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权力与自由——重读《笑傲江湖》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blog.yuantops.com/opinions/power-and-freedom/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权力与自由——重读《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非常著名的金庸小说,里面有极多典型形象:岳不群、令狐冲、风清扬等人物,独孤九剑、葵花宝典、辟邪剑法等武功以及“五岳剑派,同气连枝”、“无招胜有招”、“欲练此功,挥刀自宫”等带有哲学意味的话语都流传甚广。每隔一段时间把金庸小说过一遍,俨然已经成为习惯。这个寒假重读《笑傲》,除夕这天刚好读完。或许因为阅历增多,居然看出点新东西。

在《笑傲》的后记中金庸写道,“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划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金老已经清楚表明,书中人物事件皆有影射,意在描述政治斗争的普遍情况。以前这番自陈心迹,给了我们一盏明灯,将书中种种人物、情节照得格外明白:

日月神教任我行已经将东方不败选为继承人,还传他《葵花宝典》。但东方不败仍反叛,将任我行关入西湖底。(林副统帅故事)

日月神教教主东方不败,躲在黑木崖顶绣花,纵容身边人倒行逆施(四人帮)。自封“文成武德,仁义英明”教主(“伟大领袖×××”);设立“教主宝训”,教众日夜背诵,“一天不读教主宝训,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读了教主宝训,练武有长进,打仗有气力”(红宝书);以各种莫须有罪名屠戮教中元老(彭德怀,刘少奇……)。属下之人无不阿谀奉承,诚惶诚恐。

任我行甫出江湖,对“文成武德”一套嗤之以鼻;等到重登教主宝座,看到众人下跪竟也觉得颇合理,听到众人满口奉承竟是无比受用,还加等自称“圣教主”。难怪令狐冲见了叹道,“坐在这位子上的,是任我行还是东方不败,却有甚么分别?”权力腐蚀人,一至于斯。

《笑傲》在《明报》连载时,大陆政坛正斗得翻天覆地。金庸关心时局,更加之每日操刀社论,在作品里不免透露出个人倾向。他作为局外人,一眼看出腥风血雨的政坛背后是追求个人绝对权力的野心家,并且毫不留情地予以讽刺。《笑傲》在影射政治,评论往往止步于此。但如果仅仅是影射时局,未免将这部作品的格调看得低了,所以金庸自己也要说,他意图刻划政治中的“普遍现象”。

权力斗争的三种出路

政治中的“普遍现象”是什么?无非是权力将一群人弄得死去活来。

在《笑傲》中,金庸花了大力气写争夺权力的众生相,甚至可以说权力是全书的隐形主轴。避邪剑谱、葵花宝典之所以人人眼红,无非是练成绝学之后就有实力问鼎江湖权力的顶尖位置,荣誉、财富也将随之而来。岳不群处心积虑,隐忍十多年,最后不惜自宫也要练辟邪剑法;左冷禅偷学剑法,不外乎是为了最后吞并其余四派,当五岳盟主。野心家和阴谋家,在争权夺利时必须壮大自己,现实中靠金钱,小说里还可以用武功秘籍。

争权夺利的野心家们,背后各有组织,连累许多人。日月神教和五岳剑派百年恩怨,无数流血牺牲。再加上魔教内部两次教主地位争夺,更腥风血雨。这些动乱,将很多怀有抱负的英雄裹挟进来做了炮灰。刘正风金盆洗手不得;梅庄四友逃避西湖也不行:金庸自己解释道,“他们都无法做到,卒以身殉,因为权力斗争不允许”。权力斗争无非三种出路:被卷进去做肉酱,做胜利者,保持超然。刘正风和梅庄四友,是第一种出路。

但书中毕竟展现了其它情形:

第二种出路,夺权成功的东方不败(以及复辟成功的任我行)。可是,东方不败作为书中权力最大的人,居然亲口对任盈盈说,

“一个人生而为女子,已比臭男子幸运百倍,何况你这般千娇百媚,青春年少。我若得能和你易地而处,别说是日月神教的教主,就算是皇帝老子,我也不做。”

到了权力顶峰,他已经丧失享受的能力,甚至羡慕起手下败将之女。为了赢得斗争,他付出了代价。金庸故意将他写得离奇可笑。任我行复仇成功,再次做教主,筹划歼灭五岳、吞并少林武当,可惜霸业未成就暴毙,宏图大业化作尘土。再显赫,再威武,再倒行逆施,终不免覆灭,这是古往今来政治的定理。

第三种出路,超然隐士风清扬。风清扬厉害至极,剑法超凡,得以不卷入其中。金庸称其为“心灰意懒、惭愧懊丧而退隐”。这种情况只能算是少数。

第一种情形最为普遍,“一将成名万骨枯”,是普通人难以抗衡的。刘正风和梅庄四友,他们毕竟有足够强的个人意志和足够清晰的眼光,纵然最后失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权力与自由

在阴谋与斗争中,《笑傲》还讨论了个人的自由。(若不是后记中提到,我也许就忽略了)。这个角度非常有意思,值得讨论一番。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诗句歌颂自由,将它视作最宝贵的事物。正因为自由不易获得,所以才如此令人向往,这首诗才如此脍炙人口。《笑傲》里追求自由的人,居然十分稀少,十分独特。

刘正风和曲洋,一正一邪,是书中最先出场的自由殉难者。其后还有梅庄四友。他们因自己的艺术追求,主动想从江湖仇杀中抽身,不能如愿,丢掉了自己性命。前面已经说过,他们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追求自由,却得不到自由。

如果不身处政治斗争,是否自由呢?风清扬大侠,似乎是自由的,似乎又不自由。相比追寻艺术理想而殉身的刘正风、梅庄四友,他能依自身的独立意志行动,当然是自由。但他又如此消极,简直像只把头脑埋在沙里的鸵鸟逃避过去。他的身体自由,心却不自由。

只有令狐冲是另类,金庸评论道“令狐冲不是大侠,是陶潜那样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隐士”。天生的隐士,不热衷权力。任我行三番两次要他入教,许给他活命的练功心法、副教主的地位、宝贝女儿,他都不感冒。别人不能从武力上强迫他,他又不爱权力,身体和心似乎都自由了。

但是,还有爱情。他暗恋小师妹,任盈盈热烈的追求使他心怀感激,直到最后小师妹死了,他才将心转移到任盈盈身上。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金庸指出,任盈盈对令狐冲“主动”的爱,令“令狐冲的自由却又被锁住了”。这个评语何其犀利。任盈盈贵为魔教圣姑,热情无私的付出是一份巨大的人情,令狐冲不得不领。怀着报恩的心态,他才率人攻打少林寺,上黑木崖帮忙。这份恩情锁住了他,哪怕最后恩情变成爱情。金庸真是太犀利了,这眼光让人不服气不行。

写到这里,看到被爱情所困的令狐冲,不由得想起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刻画的斯特里克兰德——在太平洋小岛上作画,与整个世界决裂,绝不被爱情友谊禁锢的天才画家。斯特里克兰德那样的隐士,又是何等彻底决绝。令狐冲不那么极端,当然也因此可爱得多了。

几个小花絮

最后,这次重读,对几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找出了新证据。

#《笑傲江湖》的朝代

金庸本人在后记说道,“本书没有历史背景,这表示,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话虽如此,书中仍然有一些朝代信息,可以供我们作有根据的推理。在“十四 论杯”一章中,祖千秋有这么一段:

饮这绍兴状元红须用古瓷杯,最好是北宋瓷杯,南宋瓷杯勉强可用,但已有衰败气象,至于元瓷,则不免粗俗了

可见得,笑傲江湖的年代不会早于宋、元。

另外,在“三十五 复仇”一章,岳灵珊与林平之对话,有一段她说道:

“英雄豪杰,少年时做过和尚,也不是没有。明朝开过皇帝太祖朱元璋,小时候便曾在黄觉寺出家为僧。”

可见得,也不会早于明朝。岳灵珊对朱元璋如此不敬,敢直呼其名,让人又不敢相信她是明朝子民。

还有,在“二十二 脱困”一章,令狐冲抢了一位武官的衣服印信,要冒充他。这一段写道:

他在怀中一搜,掏了一只大信封出来,上面盖有“兵部尚书大堂正印”的朱红大印,写着“告身”两个大字。打开信封,抽了一张厚纸出来,却是兵部尚书的一张委任令,写明委任河北沧州游击吴天德升任福建泉州府参将,克日上任。

兵部是明清两代官制。此处印证了笑傲江湖的年代在明清二者之一是合理的。

在“三十七 迫娶”一章中,令狐冲被仪琳的母亲、不戒和尚的老婆治住。书中是这么写的:
> 便在此时,头上一紧,头发已给抓住,跟着双足离地,随即天旋地转,身子在半空中迅速转动,原来那婆婆抓着他头发,将他甩得身子平飞,急转圈子,越来越快。

清朝满人统治,汉人剃发留辫。如果是清朝,那么此处抓住的应该是“辫子”,而非“头发”。再者,清朝的民族矛盾严重,反清复明是江湖儿女的普遍想法。如果是在清朝,书中各方豪杰绝计不会闭口不提此节。

总之,可以下如下结论:笑傲江湖的年代不早于明朝,这是百分百确定的。至于是明朝还是清朝,更可能是明朝。

#2. 黑木崖的地址

书中说,“离平定州西北四十余里,山石殷红如血,一片长滩,水流湍急,那便是有名的猩猩滩。更向北行,两边石壁如墙,中间仅有一道宽约五尺的石道。”

这是金庸设定的地点。有人翻出历史地理书,发现位置其实对不上。只能说金庸写书有纰漏。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