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海DTC是门怎样的生意?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intu360.com/a71027.html?s=8&o=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出海DTC是门怎样的生意?

摘要:“连接,而不是推广”

更靠近消费者,更关注消费者的行为研究。过去几年,出海DTC开始蹿红,尤其是疫情之后,随着海外消费习惯的变化,DTC更迎来又一轮增量。据《Emarketer》数据显示,依托社交电商,DTC在未来数年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其中欧洲社交电商市场2020年至2026年复合增长率预计高达28%,而52%美国消费者则明确表示有20%的购买行为会直接指向DTC品牌。

DTC吸引来国内目光,Shein是一个离不开的话题。这家快时尚企业2020年营收接近100亿美元,连续八年超过100%的增长,仅上半年该公司在全球220个地区市场的应用下载量超过8100万次。Shein在被放在聚光灯下被研究的同时,也吸引来众多的模仿者,由于国内倚靠供应链的优势,人人都想成为下一个Shein。

以Shein为代表独立站的兴起,是以传统大卖的式微为背景。在跨境电商领域,今年最大的新闻可能是亚马逊的关店潮,这场由刷单引起的风波,舆论场上的意见至今仍不一致,有人说刷单是不可回避的运营手段,另一部分人则诟病刷单本就是个制造内卷的恶意手段。刷单的行为本无足轻重,但其暴露的其实是过去十年国内大卖野蛮生长的态势,而如今围绕其所产生的风波,倒是呈现出传统模式之下电商铺货,抵抗风险能力似乎并不如意。

其实在过去十年,跨境电商曾经历过一轮语义变化,最早的跨境电商,多是将国外的商品进口到国内,直到最近四五年时间,这样的情况开始出现逆转,如今大凡谈起跨境电商,已经默认出口电商。

由进口转为出口,最直观的自然是国内产能外溢。最近五六年时间,流量焦虑一直弥漫于国内互联网,从最早的新零售,到近两年更多被谈起的新消费,寻找流量成了商业的主题。2017年后新零售的泛起,发端于线上成本的高企,而即便回到几年前,线上的获客成本已经高到260元,于是从线上走到线下,更靠近消费者便成了当年新零售的底层逻辑。

当生产力过剩,消费者话语权势必越来越大,而在获客成本攀升的压力下,品牌主们也就不得不慢慢学会低头,主动向消费者示好,于是“从前是人找货,现在是货找人”,开始被说得越来越多,甚至就连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亚马逊,都开始宣称自己是消费者的代言人。

从某种意义上,出口跨境电商的火热也是流量焦虑的一个表现,而几年之后,当因空间与分工差异产生的红利退潮,所谓的流量焦虑又变成了迟早会遭遇的现实问题。而DTC的兴起,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所生长起来。

所以也就有人说,DTC的兴起,本质上建立在消费者平权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将这样一套实践奉为正宗:用户的增长即为品牌的增长,而拉新和留存则成为品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指标。越来越明确的趋势正表明,消费者被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用户则成为持续创造价值的基础。

在过去,这样的现象并非惯例,从前,与其说品牌是消费者的代言人,更不如坦诚二者之间的相对割裂,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经销商、分销商和零售平台,在互联网精神下,消除信息不对称有着天然的正当性,而打通品牌与消费者间的连结,便成了DTC的直接内涵。

整体看来,DTC理想形态十分美好。如果说离消费者更近是一个底层逻辑,那高毛利和市场反应快则是受人追捧所在。由于去除了中间环节,相对于跨境电商低毛利倚赖于铺货的粗放模式,DTC可以营销来建立用户心智,而轻、快、低投入的模式,加之国内供应链优势,其能做到极快的市场反应速度。

在有关DTC的诠释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的说法:DTC指向的是品牌,而不是平台,平台有流量,独立站本身是没有流量的。那离开了平台,流量从哪儿来?答案即社交媒体,如今,人们已越来越依赖于网上生活,也就不难理解,Facebook、twitter、insgram以及近两年大红大紫的TikTok,如何成了被流量主关注的焦点。

500px (6)互联网的无限货架,让数字商店成为可能,而社交媒体的兴起,则让DTC落地成熟。不过,DTC在中美却表现出明显的分野。

在国内,DTC看上去仍是新土生嫩芽。特殊的本土情况让国内市场表现出风格独具的特点,社交媒体与巨头电商之间高度绑定,而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新媒体则与传统互联网流量互不相通,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量入口即为变现出口,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针对流量入口的争夺战更是打得越来越热。在这样的背景下,B2C平台拥有强大话语权,品牌本质上依附于平台,至于品牌与消费者的直接连接,自然是无从谈起。

但在海外,情况却表现得不太一样, B2C平台并不拥有如国内一般的强大话语权,而在严苛的反垄断规则下,独立站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品牌通过社交媒体与独立站的方式与消费者建立连接,所谓的DTC早已不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

除此之外,疫情让这样的差别更加明显。在2020年前,海外的线上渗透率并不高,长期在20%左右,所以不止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创业者在重复说着同样一句话:在国外人们更钟爱线下购物。但疫情的到来,让许多事情开始发生巨大改变,直观的数据来看,因为疫情,线上渗透率一度飙升至29%。瑞银分析师就曾在《商业内幕》上评论,这次疫情将导致购物者永久改变他们的购物习惯,加速电商而不是实体店的依赖。

也正是这个数据,让中国品牌对海外DTC蠢蠢欲动。国内电商渗透率如今已达到37%,相比起来海外的增量空间前景无限。更别说在国内行业头部的用户重合度已十分明显,如淘宝与拼多多重合度就高达93.3%,在存量市场中,内卷化越来越严重。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8.45%,相较去年86%的同比增长率,即便是“双十一”增速也开始明显放缓。

所以近几年,出海DTC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商业讨论之中。越来越多媒体开始描绘这样一副场景:Shein日均能卖出80万件衣服,折算一年销量近3亿件,作为对比,国内服装“一哥”海澜之家2019年各类服装的销量总和仅有1.6亿件。除此之外,包括Outer、Anker等品牌在舆论场上出现得也越来越频繁。

据出海服务公司钛动科技CEO李述昊观察,在出海DTC上这三张面孔越来越清晰。首先是新兴的互联网品牌,他们也是国内新消费做的最好的一批人;第二类则是传统企业,他们有一定资金实力和动态思维,尤其是年轻人从老一辈手中接班;最后则是一些外贸公司,随着贸易实力的增强,能够反向控制一些品牌。

目前来看,走得最快的是从互联网转型进入供应链的人,加上如钛动科技等服务商的加持,短期内可以有巨大的声量爆发,走的最稳的是像UR、太平鸟等传统品牌。

品牌们在加速出海,而在海外,一些细微的变化也已出现。今年九月,根据Sensor Tower公布的商店情报数据,TikTok下载量首次超过了Facebook。以移动互联网的数据来看,TikTok增速越来越快,于是开始有声音,现在的短视频会不会像四十年前的电视,引发一种传播格式的变化?

现在看起来,相较于对传播范式的关注,更多的人已经涌入对网红的关心。GWI曾调查TikTok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时,其中大多数人表示,他们想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并影响他人。而分析家们也另有说辞:作为表达自我的新兴娱乐平台,TikTok不仅仅是展示自我,更多的其实是创造故事,而人们天生爱听故事。

故事的魅力不足解释一切,“连接,而不是推广”似乎更加简单直白。出海DTC,亦如是。

本文为 品途商业评论(https://www.pintu360.com)投稿作者:风格与叙事 的原创作品,责编:lucky。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pintu360.com/a71027.html?s=8&o=0。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品途商业评论观点。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