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VC/PE眼中的“专精特新”企业,长什么样?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investorscn.com/2021/12/23/9868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VC/PE眼中的“专精特新”企业,长什么样?



2021-12-23 16:48:02   来源:投资家网  作者: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整理 | 苏年

2021年12月15日,由投资家网、深圳市国际投融资商会主办的“2021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暨中国风险投资年会”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召开。本次峰会以“智者谋远”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全新业态,并广邀100+VC/PE、母基金投资大咖、100+政府单位、50+上市公司,500位投资及企业精英齐聚一堂,围绕投资人、企业家、创业者等人群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助力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下午分会场一中,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创东方投资管理合伙人金昂生、东方富海合伙人宋萍萍、青松基金合伙人成妙绮、元禾厚望创始合伙人潘海东、创世伙伴资本合伙人梁宇,围绕议题“锚定‘专精特新’大机遇”展开精彩的圆桌讨论。

加载中...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经投资家网整理:

投资人眼中的“专精特新”是什么样子的?

姚海波:各位下午好!我们这一场是讨论“专精特新”大机遇,希望我们这部分可以做出精品。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月之前的今天是北交所开幕的日子,北交所提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概念,同时也有非常多企业获得机会退出。我们今天重点探讨“专精特新”在我们各位投资人看来有哪些特质、气质,未来如何选项目。

接下来从我开始,给大家做自我介绍。我是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昆仲一直专注于投资技术创新的早期、成长期,尤其在AI、大数据、云服务上,这三个方向做了非常多的投资,包括像自动驾驶等垂直应用。在中美等不同资本市场上有过退出,也有不少大湾区的代表作,比如小鹏汽车等。我们整个投资组合里至少有十分之一以上“专精特新”项目,谢谢大家!

金昂生:大家好!我是来自创东方投资合伙人金昂生,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有机会跟大家交流。创东方是一家总部在深圳的全国性创投机构,我们主要的投资方向包括三块:IT、先进制造硬科技以及健康医疗板块。

我本人在产业做的时间比较长,在通信行业做了大概十年时间,在创东方投资负责的领域也主要是以科技类、制造类为主。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接触和投的专精特新确实比较常见的,谢谢各位!

宋萍萍:我是来自深圳东方富海的合伙人宋萍萍,我们目前管理基金250多亿,这几年主要围绕着战略新兴产业投资。我主管科创基金团队,主要围绕芯片、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稍候跟大家分享我们对专精特新项目的一些投资心得。谢谢。

成妙绮: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青松基金的合伙人成妙绮,负责青松基金的高科技专项基金,我们主要关注人工智能、芯片以及高端制造方向,投资阶段以天使期到A+轮为主。目前我们投资超过一年的项目里,有90%的项目拿到超过两轮后续融资。同时,我们也是一个特别积极进取的基金,说两个数字:

第一,我们已投的项目里,大概有40%是在项目种子期、团队人数不超过10个人的时候投资的。

第二,我们整个投资决策的过程比较快的。我们大部分项目大概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完成内部全流程调查决策的过程。希望跟大家多合作。

潘海东:我是元禾厚望的潘海东,元禾厚望是元禾控股旗下专注于投成长期的基金,元禾控股资产规模1009亿,元禾厚望不到40亿规模,我们合伙人团队基本上是理工男,我们专门投两个领域:科技和新经济。我以前是创业的,投资是新兵,我们其他几个合伙深都是投资领域的“老司机”。过往投了很多企业,像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芯片里我们投了很多,希望有机会跟大家多学习。

梁宇:大家好,我是创世伙伴资本的梁宇。我们基金总部在北京,在管基金50亿人民币左右,主要集中投在早期科技型企业,我们主要投资几个轨道:一是无人化,二是数字医疗。在此过程中,我们在投的项目里遇到大量专精特新的企业,稍候跟大家好好分享,谢谢。

姚海波:非常有趣的现象,在座差不多一半以上嘉宾我都认识接近10年了,这说明科技投资本身就是长周期,并且有很多以专精特新为主的投资,因为很多专精特新的都是行业里的隐形冠军,所以你需要长时间的挖掘和挖掘。

接下来开启第一个话题。在各位眼中,您眼中的专精特新项目长什么样?您的投资组合是否有覆盖到?请每个人先谈谈,后面再单独提问。

金昂生:占了位置上的便利。专精特新这个提法,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而且是非常符合我们国家大的产业发展阶段。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前40年,我们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核心能力,就是我们配套非常齐全的工业化体系。即使是这样,我们的制造业、科技业这一块还是经常有一些短板,所以国家在这个时间点提出推动专精特新这些企业的发展,我觉得是非常有高度的,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部署。

专精特新企业,我听到这个词第一个反应,大家猜猜我脑子里反应的是什么企业?20多年前,当时由于我工作的原因去日本跟一家企业合作,就是京瓷,他们是非常典型的属于专精特新的企业,也是稻盛和夫先生早年的企业。从非常专、非常深的一点去打磨,最后成长起来。专精特新我最看重的企业的,首先是技术门槛,一定要有技术壁垒,团队有技术研发能力。第一点,专精特新的需求端肯定是有某一个点,某一个需求端是比较强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面的小巨人,其实专精特新跟小,我觉得不会划等号,这也是我们选择标的里非常关键的。

举一类项目,就像专精特新里有一类项目,它的技术最后能成为平台性的技术,这种企业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最优选的项目。像我们去年上市的企业金博股份,还有今年上市的几米科技。这两家企业都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金博股份是做碳材料,10年前我们投他的时候,他的应用面、应用点不像现在这么宽,当时看到这个团队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持续积累可能的价值,7000万投进去,到现在市值超过300亿。这个成长的过程蛮曲折的,没那么容易,我们一路陪伴这个企业发展起来。到今天,因为他就是平台性的技术,他的应用细分方向,这些面比较打开,市场规模也会起来。同样的,几米科技也是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随着技术平台化,目前的盈利规模、利润规模、市值都是不错的,超出我们预期。所以我有一个感想“专精特新不等于小”,谢谢。

姚海波:复议一下,今天在工信部披露接近5000家专精特新项目里,接近十分之一是上市公司,我同意昂生的说法,确实有一些公司是上市后获得专精特新称号,比如昆仲投资的先惠技术,专门为BBA(宝马奔驰奥迪)及新造车做自动化生产线的公司,是非常细分,科技壁垒非常高的一个项目。接下来请宋总给我们说说你眼中的专精特新长什么样?

宋萍萍:我觉得现在国家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对于民营的市场化股权投资机构是特别好的机会。东方富海股权投资15年,重点在投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我们复盘我们投的500个项目,提出提高投资标准,强化投资。提高标准就是重点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没有独门绝技,能否解决“卡脖子”技术,有没有创新和未来的高成长。围绕这个为中心,我们投了一批符合专精特新特点的企业,得到很快的成长。以我们团队主管的2018年成立的富海中小微基金为例,我们这个基金可投金额9亿,投了40多个项目,60%投早中期的中小微项目,目前有4个项目是国家级专精特新,还有几个省市的专精特新项目。我们2019年年底投资了深圳本土做存储领域的龙头企业佰维存储,投资后企业发展很快,入选了2021信创产业独角兽100强,也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今年国家集成电路基金母又对他们进行了追加投资,收入、利润也有比较好的增长。今年初我们投资了Gpu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上海沐曦,沐曦致力于提供满足智能化社会巨大算力需要的高性能GPU芯片,为算力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家公司成立一年多,已经做了多轮融资,也引入了国调基金、中国互联网基金等投资,大家知道GPU实现国产化是国家战略,上海沐曦在行业的影响力及得到投资人追捧,得益于其顶配的全建制团队,丰富的GPU量产经验,完整的软件生态能力,以及大量创新专利等优势。

成妙绮:我觉得专精特新企业必须努力成为某一个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为什么这么说?专精特新首先要专,专是专注,只有专注才有专业,有专业才能有精细化、特色化以及新颖化。初创企业一开始就必须特别专注在某一个细分方向上,并且在这个细分方向上持续投入,具备技术上的领先性和先进性。

从市场上来看,所有专精特新项目必须争取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及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做不到市场上技术的一定优势和影响力,这样的企业很难称为专精特新的项目。

另外,很多公司我们都会讲它有第一曲线创新和第二曲线创新,每一个公司在用第一个曲线,利用专注和压强原则站稳后,他要未雨绸缪寻找下一个创新机会,下一个爆发点。那么,企业的第二曲线在哪里?就我自己来看,对于所有专精特新企业,一开始要专注做精做小,做完后要心怀大海,脚踏实地。谢谢。

潘海东:我特别同意我师妹的说法。我觉得要说专精特新这个事,稍微跟北交所联系起来。中国政府在打造多层次立体的资本体系,早期为了解决国资上市的问题,就是上交所。后来民营企业上市是中小板、创业板,后来内循环后,总体是“卡脖子”技术问题,就是科创板。下一步我们要构造整个产业链体系的专精特新企业,就是北交所。成总说一定是细分领域里的龙头企业,前三名的,他一定在这个领域里排在前面,这才可以叫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是跟我们资本体系挂钩的一个说法。

我们在北京,北京专精特新小巨人1500家,从国家层面上关于专精特新有5、6、7、8,在北京也有5、6、7、8的说法。5成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以上,6成企业年利润7000万以上,7成企业年收入1亿以上,8成企业在全国领域里,是这个细分行业的龙头。我们可以看出专精特新的特质。沿着这样的路径,举例来说,我们基金投的安路信息是做FPGA的芯片企业,就是在特别垂直细分领域里的一个龙头企业,在座不一定懂这个行业。国庆阅兵时有一个特别大的屏幕,如果没有这个公司的芯片的话,他的视频基本不流畅,很卡顿。所有5G基站里板子上都有FPGA的芯片,华为非常需要这个企业。当然,我们知道早期不存在中美对抗的问题时,华为本质上是瞧不起这个公司的。站在华为的角度,你又贵又不好,我为什么要用你?后来我们的形势发生变化,这个企业发展非常快,我投进去的时候估值非常低。这家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了,我们合伙人私人给他们借了300万,今年11月在科创板上市,市值3、4百亿,我们在这个案子回报400倍。这跟我们的国运也是相关的,跟大家分享我们一定是看一个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谢谢。

梁宇:特别同意前面各位前辈和同事们的看法。专精特新一定需要特别专注,我们在投早期的时候,可能和潘总看得不太一样,那时候你可以看出谁是冠军,我们早期很难看出来,我们一定要看这个团队是否足够研发人才储备、研发投入,才能从这个赛道中杀出来。比如我们最开始投某企业的时候,他们在医疗领域进行心血管的突破,那时候是默默无闻的,你很难发现他将来能突破。经过我们评估后,他们在持续不断大量的研发投入,在这个行业中有机会到最后在市场突出,现在快上市了。我们看到舆论对我们某很大的企业有讨论,研发够不够?另外我们投无人化、无人车的过程中,雷达一定是“卡脖子”的,过去依赖进口,现在国内有没有企业可以脱颖而出,一旦做出来,市场是非常巨大的。这种小巨人,我同意各位的看法,看上去是小巨人,将来会成长为伟大的上市公司。谢谢。

姚海波:还是蛮特别,我们在座的是非常早期的,比如成妙绮从投人开始,梁宇从投早期团队开始,像宋总、金总,他们会看到相对明确的行业龙头再出手。大家对专精特新的定义不太一样,干脆接梁宇的话题提问成总,在你们投资的阶段,很多时候是第一轮投资人甚至是种子的时候,怎么看待他们未来到底具备哪些潜质具备专精特新的潜能,请分析一下。

成妙绮: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青松基金最大的特色是万小时行研、稳准狠投资,我们看任何赛道首先做行业研究。比如现在快到年底,我们在做一年的行业总结,为明年整个投资做好规划。这意味着可能我们会定期每年、每半年、每个月相应地针对赛道提前布局规划和复盘。规划好后,就有按图索骥的过程,按照我们选定的大方向,在大方向里找哪些机会是最好的机会,先找到机会,这是筛选行业的过程。

然后在早期阶段,只能对团队做评价,我们会看几方面:一方面是CEO这个人本身的综合能力,我们自己有一个比较实用的模型来对CEO做评估,不仅看他当前的能力和个性特征,我们更看重他未来的潜力和增长速度。另外,也看看这个团队其他团队成员和现有技术能力等,是否能支撑这个公司在未来3到5年快速成长和迭代,推出好的产品。这是我们一点经验,早期投资的竞争蛮激烈的,我们觉得压力蛮大的。

姚海波:昨天晚上我们几位一起商议今天的话题时,大家一致有一个共同观点:就是太卷了,在座不管做早期、中期还是后期,在这么“卷”的前提之下,仍然很多公司得以上市。我想知道你们当年看待这一类企业时,更看重创始人市场化能力还是技术创新的能力,不知道你看重哪一个气质?

金昂生:专精特新企业,我们10年前投的,当时非常早,也是亏损期。其实当时是没有选择的,就是看中他的技术,第一个是技术科研团队,有中南大学的底子。还有一个是竞争格局,在这样细分板块里,细分应用方向里,做的团队很少,这也是在早期你要发现有专精特新特质的标的,我觉得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就是看竞争格局,如果这个技术的方向已经有很多厂家做,投早期项目这一块面临的竞争压力是蛮大的。对于偏技术还是偏市场,对于早期项目来说,有时候没有太大的选择。谢谢。

姚海波:继续追问。如果是投早期,并且是看技术是不是有很大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潜力,往往这种时候,这个技术并不是成熟的技术,甚至是非常前沿,很难找到这个市场在哪儿,应用落地在何处,包括这个技术是不是未来的趋势,甚至可能赌错了。在那个阶段如何做研究说这个技术就是未来的趋势?请海东兄回答,前面你谈到GPU、芯片这些事,怎么判断他会成为现在的技术龙头?

潘海东:这个问题特别好。我刚才谈过我们合伙人团队基本上是理工男,我们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粗暴。如果是特别早期的,我们一般跑到公司问一下公司的人员结构就基本知道了。你是创始人,尤其是核心创始人是什么背景,理工男就是清华、北大、斯坦福等。接着看团队,早期十几个人,大多数是研发人员,我们可以接着聊。稍微规模大一点,我们还是看人员结构,他的产品、技术、人员特别多,基本就在我们的范围里,专精特新小巨人把企业分为两类:一是创新产业升级模式,二是模式创新。如果从AI的角度,我们纯粹说人工智能,早期这班企业,6、7年前基本上是技术创新的企业,那时候很多基础的东西、算法还没被搞起来。现在很多AI企业已经是模式创新企业,已经有成熟AI基础技术,应用在公安、安防、智慧城市、银行里,对我们来说比较容易判断。这是我们在判断专精特新层面上,我们自己的一个比较简单直接的判断,我自己是冲在一线的,所以刚才姚总说你是技术还是市场?我是冲在第一线,我自己在做抖音,我真的就是市场看一下技术创新是怎么样,我们自己也投了字节跳动,但是我没有从字节跳动拿一分钱流量,他们还是算法驱动的,就是平等,要靠你好好把握市场,去看同志们喜欢看什么样的东西,我觉得真的挺好。

姚海波:我觉得刚才我挖了一个坑,坑越挖越大,我也回答一下。确实在非常多以技术驱动的创新型公司,早期投资的判断是巨大的挑战。昆仲的方法是,先把把创始人预测未来3-4个市场应用的客户,跟这个CEO拉到一起头脑风暴。比如我们投资的一家距离这里不远的做3D视觉芯片的公司,当年三位斯坦福博士毕业回来后说这个芯片将来会用在激光雷达和手机,我把国内最优秀的激光雷达的客户跟他拉了一个群;把深圳最优秀的手机供应链厂商,我也会验证一下。第二,团队过去是否在学界有一定的沉淀,比如在Nature发表过以他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彼时我们会借助更多大学研究机构的力量,我们会找到这个领域最顶级的专家,请他给我们打个电话来验证。以上两种方法都特别适合早期革命性创新项目的判断。

专精特新企业的退出渠道在哪里?

姚海波:前面谈到出资,这一节我们谈退出。最近北交所退出渠道包括专精特新的项目,现在还有很多从精选层转过来的项目。这些项目将来在北交所有哪些退出的机会,或者各自可以举一个您即将在北交所或者相关领域退出的项目案例,对比一下,说不准可以反向验证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退出渠道。当然,也有可能答案是否定的,希望听听各位机构的观点,从梁总开始。

梁宇:谢谢。北交所是个好消息,打开的时候给我们看到市场盘子不会快速长大,到很大平台的企业,他给了很好的退出机制。而且北交所本身是筛选器,他上市的标准本身就是要求专精特新企业,刚好这两个是高度吻合的。现在因为基金运行到第四年,刚刚进入退出期,还没有直接在北交所挂牌的。现在我们看到有一些在那边走了,从退出的角度来说,我们非常欢迎。我刚刚在下面听上一场论坛的讨论,退出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这是以前大家在市场上不太能关注到的,或者不太做PR在专业的关键环节中,特别专业的企业,给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潘海东:我觉得北交所肯定是特别好的事情,因为在中国哪里有退出,哪里就有投资。反过来看肯定是这样的,北交所现在是五套标准,基本给你预设了。这件事有很好的基础,在全国各地以及工信部都有专精特新的评选办公室,如果真正做投资的,在座同志们不需要做太多工作,把名单翻一番,找几个LP就可以投资了,很简单。未来可能就把整个投资生态改了,未来可能我对面的工厂人家就在北交所上市了,看看工厂是不是一天三班倒,其实很容易做竞调的,我们要做多层次立体普惠,这是老百姓非常好的事情。

当然,从我们专业机构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是特别关注北交所还是科创,我们本质上还是要看你的企业是不是拥有核心技术你是不是对这个社会在某些起到很好的改善或提升作用,这是根本。所以回过头来你在哪里上只是估值体系的问题。

成妙绮:北交所设立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支撑专精特新企业,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好的资本市场退出和流动性,所以我相信北交所的设立对整个专精特新企业前面一级市场的融资,以及后面二级市场的退出都是极大的利好。

在这一块,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纳斯达克,纳斯达克是1975年开始统一了纳斯达克的上市制度。在那之后,纳斯达克成为硅谷创新原动力之一,源源不断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二级市场上市退出的渠道,因为有二级市场顺畅的退出,所以美国硅谷的投资繁荣昌盛,形成良性闭环。

北交所的设立很有可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是特别好的一方面。但是我们做投资都要看两面性,我们也要看到:北交所和三板总体来说流动性比较弱,这种情况之下,北交所是否足以支撑它原本被赋予的战略期望?这是个值得担心的问题。不管怎样,对投资机构来说,只要有二级市场的退出,对我们来说就是利好。现在北交所设立,我们投的企业里有,已经有企业计划在北交所上市,预计时间是明年挂牌,然后转到上交所。我们也是很欢迎北交所的推出,希望能有更多的退出机会。

宋萍萍:北交所的定位和科创板、创业板有一定的差异化,对收入、利润规模还没有比较大规模的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给他们提供了更快Ipo的机会,有助于创新高科技企业的快速融资及发展。虽然科创板容许亏损的企业上市,但除了生物创新药或者解决“卡脖子”芯片技术的项目外,亏损的企业申请Ipo的难度是相当高的。我们投资的两个医疗检测的企业,他们在相关的细分领域里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领先水平,收入、利润规模与科创板、创业板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现在非常明确的意向准备先到北交所,我们觉得也是不错的选择。对北交所的发展,我认为要特别注意总结新三板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虽然收入、利润门槛有所降低,但对如何筛选真正具有创新型的高成长的企业其实提出了更高要求,最终上市企业盈利能力、投资人赚钱才是硬道理。

金昂生:我补充一点,前面几位说了很多我认同的,我们很看好北交所的长期发展。有一点就是流动性,或者北交所目前的投资人引荐这一块,我们觉得需要加大力度。目前个人投资人、机构投资人,北交所快板后批了8只公募基金,现在在二级市场,北交所这一块有可能最大的瓶颈是自己端,现在二级市场里流动性结构性分化是非常突出的,在创业板、主板和科创板都有这个现象。在北交所本来是投资人资金散的情况下,就会加剧流动性、交易量结构性分化。这可能是我们期待北交所能加快投资人的引入的步伐。

姚海波:我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达成了一部分的共识。如果在座有创业者,你可能就会成为七年之后400亿的专精特新公司,当然,也有可能成为三年就估值成长10倍甚至是四年后有近百倍退出的专精特新的公司。同时,我们也对北交所的出现,大家认为是非常好的解决流动性的趋势。最后我们认为还是需要有更多退出的渠道,不一定是北交所,未来南方是不是有南交所?我希望我们这些做早期投资的投资人,在投资路上发现更多专精特新,有更多样化资本市场的退出渠道。谢谢大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