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从来没酷过的雀巢,为什么能在食饮行业排行第一?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70527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从来没酷过的雀巢,为什么能在食饮行业排行第一?

原标题:从来没“酷”过的雀巢,为什么能常年霸榜世界第一?| 跟老消费学什么

「能和“老消费”学什么?」系列由进击波财经旗下湃动研究院倾力推出。我们希望在这里,重新回顾“老消费”崛起之路,探寻它们的变与不变,旨在为大家抽丝剥茧,梳理清楚那些穿越牛熊的消费品企业都做对了什么。我们能学到什么。而不是因为某个新消费几个月做了一个亿而焦虑,或是亢奋。未来,健康的商业状态应该是趋于理性和专业主义,长期主义的。这是本系列的005号文章。

雀巢可能是最不“酷”的食品巨头

你是一个很酷的人吗?你酷过吗?你上一次看到很酷的人或事,是什么时候?

这个时代不缺少聚光灯,它尤其偏爱那些明星科技企业,许多讨论甚至与主业无关——华为天才少年到底有多天才、宁德时代创始人为什么最喜欢令狐冲、特斯拉送到太空的跑车现在飞到哪了等等。

虽然酷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慕强,是一种对方能做到而我做不到的惊奇,赞叹,羡慕。但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酷很多时候是一种依赖视觉的感官体验(非贬义),比如五彩斑斓但又显得和谐高级的包装、穿着时尚面无表情的模特、绝美的表演舞台......相较于很容易就酷得没边儿的科技行业,有些行业显得平淡了不少,比如食品饮料。特别是一些老牌巨头,跟出尽风头的新品牌相比,人们似乎失去了谈论它们的热情,因为感觉它们不够酷了。 

凡事总有例外,比如诞生于1886年的可口可乐。提起它时,大部分人很难联想到它实际已经135岁“高龄”了。一代人终会老去,但可口可乐似乎永远年轻。成功好像也总会嘉奖那些始终抓住年轻人的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21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可口可乐是唯二进入前20的食饮品牌之一,排名第11,比另一个品牌高了足足9名。该榜单由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Robert Mundell创立,连续18年发布,排名根据“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三项指标综合得出。

那另一个是谁呢?雀巢,排第20,成立于1867年,比可口可乐大19岁。嗯...雀巢?好像,跟154岁还挺搭的?不是说雀巢很老的意思,而是像一个阅历丰富的老人给人的感觉:稳重、踏实、温暖、安全。

上面那个榜单能说明可口可乐才是行业第一么?现实世界很少有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我们不妨换个视角看看《财富》杂志的追踪,在以“营收”为唯一依据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雀巢才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营收超第二名近200亿美元。

从来没酷过的雀巢,为什么能在食饮行业排行第一?

这个排名多少有点令人意外。但大众对雀巢作为“行业第一”体感的下降不是没有原因的。

最近几年,中国咖啡行业的中场战事如火如荼,众多后起之秀吸引了无数媒体和资本的关注。然而作为统治了大多数人学生时代的咖啡品牌,雀巢在很多叙述语境中,常常是以一个“没落者”的形象出现的。 消费者普遍觉得雀巢不“酷”了,我曾经也这么认为。但当我翻阅完它154年的历史,我才发现,雀巢不是近几年才不酷的,在诞生后的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它其实从来就跟“潮”“酷”没太大关系,但这并不妨碍它几十年霸榜行业第一。

咖啡也只是雀巢商业帝国的冰山一角,奶粉、冰激凌、巧克力、调味品、矿泉水、茶饮料、保健品,甚至是宠物食品,几乎所有人和宠物能吃能喝的,雀巢都生产和卖。雀巢不仅有不到1块钱的速溶咖啡,高达20元左右一瓶的高端矿泉水,巴黎水和圣培露,也是雀巢的。它也是星巴克最大的代理商之一,拥有其袋装零售业务在全球的永久销售权。雀巢甚至还是欧莱雅几十年的小股东,前不久刚通过减持套现640亿元。即便是咖啡业务,也与大多数人的直觉相反:雀巢2021年不仅交出了10多年来业绩最好的半年报,其中还点名表扬中国区的咖啡业务“实现了双位数的强劲增长”。

为什么总被描述为“过去式”的雀巢咖啡,业绩不跌反涨?我认为有雀巢自身很能打的原因——速溶品类高性价比+四大细分品类全面发展+销售渠道多如牛毛;但主要是因为享受到了行业红利——在投资机构和咖啡新秀们的耕耘下,中国咖啡行业正在高速增长,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

不过雀巢的咖啡业务并非今天故事的主角,更多还是聚焦于“能从老消费学什么”这个话题,鸟瞰雀巢百年成长史中的精华经验,下文将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还是小公司的雀巢是怎么拼杀存活下来的?长成巨头后,雀巢又是如何守好庞大的商业帝国,几十年霸榜行业第一的?品牌不够潮酷对雀巢到底有多大影响?

文章略长,先说几个重要结论,大家可自行跳跃阅读:

1、食品业的第一性原理:充饥、美味、安全、方便、情感

2、即便跨行到非食品业,也要保证母品牌是“食品”的心智认知

3、主营品类不仅不能荒废,而且要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4、多品类+全球化+食品安全,最小化风险,才能最大化收益

食品业的第一性原理:
充饥、美味、安全、方便、情感

雀巢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如果硬要浓缩成一条,我认为是它抓住了千变万化的食品行业里,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不会变的需求:充饥、美味、安全、方便、情感。前四个可能还好理解,情感又是怎么回事?它主要跟雀巢持续且坚定押注婴儿食品和宠物食品有关,下文会详解。我把雀巢的历史简单概括为三个阶段:

  • 1867-1945年,生存期,耗时88年

  •  1946-1996年,大富期,耗时50年

  • 1997年-现在,巨富期,已坚挺24年

1、1867-1945年,生存期,耗时88年

第一阶段,是1867-1945年的【生存期】,频繁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下,人们需要能填饱肚子+安全卫生+方便携带和长期储存的食物,对应的刚需即为充饥、安全、方便。雀巢通过婴儿米粉、炼乳、巧克力、咖啡四大拳头产品很好地满足了这些刚需,成功从小作坊成长为跨国集团。

19世纪中叶的欧洲,同时经历着战事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婴儿死亡率很高,问题主要出在食物上。当时初生婴儿的食物来源主要有三类:母乳、动物奶、粥。那时每户会生很多小孩,多的会生十几个,许多妈妈母乳不够、也请不起奶妈,而那些去工厂赚钱养家的母亲无法随时喂奶,因此很多人会给婴儿喂成人食品,比如动物奶和粥。但当时许多奶厂建在乡下,鲜奶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营养丰富容易滋生细菌,成人喝了可能没事,但脾胃娇弱、免疫力差的小婴儿却常因此患上结核与伤寒。

至于粥,那时人们并不知道6个月前的婴儿不能喝粥,因为会引起严重的肠道疾病。婴儿患病后,由于医疗水平本来就不先进,加上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在欧洲四处挑起战火,婴儿难以得到有效救治,死亡率很高。

也就是说,婴儿健康喂养是个很大的市场需求。雀巢的创始人Henri Nestlé曾当过十几年药剂师,拥有不少化学和生物知识。他发现这个需求后,便试着研发解决方案。最终,他在牛奶中混入了糖和面粉,并用特殊技术去除了面粉里婴儿消化不了的淀粉和酸性物质,做成了一种保质期很长的婴儿米粉。可以说,这款米粉就是当时的硬科技。

当时有类似功能的产品还有炼乳(一种加了糖的浓缩牛奶),雀巢最大对手英瑞公司的拳头产品就是炼乳。一战前的1905年,雀巢趁英瑞创始人去世元气大伤之际吞并了对方。由于加糖的浓缩牛奶很适合用来做牛奶巧克力,雀巢同年开始通过提供原材料和代销的方式介入巧克力业务。九年后的1914年,一战就爆发了,婴儿米粉、炼乳、巧克力,都能有效充饥,且保质期长、易于运输、方便携带,在军方和民间都很受欢迎,雀巢趁机在美国和澳洲建厂生产、扩大销售,一战争结束时在全球有40家工厂。

一战结束后需求下降,雀巢因生产过剩库存高企,1921年出现了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亏损。雀巢此时第一次引入了职业经理人,通过降本增效+产品创新的方式挺了过去,还为扩大巧克力业务收购了瑞士最大的巧克力公司。其中贡献最大的创新产品是速溶咖啡。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主要咖啡消费市场欧洲和北美需求锐减,咖啡价格崩盘,巴西咖啡豆严重滞销,曾有新闻报道“巴西一年就有2200万袋咖啡倒入大海”。

雀巢于是开始研究耐储存+能保持咖啡原始风味的速溶咖啡,搞了快十年终于搞成了,于1938年正式推向市场。没想到天降大运,一年之后二战爆发了,前线士兵需要喝咖啡提神,雀巢这款产品因便携耐储存,进入了美国 军队的采购清单,大赚一笔。1945年二战结束时,雀巢的工厂已遍布五大洲,四大主营品类都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成立之后88年的时间里,雀巢经历过大起大落、又大起,从小作坊小公司,蜕变为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初级跨国集团,算是真正渡过了生存危机,站稳了脚跟。 

2、1946-1996年,大富期,耗时50年

雀巢由此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大富期】,大致是从1946到1996年。城市化工业化加深+战后经济繁荣,方便与美味是最急需被满足的食品需求。雀巢通过并购进入调味料、预制菜、冰激凌等高增长品类,并在咖啡、矿泉水、宠物食品等品类布局高端化,加快加深全球化经营。努力搞好食品主业的同时,去化妆品和药品行业小小搞了点副业。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加深,人们工作越来越忙、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愿意留给做饭吃饭的时间越来越少,对方便食品的需求急剧增加。不仅是咖啡、奶粉,所有食品品类都在朝“速食化”的方向一路狂奔,先是那些可以常温保存的品类——调味料、速溶茶、罐头食品....雀巢就是在这个阶段并购了知名调味品牌“美极(Maggi)”的母公司,不断推出上述品类来满足市场刚需。

进入60年代,欧美国家战后的经济繁荣,让普通人的购买力大大提升,冰箱、冰柜等设备终于普及,需要冷藏保存的方便食品也迎来发展红利,预制菜、速冻食物、冰激凌、酸奶等品类日渐红火。雀巢再次展开钞能力,在全球大肆收购来进入或强化这些品类。事情并不总是顺利,受1975-1980年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影响,雀巢很多业务出现了亏损,一直没缓过来。1980年,雀巢的纯利润甚至由平均占销售额的3.7%直降到了2.8%。

1981年,日后对雀巢有重大影响的CEO汉穆·茂赫(Helmut Maucher)上任。他目标明确地一直致力于把雀巢扩建成世界第一大食品企业,且这个目标必须通过“不断扩大规模和全球化程度”来实现。于是他一边在三四年时间里快速卖掉很多亏损的品牌+允许非瑞士公民买卖雀巢股票,最大限度提高公司流动资金;一边押注宠物食品、谷物早餐、高端矿泉水等高增长品类,在全球朝它们发起新一轮的收购或合资。 

1996年,茂赫的目标实现了,他终于把雀巢送上了全球第一的宝座,多样化+全球化策略功不可没。雀巢也在同年正式进入中国。

在向第一攀登的过程中,一把手必须极具魄力,他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可以不够(但团队里必须有这样一个角色,且跟CEO之间的信任非常深),但一定要敢于在所有人反对的时候坚定下注。这件事极度重要,以茂赫任期内的两个细节故事为例:

1)洞察到“情感”是食品消费的第一性原理之一,坚决加码奶粉+进入宠物食品:人们对自己小孩与宠物的爱,会让他们舍得付费、持续付费。

这两项战略决定事后证明是对的,但起初都被很多人反对和嘲笑。收购美国奶粉巨头三花时,茂赫就被嘲笑说“这个日耳曼人现在到达虚幻的兴奋顶点了”。茂赫采访中曾说“我提议我们进入宠物食品行业时,人们恨不得把我扔出去,但后来我成功了。因为我坚信人们爱他们的宠物,而且精心喂养它们,为了猫狗花多少钱人们都乐意。”近几年,宠物业务已是雀巢第二大收入来源;而在全球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除中国区外,其它地区的婴儿营养品业绩都实现了增长。

从来没酷过的雀巢,为什么能在食饮行业排行第一?

2)用比对手更快的速度、更低的价格并购了多个优质标的:

茂赫在采访中曾提到:“在我为雀巢完成了所有并购活动的时候,别人还没有开始动手,报纸上也没有关于兼并的文章,而银行里的投资部还没有出现。我们比其他的竞争者提前完成了80%的作业。而当别人开始动手的时候,激烈的竞争战打响了,并购变的异常昂贵,同时,他们还要支付不低的信誉款。”

而茂赫之所以能比对手领先这么多步,跟他的经历有关:茂赫从雀巢牛奶厂的学徒干起,出任CEO前在雀巢干了30年,不仅对食品业有着极敏锐的洞察、极强的野心与行动力,也太清楚雀巢内部的症结所在,只等待一个大施拳脚的机会。

研发、生产、并购这些都是大公司的基操和看家本领,各家水平差不了多少,但领先强大对手的敏锐度可不常有,需要在行业里泡很多年。雀巢一直有内部提拔全球CEO的传统,直到2017年才迎来第一个空降CEO。 

3、1997年-现在,巨富期,已坚挺24年

雀巢从1997年进入第三阶段的【巨富期】,一直持续到现在。肥胖等现代病流行+新兴市场崛起,让人们对营养、健康食物的需求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雀巢没有吃老本,不仅持续对传统优势业务修修补补,也看到了这类食品市场的增长潜力,不断有大手笔投入。

1997年,包必达接替茂赫成为新CEO后,将成为“营养、健康和幸福生活”领军者的定位确立为雀巢的千年战略。他同样在雀巢从基层做起,接任CEO时已在雀巢待了29年。从1997年到现在,虽然细分业务有起伏,但在大方向上,雀巢一直没有偏离这个战略,持续押注大健康。特别是2017年,医药行业出身的CEO施耐德上任后,更是动作频频,收购了不少保健品公司。

有人可能会问,这不正表明,“营养、健康”也应该被归到食品业的第一性原理么?

我觉得“营养、健康”可能是刚需,但不是第一性的。因为“安全”这个词意蕴丰富,足以囊括这个需求——追求食物的营养和健康,不就是因为怕死么。只要一种食物能给人足够的安全感,让人觉得自己可以延年益寿,它未必需要真得是健康的或有营养的,比如现在被证明吃了会让人金属中毒的古代仙丹、比如一些专骗老年人的假保健品。

从小作坊到小工厂,再到跨国巨头,纵观雀巢154年的历史,大大小小的市场变迁里,它并不总是反应最快的企业,但它常常是活到最后的企业里活得最好的,就在于一直抓住了这五大食品业的第一性原理——充饥、安全、方便、美味、情感。

从来没酷过的雀巢,为什么能在食饮行业排行第一?

绝不荒废主业

雀巢百年历史对于食品企业还有一个重要启示——副业再多,主业也不能荒废,而且还要寸步不让,持续保持领先地位。这里的主业有两层意思:一是【行业】层面,要以食品为主业;二是【品类】层面,要保持住自己的传统强项,比如雀巢在奶粉和咖啡上一直都没放松过。

提问:以“食品”为主业有什么好处?

答:一方面,能尽量避免在战略问题上做出灾难性的错误判断。另一方面,食品跟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构建“安全”的品牌形象来获得消费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让消费者感知到你这个品牌下,还卖很多跟食品反差很大的产品,对品牌的信任度多多少少都会打折扣。

比如卡夫在营销中,会极力避免提及自己跟烟酒的关系(卡夫母公司是世界第一大烟草公司)。而在中国,消费者对联合利华的感知更多是一个日化品牌,但其实它同样是世界前十的食品巨头。 如果一个企业想长期在食品业发展,保证母品牌是“食品”的心智认知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子品牌最大化受益于母品牌的品牌力。起码在食品业,这样的专注绝对可以带来丰厚回报,因为人活着就得吃东西,任何行业都可能会衰落,但食品永远有市场。雀巢几十年霸榜第一就是证明。

其实雀巢在上世纪70年代也涉足过葡萄酒行业,买过酿酒厂,但没过几年就卖掉退出了。即便是入股欧莱雅、收购了爱尔康,也从未把主业转移到毛利更高的化妆品和药品上。雀巢常年九成以上营收都来自食品饮料,其中食品占绝对大头。

提问:食品品类那么多,为什么雀巢在咖啡和奶粉上从不放弃投入?怎么做的?

答:抛开路径依赖,本质原因是二者都是只赚不赔的买卖。前者是因为成瘾性,后者是品牌力的发动机和最强基底——没有哪类食品能比婴儿食品更能让消费者产生安全、温暖、靠谱等感觉了,以及品牌好感要从娃娃抓起。

虽然很多人感觉雀巢咖啡是过去式了,事实上雀巢咖啡业绩不跌反涨,原因在于坚持技术研发和全面布局。从研发出当时的硬科技婴儿米粉开始,雀巢的研发基因一直很强。具体到咖啡上,早年花了近十年研发出了可以大规模生产的速溶咖啡,上世纪80年代又耗时十年研发出了胶囊咖啡机。

在速溶、胶囊这两个细分品类上,雀巢至今都是全球第一。雀巢甚至为了维持绝对优势,还主动花高价做起了竞争对手的代理商——2018年花了71.5亿美元买断了星巴克的袋装咖啡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永久有权销售星巴克的咖啡豆、速溶咖啡、胶囊咖啡。

而在即饮咖啡业务上(就是便利店或超市里拧开瓶盖就能喝的那种咖啡),中国区的第一名还是雀巢。现磨咖啡确实不是雀巢的强项,但早在2017年,雀巢就以5亿美元收购了精品连锁咖啡品牌“Blue Bottle 蓝瓶咖啡”68%的股份。另外,雀巢也早早就在咖啡上游布局了,在全球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咖啡种植园和烘焙工厂。

至于奶粉业务,又是另一个很值得学习的漫长故事。但是近几年在中国区的表现确实不太行,多年来在下沉市场沉了四次都不顺利,甚至成了2021年三季度全球奶粉业务唯一负增长的大区,不过仍在努力修补。

食品安全:控制过程,而不是结果

食品安全对于一个食品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那些想做百年老店的品牌。近些年,不少食品行业的新消费品牌被爆出吃到了异物,暴露了这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上的短板。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从长期的生产中总结知识和经验,一个有一百多年生产历史的企业所实践出来的庞大质检体系,不可能三言两语说清楚,今天只分享我从雀巢身上看到的最重要的两条启示或者原则:

原则一:从根上控制

雀巢质检部门员工黄珺来在接受《创造共享价值》一书作者汪若涵的采访时,曾这样解释:“雀巢做什么事都是从根本上来控制的,如果原材料采购、生产和仓储等各个环节都按照规范来做的话,从理论上讲,我们不用太担心最后会生产出残次品。成品的检测只是为了验证前面的管理体系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要怎么持续改进。这就跟你平时的生活方式很健康,那么生病就是小概率事件一样。”

据上书中雀巢相关人员介绍,事实上,如果消费者吃到金属异物,在食品厂算是很严重的事故,因为它可能会划伤人。食品中的金属异物很多是从原料,比如糖中来的——如果糖厂的生产设备比较陈旧,管道不是不锈钢而是铸铁的,运行时间长的话,管道内的焊渣或者杂质就可能会掉下来跟糖混在一起。面对这个问题,食品厂商一般会有两道预防措施:

  • 1)原料筛选环节:放置磁棒(可以吸附金属)去除杂质

  • 2)成品检验环节:用X光机和金属探测器检测渗入金属异物的次品

但其实,在合格的生产商眼中,控制质量的关键不完全在添置数量足够的磁棒或金属探测器,而是要将其视为关键控制点,根据关键数据指标的波动(比如注意糖或者其他原料中,被磁棒吸出的杂质数量的变化,还有成品中金属异物出现频率的变化),按照流程倒回去排查原因、及时解决就好了。知道了这个方法还会出问题,是因为管理者对各个关键控制点上,超出正常范围的数值波动视而不见或抱有侥幸心理,最终隐患积累到一程度大爆发导致的。

原则二:帮助有长远目光的供应商一起成长

有很多目光长远的供应商会正面看待雀巢在质量上的“挑刺儿”,为了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它们也想要逐步提高质量管理和生产水平。雀巢确实对质量要求很高,但它采购的过程讲究公平、透明、符合商业道德,也愿意共享很多管理知识——如果有供应商对雀巢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兴趣,雀巢的采购部门和质量保证部会推荐他们到雀巢工厂里交流学习。 

雀巢此举是双赢,既让很多有潜力的本土供应商获得了成长,对自身也有很大好处——长期稳定的优质供应商,可以保证产能和品质,也会降低频繁切换供应商导致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既能赢得好口碑,也实打实地省了财务成本。在与年轻人的沟通上,老牌巨头们可能显得有点迟钝,但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它们从来不会含糊,因为这笔帐真划不来——对于一个食品企业,跟砸了招牌相比,在质检环节多投入一些钱一点都不亏。如果有企业不愿意投入,那它大概率不是奔着百年老店去的。

雀巢在中国,还有很多硬仗要打

显然,跟以擅长年轻化沟通的可口可乐、很多网红(非贬义)品牌相比,雀巢给人的体感确实没那么酷。

从诞生起,它就像个中规中矩、按部就班的好学生,努力赚钱,努力争先,勤勤恳恳打造自己从里到外的品牌形象,一如它那个标志性的鸟巢图样的logo——温暖、安全、可靠、营养、健康。对于一个要做百年老店的食品企业来说,这些品牌形象确实比“潮流”、“酷炫”重要得多。但在这场看不见的心智认知战里,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影响到雀巢么?

起码在中国,我觉得不尽然。雀巢在调味品、宠物食品、专业餐饮仍有不错的竞争优势,但在咖啡、奶粉等传统优势品类,以及新下注的保健品品类,雀巢打得并不会轻松。咖啡的增长更多是得益于行业红利,有多少人真的知道雀巢的速溶咖啡上了很多新品?有多少人买过“感CAFE”这个品牌的咖啡?有多少人知道它是雀巢的?有多少人知道它其实2017年就推出了,还是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

奶粉品类,2021三季度财报中,中国市场是全球唯一婴儿营养品(奶粉占比很高)业绩负增长的区域。财报中还说婴儿营养品的负增长,抵消了咖啡、调味品、乳品和普瑞纳宠物食品的双位数增长,导致中国区只有个位数增长。只能说明,奶粉在中国的营收中占大头。

而雀巢大手笔押注的保健品,中国区早已强手如云。前有汤臣倍健、Swisse(澳洲品牌,已被中国的健合集团收购)、养生堂、21金维他等本土保健品品牌,后有善存、钙尔奇、爱乐维等进入中国几十年的外资品牌,更不要提燕窝等传统滋补品,还有数也数不尽的白牌在广袤的下沉市场占山为王。

雀巢显然知道自己在中国还有很多硬仗要打,回过神来的巨人努力克服着大公司病,开始费力修补,比如组织架构和管理上,去年正式宣布大中华区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大区(最小的大区),更接地气的本土CEO上任,用孵化器和创新中心加速创新等。雀巢在中国反应慢了半拍,因为低估了中国速度。

从食不果腹到追求健康,人们对食物的细分需求其实经历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但任何明显的变化,一旦时间线被拉长,都容易让人误以为没怎么变。因为从A需求跳到B需求时,很可能早就换了一代人了。因此,很多诞生自欧美地区的老牌巨头,近年来之所以对中国市场丧失敏锐,是因为中国在短短的70多年里,就经历了它们两三百年才走完的路,在中国,一切都是被加了二倍速甚至是三倍速的。

而在千里之外遥控中国市场的CEO们,是很难切身感受这么惊人的速度的。一旦他们不够尊重中国本土团队的判断,不愿给予充分的放权和信任,业绩跑输行业大盘是必然的。在雀巢略显迟钝的这些年里,在咖啡、奶粉、保健品上,中国已经崛起了很多细分品类的本土黑马。以有耐心著称的雀巢,会在中国延续它以往的商业传奇么?这些本土品牌最终会被雀巢或别的食品巨头收购,还是长成中国的雀巢?

这是一场任何人都不可能准确预测的比赛,一时的得失很难看出什么。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主要参考资料:
1. 雀巢官网历史简介、雀巢历年财报、投资者公告
2. 《套现640亿,雀巢要从欧莱雅喜提巨款》,小食代,2021.12.8
3. 《雀巢全球CEO首度谈重大架构调整:正在为中国市场all in》,小食代,2021.10.21
4. 《斥资372亿收购营养保健品牌Bountiful,雀巢的目标是全球维生素&营养补充剂“老大”》,植提桥,2021.5.10
5. 《8亿!雀巢在华“押宝”宠物食品,未来10年都要高双位数增长》,小食代,2021.4.2
6. 《雀巢同意出售银鹭食品,买家为创始人陈清水家族控制公司》,财新网,2020.11.26
7. 《雀巢出售在中国水业务,青岛啤酒接盘》,财新网,2020.8.29
8. 《从海外经验看食饮龙头成长路径及估值体系》,申万宏源研究,2018.9.26
9. 《雀巢71.5亿美元收购星巴克零售业务落定》,财新网,2018.8.30
10. 《6年500亿美元的大小收购之后,咖啡市场如今已经成了一个资本的游戏》,好奇心日报,2018.5.15
11. 《创造共享价值:雀巢“味道好极了”的经营秘诀》,汪若涵,2017
12. 《肯定是你——雀巢缔造者的经营理念》,弗里德海姆·施瓦茨,2004

编辑:张仪
总编:沈帅波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