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文讲透丨品类是什么?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extend/76661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一文讲透丨品类是什么?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10:23

编辑导读:什么是品类?相信这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本文从产品与品类、品类相关概念、品类分化、品类融合、品类思维应用五大方面对品类进行讲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看下去呀~

营销的底层逻辑,是满足客户需求,而客户需求对应的便是“以某品类解决某种需求”

消费者用品类思考,用品牌表达。所以品牌占据品类,便是抓住了消费者底层需求。接下来我们对品类进行讨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文章目录:1. 产品与品类  2. 品类相关概念  3. 品类分化  4. 品类融合  5. 品类思维应用

一、产品与品类

1. 什么是产品

产品含义更广,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

产品更多是从物理层面去定义,如护肤精华是产品,品类是从需求层面去定义,抗老/美白精华是品类。可以说,产品包含品类,但品类不仅仅等于产品种类。

2. 什么是品类

品类,与消费者需求或者利益点相关,这也是品牌需要占领的战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是从文化洞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角度去定义婴幼儿奶粉品类。想到给中国宝宝买奶粉,便想到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飞鹤。而在这个过程之后,才是用新鲜的产品卖点去促进消费者选购。

在这里,奶粉是产品,是物理属性,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奶粉是需求属性,品牌占据了需求属性,便能影响消费者决策。

一方面,品类可作为产品划分的一个单位,但另一方面,用品类的思维梳理策略则更为重要。

二、品类相关概念

了解品类,才能更加了解生意。

只谈品牌,那只是发现了冰山一角,“品牌+品类”才是整座冰山。

品类最核心的两个概念:品类心智和品类特性。

1. 品类心智

简单理解,心智就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关键词,这是由大众消费者的认知决定。例如:加多宝的品类心智是预防上火,沃尔沃品类心智是安全。

而品牌,是消费者心智中品类的代表。消费者先产生需求,然后联想到某种品类,再决定选购的品牌,这是消费者逻辑。

从消费者角度看,品类心智有两大特点:数量有限和聚焦原则。

a.数量有限

数量有限指消费者心里能记住的品牌数量有限。想起某个品类,脑袋里只会浮现7-9个品牌,排名越靠前,被消费者选中几率越高。这就是在早期定位中,品牌们经常讲第一、冠军的原因。

例如:世界杯上“海信电视,中国第一”的广告宣传,“打造XX中国第一品牌”的定位口号等。

在品类思维里,叫心智首选。把品牌打造成品类的代表,成为消费者心智首选,是品类终极策略。

b.聚焦原则

聚焦,是指消费者沟通,要简单、集中。传播的核心是编码和解码的逻辑,编码越复杂,解码存在的信息表达就越不完全。因此信息越冗余的时代,表达就更应精简。品牌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传达的点更应聚焦。

例如聚焦销量,“10罐凉茶,7罐加多宝”,香飘飘奶茶“绕地球一圈”,简单易记,凸显出品牌销量优势。又例如美妆聚焦功能,薇诺娜“专注敏感肌”,韩束“巨补水”等,直接表达核心诉求。

2. 品类特性

指最能代表产品卖点品牌利益点的关键因素,通常是销量、功能、技术等硬性指标,较少涉及感性利益。品类的特性,是在消费需求的基础上,由企业的实力和技术决定的。

品类特性是品类思维最核心逻辑,如人设一样,需要反复打磨和思考,才能找到最具代表性,最具攻击力的品牌之矛。

品类特性的提炼,可从消费需求入手,用技术和资源去满足需求。

例如:汽车不仅要代步,还要有身份感和操纵乐趣,于是宝马主打“操控”属性。

可以从市场趋势入手,去创造新的需求,打造全新的品类概念,抢占心智。例如:智能手机品类逐渐代替功能手机,苹果利用iphone一炮打响,小米前期抓住“发烧、性价比”抢占低端。

还可以从竞争对手入手,通过定义对手,来定义自己。例如:青花郎捆绑茅台,喊出“中国两大酱香型白酒之一”,百事对标可乐定义“年轻激情”。

三、品类分化

品类分化和品类融合都是市场不断细分的原因。

分化,是拆解品类特性的过程,是纵向做深市场的结果。社会发展,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便催化了品类分化的出现,如人类细胞一样,不断分裂新生。

因此,品类分化看的是未来。简单而言,就是品类出了新功能,形成新的品类特性。

例如:鞋子的分化

原始社会人类为了保护脚底,发明了简易草鞋。后来,战争和地位的需要,鞋子出现第一次分化,出现了皮靴,不仅更好保护双脚,也成为贵族身份象征。为了不让裙子裤子沾湿泥水,高跟鞋又随之诞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被不断开发,鞋子也不断分化成更多的细分品类:运动鞋、休闲鞋、豆豆鞋、马丁靴等。

例如:电视的分化

早期的黑白电视,随着色彩和厚度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彩电、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超薄电视等。过程中产品的基础属性清晰度、色彩饱和度、美观度不断被优化。同时网络电视的发展,也让电视的智能化越来越高

家庭电器的分化,从一个水壶,分化出专用的煮蛋器;电脑的分化,从大型台式电脑,分化出笔记本和平板。只要社会向前发展,分化就会继续。

看到品类分化的规律,便能快人一步掌握先机。

四、品类融合

顾名思义,品类融合就是把不同品类特性结合起来,诞生新的品类,是横向拓宽市场的结果。品类融合的要义,是为品牌的发展找到新的原动力。

例如:不同品类的特性交叉,诞生新的品类

果汁+果粒=果粒橙,苏打水+果味饮料=元气森林,燃油车+电动车=雷凌双擎。

例如:现有品类特性与社会属性交叉,赋予新的生命力

彩妆+国风=花西子,坚果+萌=三只松鼠。

不管是品类分化还是品类融合,都是为品牌品类找到特性的一种方法。

在这个“所有行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的时代,传统定位方法公信力不断流失,能不能把握得住,不是靠资历脑补概念,看清楚品类发展的过程,找到品类的特性,才能找到生意。

五、品类思维应用

策略人的武器,是思维。用品类推导策略就像精准制导导弹,往往能够一发入魂。

用品类思考策略的基本逻辑:

1. 目的:让品牌成为品类代表,成为心智首选,占据品类第一。

2. 基本原则:用品类思考,用品牌表达。

3. 研究方法

品类地图:研究品类分化和品类融合的发展过程;

消费心智:人群需求和人群洞察,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理解心智特性;

品类市场:市场大小,竞争者多寡。

4. 核心策略:品牌=X,X即是品类特性,“一词”简化表达,大道至简。

5. 占领心智策略

聚焦原点人群:消费者中最具代表性的顾客为品牌发声;

聚焦原点市场:销售渠道、传播渠道选择;

站在竞争对手旁边:市场领导者需要引入竞争对手,共同教育市场;

打造信任状:明星背书、机构背书、专家背书、权威背书;

6. 策略配称

品牌配称:名称、视觉锤、品牌表达;

营销配称:用创意创造心智第一、用销售方法创造销量第一;

产品配称:聚焦核心品项,夯实USP;

服务配称:售前、售后、话术体系、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总结:

之所以强调品类的重要性,在于品牌真正要占据的是某种需求,是消费者的逻辑。不应限于企业的逻辑,只局限在不能表达解决消费者问题的物理性产品。

产品是粗放式的工厂产物,在消费者需求不断进化的同时,产品也需要不断进化。品牌从需求的角度占据品类属性,才是品牌的终极发展之道。

本文由 @藏锋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