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追元宇宙,车企们追个啥玩意儿?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53695319081420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每一年到12月份,总会流传着各种年度最热词汇,前不久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席卷整个科技圈的“元宇宙”一词,不出意外入围其中。
“元宇宙”这个词究竟有多火?随手在百度搜索里输入这三个字并回车,出来的结果是3440万个。早在今年的9月15日,百度发布《百度热搜·元宇宙观测报告》,从这份基于搜索大数据得来的报告,可以更真切感受这个词是怎样瞬间成为全网爆点。
报告指出,“元宇宙”搜索关注在9月迎来爆炸式增长,近30天热度环比上升466%,“元宇宙是什么”位于热搜话题第一。面临“元宇宙”这一新概念,网友最关心“元宇宙是什么”,其次为元宇宙相关产品、公司与股票等。
过去十年,“万物均可智能”的理念,已经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共同作用,逐渐渗透人心。当现实与虚拟之间已经有了稳定的纽带,大众自然有意无意地希望在虚拟世界中进一步开疆拓土,“元宇宙”概念的抛出,自然成为这份欲望的引爆点。那么,“元宇宙”的吸引力在哪,这个词对于这十年来最巨型的智能产品——汽车,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01追根溯源,元宇宙是什么?
在探讨上述两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溯一下“元宇宙”是怎样瞬间在中文互联网世界被引爆的。
对比“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而引来的一系列事件,市场上更愿意将Facebook宣布更名为Meta这件事,看作元宇宙概念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引爆的节点。Facebook在网络的知名度显然更大更深远,这意味着CEO马克·扎克伯格对元宇宙的判断,能更有力承认了元宇宙的价值。
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扎克伯格说:“我们相信元宇宙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继承者。”他认为,在未来10年内,元宇宙将覆盖10亿人,承载数千亿美元的数字商务,并为数百万的创作者和开发者提供就业机会。
本就与元宇宙这个概念有着产业链关系的Facebook,为了更好地拥(吸)抱(引)未(资)来(本),选择更名为Meta,正是对应元宇宙英文“Metaverse”的前半部分。科技巨头如此垂青,证明元宇宙的确有它的魅力。
然而,“元宇宙”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
元宇宙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由此我们可知,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可以将元宇宙看作是现实世界的投影和延伸。
在此之后,影视创作者开始围绕这个词,打造出让人如痴如醉的作品。最近十年,日本轻小说作家川原砾创作的《刀剑神域》系列和《加速世界》,美国作家恩斯特·克莱恩创作的《头号玩家》,都引人入胜地诠释了元宇宙的概念。
结合这些小说和衍生作品的发布时间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百度热搜·元宇宙观测报告》指出,“80后”、“90后”是对元宇宙概念热情最高的群体。
02元宇宙风口,车企的救命稻草
无独有偶,“80后”、“90后”正是现在市场上的大宗商品消费主力。新京报、贝壳财经和途虎养车联合推出的《2021新青年用车报告》中指出,“18岁-25岁”购车用户占比36.05%,其次是“25-30岁”用户占比34.88%,这意味着近70%的“有车族”不到30岁就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那些相对经济基础较好的“80后”,可能已经谋划甚至入手改善型用车了。
后疫情时代,各行各业都心照不宣地达成了共识:生意越来越难做。难得爆出了“元宇宙”这个关乎未来,潜力巨大的热词,且还能引来现今市场消费主力“80后”、“90后”高度的关注,任何一个市场营销的都想把自家产品和这个热词捆绑起来。
处于变革中的汽车行业,对元宇宙的大风口热情也是高涨。早在元宇宙刚刚成为热搜词的时候,“老行尊”宝马已经抛出了对应的流媒体平台产品——“JOYTOPIA ”。这平台是由宝马和 Journee 联合开发的,后者是一家与“元宇宙”有关的公司。为了打响这个概念,该平台以Coldplay乐队的独家表演揭幕,足够表现宝马对它的重视。
据了解,JOYTOPIA中有三个世界,分别是“Re:THINK”、“Re:IMAGINE”和“Re:BIRTH”,它们都是基于宝马认为重要的循环经济、电动交通、城市交通和可持续性主题而搭建。用户可以用自己的化身(其外观可以改变)探索这些世界,能创建自己的空间并深度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Journee 仅需浏览器即可使用,用户无需注册帐户、电子邮件地址或安装应用程序。这意味着无论智能手机还是车载系统,都是用户轻松入驻JOYTOPIA的渠道
同是汽车行业“老行尊”,福特则是通过具体产品来承载元宇宙概念。在2021广州车展上,福特公布了全新的福特智能第三空间(Ford Smart Space)概念。这个元宇宙概念,是以同期上市的新款车型EVOS的智慧座舱为灵感,将数字智能化作为升级的核心。该空间包含焕新升级的展厅、升级的售后服务流程、全新的线上会员社区等。
同时,长安福特还打造了首个用户价值共创平台——福域,该平台集社区、资讯、活动、商城和用车服务于一体,从而更好地加强福特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对比宝马和福特,名不见经传的智己汽车则是上线了“原石谷”功能。用户可以在“原石谷”中抽取或开采原石,兑换官方的汽车硬件或软件类服务。
智己汽车计划发行的3亿枚原石,便是基于其区块链技术研发而成的,力图结合时下另一大热的概念——NFT(非同质代币),打破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边界,让车主用虚拟的“原石”升级真实的汽车,将虚拟与现实进行紧密联系。
担心被市场风口抛弃的车企或许认为,元宇宙理念轻则影响销量,重则决定生死。无论玩法是否与产品硬性挂钩,元宇宙在车企眼中都是下一片蓝海。
截至发稿前,我们能查询到越来越多车企抢注各种元宇宙概念相关的商标,有“蔚来元宇宙”、“理想元宇宙”、“小鹏元宇宙”、“车宇宙”等等,在12月18日发布的蔚来ET5更直接将AR、VR都用上了。结合汽车智能化的趋势,我们可以预见,元宇宙在未来一段时间,都是大多数车企绕不开的主打宣传概念。
03元宇宙并不是消费吸引点
要解释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回到“元宇宙”这三个字,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归根究底,它还是一个世界。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在规则的完善中不断进化的。作为现实世界的投射,元宇宙也应该在共享的基础设施、标准及协议的支撑下,由众多工具、平台不断融合、进化而最终成形。
由此作为标准来衡量车企现在的“元宇宙”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当中为数不少是怀着“晚入场会吃亏”的心态去做这件事。即使像上述三个品牌那样已经有了可落地的玩法,可更多也是为了增加品牌粘性的圈地自萌。如果将“元宇宙”的外衣剥除,这些车企的玩法和风行网络二三十年,换了无数个样子仍然没有变化的“用户社区”,有什么区别呢?
在各行各业都想分元宇宙一杯羹的当下与未来,小道哥认为能先拔头筹的,还是传统的消费数码行业。作为“万物皆可智能”的发起点,消费数码行业中的许多产品,已经成长为纯粹的虚拟世界入口,并且与现实世界产生了交互。
基于现实与虚拟交融产生的能量,消费数码行业已经发起了以头显设备为代表的下一代演进.。前文提到的Facebook,早在2014年就收购了VR“御三家”之一的Oculus,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小扎对元宇宙理念如此支持。一年之后,微软发布了将AR和VR融为一体的产品HoloLens,并称这款产品其实早在五年之前已经着手研发。
无论VR,AR还是MR(将前两者混合一起的玩法),这些都是传统数码业界对下一代虚拟世界的探索。平心而论,哪怕是精于此道的传统数码业界,也没有凭借这些设备,实现了深入的元宇宙探索,甚至我们可以说硬件演进的速度非常缓慢,但他们依旧跑赢了其他行业。
对比之下,现阶段的汽车,本质仍然是“需要人去操作的一种交通工具”。要真正通过汽车感受元宇宙的魅力,那城市道路建设不仅要和经典科幻电影《机械公敌》一样智能,还得汽车和日本赛车动画《高智能方程式》里的ASURADA一样具备有思考能力的独立人格。回到目前,要感受这样的魅力,科技还不足达到。
因此,现在“元宇宙”之于汽车业界,依旧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即使从“元宇宙”后退到“智能化”,汽车行业如今还未能拿出让大众一致认同为划时代的成果,就像iPhone之于手机行业的变革,智能汽车依旧未有超前领跑者。
若是以人车智能互联这一重要的指标为考察对象,可以感觉到现在还算一个野蛮生长,群雄割据的混战年代。
现阶段的人车智能互联,主流玩法是手机厂商推出的驾驶APP、车厂推出的配套手机APP、直接植入智能操作系统并配上网络端口的主机这三种。虽然都标榜“智能人机互联”,可表达的方式和导向的目标都不一样,自然对驾驶体验的影响也不一样。
这到底是不是另一种方式的圈地自萌呢?身为消费者,还是先看静待车企打完这一场暂时没有定论的架吧。只有这场群架打完了,车与车之间的互联有了一个共享的基础设施、标准及协议的支撑,才能真正开启汽车元宇宙,谈论汽车元宇宙对消费者的真正意义。
四、虚拟反哺现实,产业先行
现阶段,元宇宙概念遥远,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其实也是有着力点了,更应该在产业中发挥价值。只不过,部分车企已经不自知地踏入汽车元宇宙的大门却没在意,目前实现的平台,正是PlayStation的独占赛车游戏《GT赛车》系列。
《GT赛车》系列的制作人山内一典是一名赛车手,游戏在制作《GT赛车》的过程中贯彻“追求真实感”的目的。每一辆车的外观、发动机声音、性能都完全根据从真车采集的数据制作,每一辆车的细节差异还原度逼真,成了一个移动的虚拟汽车库。
此前发布的《GT Sport》,游戏开发商Polyphony Digital就与FIA(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合作,颁发世界首创的“电子驾照”。同时,FIA也助力游戏制作,不仅让驾驶体验更逼真,而且还在游戏中举办了国家杯和厂商杯比赛。对应地,FIA会在官方庆典活动中,与真实的赛车赛事颁奖活动一起,为获得这两项赛事全球冠军的玩家颁奖。
对于心怀赛车梦却囊中羞涩的游戏玩家来说,《GT Sport》是实现理想的绝佳机会。《GT Sport》之前的《GT赛车》系列游戏,也通过“GT学员”项目,将部分电竞车手转化为职业赛车手。即使抛开这两项活动,《GT赛车》系列在全球了累积的庞大影响力,也足够引来车企在此投入。
车企投入的方式,不仅是向游戏开放品牌和车辆模型授权,保时捷、迈凯伦、马自达等众多品牌,还针对游戏开发可供玩家使用的游戏概念车系列Vision Gran Turismo。这对品牌来说,不仅是“元宇宙”式的宣传,更是在虚拟世界中反哺现实发展。
前段时间才决定在《GT赛车7》中首发Vision Gran Turismo车型的保时捷,其设计副总裁 MichaelMauer也坦言,“这是一辆纯粹为虚拟世界打造的汽车,提供了让我们为之兴奋的可能性。不然在常规设计中,我们会因为量产需求而有着诸多限制。”
保时捷市场副总裁 Robert Ader则表示,在游戏世界中更多地提升活跃度对保时捷来说也具有战略意义。保时捷通过游戏世界,运用数字化方式将为年轻目标群体制造汽车梦,吸引他们。
第一款纯粹为虚拟空间开发的保时捷跑车,不仅是保时捷和游戏开发商PolyphonyDigital之间战略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注定也将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
如此一个由第三方提供的,高标准的虚拟平台,车企的受益更大。现实世界中,要从无到有开发一款新车,需要经过市场调研、概念设计、工程设计、样车试验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牵涉的人力物力都是天文数字。
有了《GT赛车》此类平台的帮助,车企可以在其中无限制地挥洒自己的创意,测试未来的技术。那些在游戏里的Vision Gran Turismo车型,在未来还真有变成现实的机会。
作为虚拟测试的环境,《GT赛车》系列还能及时获得消费者的意见。一旦玩家选择使用某个品牌的车型,获得与现实的体验,车企可以从游戏开发商手上得到数据,增强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那以后车企们就可以根据仿真世界的实际数据,倒逼供应链升级,生产的汽车都是有了固定的粉丝基础,这就不愁销量了。
此外,每个汽车的真实数据记录,让虚拟数据库能成为“汽车博物馆”。《GT Sport》的主选单画面中,不时会出现汽车工业的历史资料讲解,其翔实程度完全可以作为汽车百科。对比会有报销年限的汽车,数字保存有它的鲜明优势。在未来世界中,品牌推出的车型将永远存在,不会消失在实际生活中,这对品牌来说是就解决了消费者认知延续性的问题。
写在最后
已向Polyphony Digital授权甚至展开合作的车企,在历经多年成长,使虚拟成为现实世界的投射,并与现实世界同步成长。对比在如今广告语中各种“元宇宙”的片面宣传,通过游戏化入口,建立数据世界,虚拟反哺现实,从而延续品牌资产,才是一条现阶段的可行路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行驾道”(ID:vrfan-),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