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朱启臻:俄乌战争影响全球粮价,中国如何确保自身粮食安全?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gelonghui.com/p/51387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首页 > 文章详情

朱启臻:俄乌战争影响全球粮价,中国如何确保自身粮食安全?

2小时前

3,738

本文来自:原子智库-腾讯新闻,作者:朱启臻

1.3万亿斤是确保中国口粮安全的底线。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当年粮食产量目标仍要在1.3万亿斤以上,实际上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达到1.37万亿斤,此前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18连丰”。为什么2022年还要把目标制定在1.3万亿斤?这个产量对中国粮食安全意味着什么?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启臻解释说,1.3万亿斤是确保中国口粮安全的底线。“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经不起粮食的波动,粮食必须绝对安全,少一点也不行。”

以下为正文。

“连年丰收”仍要强调粮食安全

近几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增收,年产量一直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实现1.37万亿斤产量。之所以强调1.3万亿斤,是因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守住的底线。

今年依然将目标定为1.3万亿斤以上,这是中国口粮安全的底线。《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更高的指标,既考虑粮食需要,也考虑农业生产现状。只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能确保口粮安全。

无论是在之前的一号文件,还是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着重提到了粮食安全。到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连年丰收,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旧需要强调粮食安全。

首先,这是出于国际形势的考虑,因为我国粮食对外依赖度还有不小的比例,比如对大豆、油料进口的依赖,对饲料粮的依赖,以及对禽畜、蔬菜种子的依赖等等。

国际形势具有不确定性,像最近的俄乌战争如果持续,会严重影响全球粮食价格,甚至影响到粮食的供给。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经不起粮食的波动,少一点粮食也不行,在这方面要绝对安全。有人说我们就少5%,少1%也不行!少是什么意思?少就意味着有人吃不上饭。

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实现了这样一个目标: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自己的饭碗里要装中国人自己的粮,因为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不能指望任何国家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

另外一个背景就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冲击了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疫情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影响到农业的生产。之前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多个国家宣布粮食不再出口。从这点上考虑,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自给。

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疫情防控的需要,以及依然存在的卡脖子技术等,都要求中国必须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同时,这些年部分地区出现了撂荒、耕地退化、良田被占等等现象,也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粮食生产。

现如今,中国在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粮食作物做到了丰年有余。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在作物育种、耕地保护、栽培技术方面,很多均处于国际水平,有些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比如小麦育种、玉米育种、杂交水稻等,都有一系列成果。

但必须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油料、肉、蛋、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这些东西都需要消耗粮食来转化。所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我们必须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逐渐减少对进口的依赖性。

发展种业和保护耕地都重要

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稳增稳产,发展种业和保护耕地都很重要。

今年“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了18亿亩红线的保护。这些年耕地保护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占用了大量粮田、肥沃的耕地,搞房地产、大工厂、大公园、大马路、大开发区,致使优质农田数量减少。为了满足中央对耕地总量的要求,一些地方让基本农田“上山”“下滩”,把本来不适合种粮耕地的土地“调包”,这样的偷梁换柱,实际上使农田数量打了折扣。

如何保护耕地?中央提出来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确定基本农田到地块,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调规。基本农田主要种粮食,高标准农田全部种粮食。而且要层层签订责任书,党政同责,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打折扣。今年要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最终要建成12亿亩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

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一靠政策,二靠技术,特别是种业发展十分重要,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补短板,解决“卡脖子”技术。要有我们自己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成果,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种业受制于人很麻烦,一旦被断种,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在粮食、肉鸡育种方面,我们已经获得了巨大突破,相信用不了多久,卡脖子技术问题会得到解决。

只有农民才能保护耕地

耕地数量的保护通过压实责任可以得到解决,但是耕地质量的保护却要依靠农民。中国农民种地越种越肥沃,得益于中国种养结合的农业智慧,得益于老百姓用地养地的可持续理念。中国老百姓很早就发明了轮作、休耕,发明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的有机循环,秸秆还田,用秸秆做饲料,禽畜排泄物作有机肥,又回到了田间。这样的智慧,全世界都在向我们学习。但是由于错误的发展理念,由于缺少对优秀文化的理解,一些地方消灭或削弱了这种循环,使农业上了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

有人说土地越种越瘦,其实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耕作层的肥沃的土壤越来越薄,黑土地原来有50厘米左右厚,由于水土流失,现在变得只有20厘米、30厘米厚了。另一层含义是有机质含量在下降。一位土地专家说,10年以前,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是12%以上,现在只有3%了,需要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再过几年黑土地可能就毁坏殆尽。所以总书记非常重视黑土地的保护。今年政府要实施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就是要保护黑土地,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永续利用的土地。

那么,谁来保护耕地,除了政府的责任,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常言道,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是土地的保护神,只有强化土地和农民的关系,培养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赋予农民对保护耕地的责任,农民才能自觉保护耕地,除了农民,谁都保护不了耕地,因为农民是土地的使用者。我们认为必须沿着家庭经营的路径,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有很多好处,以农民为主体,继承了农户经营的全部优点,是高素质农民的有效载体,也是农业后继者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

家庭农场规模可大可小,适应性十分广泛,可以是适度规模农场,也可以是“小微农场”;可以容纳任何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就地就近充分就业,农民不离开家乡,便于照料老人和儿童;可以有效激发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和对合作组织的需求,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微观动力。

此外,家庭农场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农民珍惜土地的感情,激发人们保护、爱惜耕地的热情和动力。“农民是土地的保护神”,只有在家庭农场的环境下最容易实现。无论是藏粮于地,还是藏粮于技,家庭农场都是最有效的实现路径。

有人说,现在的农民不爱惜土地了,那是因为没有很好贯彻中央长久不变的政策,不断折腾土地的结果。如果农民不爱惜土地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些年有些地方不断折腾农民的土地,给农民灌输土地是国家的,不是农民的,想收回来就收回的观念,还宣传一些把土地收回集体的典型,这些乱象严重破坏了农民对土地关系的认知,使农民失去了保护耕地的热情和信心。

稳定和激发种粮积极性,必须靠让农民增收

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和“两会”上,都提出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让农民种粮有合理的收益。还要继续稳定实施农资补贴、农机补贴,适当提高粮食价格,让种粮农民的收益能够得到保障。

只有农民们的收益得到了保障,才会有人愿意种地,国家粮食安全才能够得到保障。中央在这点上讲得很清楚。如何缓解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要找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要做到粮食增产就是农民增收,而不是增产不增收,更不是谷贱伤农。通过政府支持,收入保险,价格保障等一系列措施,维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让老实人吃亏。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融合农业,鼓励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提高农民的收入。

理论和实践早已证明,只有农民是最适合经营农业的,没有高素质的农民,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不可能有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高素质农民的培育环境,最关键的不是给他们知识和技术,而是要让他们对土地投入有长远预期,不能一年一折腾,五年一折腾。不折腾农民土地,是激活农民对土地、对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重要条件,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重要政策保障。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暂无更多评论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