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长视频十年寡头十年亏损:放弃独家版权,才有望讲个新故事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news.iresearch.cn/content/202202/419940.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长视频十年寡头十年亏损:放弃独家版权,才有望讲个新故事

进入2022年,十年亏损、十年独家版权的长视频,其生存空间、商业模式到了命运转折十字路口。优爱腾们,必须要做出新的选择。

2022年头两个月,关于长视频行业消息主要围绕几方面:

一是悬疑剧《开端》开播,因为题材“循环”的新颖引起了不少关注,堪称长视频开年第一爆,又因为大结局烂尾被骂上热搜; 二是巨亏的爱奇艺,继2021年底开始大幅缩减人员和开支后,依然处于铺天盖地的“卖身”传闻; 三是长短视频再起纷争。有媒体称《长津湖》刚在爱优腾上线,即在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切条内容;短视频方面则回应称,相关内容是与《长津湖》制片方博纳影业宣传合作的一部分,相关视频总长度不到6分钟,媒体所传“长达半小时的切条”失实。 四是2月1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印发了《“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针对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天价片酬”、“偷漏税”“阴阳合同”等问题,给出了具体的约束条款。

简单来看,上述消息是长视频当前生存困境、竞争环境,以及行业沉疴宿疾、乱象频频的体现。

土豆网2005年推出计,长视频已走过16年:从盗版横行、野蛮生长,到形成优爱腾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格局,通过烧钱在行业中拥有越来越重的话语权、控制权,你追我赶、相爱相杀未决出胜负,直至斗快短视频崛起,“抱团”痛斥短视频平台。

从时间线看,亏损一直是长视频行业发展最大问题。有数据就显示,优爱腾三家十年来烧了近千亿,仍未带来一块钱的盈利。另外,B站也处于巨亏中,唯一例外的可能是宣称盈利的芒果超媒。

行业绝望的是,赚钱看起来遥遥无期。阿里文娱事业群总裁樊路远曾在大会上公开发言:“按现在生存环境,盈利指日可待是痴心妄想。”

对比大洋彼岸的奈飞(Netflix),1997年诞生以来,其账面利润率每年平均增长约3个百分点,已从2016年的4%增长到2019年的13%。在日本,流媒体品牌Hulu Japan、dTV、U-NEXT、FOD竞争激烈,但几乎都在四五年时间内实现了盈利。

众所周知,优爱腾梦想一直是成为中国的奈飞,内容、商业模式都能看到对标奈飞的影子。现实很残酷,不仅迄今无一能看到奈飞背影,也不如日本各家流媒体公司——尽管优爱腾付费会员数量、用户规模都远超日本流媒体,甚至爱奇艺能否继续存活都是大疑问。

积重难返,长视频在国内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是一门好生意。当优爱腾格局已十年,有必要认真思考,长视频一直巨亏、不如奈飞的深层原因,以及与中短视频的博弈逻辑。同时,展望2022年,长视频能否越过山丘,从根本上扭转长视频行业困局?

01

会员+广告,商业模式一开始就是死胡同

思考上述问题前,需先搞清楚一个问题:长视频行业盈利和亏损如何计算?

用经济学常识看,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亏损=经营收入-经营费用-其他乱七八糟的各种费用。套用到长视频行业,主要和营业收入(会员付费、广告营收)、内容成本(采购、自制影视成本)两项有关。

一些业内人士此前认为长视频行业盈利模式单一、会员价格偏低、内容成本太高。“国内长视频如果要实现盈利,手段主要是两方面。下游C端,提高用户会员价格、增加广告植入;上游B端,压低采购、自制成本。”有影视行业内部人士表示。

为了增收,国内长视频常采用的手段是会员提价。2019年开始,各大长视频平台曾把亏损原因,归责于国内观众不愿意为作品买单,陆续表达“国内视频会员定价较低,影响行业健康发展”,为日后涨价埋下伏笔。

去年12月底,爱奇艺、芒果TV等宣布新一轮会员涨价。从最新会员价格看,国内用户会员价格贵过奈飞——优爱腾在涨价后,会员价格22~30元/月,按国内人均月薪2927元(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35128元)算,占比超过千分之十。奈飞会员费为9.99~19.99美元/月,按美国人均月薪3500美元算,占比不到千分之六。

从盈利模式看,奈飞简单明确,就是99%的会员收入(另外1%为DVD服务)——至今奈飞坚持平台无任何广告模式,未选择订阅加广告两条腿走路模式,比优爱腾明智一筹。

国内长视频盈利模式探索上,其实非常复杂:会员+广告两种主要变现方式外,还曾尝试超前点播、游戏、直播打赏、直播电商以及内容分发等多样付费模式。

超前点播在用户怨声载道、监管出面后已取消,游戏、直播打赏等则算边角料,选秀、耽改剧等创收通道被堵,国内长视频营收,主要仍看会员和广告收入。

按道理,国内长视频会员价格已贵过奈飞,更贵过日本流媒体,且有广告等其他诸多商业模式,那么为何还巨亏?

从表面看,付费订阅增长缓慢,直接影响优爱腾营收。奈飞全球用户总数达2.22亿,虽然增长放缓,但2021年Q4仍录得828万净增长。优爱腾加起来只有3亿多,2020年后不仅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了下滑。

以爱奇艺为例,2021年三季度爱奇艺会员数1.036亿,同比减少1.1%,环比减少2.4%。而且,这并不是其会员数唯一下滑的一个季度。

优爱腾和奈飞会员的差距有诸多因素,包括市场环境(国内VS国际),用户付费习惯,也符合互联网行业整体趋势:任何一个市场都有用户天花板,对长视频来说,经过十年快速发展,已进入存量市场,继续保持此前高增长已然不现实,因此不仅是优爱腾,包括奈飞也呈下滑趋势。

这意味着,付费会员订阅制从开始就是一个死胡同——尽管早期阶段,这种商业模式可以让平台快速成长,但中后期,就会出现用户增长放缓、成本持续上升瓶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根据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1979年发表的著名论文《期望理论: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人们有着天然的“损失厌恶”心理。

很不凑巧,国内长视频付费订阅模式一直在不断强化损失厌恶的体验:开通会员,不代表可以观看所有影片、剧集,还有诸如影片“单独付费”、“超前点播”等另外收费方式——这种套娃般付费方式,只能起到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作用,哪怕用户掏钱也会产生一种被胁迫感,最终引火烧身。

对比日本流媒体,也让中国用户不是滋味。亚马逊Prime Video是日本目前使用人数最多的长视频平台,虽然同样需要付费,但任何亚马逊Prime会员(一个月仅408日元,不到22元人民币),就可以直接免费观看任何内容。

同时,国内用户开通会员后并不能完全跳过广告,国内长视频广告形式,从贴片、中插广告、植入广告、冠名等,形式越来越多,渗透越来越深——过多广告会给用户带来不好体验,用户就会用脚投票,宁愿看150秒广告也不愿开通会员,正是因为用户对此产生了厌恶心理。

因此在商业模式上,长视频行业十多年来一直处于会员增长、商业广告,无法实现平衡增长的“死循环”。

02

独家版权十年,严重透支行业生命力

商业模式陷入“死循环”,更深层次原因是国内长视频优质内容少,难以吸引用户持续买单。“长视频是一个用户忠诚度很低的行业,哪家内容更具吸引力就去哪家。”有影视行业人士介绍,只有保持足够多高质量内容,才能吸引用户内容付费,成为平台忠实用户。

购买版权、自制剧集成为各大平台成本最大支出——比如,为培养用户忠诚度,奈飞在内容生产上舍得花钱。2021年,奈飞内容成本上涨到170亿美元,HBO、迪士尼同期投入均不足30亿美元。

国内长视频不遑多让。以2011年各家视频网站先后打响独家版权“烧钱大战”为开端,优爱腾十年烧了不止千亿,内容成本在其中占据大头,成为亏损主要原因。

客观看,优爱腾花费大价钱在内容成本上并没有错,因为这是长视频本应讲述的商业逻辑:当内容池积累得足够大、足够深,哪怕体验不算完美,用户也愿意为内容付费,吸引新用户花费的边际成本就越低。

问题是,优爱腾为何陷入巨大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正比境地?

最大区别是,奈飞是持续追求高品质内容的持续产出。同样,日本长视频制作成本较低、版权出售价格也在合理范围内。

优爱腾们烧的千亿,则是“内卷”下为了独家版权——简单来说,就是试图独占市场的同质化策略,导致内容成本高企,这是无法盈利一块钱的主要原因。

业界公认的是,优爱腾烧的千亿,大部分砸向独家版权、热门IP采购。从2009年搜狐视频2.5万元购买《大秦帝国》,到2017年《盗墓笔记3》以单集2400万元定制价独家授权爱奇艺,长视频版权购买费用,最高超过400倍增长。

这样的天价版权比比皆是。“独家版权价值在于,短期内起到聚集流量、用户拉新作用,成为改变长视频竞争格局利器。”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长视频平台过度追逐内容独家的原因。

从早期看,独家版权的确是优爱腾击败其他对手,彻底打破中国电视剧市场原有市场结构和模式,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原因。2014年,龚宇就将爱奇艺崛起原因归功于“烧钱”

内容行业特殊性在于,巨资投入能否成为爆款毫无规律可言——但是,优爱腾又不可能将“爆款可能”拱手让给对手,因此只能继续在竞争中采用独家策略,谁都不愿意放弃,继而导致成本飞速增长。

一个流传甚广的案例是,争夺《如懿传》时,两家长视频平台原本同意各出6亿元拿下双平台播放权,但其中一家团队笃定《如懿传》会成为第二个《甄嬛传》,喊出13亿元天价抢下独播权,最终未能复制《甄嬛传》辉煌,会员+广告收入并不足以覆盖其天价成本。

天价生生不息,不断刷新各种纪录。结果是,除了平台一直亏损,其他版权价格、IP价格、流量明星酬劳都疯涨好多年,推动长视频内容成本节节攀升。

为保证收视率,“热门IP+流量明星”虚假繁荣一度很有市场。某平台头部S级项目,52集投资2.2亿,流量明星片酬高达8062万。郑爽在《倩女幽魂》中77天1.6亿片酬被媒体曝出,一天207万被戏称为一爽。

“天价片酬”带来的影响,最直接就是剧集制作分配比例失衡,诞生众多注水严重、同材化的低质内容。Angelababy在2016年播出的古装剧《孤芳不自赏》被曝片酬8000万,但却深陷“抠图门”。即便优爱腾后来走上自制道路,因为“天价片酬”也难掩制作费用高昂之痛。

“明星限薪令”出台后,并未从根本上扭转行业成本收益倒挂格局,直到优爱腾将目光放在自制选秀综艺上,才看到拉新用户、广告增收希望——以2018年爱奇艺推出《偶像练习生》为标志,长视频平台开始轰轰烈烈的选秀综艺活动,围绕饭圈造星、内容制作、后续衍生品进行全链条打造。

问题在于,选秀综艺仍聚焦“偶像”——本质上还是一种流量明星思维。2021年,由于引发诸多不理性行为和资源浪费,这种模式彻底“翻车”。

至今,长视频讲了十年独家版权,却都没有建立足够深的内容“护城河”,反而严重透支行业生命力,当相关部门大力整治饭圈文化,超前点播、选秀节目沦为历史,平台只有挥舞镰刀向会员要涨价,将成本溢价转移到用户身上。

03

下游到上游,长视频话语权越来越重

客观来看,长视频十年烧钱超千亿,并非毫无所得。

从大环境看,国产剧从购买到自制,虽然大部分粗制滥造,但也有一些表现不俗的剧集、剧场,比如“迷雾剧场”播出的《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某种程度是中国影视行业向工业化发展的体现。

这个过程中,长视频也在强势介入影、视、综艺行业上下游,重置规则与玩法:从进驻影视产业链上游,参与影视项目拍摄制作,到平台多元渠道向影视宣发渗透,逐渐形成了长视频平台对影视行业生产-制作-宣发全流程的控制权和议价权。

比如在下游,可以轻易发现几大长视频平台会员价格相近、广告报价相近的定价策略。这从去年底长视频会员涨价、涨价幅度相近,以及不约而同推出超前点播可见一斑。

这意味着,几大长视频平台在根据对方一举一动采取相应策略。符合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奇建立的需求理论模型,虽然寡头企业之间会相互博弈,但产品同质没差别,任一厂商进行决策时,通常会与竞争者共进退。

行业绝大多数IP内容高度集中下,长视频在上游产业链也有极强把控力,主导剧集内容级别与市场价值的评定,掌控其话语权和最终评判权。

此前,《若你安好便是晴天》制片人杨利就在微博上公开向优爱腾开撕,称为了降低成本,平台方联合打压版权剧价格,“定价上,它们说多少就是多少。几乎所有影视公司,尤其是国有和中小影视公司都深受其害。”

不过度干预制作,评定体系科学客观合理,是分账市场健康运行核心要素。这或许是国内长视频和奈飞另一巨大差距——内容制作上,奈飞成功经验是只负责痛快给钱,但不插手创作,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得以用优质内容去吸引流量,实现商业变现。

对国内长视频来说,由于优质内容不可持续,本质上只能做成一门抢独家、抢明星、抢IP的流量闭环生意。因此,当短视频因为丰富多元、海量免费、可自由选择的内容生态为大众所更喜欢,长视频神经就愈发敏感。

去年4月,长视频在十年后再次抱团统一战线(上一次是2012年,优酷土豆合并时,搜爱腾组成VCC),火力十足狙击B站、短视频平台上的影视吐槽/解说、混剪、鬼畜二次创作,声势浩大的“版权保卫战”一直打到现在,成为长视频行业一年来主要聚焦方向。

尽管网友关于剪辑侵权边界、创作自由空间的讨论,至今未有明确答案。但多位律师、学者指出,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核心要素,从影视版权保护角度看,尊重创作者应有权利无可争议,但挟版权一味指责短视频,并不可取。

一方面,是否所有二创都构成侵权,仍需要识别,比如影评、盘点、解说类等二创短视频仍未明确。《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反对的也不是二次创作,而是未经授权的二次创作,且短视频平台也在积极打击侵权、加强版权保护。比如从《扫黑风暴》到《长津湖》的纠纷,短视频方面都表示是应出品方开展的宣发合作。

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杀出重围,除迎合用户碎片时间需求,更重要的是构建了自己的产业链,衍生出非常丰富的创作者群体,内容生态日益多元。比如网红“张同学”的作品,其剧情逻辑、台词、BGM等,远超很多剧情拖沓、注水戏太多的高热剧集。

“版权”初心是保护,是激励更多优质作品的诞生,但不应当成肆意攻击对手的武器,压迫创作者的生存空间。毕竟,长视频野蛮生长时代,也是靠用户自发上传积蓄了最初流量池。

网友讨论也提到了这一点:长视频平台往往会针对在播剧发起“二创大赛”。如果不是确认短视频二创带来的流量逻辑、宣发效应,官方为什么要主动邀请粉丝制作视频呢?

说到底,长短视频虽然消费场景不同、生产模式不同,但同样是内容的视频化载体,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共生”关系——伴随行业环境变化,用户需求迭代,长视频上下游产业链无法离开短视频,短视频也不可能淘汰长视频。决定这一切的,仍然是优秀内容足够丰富。

长视频优秀内容难以持续原因上述已有探讨,从短视频二创角度来看,由于IP资源被长视频绑定,短视频的道路也会相当艰难。比如抖音曾向片方提出购买《八佰》和《唐人街探案3》的短视频二创权,因片方担心与长视频的合作而未实现。

对乱象频频的国内长视频行业而言,“内容为王”口号已经喊了十年,如今虽然从行政角度给“天价片酬”具体约束条款,但只要资源、IP等内容垄断仍在,真能变得更好吗?

04

总结:敢于放弃,才能讲新的故事

短视频是长视频亏损罪魁祸首,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经之谈。

如果按照长视频当前发展路径,可以预见几年内,导致巨亏的问题依然难以解决:上游生产制作成本高昂,下游用户又觉得会员费五花八门,品牌广告赞助又因为竞争、大环境持续下降。

因为很难从本质上(优质内容)去对标奈飞,国内长视频用十年去证明走了一条死路。解决上述死路的办法,要么是深耕优质内容的同时精简成本,要么是商业模式彻底转型,打破“唯独家、唯会员”论,从中寻找一线生机。

不妨参考下在线音乐行业:音乐行业版权保护同样愈发重视,但反垄断处罚后上游版权得以公开,通过合理的版本授权,在线音乐、短视频都开始支持创作度高的二创,赢得更多流量的同时,通过差异化策略和模式创新,音乐探索出了更多变现方式。

其实这也是日本长视频盈利的秘密:U-NEXT自2017年独立运营后寻求模式创新,宣称要做数字世界里的DVD出租公司,主打策略之一就是储备市场上覆盖范围最广的版权内容库,而非所谓独家内容或原创内容,通过最丰富的内容选择,吸引更多消费者成为付费会员,最终成功实现盈利。

对国内长视频来说,走这条路的前提,是要敢于放弃当前的“上下游内容、资源垄断”,包括议价话语权都会被彻底打破,才能与各行业实现合作共赢。其难处,无异于一场自我革命。

追赶不上奈飞,就先学学日本。无论如何,进入2022年,长视频的生存空间、商业模式已到命运转折十字路口。优爱腾们,必须要做出选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