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瞄准一万亿,放倒星巴克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mtpost.com/600194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华商韬略,作者丨胖大海

2021年,走出瑞幸造假风波影响的咖啡行业,又一次出现了融资狂潮。Manner和M Stand成为了最受资本热捧的两大品牌,也是国产咖啡“围剿”星巴克的主力军。

在上海这个最懂咖啡的城市,咖啡行业新一轮的繁荣与竞争,正从这里蔓延至全国。

01 咖啡热潮卷土重来

2012年,韩玉龙在江苏南通老家开设了一家摄影主题咖啡店,他开过一对一咖啡培训班,卖过自己烘焙的咖啡豆,但效果始终不理想。2015年,他来到上海,在上海市静安区南阳路,开设了只有2平米的“Manner Coffee”。

2017年,葛冬游历了50个国家之后,在上海华山路旁开出一家名叫M Stand的咖啡店。他曾任腾讯互联网广告营销负责人,还曾在《男人装》从业3年。

两个看似平静的创业故事,在2021年共同迎来高光时刻。

回望2021年的咖啡市场,热闹非凡。资本再度疯狂,新锐品牌快速崛起,国产品牌跑马圈地,不断挑战着星巴克的霸主地位。而星巴克却因食品安全问题走下了神坛。
资本有多疯狂?据《2021年五大“新餐饮”赛道投融资数据报告》,2021年前十月,国内咖啡行业相关融资披露总额接近60亿元。

这其中,包括三顿半、时萃SECRE为代表的精品咖啡,Manner、M Stand为代表的连锁咖啡,挪瓦NOWWA为代表的外卖咖啡等。

一系列融资事件,令不少咖啡品牌估值暴增。Manner估值超30亿美元,单店估值超过1500万美元;M Stand估值达40亿元,约6亿美元,若2021年开设150家门店的目标达成,单店估值约400万美元。

在资本加持下,新锐咖啡品牌们开始跑马圈地。西舍咖啡(Seesaw)计划2021年底入驻13个城市,冲刺百家门店,不过目前仅有28家门店;M Stand计划继续扩张北京、苏州、南京、武汉、成都等地首店;Manner也在资本助力下,开出近200家门店,其中165家位于上海。

不过,资本和咖啡是否互为良药?答案却难下定论。

2020年5月26日,风投女王徐新掌控的今日资本在高位退出Manner。一时间外界众说纷纭,有人说徐新高位套现选择落袋为安,也有人说今日资本和Manner创始团队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有媒体报道称,韩玉龙曾对徐新说:“如果你不退出,我就出去重新做一个定位一样的品牌。”

资本助推品牌快速做大,估值攀升,在这过程中泡沫是极难避免的。资本入局,品牌或许更需要冷静。

咖啡热潮的另一个表现则是跨界者众。

中石化联手连咖啡推出易捷咖啡,短期内大规模铺开;奈雪的茶、喜茶等现制茶饮品牌也开始加码咖啡;便利蜂、全家等便利店品牌也切入咖啡赛道。

实际上,在2020年瑞幸业绩造假事件影响下,国内咖啡行业曾度过一时的资本冷静期。如今卷土重来,与国内咖啡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不无关系。

广为流传的是,总部位于伦敦的国际咖啡组织预计,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1万亿元。

另一个因素是,在经历了雀巢、星巴克和瑞幸咖啡三轮品类输出,国内咖啡品类的消费者教育显然已经初步成熟。

瑞幸咖啡也逐步走出了业绩造假的阴霾,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23.5亿元,同比增长105.6%;净亏损2350万元,亏损收窄98.6%。

瑞幸不仅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缴纳了12亿元罚款,也在挣扎自救中重获新生。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瑞幸咖啡门店数量达5671家,其中自营门店同比增长6.4%至4206家,联营门店同比激增66.7%至1465家。

但国内咖啡市场的霸主仍旧是星巴克。截至2022年1月2日,星巴克中国新开门店197家,总数达5557家。到2022年有望升至6000家。

不过,自2018年瑞幸咖啡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品牌,朝星巴克发起了冲击。

02 撼动星巴克

提起中国咖啡市场,星巴克是绕不开的话题。

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20余年后的今天,其已经在中国200多个城市开设了超过5500家门店,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巨头。而中国市场也成为星巴克最大的海外市场。

尽管早期经历了“水土不服”,整整亏损了近9年,但在中国市场的前20年,星巴克罕逢敌手。

但这一情况,在2018年瑞幸咖啡出现后发生了改变。彼时瑞幸通过烧钱补贴、疯狂开店、广告轰炸、外卖切入等手段迅速打开市场。这家咖啡店,自创立以来,就对外宣传要对标星巴克。2018年,更是起诉星巴克涉嫌垄断。

这也使星巴克第一次感受到了威胁,开始“应战”。2018年,星巴克与阿里巴巴达成了全面战略合作,融入阿里巴巴生态。一直不愿意开通外卖的星巴克,终于作出了改变。

2019年,星巴克推出了“啡快”概念店,并于次年上线阿里旗下饿了么、盒马等多个平台。

2020年,瑞幸咖啡陷入财务造假危机,随后其调整发展战略,逐步“慢”了下来。但对于星巴克来说,挑战者却没有停下来。

今日资本入场后,Manner开始快速开店。是否有争夺星巴克用户的初衷尚不得知,但从结果上看,Manner做到了这一点。久谦调研发现,Manner用低价捕获了相当一部分星巴克用户,重合用户占到Manner被调研用户的65%。

实际上,早期Manner的模式与星巴克并不相同。在创业初期,韩玉龙就坚持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成本开支,大多为2-3平米的小门店,主打性价比,咖啡价格小杯15元,大杯20元,自带杯子减5元。

不过在扩张过程中,Manner也开始尝试30平米、50平米的门店,还在上海徐汇开设了200平米的门店,这家门店有草坪、有露台,可以带宠物,同时也开始做联名、营销、数字化。

不过,始终不变的是“自带杯子减5元”。

比起Manner,M Stand就更像星巴克了,其定位是“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星巴克”。M Stand在扩张道路上,保持一店一景,每家门店空间设计都打造不同的设计风格。在外界看来,这与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不谋而合。

同样喊出“中国星巴克”的还有Seesaw,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咖啡品牌主打“创意咖啡”,在产品上玩出了“花”,曾明确表示“要朝着做中国的精品星巴克的方向努力”。

Seesaw的创意咖啡,用咖啡融合了荔枝、柑橘、坚果等口味,形成了各式“混搭”产品,更是在品牌联名上花样繁多。

面对各式各样的挑战者,星巴克难言轻松。2021年第三财季报告显示,作为星巴克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同店销售仅增长19%至9.1亿美元,而上一季度的增长幅度为91%。

2022年第一财季,星巴克销售额同比更是下降14%,平均客单价、交易额双双下滑。

2021年末,星巴克更因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舆论讨伐。不过,深耕中国市场20多年的星巴克,在品牌力、产品创新力、盈利能力、门店规模等多方面,依然拥有行业头部地位和话语权。

而在“围剿”星巴克的同时,挑战者们之间并非是抱团合作,他们也处于竞争当中。

能够撼动星巴克的中国本土咖啡巨头,依然尚未出现。

03 咖啡市场新战事

“中国有望诞生一个属于自己的千亿咖啡巨头。”这是业内对本土咖啡品牌的美好愿望。

巨头的诞生,向来是要经过“枪林弹雨”。而目前国内咖啡市场仍处于混战阶段,现磨咖啡、即饮咖啡、预包装咖啡三足鼎立。

据平安证券研报,截至2020年,现磨咖啡的市场占比为36.5%,即饮咖啡的市场占比为11.1%,速溶咖啡的市场占比为52.4%,剩下的市场份额则是胶囊咖啡及咖啡机等。

不管身处哪个赛道,咖啡行业的竞争,都是需要资本支持的全品类全渠道竞争。

在速溶咖啡赛道,三顿半作为近年来的“黑马”,在线上揽下多个“销量第一”。但随着速溶咖啡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三顿半也开始涉足线下。与之有相同动作的还有时萃、永璞等品牌。

也有线下咖啡店开始触网,发力线上。以Seesaw为例,其2020年7月天猫销售数据就达到890万元。

无疑,多品类全渠道布局,形成组合拳,消费者即需即买,对增强品牌忠诚度有着极大的作用。

但不同的是,线上渠道是无边界的竞争,布局线下则要考虑与竞争对手的贴身肉搏。

久谦咨询中台数据显示,若Seesaw新店附近100-200米的范围内出现竞品咖啡店,如Manner或者Arabica等,Seesaw的单量将会下降。

若Seesaw新店周边新开一家Manner,一个月之后,Manner会抢占Seesaw约15%-20%的营业额,后续Seesaw的营业额将趋于稳定。

在上海,这样的战争一直都在发生。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上海咖啡消费指数》统计,目前上海共有6913家咖啡馆,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远超纽约、伦敦、东京。仅淮海中路,就坐落着49家咖啡馆。

而大众点评实时数据显示,上海咖啡馆超过了1.1万家。

从上海,走出了Manner、M Stand、Seesaw等品牌。当前,在上海刮起的咖啡飓风已经吹向全国,并以最快的速度扩张至北上广深和一众二线城市,甚至更加下沉的市场。

但扩张至一定程度,自身造血能力终归是要被放大审视。在咖啡业内,有一个普遍说法“6亏3平1盈利”,仅仅只有10%的咖啡店能够成为盈利的胜者,一定程度上揭晓了开一家咖啡店赚钱的难度。

狂奔的瑞幸咖啡,在经历了财务造假之后,也不得不慢下来,思考减少亏损的问题。

咖啡不同于共享单车,也不同于社区团购,定位于精品或许决定了其无法真正面向所有大众。强如星巴克,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之后,也面临着各种质疑与谴责。

对老牌咖啡品牌来说,比如星巴克,市场优势和盈利优势依然存在。如此看来,本土咖啡品牌要想建立真正的护城河,要做的还有很多。

04 200年风云际会

回顾咖啡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半部中国近代史。

1836年,丹麦商人在广州开设了中国第一家咖啡馆,当地人将之称为“黑馆”,咖啡也被称为“黑酒”。

从这些字眼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一舶来品带有一丝排外和抵触情绪。所以,直到1904年,咖啡才在国内实现大规模种植。

到了民国时期,晚清名流、开明绅士与西方人渐渐带动了中国人饮咖啡的习惯,尤其是在最早的一批通商口岸,如上海。

步入现代,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咖啡厂成为1960至1980年国内唯一的咖啡名牌。但每罐3块5毛钱的价格,在当时平均工资几十元的上海白领眼中,是高贵的奢侈品。

再后来,麦斯威尔咖啡、雀巢咖啡带来速溶咖啡风潮,上岛咖啡、星巴克、Costa等咖啡馆进入中国,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台资、外资品牌在中国咖啡市场跑马圈地,轮番进行市场教育。

如今,随着国内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者更新迭代,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市场之一,中国咖啡市场被普遍看好。另一方面,本土咖啡品牌也在外资品牌的参天大树下悄然发芽、生长。

国货崛起的今天,人们期盼本土千亿咖啡巨头的到来,但在这之前的咖啡赛道上,或许还将有更多的品牌崛起、倒下或者重生,生生不息。

参考资料:

  • [1]《新消费研究之咖啡系列报告:历经变迁终迎花开,观咖啡市场风起云涌》中国平安
  • [2]《资本热捧的咖啡市场,也有内卷和焦虑的另一面》吴文武 NBS新品略
  • [3]《从2平米小店到百亿估值,Manner用了6年》金铭儿
  • [4]《咖啡在中国的发展史,相当于一部中国近代史》水煮百年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