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年度征文 | 也许生活本该碎片化:聊聊 flomo 这款工具如何改变我的生活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167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1 年度征文 活动 #生活 21 标签下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和往年不同,今年文章的数据表现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征文活动的最终走向,包括「双倍稿酬(由飞书赞助)」活动奖励、最终票选名单以及征文奖品类型。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通过充电或评论的方式支持作者。


写在前面

从每天清晨开始,我们就与来自未来的新讯息邂逅了。

在手机上接收天南海北的信息,在电脑前搜集包罗万象的新意。可能是一篇文章,一条新闻,一封邮件。

这些碎片随着信息的浪潮蜂拥而至,有用或是无用,构建起了我们的生活片段。

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一切都在慢慢推进,但并不始终都来的整齐划一。

生活,或许本就是碎片化的。

有时我们应该换位思考,接收这种碎片化,才能更好地关注信息的价值。

而因为 flomo 的出现,我也能更多地体会碎片信息的价值,去塑造更多样的自己。

遇见 flomo

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和内容创作爱好者,我一度非常喜欢规整。

规整,在当时的我看来,才是信息的本体。只有让它们整齐划一地出现在我的记录中,我才会觉得安心。

在使用 notion 的一段时间里,我甚至会把界面做成这样。

image-20220113112958718

包括写文章时,对于文章记录也想要井井有条。

image-20220113113242374

虽然人们常说做笔记自己能看懂就好,我还是经常想把它做的更加有观赏性。

image-20220113151331085

与其说喜欢规整,不如说是规整带给我对生活的掌控感。

特别是是进入新的领域或者学习新的知识,我都会做好完整的规划记录摘抄,写文章时也会反复思考框架是否完善。生怕自己忽略了什么重点,丢掉了什么宝藏。但当东西太多分类复杂时,也有点力不从心。

华丽、全面、细致。

让每一个观者都觉得赏心悦目。而悦目的背后,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效与实用,有时复杂的结构甚至成为累赘,限制了你对事物本身的思考。

「我是那个一步步搭建起规整系统的人,却也是那一个不愿再打开的人。」

直到我遇到 flomo,才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所谓的「井井有条」才是好的。

给每件事情一个看似完美的规划,并不一定会把这件事的结果变得更好,但多余的顾虑和纠结却常常出现。

下载

这是一条我在刚开始使用 flomo 时记录的卡片,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忘记记录的初心:如何在生活各处中提升自己。

从卡片笔记法到我的生活

卡片笔记法

「有时候一本书或者一套思想体系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卡片笔记法,是 flomo 的使用核心。(强烈建议大家阅读一下申克·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 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卡片笔记,顾名思义,用卡片来记录笔记。而卡片这种载体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形成碎片化记录的思维

你看到的每一条你认为有价值的内容,都可以随手记录。这种记录是无序的,不用为它们分类,只有你觉得某些笔记之间有联系时才建立两者的连接。

而随着这些连接的增长,你会在记录灵感的卡片盒中发现不同事物间的新联系,进而又可以写出新的有价值的卡片。

反复这个过程,你可能会从一开始的几张卡片,发展到最后拥有收获满满的卡片盒。

作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如果在写文章时有人帮你定好了方向,写好了大纲,又帮你撰写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你只需要进行组合和修订,那写文章这件事还困难么?」

卡片笔记法就是这样,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上面的过程,从碎片化地吸收到精华的整理再到总结,一切都很自然。

写作意味着什么

在明白如何写之前,我们要明白为什么写。

就像《卡片笔记写作法》中说的那样,「写作并不是作家的专利」。不管是日常琐事还是专业论文又或是进度汇报,都需要书写。

在我看来,输入和输出是成长的关键

我们依靠输入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而最终究竟获得了多少,则取决于有多少可以输出。写作是检验我们是否理解所读内容的最简单方法。使理解力和表达能力能够相互作用。帮助我们理解新知识新想法。

而我们更多的使用场景,如笔记或者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写,并且要抓住写的重点,才能更好地汲取。

搞清楚为什么写是重中之重。

如果是为了探究新的领域新的知识,那就要专注于问题本身。为了提升自我认知,那就要专注于想法的收集与推进。问问自己为什么,而不是怎么用更能带来一些对自己有价值的思考。

第二大脑的重要性

能够获得多少,其实本质上在于我们能够记忆和理解多少。

理解是大脑的主战场,而记忆这种大脑不是很擅长的事情就可以交给笔记来完成,也就是我们的第二大脑。

其实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在用第二大脑,比如各种软件中的搜索功能,这都是在省去在记忆中寻找的麻烦。

把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在想要使用的时候随时翻出,让第二大脑配合我们真正的大脑进行思考。转移我们记忆的负担,把大脑的空间留给问题本身,才是产生更多想法的最好模式。

下载 (1)

可以说 flomo 更好地将第二大脑放大化,让我们把想法放入其中,给思维的成长提供了空间。

就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会有那种当时无法理解而现在豁然开朗的知识点。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的思维网络在不断扩大,即使我们已经没有太多对于这个知识的印象。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记多少,而是通过由点及面的变化能够获得多少。

从笔记流到工作流

《卡片笔记法》这本书中,对于卡片笔记有三种定义: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

  • 闪念笔记对应着随时收集的灵感,及时处理并且及时清空。
  • 文献笔记记录你觉得有价值的内容,用自己的话阐述并且打上标签,,存入笔记盒。
  • 永久笔记则是在文献笔记的内容上进行总结,输出为比较完整的理解。

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我对这种笔记观念非常好奇,但又困惑于如何区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想法常常阻碍我记录的脚步。

后来我逐渐明白,作者提及的「要让记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成为一种工作流」,对于我们在 flomo 中的日常使用来说,就是一种应该成为肌肉记忆的收集灵感并提升认知的工作流。

我们完全不需要严格按照这样的笔记模式记录所有,但是将这种整理思路融会贯通是非常必要的。

在我个人的 flomo 使用场景中,这样的工作流大大提升了我学习新东西,开拓新思维的效率。希望也会对正在阅读的你有所帮助。

  • 当我们通过各种途径(阅读,视频)不断汲取时,脑海中会涌现出很多想法、灵感,这时候将它们捕捉下来。不需要在意放在哪里,不需要在意打什么标签,这时候记录最为重要。
1

因为我们在平日里微信使用的频率较高,所以 flomo 也有绑定微信的功能,从微信输入非常方便。

1
  • 接下来切换到下一个场景。当我们有空坐在电脑面前时,就像清晨整理一天的待办事项那样,把这些「灵感宝藏」拿出来进行整理。可以打一些简单的标签,可以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拓展,不必纠结,点到为止。

关于标签后面在后面我有一些小建议。我们可以先按照「这条笔记的出处」和「所涉及的领域」来进行简单分类。

比如这是本什么书,它属于什么领域的知识。

有些时候这些灵感该归于哪里可能我们早已经想好了,但这样重复地整理会让之前的想法有新的变化。只有将这些东西归入你自己的思维体系,才可以成为你的宝藏。

在阅读时可以这样记录,读到有价值的东西就及时汲取精华,变为自己的卡片。这样当你读完这本书时,也不必像平日里的读书笔记那样和书籍关联,可以把书完全抛开,只保留卡片的部分,取其精华。

下载 (2)
  • 到这一步,你的小宝库逐渐丰富了起来,但还没有结束。不断地汲取是为了更好地输出。当同一个领域的积累变得越来越多时,我们总会有一些将要迸发出的总结性的想法。边对照已经记录过的卡片边写下来,这篇总结性的内容就是我们过去积累的集大成者,也是我们日后灵感的来源。

再拿读书来举个例子。拿到这些「取其精华」的小卡片后,我们就可以把总结性的收获输出,抽象为某一个思想层面的思考。随着这类书越读越多,我们就可以总结出越来越多这个话题下的思考,再形成更广的思维网络。

这样的流程可以完美地运用到其他的你想涉猎的领域,成为自己的工作流。

就像这篇文章就是在一堆小卡片中诞生的。

image-20220113152730523

如果你想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认知链接,就用 flomo 来实现这种工作流吧。

不论是阅读学习,还是工作复盘总结,又或是优化生活。

忘我地汲取,有意地复盘,尽情地输出。再根据输出进入新的循环,构建强大的思维网络只是时间问题。

改变一些习惯

flomo和卡片笔记法,已经改变了我们平日里对于记录的看法。flomo 也不再像是工具,更像可以与你谈天说地畅所欲言的老友,在一段段对话中不断激发出新的想法。

我们没有过多的探讨 flomo 作为工具本身的使用方法,也不需要。因为 flomo 的侧重点在于笔记,操作方面非常简单易懂。

但如果想要更好地使用体验,这里还有一些小建议帮助大家改变现有的思维模式。(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不要从白纸开始

虽然我们从小的写作训练都是对着白纸一笔一画的进行的,但想要得到收获更多的输出,可能需要改变这样的模式。

在卡片的世界里,你的输出来源于你的卡片,而不是白纸。

下载 (3)

你的笔记有多么细致,总结有多么到位,规划有多么全面,创作有多么深刻,都要依赖于平日里卡片的积累。

在你提笔的那一刻,不应该是跟着脑中浮想框架书写文字,而是根据文字推出框架,组合后进行增删改查。

一开始的想法可以有指导意见,但不应该主导你的输出,因为新的想法可能随时会与现有的框架产生矛盾。这样的文字才会有更多的思考融于其中。

当然,也不要局限于知识领域。你可以用 flomo 记录任何你觉得值得记录的事。可以是今天碰到的趣事,又或是让你烦恼的点点滴滴。随时翻看,这些都会成为你成长的关键素材。

关于格式和标签

正如开篇提到的,开始的我很在意诸如格式分类之类的内容。

当时还记录了一条 flomo 给予自己警示。

下载 (4)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容的增长,我也越来越赞同创始人说的「知识是个网」的观点。

格式固然重要,但对格式的过分深究反而弊大于利。

我们不应该抱着「一开始所写的内容就会给别人阅读」的观点,过分纠结于自己的措辞。华丽的外表有时不仅与 flomo 格格不入,也会对内容的质量有些影响。

至于标签,我想我们应该改变的是传统笔记的思路。

以前我们的笔记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分门别类,如何有更加完善的分类体系。而卡片笔记打标签时则是要考虑「想什么时候再见到它」。

标签的意义不止在于分类,更在于定义与搜索。

强烈推荐阅读 flomo101 写的标签管理 part,就像文中所说,标签具有定位和属性两种功能。

定位能帮助你快速和记录再次相遇,而属性则时刻提醒自己这条笔记是什么。

标签可以参考 flomo101 中提到的 I.A.R.P 管理法。

设定抽象高度较高的「领域」分类和更易查找的「实际使用场景」分类并且置顶,其余的标签只当作这张卡片的属性,不作为分类使用。

image-20220113153556024

这样就相当于使用一个横轴和一个纵轴对每一个卡片进行了定位,而每一条轴的延伸都会扩展自己的认知范围。比如在「读书」页面可以看到读过的书,而在「领域/思维」里又可以抽象出所有和思维有关的卡片进行复盘。

当然这只是一种记录方式,如果你喜欢更加详细地标签方式也完全可以。

你也从不需要担心标签不合适,因为随着知识网络不断地扩充和卡片间不断地复盘和链接,这些一开始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标签会渐渐变得清晰,甚至会消失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让我们遇见的世界在卡片上流动起来,为你自己的世界添砖加瓦。

关于反复和乱序

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如果记录下来不去翻看,我们忘记的速度也会快得惊人。

对于卡片来说,这种反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反复修改完善才是这种方法的精髓,也是我们想法的主要来源。

而可能阻止我们提升步伐的除了反复,还有这种「乱序」的记录方法。

这种乱序在刚开始记录时会让人觉得非常不舒适,因为没有办法一眼望穿,掌控全局。不过我们只要从舒适圈走出一段时间后,就会体会到这种方法带来的好处。

正是因为卡片是无序的,才可以跳出框架看到本质,才可以不在别人的固有思维中考虑问题。就像如果我们按照章节来记录读书笔记,那么很可能读完全书都看不出其中某几章之间内容的联系一样。

而在这样的模式中学习,你会随时随地找到新的知识、观点与原来知识、观点间的联系,建立一条链接。

image-20220113154209546

当我们掌握了反复的精髓后,就可以明白 flomo 的每日回顾功能的强大之处了,每次回顾都是难得的提升与思考

这样的收获只有实际体验后才会有更深地感触,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毫不犹豫地动起来,记录你的所闻所见所感。

关于卡片本身

最后让我们回到卡片本身。如果有朋友喜欢大量地摘抄喜欢的内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但在卡片里需要做一些改变。

卡片的核心是「自述」。如果你知道费曼学习法,那么肯定明白只有自己可以讲清楚的事情才算真正的明白。「自述」就意味着所有卡片都是以你自己的口吻阐述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的思考。别人的思考在第二次相遇时还要再次理解和感悟,留给自己发散思维的空间就会变小。

如果你想保留眼前一亮的句子,那么完全可以摘抄。如果你想去理解一段话的意义,那么请亲自阐述出来。

下载 (5)

为了便于发散性的思考,每条卡片越精简越好,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我也非常推荐大家在 flomo 里记录问题,多带一些问号。很多问题会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得到解决,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这种摩擦的过程会让知识变得更有价值。

下载 (6)让输入变得有阻力,会让你的输出变得更容易

总结

接纳新的思维模式总是需要过程的,对于卡片笔记法以及 flomo 也是一样。

flomo 的使用其实不用想太多,只要让记录-复盘-总结成为一个闭环,你就有足够的空间让新的认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我非常希望大家都能与碎片化的生活好好相处,不一定通过 flomo,可以是其他工具。但一定记得不要被工具带偏了方向。

以上的使用建议只是我的一点拙见,在 flomo101 指南中有更多更好用的使用场景,大家可以多多学习。

一切收获都会在播种之后看到结果,随着知识网络的不断扩充,flomo 会变为你身边最好的朋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