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归乡记:客家人的豆腐情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gelonghui.com/p/50842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归乡记:客家人的豆腐情

原创 前天 10:48

13,919

一年漂泊在外,总会惦记着家中的豆腐。

编者按:

今年是格隆汇陪伴大家的第九个年头。光阴无声,故土有情。小时候总想去远方,成年后,家便成了远方。年关将近,回乡去,大抵是每个人难以抚慰的乡愁;而心心念念的年味,既是迢迢千里的祈盼,也是热气腾腾的饭菜,还是家长里短的寒暄。

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归乡去,过大年。

终到一年辞旧岁,我们可以卸下生活繁重的铠甲,放缓追逐的脚步,顶着风尘、川州过省,踏上年味归途。

值此之际,格隆汇编辑部推出《2022,我的归乡记》系列,本文为此系列第一篇。

吾生于河源龙川。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一曰龙潭自嶅山分注会于川,故名龙川。

幼时,因跟随父母在外工作,离开了家乡。年少时,年至,总盼望着归家。工作后,归家次数虽少,但心中总惦记那热腾腾的豆腐,也多曾在月夜下,阿婆的那一声:“做豆腐、吃豆腐啰”把我从梦中喊醒了。

张眼望窗外,小区内桂花开得很盛,却不及家乡那缕桂花香......

抹不去的乡情

平时忙于工作,春节便成了回乡的顾盼。

受疫情影响,已有两年之久没回家乡,再踏上归乡之路时,过往记忆涌上心头。昔日这条坑洼小道已成了一条宽敞的大道。故乡的小路,是我童年走过的路。

1285f-2c7a40a9-55be-47e8-8acb-77365a82676b.png

记忆里,这条路虽小,却连通着附近的一个个村落,一片片田垄。我们在田垄上踩着童年,那张脏兮兮的脸,哼唱着歌儿:“摘豆子,做豆腐,阿婆食哩,阿公食哩,捱食哩,捱类食哩,口水长长!”

e68cc-0b22c043-071c-4475-829d-82400e2756cb.png

记得儿时,村上家家户户都在田埂上种上很多黄豆。每到丰收时,阿婆就变换着花样给我们做黄豆。

夏日,用黄豆煲冬瓜汤,苦瓜汤,还可以把黄豆炒一炒,一碟盐炒豆,做下酒物了。每次阿公酌一口小酒,都少不了炒豆。到了冬日,黄豆早已收完,于是阿婆经常用瓦罐炖黄豆排骨,黄豆猪蹄。春节到了,阿婆就用石磨加工豆腐。正月里,吃腻了大肉大鱼,鲜鲜的豆腐,非常解腻。用豆腐招待客人,比上鸡鸭鱼鹅,他们更喜欢。

过年,村里的家家户户也会准备好糯米,用小推车把糯米推到一个老伯家,借用他们的风车把糯米碾成糯米粉,再用大大的盆把糯米粉揉出嚼劲,炸煎堆,炸油果。因为白豆腐保存时间不长,大家也会炸豆腐,于是整整一个春节,几乎餐餐都有豆腐。

1d6fa-20da6872-263c-4ea3-afcd-43115eecb17d.png

而在春节,阿婆一定会做一道菜——那就是白菜烧豆腐。每次,做这道菜时,阿婆总是乐呵呵的,嘴里还念叨:“白菜豆腐保平安,吃完大家平平安安!”

客家酿豆腐

阿公年轻的时候,会打算盘算账,修过鞋,种过西瓜,种过蘑菇,也在水厂工作过。阿公总会提起田埂种豆的事情。那时,家乡的豆腐是用自家的黄豆做的。黄豆好养活,不需要什么肥料,撒把草木灰就够了。

e387c-c59de51e-dfb6-41bc-95e6-ef47699b9882.png

阿公小时候家里穷,吃都吃不饱,豆腐一年吃不上几回。只有在立夏、端午、稻谷收割尝新时才能品尝得到。

民间就有“立夏不吃肉瘦得皮包骨。立夏不吃蛋瘦得不好看。”古时候,在立夏有“立蛋”的习俗。指的是立鸭蛋。我们客家人在立夏要必须吃豆腐的,说吃了豆腐不会倒霉。

五月五端午节,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端午节吃粽子,还吃酿苦瓜和用刚收成的黄豆做的客家酿豆腐。七月十四,客家人又叫“七月半”。半年农作物的收成与下半年的耕种已基本结束,有喜庆丰收和放假休息的气氛,这天家家户户磨豆腐。再就是过年的时候了。阿公说,当时最有盼头的,唯有过年吃豆腐了,没肉吃,吃豆腐赛过肉。

f492c-d18b49b2-e117-45b7-a9e3-d7ac0d531b85.png

《清异录》第一卷“官志”十六项中第九项记时戢的逸事,题曰“小宰羊”,文曰:“时戢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据此可知:豆腐早已成为肉类的廉价的代用品。过去,因为贫穷,吃不起大鱼大肉,对于他们而言,吃豆腐也似是吃肉。

客家对吃素有两种理解,一是不吃荤,二是没油吃。大年三十,年夜饭饭桌上各种大鱼大肉自然是必可不少,可是也需要素菜来配。除夕的年夜饭一定要吃“酿豆腐”。所谓的美味佳肴,就是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但凡小时候经常吃,而且特别爱吃的东西,都得算上去。酿豆腐,我们从小吃到大,怎么都吃不腻,年三十绝对不能没有它。

酿菜做法,起源于客家饮食文化。酿菜传说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想出了酿菜的吃法。

客家豆腐酿是客家菜里的“头牌”。酿豆腐首先要剁肉酱,可以选牛肉,猪肉、鱼肉来剁。也可以根据家里人喜爱的口味在肉酱里加香菇、蒜末,姜末、萝卜、虾米、糯米。

9f4fb-7a096488-23f6-44fb-aa55-4f5d7f1d8b57.png

阿婆说:“这肉酱不能用绞肉机,一定得用手剁,才有嚼头。”剁好酱后,倒入少许酱油提鲜,加入适量的干淀粉,使肉馅变得稍微黏稠些,锁住食材的水分。用筷子将它们搅拌均匀。然后再把一块豆腐切成一小块,用筷子或勺子挖开一条小沟,取出来的豆腐不会被浪费掉,用它们来做豆腐汤。把肉酱装进去,最后把它放到油锅里煎炸至两面金黄,再转用砂锅小火炖,就成了。

都说菜过餐就不新鲜,不好吃,而家里一餐没吃完的酿豆腐再用砂锅小火炖,反而更入味。

客家人的豆腐情

阿公阿婆一辈子在农村生活,已儿孙满堂,也该安享清福了。父亲,大伯曾把阿公阿婆接到城市住上一段时间,但老人一辈子辛勤劳作,一旦闲下来,总是不习惯,闹着回家。

他们是闲不住的,爷爷喜欢捯饬捯饬家门前的花草,田垄上的黄豆。奶奶惦记着家里的菜园子,闲暇时锄锄地,养养鸡鸭鹅,捡捡蛋。再者,城市的蔬菜,豆腐总让他们觉得差点味道。每次看着盘子的豆腐,奶奶总说:“还是家里的豆腐好,过年要做豆腐。”

村里的人都知道,凡做豆腐的,都是心灵手巧的勤快人。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她最大的福气,除了儿女孝顺,还有树立榜样,端正家风。

df313-153ac11c-8edc-4595-a628-88d671bf99a5.png

这世间有“大福”和“小福”之说。大福者,利己利人;小福者,利己不利人。阿婆善良,勤劳。村里不管老老少少,都尊敬她。从小,阿婆就告诉我们:“乖仔,阿婆没读多少书,没文化。但是阿婆滴哩捱类做人,要像一方豆腐。”小时候,不懂阿婆的话,现在才悟。

豆腐之品质,是菜中的“大丈夫”,既方正又柔软。我也想起林清玄在《先知豆腐》中说:“豆腐对一切事物都有包容和欣赏的态度,这世上再也没有一种食物像豆腐,完全没有排斥的性格。”

每到过年,阿婆就忙着给归乡人做豆腐。她不要钱,她的豆腐不是用来卖的,她只要村里人出饱满的豆子。阿婆做豆腐的工序,首先把隔夜浸泡好的黄豆打成豆浆,豆浆分离,有一些细渣需要过滤,这样做出来的豆腐更细嫩。然后煮浆,煮开后要把泡泡清理一下,能看到腐竹,准备融化后的石膏粉,之后把浆倒入大缸里,待豆浆凝固成豆花,再把豆花舀到垫着纱布的豆腐架里,包好纱布。把里面的水分挤压出来。阿婆抬了一桶桶水压着。再解开纱布。这样豆腐就成型了。

大家有口福了,阿婆先用水勺盛起一碗碗浓郁顺滑的豆浆,把剩下的一些豆腐碎渣做成一碗碗豆腐花,撒上白糖,别提有多好吃了。

acdb5-3107894d-ca2a-4867-afdd-8477e7ff476b.png

接着,阿婆把一大锅豆腐搬到我们家桂花树下。拿出豆腐板,用划刀,整整齐齐划出一块块豆腐。锅里冒出的豆香热气,夹着阵阵桂花香。做好的豆腐,阿婆都会分给左邻右舍尝一尝,阿婆常说:“豆腐要分享给大家食哩才好食哩。”大家都拿着饭钵,满脸喜气到我家盛豆腐。凡进一个门,阿婆就说一次,“尝尝捱屋家做的豆腐。”把“捱屋家豆腐”说得格外响。对方更是高兴,“豆腐做得真靓!”一大锅豆腐送完一圈后,我们只剩下一瓷盆了。

deba5-32cfc54d-6508-4d34-bb5d-8136557d1495.png

一家做,大家吃。这不起眼的豆腐折射出邻里之间的亲善。豆腐里包含着邻里之间的和睦。豆腐承载的是一种勤劳、和谐的文化。你家做豆腐,你给我送一钵。我家做豆腐,我给你送一钵。

人啊,一年漂泊在外,总会惦记着家中的豆腐。

豆腐里的牵挂

年将至,村里人要去田心街赶集,准备年货。这条路是必经之路,步行到这条路的尽头,就到了一条街。一到春节,幼时的我,总是闹着跟阿公阿婆去赶集。阿婆也一定要在集市中瞅瞅卖豆子的摊贩,看到饱满的黄豆,就会讲好价钱,买上几十斤。阿婆人缘好,远远就能听到吆喝声:“阿嫂,各个圆溜溜的好豆子,捱给你留了做豆腐咧!”阿婆,看到这颗颗饱满的豆子,眼睛笑成了一条线。拉着我的小手说:“乖仔,阿婆归屋给你做豆腐吃!”

归家前一晚,我给阿婆打了一通电话:“阿婆,捱类回家过年,要吃阿婆做的豆腐咧。”电话里头,传来一阵笑声:“好好好,捱今晚就备好豆子,明天磨豆腐。”阿婆已经75岁了,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很多事情已经忘记了。听阿公说,很多时候,阿婆刚刚应和着的事情,回个头,就忘了。但是她从没有忘记家人,没有忘记过年给归乡人做豆腐,没有忘记我爱吃豆腐!

82ba2-a7162848-4c6c-4b9d-95ac-d9153eabeede.png

我的老家在这条路旁,屋前有一条小溪,村头有一座石桥。每次回家,阿婆就早早在村头那座石桥上等着来接我,她从不会忘记。车来车往,阿婆不知道我坐什么车,只知道我坐的是灰色轿车,每次,在车上远远的就能看见她。

我喜欢吃家乡的豆腐。从小,我就长得白白胖胖,被乡里邻里叫“豆腐娃”。每次一回到家,阿婆就拉着我的手,仔细端详我,心疼地说:“捱乖仔,瘦着哩。”春节一过,也是这条路,只是方向截然相反。我到深圳工作,阿公阿婆总觉得我啥都缺,车尾箱都装满了,有晒的小鱼干,腌的萝卜干,梅菜干,自家酿的米酒,一大筐土鸡蛋,还有少不了的炸豆腐。

7af97-ddb6756a-d8c9-4e84-9d9e-da32dbc4a37a.png

我总说大城市里什么都有,阿婆嘴里叨叨道:“哪里有屋里的好吃哩,过节多食豆腐。都福,都福。”阿婆告诉我,客家人的新年是出了正月十五才算结束。

正月十五要上灯。哪家新添丁就要到祠堂报丁,挂灯笼,请来亲房叔伯吃满月酒。小孩满月要"开斋"。满月之时,也要吃豆腐。小孩由阿公抱到酒席上,用一双筷子把煮熟的菜往孩子嘴唇碰一下,针对每样菜取谐音说好话,其中就有豆腐,一边比一边念“都福,都福”。

我知道,这就是老人的挂念。

结语

虽然在深圳吃不到家乡的黄豆,但市场上用黄豆加工成的各类豆腐应有尽有。

欲把豆腐比西子,蒸煎酿炸皆上品。周末,我总喜欢买上几块豆腐解解馋。简单的小葱拌豆腐,或是放几个小米椒,或是撒上香菜蒜末,或是放包榨菜,或是把豆腐炸一炸。

林斤澜在《家常豆腐》道:吃豆腐就是“白”味,加咸加辣把“白”味提起来。而我吃得最多的是酿豆腐。与朋友在外吃饭,必须点一道酿豆腐。

有时那一块豆腐,总能让在外漂泊的游子心安。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