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对生孩子这件事情的思考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121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1 年度征文 活动 #生活 21 标签下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和往年不同,今年文章的数据表现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征文活动的最终走向,包括「双倍稿酬(由飞书赞助)」活动奖励、最终票选名单以及征文奖品类型。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通过充电或评论的方式支持作者。


写在前面的话

前几年刚成为父母的时候在这儿发表过一篇总结,提到了平衡家庭和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这个话题(2020 年,按下暂停键后的思考)。几年过去了,孩子渐渐长大,催二胎的声音同样有增无减。正好趁着征文活动的额外动力再次总结,谈谈我对生孩子这件事情的看法。我明白这个话题是很有争议的,也无数次的考虑换个话题或者干脆放弃。然而这就是我近些年花大量时间思考和犹豫的内容,孩子的问题对我来说就如同是「房间里的大象」,很难视而不见。所以最终还是决定动笔,并改了不知道多少遍。

生命的神奇之处在于内在的生命力。所有可以被称作为生命的东西,都能够用各种方式一代一代的繁衍和产生后代,并通过进化或智慧与环境共存,来实现尽可能久的存在这个终极目标。我们人类也不例外。几年前我有了一个女儿。从那之后起,生活有了很多改变,催生二胎的声音也就此开始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比婚后催生更强烈。

我并不想生,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理解。

成为父亲的幸福和美好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拥有孩子并且养育她的过程会带来很多的幸福感。当然幸福不是简单的加减,很难得出结论说总体而言如何。所以仅聚焦在正面的获得。例如从非常基础的层面来说,生儿育女会让人有一种「完整感」。说不出是因为基因得到了传承,还是实现了社会和家庭的要求,看着自己的下一代会有一种生命延续的恍惚感。

作为家庭中的依赖者,突然变成了被依赖者,这是一种很难用语言形容的感觉。从一张白纸开始养一个小孩,她真的会极端信任你,从心底深处相信你说的每一个字。这份信任是一种很沉重的压力,因为一不小心你就会让她失望从而丢掉这份信任。在小的时候,她会认为你是无所不能的超人,说什么都是对的,总能够解决她的问题。睡觉前会靠着你要听长一点的故事,幼儿园放学时看到你会兴奋地大叫,会扳着手指算还有几天到你承诺陪她出去玩的日子,会因为自己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嚎啕大哭,会对你充满期待和敬畏。

1在张掖马蹄寺自己爬超过膝盖高度的阶梯,咬牙坚持自己到顶再自己下来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爬山的时候女儿咬牙坚持自己上下,但是去停车场的路上抱起她不一会儿就靠在肩头沉沉地睡去。她纤细的手臂会抱紧你,把脑袋埋进你的脖子或怀里。当她闻到了熟悉的气味、贴在了熟悉的皮肤上、听着熟悉的声音、感受熟悉的脚步起伏、伴随着熟悉的呼吸节奏,那个倔强不服输的孩子就会放下所有的一切,靠在你的身上沉沉地睡去。不知怎的,在我脑海中出现的是以前课本里看过的冯骥才《珍珠鸟》中关于信赖的描述,原来毫无保留的信赖真的存在。

这种毫无保留的信赖会迫使有些父母重新审视和改变自己,努力成为以身作则的榜样,以便更好更长久的维系这份珍贵的信赖。除此之外,珍贵的回忆、无数的亲吻和拥抱、全新的各种陪伴和体验、更好地理解自己父母、甚至是单纯的在付出中收获快乐。这些都是孩子给父母带来的丰富收获,是除了父母之外他人很难感同身受的经历。但即便如此,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有超过一个孩子,尤其当第一个孩子就是女孩。

作为社会要求的生儿育女

出生后学习、工作、结婚、生孩子,这是一种社会上公认的生长模式,一般都会由父母来督促执行。而生完孩子后,正常发展下父母就不再多管,但通常这只是因为监管人的角色默契的被移交。这是对人类种群来说最有利的一种倡导,通过工作来支持社会的运转,通过生育来为人类添加后代。

然而现在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在城市化程度高的大型都市中,很多人不想恋爱、不想生育,实在没办法那就不想多生。原因可以列出很多,压力大、房价高、怕束缚等等不一而足,而究其根本,在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让身在其中的人有了规划自己未来并实现它的可能性。结合已知和已有的变量,追求尽可能符合自我个性的一种未来生活方式。成熟的社会体系和文明发展让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可以不再按照默认的社会要求进行自己的生活。

有这样思想意识的人们,不再需要通过增加后代这种动物性的原始方式来增加对未来和未知的抗风险能力。即使是要孩子,也并不看重孩子本身的避险属性。因为既没有必要,也并不经济和靠谱。当都市里的年轻人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时,孩子的因素通常不会被考虑进去。这份人类的安全感其实是几千年来科学和制度进步的结果,也是很多先贤希望的后代们可以拥有的选择权利。

「赶紧多生是为你好」—— 到底是谁在劝你生?

一般劝人生孩子的理由都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例如这样孩子可以有个伴,或是在父母不在了之后他们彼此可以相互支持等等。但从功利的角度分析,拥有后代这个行为和没有选择权的孩子根本没什么关系,满足的是需要养育的父母长辈本身的需求,甚至是更宽泛抽象的人类族群的利益。

孩子不需要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当然我们可以说父母给予孩子生命,这是远超一切的价值;但反过来也可以说带孩子来经历人生的一切苦难。特别当「卵巢彩票」要是刮出了下下签,遇到了不合格的父母,出生在战乱的国家、年代或是赤贫的家庭,甚至带有疾病或残疾,这种人生真的是孩子希望的吗?但由于这个过程不可逆,探讨该话题仅拥有思维哲学或法学的意义。

那些劝别人生孩子的人,都是什么身份以及出于什么目的呢?居委会大妈?忙于工作的老公?酷爱书法的岳父?总而言之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产后抑郁或是头疼教育问题的负责家长劝别人多生几个,他们通常性的沉默既有话语权不足的问题,也有可能被人为屏蔽。带孩子这件事本身在社会工种等级中,也常年处于下层徘徊。换句话说,在家带孩子的人并不意味着拥有话语权。有些话是否真心实意还是说得多了就听不到第二种声音,这其实是一个社会学问题。

不过更重要的是作为当事人,当我们听见别人的劝说,必须根据对方的身份、可能的目的、劝说内容的含金量等作出判断,应该对自己有多少影响力。但这又涉及到一个人是否拥有独立意志并有能力贯彻执行,以及对于人生的重大决策是否能科学冷静的作出判断。

生理天性 vs 自由意志 —— 为了一个无悔的决定

我们希望追求无悔的人生,没有人愿意让余生伴随着悔恨。后悔通常源于决策时的随意,也可能来自性格的软弱和外力的影响。想要减少决策失败的概率,需要的是自由意志的把握、理性思考的方法、对生理冲动的认识与克制。

举个切身的例子,生女儿是由我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在充分思考了当时的年龄、情况、家庭、稳定、环境、未来计划等因素,大致判断出可能付出的代价和收获后,与家人在充分沟通后就开始备孕、怀孕等一系例准备。当然「让父母长辈喜悦」这一点其实很难区分是收获还是干扰压力,中间的界限并不清晰。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但往往被低估的发明,叫做「决策管理」。从边瑟的哲学思想到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再到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类似的「收益——折损」公式。在信息充分的前提下,遵循该思维模式一般不容易作出什么离谱的决定,特别能大概率阻止一个人变老甚至临终前强烈悔不当初的事件发生。有些人看到这里当然会觉得这样子真累,人生就是要肆意妄为随心所欲最起码顺其自然才对。类似的生活哲学我不做评价,但是不负责不考虑后果的人,往往会被后悔所吞噬。

只不过决策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来做,别人的建议或期待只能当做影响因子,权重还不能太高。因为情感,不论是自己的情感或是来自他人的影响,是波动和化学的,是始终变化的。与之相对的基于客观因素的「收益-折损」公式是固定和物理的。等情感退潮、冲动消散,氤氲在空气中的就只有后悔或死撑。相反假如当时做决定的理由是充分与可靠的,即使后来环境改变或是意外发生,一个人也不应该为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原因而后悔。

1经常出门会带一个推车,装东西装人,然后由我拉着

人生重大决策到底基于什么?

婚姻和生子都是重大的人生决策,类似的还有很多,包括择业、定居地、养老的方式等等。当做出决定要一个孩子,或再要一个孩子的时候,毋庸置疑就是在做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这个决定会让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每一天变得与之前很不一样,责任会变大,顾虑会变多。同时孩子的诞生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需求,影响到工作、生活、原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安排等。

在这些决定中,有些人会认为生一个是生,生几个也是生,所以生孩子这件事情都是一样的。而事实上每一次备孕、怀孕、分娩、养育对父母双方而言都是截然不同的旅程,心情不一样、面对的问题不一样、健康和经济、家庭状况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孩子完全不一样。基因结合时的变异带给每个新生儿完全不同的性格和生理特点,不仅父母对孩子而言是彩票,孩子对父母也是如此。从性格到健康,每一次生育都伴随巨大的风险。在20年左右的成长期内,父母可能还会面临各种意外和变故。有没有孩子,有几个孩子,这让父母做决策时的思考完全不同,当然犯错的代价也不同。

说到底我自始至终认为一个人不论角色是父母或夫妻,他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对自己负责。不应该在结婚后就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家庭,生孩子后就完全为子女而活。婚姻的目的不是对生活的随波逐流,不是年龄到了之后的妥协和将就,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和安心,而是应该为了让自己更加幸福。同理挑选事业、生儿育女等人生的重大决策也应该基于这个原则。假如前一次备孕、养育的过程让人非常不快乐,带来了许多长期且负面的影响,那为什么要一再重复这个让自己和家人变得不幸的过程呢?

有些人的家庭本来就拮据,有些夫妻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不好,有些人正处于事业的高速发展期无力分心,有些人根本就没玩够还不懂责任和义务,然后由于种种原因生了孩子,破坏了摇摇欲坠的脆弱平衡,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四分五裂而更加的不堪重负。不要为了某件事本身去做那件事,就像买电钻或是找师傅都只是为了打一个洞。做决策前需要想清楚得与失,不能只看到好的部分,也不能仅考虑短暂的未来。

1露营的时候孩子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捡垃圾,这是我们露营很重要的原因

常见劝生理由分析

劝生理由一:多胎家庭的孩子之间有个伴

孩子最好的朋友和老师,应该是他们的父母。广义而言,同一个家庭中的所有无收入者都是竞争关系。父母的时间、注意力、关心、物质给予,甚至是食物、营养、衣物、一句赞扬,都可能成为竞争的理由。血缘真的就那么神,能够克服现实的残酷,唤醒人的神性吗?历史上充斥着家庭成员之间的悲剧事件,也不乏从陌生人成为过命交情的一桩桩一件件。

好的伴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性格、爱好、缘分缺一不可,但不包括血缘。很多社会事实告诉我们,血缘并不是亲密感形成的决定因素。悲哀的是由于文化和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希望保持自己高高在上的形象和权威,甚至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缺乏「平等」的土壤,友情的萌芽就不会发生。有再多的孩子,他们也缺少一个正确的学习榜样。

这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事实。在开明、平等的家庭中,父母有能力也有意识通过言行告诉孩子什么是尊重彼此,将对方视作上天带来的天然好友。那么孩子不可能因为没有兄弟姐妹而感觉孤独,除了父母这对最好的朋友,他完全有能力从社会中选择和结交合适的好友。父母也可以通过介绍、环境塑造等方式为孩子挑选值得交往的朋友。相反在等级森严的家庭中,父母代表了命令和惩罚,以及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可能对什么是交心的朋友没有概念,对自我的社交需求和实践方式也是一片空白。

对孩子来讲,有一个年龄相近的兄妹甚至可能会影响他在更大范围的同学和同龄人之间寻找好朋友的机会。从动机而言,一个兄妹就可以满足小朋友分享和交流的需求,那么就会减少他参与同龄人社交活动的频次和深入程度。这对社交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久而久之甚至会因为能力和正面反馈的缺乏让人放弃更多社交发展的努力。

兄妹之间的血缘关系和物理距离并不能克服能力心智性格的局限。当一个人的性格和观念等成熟定型之后,他会下意识的选择相处时会带来快乐的朋友,而对那些无法理解或话不投机的人们保持距离和沉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走入社会选择的范围变大之后,别说兄弟姐妹,甚至是父母子女之间也会因为无法流畅的交换观点而渐行渐远。

劝生理由二:父母不在之后可以相互支持

教育和成才是一项非常考验父母们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充分竞争的社会中,一个人想要成功,积累、能力、机缘、明确的方向和长期的努力等缺一不可。而培养一个孩子成才已经非常困难了,难道大多数父母真的有自信能够分心兼顾多个孩子的成长?还是说根本就是不负责任的直接忽略这个问题,想着尽人事听天命,事实上就是给自己找理由推脱。用买彩票的心理和方式通过增加基数来增加孩子顺利成长的概率?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即使起点相同,彼此之间的人生也会在往后越行越远,距离变得越来越大。翻开社会新闻,每天都有兄弟姐妹为了争家产不惜撕破脸的事情发生。那么话说回来,谁能够百分百肯定自己家的孩子们以后不会变成这样呢?古代皇室有大儒专门在尚书房中教育「龙子龙孙」,大户人家有家族私塾培养下一代,即使这样,成年后兄弟相残、争夺家产、往大了说弑君篡位的历史还少吗?

管了生前还要管身后,父母有操不完的心。而分分钟都被人管着的孩子,又哪个有出息的?

劝生理由三:年纪大了之后孩子多好养老

从历史数据来看,养老这件事孩子不如保险,越多孩子越不保险。

任何与自己有关的大事,最值得依赖和信任的永远是自己。真的有这份心思就应该早做准备,为健康投资、为经济投资、为未来提前规划,否则和买彩票有什么区别?社会制度、资本、服务、子女、亲戚、伴侣、积蓄、收入、合理规划、个人能力,这些都可以是一个舒适的晚年生活的组成。相反,因为我们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过,就反过来要求孩子们承担父母养老的责任,这难道不是一种道德绑架?就像孝顺这个词被发明的历史一样。

爱是双向的,你有爱你的子女或亲戚朋友,必然因为他们接受到了源自你的爱。他们自愿为你付出是一件让人宽慰的社会性成就,但社会和人心毕竟是复杂的。家庭是否和谐与孩子数量没有半毛钱关系,相反我听到更多的事实往往是父母到了退休的年龄还要牺牲退休生活打多份工养自己的多个小孩。一切都是相互的,得与失、权利和义务都是相伴相生而来的。

统一「孩子」的定义

通常在与人争执后,我会反思这场争执的起源到底在哪,尤其是那些看似没有任何争论必要的话题和对象。渐渐我发现了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双方对一件事的定义产生了偏差。

当我们在谈论同一件事,我们都会默认相互对这件事的理解和定义是一致的,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观点和反驳对方。相反事实上仅仅因为我们都管它叫做同一个名称,并不意味就在谈论同一件东西。比如当我们谈论减肥,每个人基于自身理解,对理想身材和实现方式的认识可以说千差万别。但是明确定义后,例如将减肥定义为「在保持肌肉的前期下减少脂肪含量,过程要尽量快乐和健康」,然后我们才能有效地探讨实现的方法。

当我们谈论要一个孩子时,有人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产生后代,孩子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象征物。甚至有人认为孩子仅仅是欢愉后的副产物,重要的是欢愉本身。有人认为孩子代表了家族和血脉的延续,是族谱中的一个名字。有人认为孩子是家庭中的另一个劳动力,有人认为孩子意味着多年后的一份嫁妆。有人觉得轻于鸿毛,就会有人认为重如泰山,有人把孩子当作生命的珍贵馈赠,就有人觉得孩子是自己未来翻身的彩票。

假如相互之间对孩子的定义都根本不同,那么对于生孩子这件事情的看法也就无从统一。所以一个孩子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许是准父母在要孩子之前首先需要搞清楚的。

1我和她妈妈会花很多心思在孩子身上,带她去可选范围内最好的地方,买质量和创意最好的玩具

最后的总结

这篇文章是我对于几年育儿生涯的一些思考和为什么不想多生小孩的观点探讨,所以有很多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这并不代表想要多生小孩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我同样可以找许多论据来支持相反的观点,只不过这篇文章并不需要。生几个孩子并不是我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或者类似评价的依据。

对于生孩子、生几个或是是否结婚等一切人生的重要决定,我都无条件支持当事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区别那么大,不是外人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甚至严格来说,使用多数人的意志来替代少数人的选择,其实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边界入侵和道德绑架。

有好几次父亲和其他亲密的人问我:你倒是说说看,为什么你不想生?我都是沉默的。

因为我既无法用一两句话清晰逻辑的解释自己的观点,也很怀疑即使表达清楚了,之后是否会有一丁点的作用。我已经不再奢望改变别人对重大选择的观点。况且这不仅仅是认知上的原因,有时候你最珍视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一文不值和无法理解并不珍惜的。尤其是无形的例如价值准则或个人意志。

当然有些人会依照社会默认的规范和习俗来作为生孩子这件事的决策依据,也有的人对社会施加的压力特别敏感或者被特别有影响力的人劝说,他们可能甚至不会对生孩子这件事有疑虑或者思考。我们必须承认不同人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的反应千差万别,没必要指责或觉得怪异。

总之每个人仅能代表自己,说到底我并不希望成为 DNA 的奴隶,也不想随大流的追求与周围人看起来一致。我只希望能够为自己和身边亲密的人做出合适的决定,不高估或看轻自己,在利己和利他之间保持平衡。当然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例如母亲可以更好的关注个人健康,将更多时间和注意力放在家庭和我的身上;我个人也可以在陪伴和引导孩子之余,花时间和精力在个人项目和兴趣的发展上,况且我也从来不爱玩游戏的二周目。不论在别人看来多么微不足道,个人的想法其实非常重要,追求幸福的过程不应该是累积小问题然后忍耐、爆发、悔恨,且不断循环。

甚至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自我怀疑。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年度回顾、好物推荐…… 更多精彩尽在 少数派 2021 年度盘点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