启用黑人变性大码模特都引发了热议,包括内外曾经的在妇女节上的营销“没有一种身材,是微不足道的”也引起了大批网友的认同。

女性营销剧本的细微差别却体现在品牌的目的性上,聪明的消费者在女性营销的过程中往往能够看到品牌的真心。负面例子则是在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烫旗舰店”的文案,看似品牌为了支持女性权益而发声,实则在内容上丝毫没有为女性形象带来正面影响,其目的也是为了刻意制造矛盾吸引眼球。

去年CK启用黑人变性大码模特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有部分网友觉得CK矫枉过正制造热点,但是有部分网友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无论CK的做法是否合适,但其结果是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特殊群体,而不是为了在短时间内推广CK的新品,这一目标被大批的女性消费者认同。

如今的消费者,判断品牌女性营销是否合适,其标准不仅仅是看这个品牌做了什么,更要看这个品牌的目的是什么。品牌营销需要引起积极地作用,哪怕是积极地讨论,冲突和话题只是手段,无论女性营销的剧本该怎么写,其实尺度一定是要建立在展现女性正面形象上的。

二、妇女节不是女性购物节

说起女性消费者的形象,女性在品牌广告中会被塑造成一种什么形象,这是一个好的女性营销剧本中最核心的问题。

女性营销就像一个缩影,品牌将自身价值与女性形象捆绑在一起,这是品牌营销情感共鸣的一种体现,很多品牌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总能找到自身价值与女性形象最完美的展现。

但品牌需要注意的是,正面的女性消费者形象一定不包括“购物狂”,品牌需要避免在三八妇女节将“消费主义”与女性绑定。

在越来越多的节日都变成了购物狂欢节的当下,女性作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妇女节的到来自然躲不过商业化包装,甚至有平台将三八妇女节塑造成又一个购物节IP。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反感将三八妇女节叫作女神节、女王节等称呼。因为这些词语关联的往往都是购物,折射出的是商家为了卖货销售而自行“造节”的行为。

三八妇女节作为一个女性坚守权益的日子在无形之中被商业化,这与女性需要展现独立自主精神面貌是相悖的。这又将回到女性营销剧本的死胡同里:女人要对自己好些,不购物给自己,就是对不起自己。所以与女性有关的节日都成为了购物节,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

不少的品牌果然踏入了这样的营销误区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我们总能发现各种专属3月8日的营销活动,甚至有的商家直接打出3.8折的优惠力度。打开手机短信,依然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节日促销短信。在消费主义包装下的38女神节、37女生节已经开始逐渐引起女性消费者的反感了。

在3月7日,微博热搜榜上出现了一条与女生节相关的话题#女生节学生会免费发3000双高跟鞋#,点开这条微博几乎可以看到高达90%的负面留言。网友不仅反感送高跟鞋的行为,更加反感三八妇女节被女生节所取代。在互联网上,女性主义已经逐渐觉醒,在这个趋势之下,品牌依然执着于将妇女节变为另一个女性购物节,这个结果带来的反噬作用不亚于传播焦虑。

女性营销为什么越来越难?

女性营销为什么越来越难?品牌逐渐意识到,在三八妇女节进行购物营销,试图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望,解决的只是商家的痛点,而不是女性消费者的痛点。而品牌想要完成真正的女性营销,则要抛弃引导式的销售行为,将真正的选择权交给女性。

三、避免过度消费女性标签

那么,对女性消费者来说,妇女节到底该如何过?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问题,女性营销也存在这一“世俗标准”吗?品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世俗标准”可能也是一种对女性营销的刻板印象。2021年的妇女节营销,潘婷就险些因为这一刻板印象而翻车。

在潘婷打造的#职场女性打扮伪自由#活动中,潘婷去掉“女”字旁变为潘亭,意为去掉女性的刻板印象。但随后的广告文案却是:征服职场,不必丢掉“她”,也能闪耀如她!很多网友表达了对该文案的不理解,既然不必丢掉“她”,潘婷还有什么必要变为潘亭呢?

性别不是问题,但却要刻意性别化,这也是如今女性营销过程中一个品牌容易忽视的盲点。

从贩卖焦虑到解放焦虑,女性营销的剧本看似在朝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发展,但同时关于品牌立“女性价值”人设的负面看法依然存在。究其原因还是出在品牌对女性营销矫枉过正上,品牌在主张女性利益的同时,过度消费了“女性”标签。

话题尺度难以掌握,营销目的也总是被人揣测,对品牌来说女性营销是否真的很难做。也许品牌可以反其道而行,在进行女性营销之前不要总在想女性需要什么,而更应该弄清楚,女性不需要什么。

除了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尊重女性、不要传播焦虑、避免用消费陷阱捆绑女性之外。很多品牌在用女神、女生等强调女性节日专属身份的同时,往往都会回避“妇女节”字眼,并且弱化女性形象或者展现女性负面形象的行为。而矫枉过正之下,品牌又容易标新立异,急于成为女性消费者的意见领袖,输出容易引发争议的刻板印象。

由此可以看出,在三八妇女节当天,品牌要做的不是取悦消费者,而是尊重消费者。同时消费者对品牌也有更深的期待,除了广告形式,企业和品牌是否也在身体力行帮助女性实现权益平等。毕竟广告和营销承担的不止是商业价值,也要承担公共文化的价值,体现品牌应尽的社会责任。

作者: 零零灯

来源:公众号:成功营销

本文由@成功营销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