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觉悟之道就是活在当下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hutusi.com/articles/old-path-white-clouds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觉悟之道就是活在当下

《佛陀传》(《故道白云》)读书笔记

February 02, 2022

首先澄清,我非佛教徒,也不信仰任何宗教。读《佛陀传》缘起是在一本书上看到一行禅师的名句“没有通向幸福的路,幸福本身就是路”。上月一行禅师去世,有网友组织了读一行禅师的读书会活动,因此选择了他的《佛陀传》来阅读。本文第一部分“佛陀的经历”和“佛教讲了什么”并非完全遵照该书内容,而是通过网上资料补充而来。

一、佛陀的经历

关于佛陀的经历,很多人都有了解,这里再简单叙述一遍。他出生的时候是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处)净饭王的王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悉达多从小聪慧过人,很受净饭王的喜欢;净饭王为他建造了春、夏、冬三座宫殿,又给他迎娶了耶输陀罗(瞿夷),并生下一子罗睺罗。在常人看来,这是非常幸福的生活。但悉达多却没有感到幸福,当他外出巡游,看到世人无法摆脱四种痛苦,因此下定了求道的决心。在29岁的一天夜里,他离开了宫殿,做了一名苦行僧。

为了寻求解脱,他跟随多位名师,但都不得其解。悉达多在林中苦修六年,忍受饥饿痛苦,一次苦行中昏倒,获得牧羊女(书中为善生)给的羊乳后才恢复精神体力,他意识到苦行无法达到解脱。于是在菩提树下禅定修订,觉悟得道。

悉达多说:“我现在知道,折磨自己的身体是无助于找到安宁或体悟的。肉体并不单是一个器具。它是精神的寺宇、到彼岸的木筏。我不会再修习苦行了。我会每天早上到村里乞食。”

悉达多得道后,被称为佛陀(书中是牧童们给他取名),在梵语中为“觉悟者”的意思,又称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之意。佛陀得道后,向最初跟随他的㤭陈如等人传道,解说“四圣谛”。再到鹿野苑转法轮,此后,佛陀分别在舍卫城因祗园精舍(祗树给孤独园)、王舍城灵鹫山、那烂陀等地传道说法,最后八十岁时在拘尸那罗的娑罗双树下圆寂涅槃。圆寂火化后的舍利分成了八份,由各国国王建塔供奉。

佛教在释迦牟尼后向北传播,在汉代进入中国,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称为北传佛教。向南流传的,经斯里兰卡到东南亚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佛教目前信众5亿人,是世界第三大宗教。

二、佛教讲了什么

我们国人大多受过佛教的熏陶,虽然不是信徒,也通常知晓一些佛教的常识。比如不杀生、慈悲为怀、大彻大悟等。佛教典籍“经”“律”“论”三藏,流传下来的也有几千卷,佛教讲了什么,我上网查了些资料,总结一下,作为阅读《佛陀传》的补充。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圣谛(也叫四真谛、四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释迦牟尼悟得了四条人生真理,展示世人,四圣谛分别是苦、集、灭、道四谛。用《佛陀传》中的话说,就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灭和导致痛苦得以消灭之道。”

苦谛解释痛苦的存在,认识到世间的苦。佛陀总结人生有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最后的“五蕴炽盛”也就是“五取蕴即苦”,是前七苦的概括总结。五蕴就是色(肉体)、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欲望)、识(结果),这些构成了身心各方面。

集谛是探寻痛苦的起因,集起苦因。佛教认为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主要是“贪、嗔、痴”三毒。

要去除痛苦,即要消灭产生痛苦的原因,这就是灭谛。消灭了痛苦的根源,就不再受三界内的苦恼,达到涅槃境界,也就是解脱。佛家讲“六根清净”就是消灭痛苦之源,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外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思想)。人的“贪、嗔、痴”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外界六尘的诱惑,因此“六根清净”,方能“一尘不染”。而六根只是我们身体上的部件,控制六根的是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佛家讲究以“戒、定、慧”三学来修炼六识,守住六根,扫清六尘。

综上,认识到痛苦,识别痛苦的根源,破灭痛苦,这条修行之道即是道谛。道就是道路。佛教教育人要修八正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将道谛展开为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种,分别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无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下面简单介绍下其中的四念处、四正勤和八正道。

四念处(也叫四念住、四意止),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即身、受、心、法。世人因为有四种执念,即四颠倒,执着于净、乐、常、我;而佛陀教育人们用四种方法来观察以破除这四种颠倒的认识,因此称为四念处观。通过四念处观的修行,从而断除贪嗔痴的烦恼。关于四念处和四颠倒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四法  --> 四念处  --> 四念处观  --> 四颠倒

不净  --> 身念处  --> 观身不净  --> 净:执着身心是干净的
苦   --> 受念处  --> 观受是苦  --> 乐:执着世间有快乐
无常  --> 心念处  --> 观心无常  --> 常:执着内心的恒常不变
无我  --> 法念处  --> 观法无我  --> 我:执着万物有自主自在的心性

四正勤(也叫四正断、四意断、四意端、四正胜、四断),也就是四种断恶修善的修行方法,具体如下:

  1. 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
  2. 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
  3. 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
  4. 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八正道(也叫八支正道、八支圣道、八圣道、八圣道分):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1. 正见(正见解):即坚持佛教义理特别是四圣谛的理念。
  2. 正思维(正志):正确的思维方式,包括远离贪业(出离)、灭除嗔怒(无恚)、灭除残忍(无害)。
  3. 正语(正语言):正确的语言,也就是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
  4. 正业(正行为):正当的行为,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作恶。
  5. 正命(正生活):正当的谋生手段,远离不正当的职业。
  6. 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止恶修善、去恶从善,自觉努力。有四正勤。
  7. 正念(正意念):正念就是四念住。
  8. 正定(正禅定):即禅定。

释迦牟尼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去求道,因为他看见了世人所摆脱不掉的四种痛苦:生老病死。当他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四圣谛来教化世人,因此形成了佛教。

三、本书的一些启示

本书作者释一行,人称一行禅师。出生越南,长居法国。 他写了很多书,最著名的就是这本《佛陀传》。本书原名 Old path white clouds:Walking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Buddha, 翻译成中文是《故道白云》,新出版被改名为《佛陀传》。其实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传记,而是从牧童出身的缚悉底视角讲述佛陀的一生,包含了作者对佛教思想的解读。故道白云的意思是:佛陀见过的白云,仍在天空;佛陀走过的路,仍在我们的脚下。读完本书,有一些俗世的启示:

  1. 发现问题。所发现问题的价值决定了成就的价值,历史上的伟人之所以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在于他们发现了人类的大问题。佛陀发现的是两大问题,一个是人类共同的问题:痛苦;二是印度社会的问题:种姓制度造成的不平等。去年年初读了改变自佛陀经历的小说《悉达多》,小说中的悉达多是在一生在探索,找到真实的自我。而《佛陀传》中的佛陀则是在用一生去解决人类的问题,佛陀以解脱之道解决世人痛苦的问题,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及行动(接纳不可接触者为僧,接纳妇女为尼)来解决种姓制度和男女不平等的问题。
  2. 建立并完善思想体系,并用合适的方式和语言向他人传授。佛陀悟道,是因为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思想体系“四圣谛”,并且在他传道的过程中不断用隐喻、故事来阐述,使得普通人能够理解,并补充完善了八正道等禅修方式。而佛陀的语言艺术是很高明的,向孩童传道用吃橘子比喻来教育,跟㤭陈如等比丘用哲思的语言来点拨,对国王用治理的方策来说法。
  3. 建立规则,维护团队,团结众人。开始的时候㤭陈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因为佛陀的思想和人格魅力而追随他,当僧众人数超过千人并越来越多时,佛陀意识到需要建立规则来维持秩序。因此建立了一系列的戒律来约束团队。并且在僧众内部发生矛盾时,佛陀识别僧众是否在争论八正道这些教理,如果只是僧团体制和弘法方式等枝节问题上的分歧,佛陀认为是不值得忧虑的。当佛陀发现提婆达多在分裂僧团时,毅然决然将他剔除出队。

上述的这些启示更多是从佛陀的经历中得到,如果说佛陀或者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想上的启发,那就是“活在当下”,我在微信读书上读完此书给出的评语就是“觉悟之道就是活在当下”。以前我也看过佛经,特别是《金刚经》,那时候更多是对经文中辩证法式的句子所着迷,“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又有那句著名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时看来,佛教的这些看一切为空的见解显得特立独行。我也曾作诗来描述这种心境,只是当时还年轻,未能深刻理解其本意。而再读本书时,感受到的不再是看一切为空的虚无主义,而是活在当下的积极心态。佛陀认为,真正快乐的来源,是自由与自在。快乐就是察觉当下发生的一切,比如我们在吃饭时,用心去咀嚼每一粒粮食,品味饭菜的味道,便是快乐。

佛陀说:“生命只可在目前的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重新接触的方法,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当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