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NVIDIA Omniverse:漫游元宇宙星河的「核心引擎」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biz.zhiding.cn/2021/1231/3138500.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NVIDIA Omniverse:漫游元宇宙星河的「核心引擎」

作者:黄当当   【原创】   2021-12-31 10:59:41

关键字: 虚拟人 CG Omniverse NVIDIA

Omniverse 命名之初就承载了英伟达的雄心壮志——“打造第二个地球”。

作者 | 黄当当

工业时代以降,人们对科技无限憧憬。从响彻欧洲的蒸汽巨轮和弥漫英伦的黑色烟雾,人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掌握了改造天地的伟力,我们无比渴望成为“造物主”,这样的神往,甚至持续在科幻作品中发酵。

1992年,科幻小说《雪崩》诞生,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元宇宙」(Metaverse)一词,整体描述了一个以“现实+虚拟”交织捆绑的世界。再往前追溯10年,好莱坞科幻电影《电子世界争霸战》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黑客程序员,进入电子世界,在自己用计算机所创造的游戏里作战。

或许,这个故事放在《头号玩家》、《失控玩家》遍地的当下,并没有什么好稀奇的,但在当时,它准确地开启了一个时代。从技术上说,《电子世界争霸战》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部采用“CG+真人结合”方式完成特效的电影,被认为是开创CG制作电脑的新纪元。

这样创造性的尝试,自此以后,电影对世界本源的追溯从未停止。不仅上头后劲还很大,深深影响了一批电影特效和CG动画创作者,其中一员就包括了技术导演范冬明,对技术星辰大海的炽热仰望,亦开启了他对「虚拟人」天马行空的逐梦之旅。

一场与「CG虚拟人」的奇妙之旅

CG为Computer Graphics (计算机图形学)的英文缩写,核心意思为数码图形。

CG特效是电影特效的一种。CG可以理解为电脑创作。当传统特效手段无法满足影片要求的时候,就需要CG特效来实现,CG特效几乎可以实现所有人类能想象出来的效果。

NVIDIA Omniverse:漫游元宇宙星河的「核心引擎」

极影·MAXDREAM技术导演 范冬明

范冬明是国内最早一批用GPU做光线追踪渲染的用户,拥有8年以上动画行业制作经验,资深的从业经历,也让他开始思考传统动画之外的新疆土,比如虚拟人的制作。

但CG虚拟制片是一个技术活。作为数字世界新物种,虚拟人的真实感来源于形象的表现力。相比文字、语音交互产品,虚拟人加入了视觉元素,这就需要一个更加逼真、更具表现力的形象来满足视觉需求,让人能感知到充足的交互沉浸感。这样的表现张力,需要做到虚拟人的声音、形象、嘴型、表情的一致性。

NVIDIA Omniverse:漫游元宇宙星河的「核心引擎」

范冬明导演作品

不同于常见的VFX(场景特效),角色特效CFX则对图形模拟提出了更高挑战,其一正是进行比较逼真的渲染,因为人的皮肤材质是比较复杂的,是3S材质中最复杂的一种,还有眼部眼球的虹膜,根据不同的表情、情绪、瞳孔都会有相应的变化。往后还有人的仿真模拟,比如在风吹的自然条件下,动作流线等,计算机是很难计算出头发效果的。可以说,CFX的难度比VFX程序化调参提高了整整一个台阶,起底的相关运算和处理一直困扰着影视制作行业的人员。

“现在,VFX的制作流程基本已经程序化,比如说火山的参数是0.1、0.12、0.12,只需要把火山的参数输入,就可以得到火山喷发的效果。”而如果CFX角色特效,也能将这一程序化的思维建立模型,正如范冬明所言,这将是对CG创作效率的彻底革新。

恰好NVIDIA Omniverse具备这样的基础。在做动画Demo的测试过程中,范冬明团队通过Character Creator 3 (CC3) 创建一个已经符合Arkit 和大部分动捕标准的角色。CC3可以直接导入动捕数据,并且经过适配不需要重定向的工作,最后把整个动画通过 CC3 TO OMNIVERSE 的插件,以 USD场景格式导入到Creator 中,其过程非常顺利,没有任何材质或者模型上的问题。

范冬明认为,Omniverse将大大降低CFX的制作门槛,大幅提高CFX制作效率和质量。并且借助Omniverse,小规模的动画设计团队将开启一场高效协同的风暴,释放CG创作的“澎湃之能”。

划时代的「NVIDIA Omniverse」

事实上,不止是动画创作,跨应用程序进行无缝数据传输长期以来一直是对全球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的挑战,要满足设计团队的跨软件协作、高品质渲染和快速交流设计,绝非易事。

从曾经的“不敢想”变为“一切皆有可能”。

NVIDIA Omniverse本质上是一个云原生平台,它也是全球第一个可以让处于世界各地的 3D 设计团队跨多个软件套件工作,并在同一共享虚拟空间中进行实时协作的技术平台。通过 NVIDIA Omniverse 3D 制作团队可以远离应用技术繁杂、团队分散和项目庞大等缺点,从而可以在复杂项目中开展顺畅的协作。

这样一个强大工具,NVIDIA Omniverse亦被《时代》杂志认定为2021年最佳发明之一。借助 Omniverse,包括像范冬明的制作团队,以及更多艺术创作者可以将设计工具、素材、资产和项目连接在一起。

目前,已有众多受欢迎的3D软件公司加入Omniverse生态系统,比如:Autodesk 3DS Max、Autodesk Maya、Adobe Photoshop、Reallusion Character、Reallusion Iclone等。 同时,包括Blender、Maxon Cinema 4D、SideFX houdini、Autodesk MotionBuilder在内的众多软件应用也正处于同步开发。

正如NVIDIA掌舵人黄仁勋所言,每隔几十年,各技术之间的融合就会催生出一个全新的事物,Omniverse 便是这样诞生的。Omniverse 集 NVIDIA 全部技术之大成,让人们能够创建并模拟一个遵守物理定律的共享虚拟 3D 世界。从连接设计团队,使他们能够进行远程协作,到模拟工厂及机器人的数字孪生,Omniverse 实现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应用,为人类拉开了科幻时代的序幕。

时间回到4个月前,黄仁勋在GTC大会上演了一场“瞒天过海”,用完美的14秒虚拟场景成功地骗过了全世界的观众,没人发现这场演讲中穿插着14秒虚拟影像,演讲的“黄教主”是假的,场景中的厨房、家具、玩具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假的。

某种程度上,科幻小说中的“Metaverse”已经走进现实。虚拟影像/数字人,让元宇宙并非海市蜃楼般遥远。而要真正实现它,虚拟世界中的数字成像技术也成为最需要攻克的难题。

漫游元宇宙星河的「核心引擎」

我们相信的未来就是我们模拟的未来。

Omniverse命名之初就承载了英伟达的雄心壮志——“打造第二个地球”。根据维基百科显示,Omni 来自于拉丁语,意为“全”、“所有”;verse 意为诗节、韵文、诗篇,不过 verse 还有另一种含义就是宇宙 universe 的缩写。按照上述释义,Omniverse 可理解为“全能宇宙”,深层含义就是在现实世界外重建虚拟世界。

NVIDIA Omniverse:漫游元宇宙星河的「核心引擎」

范冬明导演作品

这将是一场浩瀚的工程。范冬明表示,Omniverse出现后,所有3D场景都可以通过USD标准去描述,这将为3D设计创作或者3D艺术效果等以前电影大片里面才能看到的效果,带来了更多平民化,让元宇宙世界的建造提上日程。

USD(通用场景描述)始于皮克斯(Pixar),可以将电影行业完全流程化、统一,也就是把格式、流程、动作、光影效果完全结合到一起。不管是物理的特效还是真实世界的3D模型,都完全能通过这一条线串起来。

Omniverse是一个完全围绕USD构建的应用程序,支持协同合作,并且比USD更先进的是,能够支持“实时”,真正将虚拟世界的协同落到实处。

目前,英伟达通过Omniverse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落地,为多个领域的多家公司所采用。从CG行业来看,范冬明认为,Omniverse将是未来元宇宙世界的核心引擎,虚拟人也将是元宇宙必不可少的存在。

结语

曾几何时,人们曾天真地认为火星厚厚的云层之下是一片湿润的沼泽。对外星际探索,科技曾无数次延展人类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如今,对内漫游元宇宙星河,科技引擎之力持续强劲,一个用技术创造和开拓只属于人类自己的新世界正在开启。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