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BDOer,十万人在豆瓣迷恋沉默巨物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column.iresearch.cn/b/202112/925793.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BDOer,十万人在豆瓣迷恋沉默巨物

作者|麦可可

监制|吴怼怼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沿着70号州际公路从圣路易斯开车到印第安纳波利斯,你会路过一个名叫Casey的小镇。镇子人口仅有2404人,却拥有8项吉尼斯世界记录。

在镇子中心的Tetzel椒盐脆饼店里坐下点餐,你能眺望世界最大的邮箱,距离邮箱不到200米的地方,世界上最大的木屐坐落在那里。

继续从主街往前走,Whitling Whimsy咖啡店的生意不错,小镇第一项吉尼斯纪录就诞生于咖啡馆门前,是一座巨大的风铃。

从市政厅书记员的办公室望过去,周六傍晚5时,往往是风铃前最繁忙的时刻。游客和居民或开车,或步行在此经过,但大多人的停留时间,往往不超过45分钟。

Casey小镇里附近最大的城市超过150公里,当地商人Jim Bolin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打造了这个高达16.45米的风铃。此后游客纷至沓来。更多的巨物「邮箱」、巨物「铅笔」,巨物「椅子」在小镇纷纷落地。

此后,小镇的高尔夫球场开始喧嚣,中心花园也一度成为热闹的露营地。镇上的机场很小,往来者会在谷歌地图上提问,跑道有多长?大概是算算他的私人飞机能否自如降落。

这听上去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更像是一个过程神奇、结局圆满的故事。但对巨物的一时迷恋,支撑不起一个小镇经济长续永久的发展。3年前, 游客@Evan Matteson在这里拍摄过风铃前的鲜花和阳光。到了今年初的冬天,似乎已经略微冷清。

游客@Evan Matteson拍摄于2018年

不要对此怀有期待,不要幻想BDO可以改变世界。关于BDO你或许有很多疑问,但关于巨物迷恋的故事,还有很多话要讲。

01

《科幻百科全书》里的一个笑话

BDO,全称为Big Dumb Object,在豆瓣,超过十万人聚集于一个名为「BDOER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的小组,他们分享伏尔加河畔的热勒夫战争纪念碑,讨论日本仙台高达100米的观音像,也为香港九龙城寨着迷。

概念最早漂洋过来而来。德古意特出版社一篇期刊文章详细追溯其来源,发现第一次被使用,出现于英国评论家Roz Kaveney1981年发表于Foundation期刊上的文章《1970年代的科幻小说》,用来特指拉里·尼文的科幻小说《环形世界》中的巨大环形空间站,而空间站里的人被称为BDOer。

而BDO这个概念真正在科幻圈流行起来,归功于科幻评论家Peter Nicholls将其作为一个笑话,收录于1993年版本《科幻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Nicholls在1997年的一场演讲中,阐述了人们对BDO持续热爱的原因:硬核科幻小说作者需要创造一种好奇感,崇高感,超然感或者浪漫主义,来达成故事为作品创造一种「奇迹感」(a sense of wonder)。

如果局限在科幻领域,BDO有更具象的表达。文学社区Everything2对BDO的具体指代除了拉里·尼文笔下的巨大环形空间,还有阿瑟·克拉克眼中的Rama飞船,以及电影《星际穿越》中的深邃黑洞。

而几乎所有关于BDO的释义里,都绕不开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0年的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在月球基地发现的黑色巨石,和千万年前教会非洲草食人猿钻木取火的巨石竟是同一块。该片于1968年上映,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之作」,而那块黑石,也成为BDO概念的经典诠释。

女孩烏陵在大量案头工作的基础上,将BDO概念做了更深入的甄别和引申。「拿建筑举例来说,只有科幻电影或者空想艺术里的巨型建筑才算BDO。现实世界里普通的(非异形)高楼大厦并不算在其中,除非是造型别致的类似苏维埃宇宙主义极权建筑、巴黎乌托邦建筑等注入了意识形态的异形巨建。判断标准是,它是否能带给人奇迹感和敬畏感。」

2018年7月15日,她在豆瓣建立起「BDOER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小组,小组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迅速扩大,并于2019年长期占据豆瓣热门话题。

豆瓣网友@小鱼讲述自己最初产生BDO情节的画面,是一场对速度的着迷。

「我梦见自己在一条没有尽头的高速路上骑摩托,坐在后座,前面是一个模糊的人,右边是无尽高大的山脉,高速路下是一条宽阔的大河,河里有一只巨大的青蛙状的钢铁怪兽正在慢慢回头,随着回头它脸上有铁掉进河里发出巨响,而河的对岸是正在燃烧和坠落的城市,一切都像慢镜头,但摩托却开得非常快 这个梦真的太让我着迷了,一直记得非常清楚。」

豆瓣网友@越炀的体验不一样,一种坠落感包裹于周身——

「梦中我慢慢掉入深渊,没有光,没有底,在这个过程中,模糊看到巨大的黑色影子,有建筑,有会动怪兽,心中害怕靠近但也充满好奇。一直往下掉终于到了有昏暗光线的另一世界,我飘在空中,下面全是奇怪的高山,没有活物。我就一直在空中忽快忽慢地飞。」

很多BDOer们对巨大沉默物体的迷恋,已经超越降临的梦境,进入到自发的想象阶段,这代表了一种主观意识上的自知和清醒,并且拥有了精神层面的审美观察。

豆瓣网友@MdmsllLuna (你若喜欢怪人) 这样描述基于BDO而产生的幸福感——

「想象天上的星星是亿万光年外无比巨大的星体,星体组成星系,宇宙无数这样的星系,无限放大视野,心中无限开阔舒适。最后想到自己眼前经历的一切,是多么微茫,而又多么糟心和幸福,感到自己渺小且无知,想知道和探索的越多,越有被宇宙拥抱的幸福感。」

02

崇高向上,屈服向下

回到这个问题,你为什么会产生巨物迷恋?

一个被BDOer们反复提及的回答是,「慕强」。对超越平常尺度的物体,本身就蕴藏着巨大能量,人们在注视这些物体的时候,能感受能量的传递。

慕强本身没有错。从工业革命时期快速进击的机械文明冲击人类文明开始,信息革命紧随其后对人类认知解码重构。城市的边界迅速外延,铁路道桥,摩天大楼,一切巨大物体都在挤压人类的生存空间。

但这种可能会演化成两种心态,恐惧和迷恋,几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向上是崇高,向下是屈服。

简单来说,人性中自然存在的对权威、强者的畏惧,当这类情绪占据上风时,BDO情结多数会带来恐惧之感。

从美学角度去推演,这与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埃德蒙·伯克在《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中提到的,崇高的主要表征是一致的。伯克认为惊惧、恐怖才是崇高感的主要心理内容。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也认为,数量的无限大、力量的无限大,以及「绝对、无上」的神性对象会让人类心生恐惧,但此时此刻我们并未被这些无限、绝对的东西压垮,而是诉诸内心理性的无限和想象力的无限,从而产生了一种理性的力量,并相信我们能战胜一切。这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崇高是不是自然对象本体的崇高,而是对象的压迫下所唤起的内在崇高。

他在《判断力批判》中这样描述——

「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飓风带着它摧毁了的荒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狂啸着,一个洪流的高瀑,诸如此类的景象,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抵抗的能力显得太渺小了。

但假使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却是在安全地带,那么,这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称这些对象为崇高,因它们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并使其越过平常的尺度,而让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种类的抵抗能力。这赋予我们勇气和自然界的全能威力的假象较量一下。」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101页,原文摘录

当然,BDO情结的内在心理机制,也会如今内卷、焦虑的社会中被放大和加速。

卡尔·波普尔曾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谈及这种群体性焦虑,「我们必须直面未知以及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极尽所能筹谋安全和自由。」某种程度,现代人需要找到一种与风险并存的生存机制和心理体验,从而诞生一种信仰来弱化这种内在焦虑。

03

理想主义抹平不了现实嘈杂

在和多名BDOer的交谈里,我发觉他们对「崇高」的注解里,都存留对人性「绝对真善美」的执念,这或许是一个隐藏共性,又或许是一个意外巧合。

也因此,在超过十万人的BDO豆瓣小组中,谈起人类的渺小,宇宙的巨大会获得赞同,谈及自身超然、震撼的体验感会获得肯定,这些都与所谓的「世俗」,比如人情世故和功名利禄,隔开了一条宽阔的银河。

这种听上去「崇高」的生命体验和巨物迷恋就好像一个活在真空中的概念,人们本能地抗拒在此谈论权利,谈论一些可能引发争议的焦点。

2021年7月5日,豆瓣「BDOER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组长烏陵筹备新一轮旅行活动时发了一条朋友圈:“我想说。。。每次活动咨询一大半都是妹子。。。可以说是boy们脱单的好机会了 (= ̄ω ̄=)”当晚有网友留言提出质疑。次日,有网友在两个豆瓣小组先后发帖表示,这是一种「以咨询活动的女生作为诱饵 吸引男生参与她组织的旅行活动」。这造成了不少女性网友的退组。

争议点在于「对女性的尊重」。尽管烏陵做出了回应,但收效不大。同为BDO爱好者的@infj糯米秋在7月7日的夜晚写下《豆瓣BDO小组不当宣传言论风波:曲解谩骂背后的真问题》复盘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提出了关于理想主义者组织公共活动的经验教训。

某种程度上,这次风波是组员对组长权威的质疑和反扑。在BDO小组的组规中,有着对意见不相符者强势的驱赶,「如果对于我的定义不认同的,你大可退出本组」。@infj糯米秋也指出其在做决定时可能有专断之嫌。

有人曾描摹过豆瓣作为内容社区的成功与失败。这其中很难界定的一个点,就是内容把关、筛选的权利,平台、组长和组员之间,是相互制衡,还是绝对服从的关系。强势的组长面对多元和复杂事务时,多少会引起组内不满,而一个清闲的管理员,又会招致不作为的指责。

而在更多BDOer的期待里,一个向来强势的组长首先自身要无可指摘。自诩为BDO文化品牌创始人和推广人的烏陵是不能够犯「表达不恰当」这种错的,她的思想观念中也不能有任何「偏颇」.

所以无论是长期佛系的豆瓣,还是理想主义者充斥的「BDOER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豆瓣小组,本质上还是一个高度浓缩的社会混沌体,一个乌托邦难寻的嘈杂江湖。当你轻易地建立起一个小组,获得拥趸以及令人迷醉的权力感时,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事件后续中,烏陵回应对于部分网友认为其「这几年致力于BDO商业化,通过BDOer变现」的误解,她强调两年多来的节衣缩食,用爱发电,当然争议仍会继续。

回顾争议始末,你会发现大部分的BDOer还是无法逃离现实社会的嘈杂纷乱,他们只是在来往之间寻求一种精神信仰上的依托。

像《2001太空漫游》开篇「灭绝之路」写的那样,「在这片干枯的不毛之地上,想要繁衍下去,或者起码有点存活下去的指望,就得要小,要快,要狠」,而当人类认清楚自身的「小」,能够在面对巨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克服自我产生崇高感时,这也意味着更高程度的生存与超越。

1.2404人是根据2020年的美国人口统计数据,2021年或有更新。

2.感谢豆瓣网友@小鱼、@越炀、@MdmsllLuna (你若喜欢怪人)的组内分享,有部分原文摘录。

参考文献:

1.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译者郝明义.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04

2.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译者宗白华. 商务印书馆出版,2011.06

3.埃德蒙·伯克《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译者郭飞. 大象出版社,2010.03

4.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译者陆衡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08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