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科大,隐藏一个中国量子天团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8037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3710字)

3小时前 中科大,隐藏一个中国量子天团

来源:图虫
三位量子江湖泰斗——郭光灿、杜江峰、潘建伟,撑起了中国量子半壁江山。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投资界,作者:张继文。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量子赛道火了,合肥意外成为投资人去得最多的城市。

“很震撼,一条几百米的‘量子大道’和中科大都必须去逛逛。你很难想象,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的量子赛道创业者,都与中科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位来自北京的投资人,刚刚参与位于合肥的国仪量子C轮融资。

为何又是合肥?这要从中科大说起。坐落于安徽合肥的中科大,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涌现了三位量子江湖泰斗——郭光灿、杜江峰、潘建伟,他们三人研究领域各有侧重,也略有交叉。此后多年,他们陆续带出一批名扬国际的量子科研顶尖团队,撑起了中国量子半壁江山。

这里有一份长长的名单——潘建伟团队缔造了“量子科技第一股”国盾量子、他的学生金贤敏在上海创立了图灵量子;郭光灿教授与学生先后成立了问天量子和本源量子,后者成为国内量子领域首个独角兽;而在杜江峰教授的支持下,中科大90后学生贺羽创建了国仪量子,成为高瓴在量子赛道投出的第一个项目.....不胜枚举。

曾几何时,量子赛道一直处于边缘化。“我们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希望量子工程师们可以坚持做下去。”多年来,郭光灿教授一直致力于把量子技术化为实实在在的应用。如今,风终于来了。

三位中科大老教授,书写了中国半部量子崛起史

放眼中国量子江湖,郭光灿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1942年,郭光灿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一个农村家庭。1960年,他考出了数理化三科均为98分的优异成绩,成功被中科大录取。大三那年,中科大第一次开设了一门必修课——量子力学,任课老师正是我国相对论天体物理的奠基人之一张家铝先生。没想到,这门课程日后影响了郭光灿一生的研究方向。

后来,郭光灿获无线电电子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1年,郭光灿通过公开考试选拔,被公派到加拿大访问学习。期间,他发现国际学术界开展量子光学研究已经有20多年,而国内却鲜有人涉足这一领域。

两年后,郭光灿回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开辟中国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彼时,国内很多人还没有听说过量子这个概念,量子信息甚至被认为是伪科学,但郭光灿依旧坚持。1984年,郭光灿主持召开全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学术会议。此后,他开设国内第一门量子光学课程和第一个量子信息实验室。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却普及了量子光学知识,堪称启蒙。

1998年,国家实施973计划,支持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得知这一消息,郭光灿递交了申请书。“我认为量子信息是最合适的,决不能让祖国和自己错过量子信息这个历史机遇。”多年后,郭光灿曾在合肥媒体的采访中回忆这一细节。2001年,郭光灿终于申请到了第一个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

随后,郭光灿开始组建团队、招募成员。这有一段小插曲——

当时,郭光灿曾特意跑到奥地利访问,游说潘建伟回国当项目组组长,并给了他一笔经费。彼时的潘建伟已经在中科大近代物理系完成了本科与硕士阶段学习,进入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量子信息领域的开拓者安东·塞林格。

实际上,潘建伟在读博期间,便下定决心将量子信息这一新兴技术带回中国。因此,当郭光灿来找他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回到母校中科大组建量子力学实验室。

同样被招募到项目组的成员,还包括潘建伟的师兄杜江峰。1969年,杜江峰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6岁时保送中科大少年班,本科毕业后即留校工作,同时攻读研究生;28岁时开始进军当时最新的量子计算实验研究领域,成为我国最早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2001年,杜江峰在国际上第一次完成了量子博弈实验,不仅从理论上破解了纳什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还通过核磁共振设备成功验证了理论预言。

此外,郭光灿陆续邀请了全国研究所和大学中十多个单位的50多名研究人员,一起参与“973”项目研究,几乎汇聚了当时国内有可能在该领域开展研究的主要研究队伍。

多年后,这个团队不仅提交了一批杰出研究成果,还陆续走出了郭光灿、彭堃墀、孙昌璞、潘建伟、杜江峰等5位中科院院士。其中,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等三位中科大教授先后走出象牙塔,推动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因而被外界称为“中科大三巨头”。

带出一个创业天团,合肥,跻身中国量子之都

看似遥不可及的量子技术,开始从中科大的实验室里走出来。

那是2009年5月,潘建伟带领着彭承志等人在合肥高新区成立了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即后来的国盾量子。创立之初,时任中科大教授的潘建伟带着学生彭承志、赵勇等人,在合肥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开始创业之路。

2020年7月,国盾量子终于登陆科创板,成为中国量子科技领域首家A股上市企业。上市首日,公司发行价36.18元,股价大涨923.91%,盘中一度暴涨1002.82%,刷新了A股首日涨幅新纪录。截至2022年1月17日收盘,公司股价为174.18,已是发行价的4倍多,市值超130亿元。

2016年,潘建伟团队联合国科控股成立了国科量子,主要提供量子密钥的运营服务。一年后,另一家初创公司国耀量子成立,其一部分雷达技术正是来自于潘建伟团队。

师徒传承,中科大学子开始在量子领域崭露头角,集体登上创投历史舞台。

比如,潘建伟院士学生金贤敏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图灵量子,专攻量子计算领域。2020年5月,图灵量子完成近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联想之星领投,中科神光、前海基金、源来资本、小苗朗程跟投;时隔6个月,公司又完成了数亿元Pre-A轮融资,君联资本领投,中芯聚源、琥珀资本、交大菡源基金等资方跟投。

而就在潘建伟成立国盾量子那一年,郭光灿教授和学生韩正甫也在安徽芜湖创立了问天量子,这是我国第一家从事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企业。

到了2017年,郭光灿同另一位学生——中科大教授郭国平联合创立本源量子,这是中国第一个致力于量子计算机全栈式开发、开创中国量子计算工程化先河的创业团队。成立5年时间,本源量子陆续完成6轮融资,成为了国内第一个量子计算独角兽企业。

而杜江峰院士,也成了量子测量领域的启蒙老师之一。当年他在学校的一场学术报告,台下坐着一位18岁的男生——贺羽。当时还在中科大念本科的贺羽,事后主动找到了杜江峰院士申请加入量子实验室。

2010年,贺羽如愿进入杜江峰院士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工作,负责量子精密测量仪器设备的搭建。此外,杜江峰还借给贺羽一个14平方米的办公室,让他开始了创业之路。2016年底,博士在读的贺羽和恩师杜江峰在合肥创办了国仪量子,一家以量子精密测量为核心技术的创新企业。

成立至今,国仪量子已累计完成5轮融资,汇聚了一批科大讯飞、高瓴创投、同创伟业、基石资本、IDG资本、深投控、松禾资本、前海母基金等一众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

高瓴首次布局量子技术赛道,便选择了国仪量子。事实上,高瓴在不止一个场合提到了国仪量子,并点明了这家公司成长背后策略:从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出发,深入国产高端仪器这一“卡脖子”环节,从而实现国产替代。

行文至此,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现象——潘建伟院士的国盾量子、郭光灿院士的本源量子和杜江峰院士的国仪量子均坐落在合肥高新区的云飞路。除了这三家公司外,这条仅有几百米的街道还密布了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便是赫赫有名的“量子大道”。而这些创业公司大多与中科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条量子大道的形成,并非偶然。据合肥当地媒体报道,2009年潘建伟团队决定成立国内第一家量子通信产业化公司,时任合肥高新区领导当即拍板:“你来吧,这里没有质疑”。

自此,以中科大为孵化源头的量子信息产业,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合肥深深扎根。

时至今日,合肥高新区直接从事量子领域的科研人员数达600人,近3年累计在国际一流期刊中发表论文达151篇,居全球首位。另外,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占全国12.1%,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正因如此,合肥也被称为“中国量子之都”。

2022,量子赛道大爆发,这是一场走向星辰大海的征途

从三位教授到中科大,再到合肥,便是中国量子产业崛起的一缕缩影。

回首一路历程,郭光灿教授在去年一次采访中感叹:“我这一辈子做好了一件事,培养了一批人,承担了我这一代的国家责任。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量子计算机走出实验室,开始工程化建设,最终走向产业化。”眼下,量子赛道已经席卷而来。

2021年,“量子信息”一词首次出现在十四五规划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在量子信息科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领域)上的投入将持续增加,并将大力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于是,看似遥不可及的量子科技急速蹿红。

“如今量子信息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技术愈发成熟,我们都判断几乎临近产业爆发的临界点。”北京一家VC机构合伙人透露,去年初就已经开始组建一个量子小组,团队成员经常去合肥出差看项目。

数据显示,2021年前10个月全球量子信息公司共计完成34笔融资,金额达28亿美元(合计人民币178亿),是2020年10亿美元融资的2.8倍,其中量子计算公司融资近20亿美元。

这一年,图灵量子、玻色量子、启科量子、阳明量子科技、本源量子等量子信息公司宣布融资,包括红杉中国、高瓴创投、君联资本、鼎晖投资、中科创星、联想之星等在内的数十家VC/PE,都将目光投向这个科学“无人区”。

高瓴创投软件与硬科技负责人黄立明曾直言,“以‘第二次量子革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

此前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范奇晖也谈到:“量子计算未来将会对众多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多家创业公司以及大公司相继入场,随着市场化公司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将加快量子计算从实验室到市场应用的进程。”

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表示,量子产业是未来产业的典型代表。“上海、北京、杭州、济南、无锡等地都在积极推进量子产业发展,全国各地对科技成果和人才团队的争抢也日趋激烈。”

无独有偶,昨日(1月17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7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质量创业投资集聚区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表明,共同发起设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量子科技、工业互联网等前沿硬科技创投基金,并推动科学家参与基金出资和决策,聚焦支持高校院所、科学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成果孵化转化。

但毫无疑问,量子科技的成果转化将是一场持久战。

正如郭国平教授所感叹:“目前只是万里长征走了一小步,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突破和解决,我们能做的就是踏实耕耘,莫问前程。所有人,才刚刚踏上这一趟未知的旅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