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缺芯不是绝症,但也没特效药|电动车新危机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eefocus.com/automobile-electronics/51479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缺芯不是绝症,但也没特效药|电动车新危机-汽车电子-与非网

新的一年,本以为缺芯能够有所缓解。但未曾料到,天灾、人祸一股脑的又都来了。

汽车芯片供给问题,始于2020年年底。当初的说法是产能安排不合理,车企们因为悲观预期,砍掉了大部分车芯订单,再加上消费电子的挤压,车芯供应一蹶不振。

随后,去年8月,因东南亚疫情蔓延,遍布在东南亚的芯片封测厂基本上受到波及,第二波汽车芯片危机触发。受到影响较大的博世,其中国区总裁竟然在朋友圈公开上演了“想跳楼”的桥段。

时至今日,刚刚才开年不久,苏州疫情便导致苏州部分工厂停工,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亦有员工确诊新冠,再加上供应链中芯片经销商们“加价囤货”愈演愈烈,芯荒3.0,还会远吗? 

不久前,深圳华强北,因受疫情影响,停业四天。

作为全亚洲最大电子产品集散地,且掌握国内近一半公开市场电子元器件现货的华强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夸张点说,华强北停摆4天所造成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对汽车芯片的供应市场造成影响,甚至还包括消费电子、工程器械等其他行业的电子元器件供应。

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含义,在汽车芯片的供应链上,得到了极大的印证。

而依旧值得反复思考的关键在于,汽车芯片的供应链条怎样才能得到完善?所谓的变革,发挥作用了吗?

01、车芯市场,风雨欲来

进入2022年,汽车芯片产业并没有就此迎来供需恢复平衡的市场,反而有些急转直下。简单来说,除了天灾之外,人祸的因素正对市场的动荡形成更大的助力。

日前,央视财经再次对汽车芯片市场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并不乐观——汽车芯片价格全线上涨,原本20元汽车芯片,甚至炒到了近3000元。

forward?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mmbiz_png%2FoibcTJ1vAjqWdEu9ol5FdvRib3dic45APT3N6YiaJFZ6F3sOpicE6S6r6UaDmFrq4Rj8ZAyC7D0eIdDTKZaLFCDe7qg%2F640%3Fwx_fmt%3Dpng&s=0bc031

上文提到的那款身价翻了百倍的芯片,是由意法半导体生产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核心芯片ST L9369,原价仅为20元,现在被“炒”到了2800元的高价。

平心而论,像这样价格翻百倍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根据央视的总体调查显示,车芯价格简简单单翻几倍的情况,并非个例。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经销商囤芯片”也并不尽然。

据店主坦言,许多商铺内都没有现货,库存的芯片不到百枚,下游企业想要采购大量现货基本不可能,得要碰运气。甚至数年前生产的芯片,也会被车企、零部件供应商们盯上。

就此追本溯源地看,“芯荒”的矛头又顺着供应链向上,转头指向了车芯的开发生产端。

产能波动、产能限制,以及原材料的上涨,正是半导体供应商们“娓娓而谈”的东西,而且这种情况也很难进行反驳。

自今年以来,瑞萨、东芝、高通等芯片大厂就纷纷开启了行业第一涨,并带动着多家半导体厂商掀起涨价潮,涨幅最高可以达到30%。

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宣布涨价的半导体企业数量高达19家,其中晶圆代工企业就有5家,且涨幅大多处在10%以上。

有趣的是,各大企业涨价的原因基本上大差不差——原材料上涨、成本增加、产能受限。

以英飞凌为例,2月份的时候,英飞凌下发到下游各分销合作伙伴一份通知函。相关内容显示,鉴于市场供需矛盾及上游成本增加,公司已无法消化额外增加的成本,有意分配负担。

此外,英飞凌还在该通知函中提及,为了应对旺盛的需求,尤其是在汽车芯片领域,英飞凌将再次大幅增加投资,在近两年以每年50%的大额投资进行扩产,预计到2022年达到24亿欧元,以缓和供需紧张的问题。

看吧,明面上是通过涨价分摊成本,实际上做的却是扩大产能、产生规模效益的事。而且仔细观察的话,这种属于Tier 2、Tier 3的小心思,还会顺着芯片供应链向下,慢慢地被放大出来。

02、车企在扮演什么角色?

英飞凌的主要产品是MCU和IGBT,客户包括博世、大陆集团、电装等大部分Tier 1厂商。所以,当英飞凌涨价时,首先造成困扰的便是Tier 1们。

但不得不说的一点,Tier 1肯定不会承担下多余的成本,而是通过更下游的企业分摊;所以,整车企就成为了承接多余成本的一方。

总的来说,过去的2021年充满着不确定性,但哪怕是在芯荒、疫情的“混合双打”下,车企们的生活,却是有些出乎意料的“好”。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的方面,渗透率更是达到了14.8%。

于是,在各大车企的乐观预期下,正在进发中的2022,变成了一个新的增长年。

而车企们也像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不仅不考虑芯荒、电池荒、疫情等客观方面的长尾问题,甚至还纷纷定下了“吓人”的年销售目标。

比亚迪2022年的销售目标是150万辆;吉利2022年的销量目标是165万辆;长城汽车2022年的销量目标是190万辆……

显而易见,各车企们对于未来增量市场的预期,无外乎押注在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纯电汽车,另外一个便是全系混动。

而无论是智能化、电气化等“新四化”概念的深入人心,还是“软件定义汽车”的大环境下,电子零部件和半导体芯片的需求,都在呈指数型增长。

所以,如此情况下,先不说各大车企的产能是否跟得上,最直截了当的问题——就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供应而言,车企们备好货了吗?

据了解,国内自主品牌98%以上的车载半导体来自于欧美供应商,尤其是在传统燃油车的商业模式下,整车厂对Tier 1的依赖程度很高。尽管会有部分车企采取直采的方式,但总的来说,“被博世绑架”并非耸人听闻。

所以,面对严峻的供应链状况,车企们一意孤行的意义,在哪里呢?

关于此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换个角度获取。

咱就说,有过“芯荒”前车之鉴的车企们,会不会是想要通过更高的目标,倒逼一下Tier 1和芯片供应商,以获得更多的产品配备份额。

要知道,做买卖常常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如此大环境下,当整车厂向Tier 1们订购足够份额的配套设施时,很可能出现打7折供给的情况。

假若真的如此,那么车企制定更高的目标,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芯片,以及产出更多的利益。

前段时间,欧拉的黑猫、白猫车型停产停订,敲响了业界的警钟。

欧拉品牌CEO董玉东坦言:虽然欧拉品牌背后有产业链的优势,但是这两款小车仍给公司带来巨额亏损。以黑猫为例,2022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后,黑猫单台亏损超万元。

毫无疑问,除了新能源补贴滑坡、电池涨价之外,芯片供应问题势必也包含在了其中。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除欧拉之外,其它品牌是否也会出现类似问题,甚至停产的程度?

03、国产替代,有苦难言

关于去年的缺芯,始终逃不过三点:东南亚疫情,产能吃紧;有利可图,经销商囤货;半导体原材料上涨,成本上浮。

时至今日,俄乌冲突下动荡的国际环境,以及各种未得到解决的长尾问题,卷土重来的芯荒3.0,将在此基础上,附带更多的属性。

人们常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事实上,芯片供应链的变革也是如此,当眼前存在着各种考验与挑战时,机遇也悄悄地埋藏其中;尤其是关于“国产替代”,属于机遇的一面还要远大于挑战的一面。

简单来说,国产替代可以细化到三个层次:车芯的国产替代;集成零部件的国产替代;以及整车的国产替代。

不难看到的是,现在国内的汽车市场,“自主三强”也好,合资车企也罢,都能在销量上实现自我的价值,也算是完成了整车方面的国产替代。

但在集成零部件方面,国产替代程度还远远不够。

相关市场依旧由博世、大陆等行业巨头把控,如此一来,芯片的国产替代也会随之滞后;毕竟像博世这样的Tier 1,总不至于使用国产芯片,来做自己的零部件套件。

像这样,一环套着一环,想要跳过集成零部件的一层,进而实现国产芯片的替代,并非易事。

换句话说,当集成零部件达到50%以上的国产替代时,国产芯片的替代才有可能更加顺畅,进而拥有稳定的订单,然后活下来。

回顾曾经,坊间不时传出阴谋论的论调,说汽车市场常态化缺芯,是因为资本、芯片制造商、Tier1、主机厂、经销商们,彼此心照不宣上演的一场“苦情戏”。

只不过,尽管有那么多人在浑水摸鱼、顺水推舟,但属于国内市场自己的芯片供应链,这次宝贵的机会,不能再错过了。

缺芯不是绝症,但也没特效药。

作者丨张之栋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别   致


版权声明:与非网经原作者授权转载,版权属于原作者。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与非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作侵删。 侵权投诉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