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端》没烂尾,烂在了七寸上
source link: http://www.ibailve.com/article/9090068627901644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开端》没烂尾,烂在了七寸上
正午阳光把热搜玩明白了。
作者| 苒一 & 李哩哩
编辑| 月见
并不是所有等《开端》结局的人,都是为了全员happy ending。
在更烂俗的“做梦流”、“意识流”,和更精彩的“双循环”、“以循环解循环”讨论中,创作团队选择了原著中稍显平庸的解释——无问缘由。归根结底,正午阳光的底色一直是对现实的诘问。
从爆炸中逃生的乘客都有了完美结局,每个情节完整的群像人物都有了阳光普照的归宿。直面网爆这一现实问题的讨论,还在“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不断发酵中有了更加沉重的意义。
很完整,但又好像不够。这种“意难平”的情绪在最紧张的临近炸弹自动爆炸之时显得尤为突兀。
屏幕外的观众等着女主将关键信息告诉几近癫狂的司机时,女主眼睁睁地看着警匪追车的剧情在大桥上上演。最直接的照片证据是在司机即将拉动炸弹拉环时拿出来的,导演似乎笃定司机不会受到刺激有立刻同归于尽的想法。张警官再次飞奔扔掉炸弹的慢镜头缺失了同样条件下的节奏感,爆炸的那一刻几乎没有悬念。
为了紧张感,牺牲了合理性,以至于节奏处理差强人意。在结局播出的12个小时内,《开端》豆瓣评分从8.2降到8.0,承包了热搜却没能成为“封神之作”。
《开端》的遗憾就在于在最容易出彩的环节上选择了最保险的处理方式。只有翘首以盼的最后一次循环成了这部剧的点睛之笔,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才能余味悠长。剧方出于各方面考虑选择相对稳妥的情节安排,造成了《开端》没能踢出临门一脚的酣畅淋漓。
1
及格线以上的爆款
当看到有哮喘的卢迪在结局领养到一只无毛猫时,谁又忍心说《开端》烂尾呢?
剧方甚至连男女主的“证件照”都主动安排好了,红底白衬衫、笑颜如花的定格镜头,再加上据说是后面补拍的亲吻镜头,两位主演有始有终地将发糖进行到底。
前文埋下的诸多细节也在终章得到呼应,要炸车的“锅姨”陶映红研究炸弹时留下了伤口,所以中指上一直绑着创可贴;怀疑将炸弹扔下桥会不会伤及过往船只,镜头给出了老张出警时下达的命令,不仅封锁了桥面还封锁了江面;在无法留下物质信息的循环设定里,女主获得照片的途径是拿到了保存照片的网盘和密码……
精密的细节安排、智商在线的人设,爆款需要的观剧质感,《开端》都不缺少。也正因如此,收回的伏笔足够多,没能收回的就显得更加让人意难平。
留在爆炸源头王萌萌身上的疑点,下车前的向后张望、不顾一切下车的决定、暂时无法恢复数据的手机、给爸爸打却没给妈妈打的电话……最终指向了第一次调查中没能认定的情节——遇到了色狼。
中规中矩的剧情,符合原著、照应现实,真实到观众先前开的脑洞更像是在自嗨。但需要承认的是节奏安排稍显平淡,没能释放更多故事感,并且几乎靠着情节惯性推动。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伏笔千里的草灰蛇线在收尾处避重就轻,最后两集的“四两”没能拨动前十三集累积的“千斤”。
精妙伏笔前后呼应,高能情节沦为平庸,伤害的恰恰是投入巨大热情逐帧找伏笔的那部分观众,而这种“精妙的平庸”如同白米饭碗底显眼的沙砾,眼巴巴等待饱餐一顿的观众不得不在最后关头挑出那颗“无伤大雅”的无辜沙砾。
诚然,在拉高观众期待值后,无论《开端》是怎样的结局都不会让所有人满意,但这种显而易见的创作懒惰还是无法忽视。
大段的留白也给人故作高深的感觉,循环开启的原因、在前文暗示的男主身体变差、凶手在厕所听到的谈话是不是幻听,劫后余生的男女主没有受到警方过多盘问、被吐槽了一整季的药检大王甚至没有出场……
这些似是而非的线索,对剧情满意的观众可以强行自洽,对剧情不满意的也能合理怀疑。
很难说剧方是忽略了细枝末节,还是有意引导各种猜测,抑或是会有回马枪的番外“打脸”质疑者,这些在汹涌的讨论中不仅不再重要,反而引发足够多的谈资,而这或许也是结尾的另一种成功。
2
情节不够“甜宠”凑
对观众来说,《开端》绝对是一次关于“无限流”题材的启蒙,它集悬疑、循环等元素于一身,在软科幻的高概念设定中融入现实主义元素。
患有哮喘的二次元少年,在母亲严加管教之下没有任何朋友,但却保有一颗纯真之心;身负重债的老焦去见义勇为,只为让辍学打工的女儿重新回到学校;劳改获释后,背着一袋西瓜去看儿子的老伯……
这些隐身在都市中的弱势人群,都背负着沉重的生存焦虑,他们始终活在一个容错率极低的空间内,而这些也正是《开端》在讨论的社会议题。
但隐藏在“烈火烹油”之下的,却是偏离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
《开端》前13集通过巧妙的人物展现形式,紧凑的情节推进,最大程度上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锅姐为何炸车”“循环如何破解”“人物命运驶向何方”的“公交案”主线上。
所以,当一向机智冷静的李诗情在关键时刻“卡壳”时,观众急了,“你倒是说出真相啊”,视频上方密密麻麻的弹幕,形象的展示了什么叫“火烧眉毛,急到跳脚”。
但这种焦急情绪,却在肖鹤云与李诗情撒糖时被迅速冲淡,弹幕风向从讨论剧情bug,转到了“磕糖”上。原本男女主感性与理性、社恐与社牛的碰撞产生了糖度刚好的CP效果,但最后的一吻却有故意为之的嫌疑。
这也许是编剧想要的效果——以“甜宠”化解“情节硬伤”。
而对于出品方正午阳光来说,《开端》确实是一次“硬仗”。面对国内观众,“无限流”题材没有可对标的对象,只跑一条“现实主义悬疑”线,和单调场景的无限循环是否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在正午阳光那里或许是没底的。
这时候打造“CP支线”就成为了相对稳妥的选择。但是,主角两人炮制的这杯甜度极高的糖水,稀释了对现实的关注度。
2021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剧与悬疑剧,几乎都未曾逃开现实感被稀释的结果。《我在家乡挺好的》《爱很美味》都借由对女性困境的关注,进入到现实主义叙事当中,但却难以逃脱改良版“霸道总裁爱上我”套路;《八角迷雾亭》《致命愿望》却使用同一套剧作逻辑:悬而未决的旧案引发新的罪恶,成为一种自说自话的故弄玄虚。
作为第一个“无限流”作品,《开端》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作为观众,也不能对新题材的尝试过于苛责。
但现实主义主线的跑偏,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正午阳光对剧情本身的不自信。
3
正午阳光在“摆烂”?
抛开题材把控不谈,关于李诗情“情节硬伤”出现在正午阳光旗下剧集中的合理性,也值得盘一盘。
先来看正午阳光往届爆款剧集:《琅琊榜》《知否》《都挺好》《父母爱情》《大江大河》《山海情》,随便拿出一部作品都是口碑热度双双在线,所以“正午出品必属精品”并非浪得虚名。
再看《开端》结尾剧情,患有哮喘的卢迪被母亲允许养一只无毛猫;老焦用见义勇为得来3万元奖金给女儿交了学费;主播一哥因为帮助制服“锅姐”收获了大批粉丝……每个人物的“圆满”都精确地踩中观众的泪点,偏偏是铺垫了最久的“李诗情说真相”拉跨了?
这是正午阳光的真实水平吗?(小声怀疑正午想在最后再引爆一次流量,即反向炒作。)
从微博热搜的微妙变化,也确实可见端倪。《开端》播完后,“开端烂尾”的话题就登上热榜第一,后面还挂着一个红色的“爆”字。
短短十几分钟,“开端烂尾”降到热搜榜第11位,取而代之的却是“正午阳光”,本以为观众开始吐槽剧场了,但是热搜背后却挂着对《欢乐颂3》的宣传。
《欢乐颂2》口碑滑坡,引发正午阳光的焦虑;而《欢乐颂3》演员大换血,由江疏影、杨采钰、张佳宁、张慧雯、李浩菲领衔主演,是否能延续欢乐颂IP的高能量,正午阳光没法保证。
从《开端》最后的效果来看,“不够完美”的结局几乎引爆了最大程度的讨论,观众、剧作方、资本几乎达到了利益上的最大平衡,一点点剧情上折损几乎是微不足道的。而这正是观众需要警惕的情绪陷阱。
为了迎合观众、迎合市场让渡了部分制作者更专业的判断,正午一方面被高标准束缚住了部分创作自由,一方面又对圈层逐渐扩大的观剧群体做了基于最大公约数的妥协。
正午阳光前期的《知否》与《都挺好》等剧集,都冒着牺牲合理性的风险成全了happy ending,也都在收尾时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这种基调在《开端》上得到延续,中国观众对圆满的结局有着很深的执念,正午阳光深谙此道理。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收官时,喜剧《热搜预定》中,张弛把登上微博热搜的套路玩得明明白白,冲突性的戏码总能获得众人的关注:正午阳光超强的制作水平与李诗情“卡壳”情节精准地砸中观众的情绪。正午阳光也把热搜玩明白了。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