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中国入世20周年:历史进程中的企业家精神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87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中国入世20周年:历史进程中的企业家精神

加入世贸组织20年,中国是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全球化的坚定维护者。当前,中国正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很多人说,这不亚于“第二次入世”。也许我们可以预期,这将和20年前加入世贸组织一样,推动这个国家的思想再解放,并以开放促改革,释放内生动力,让企业家精神竞相并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社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是平常的一天。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0年前有多忐忑,20年后,我们就有多自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20年突破了100万亿元。学者们热议的话题是,中国的经济总量何时超越美国。他们心中笃定,问题只在于是否会比预期更早。

回到历史现场,其实情形大不相同。决策者的义无反顾之外,很多人心存疑虑:国门大开,国内市场就是国际竞争。中国的幼稚产业能否经得起开放的冲击?当那些“巨无霸”闯入,中国企业是否会节节败退,大批失业接踵而至——2000年,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6。在以营收规模排名的 《财富》杂志500强企业名单上,只有9家中国大陆企业上榜,它们都是国有垄断企业,分布于金融和能源领域。

但在此后十年的时间里,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在随后的几年,中国稳坐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出口国的位置。2021年的《财富》500强榜单上,中国大陆(含香港)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二年居首,达到135家。这份榜单上民营企业的名字越来越多,从资源型企业扩展到互联网、金融和制造业。

想象中的大冲击没有出现,中国经济狂飙突进的年代不期而至。是什么力量让中国在20年间实现了这样的经济跃迁?

对此可以有很多解释。应该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它冲击着旧观念,也呼唤着新视野。当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勇气拥抱世界,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坚定地推动国内改革,清理、修订和完善国内法律法规,实现与国际规则接轨之时,构建于规则之上的市场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相当于“第二次改革开放”。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不过对民间资本非禁即入的规则,只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夜才被写入了官方文件。加入世贸组织,让人们大声疾呼,对外开放的领域要率先对内开放,一视同仁落实对民企的国民待遇。在历史的进程中,民营经济从“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再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重申民营企业家是 “自己人”。这是一个确定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最大程度地激发和释放了蕴藏于民间的创业创富激情。

一个企业家经济的时代由此开启。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年之后的2004年,“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修正案——这是创业创新者的“春消息”。有恒产者有恒心。没有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就没有稳定的预期,长期主义就可能让位于“赚快钱”的短期思维。开放的中国经济需要这样的土壤和环境:企业家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企业家精神得到小心呵护,弘扬企业家精神成为社会共识。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对企业家精神的大声呼唤——企业家是要素整合者、市场开拓者、创新推动者。企业家是稀缺资源。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

万类霜天竞自由。曾经的无名之辈变成现实的财富创造者。中国企业从一颗小苗长成一颗大树,中国经济则从一片树林变成宽阔的大海。大浪淘沙,这里面有数不尽的成败起落。被淹没的雄心和梦想,野心和欲望。那些地基不牢的沙滩帝国轰然倒下。但是就像一场马拉松长跑,总有那么一群人敢于在绝境求生机,锲而不舍,最终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内。他们经历了鹰的重生。他们的名字叫做企业家。

回望历史,中国经济每一个生机盎然的时代都离不开企业家精神。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从1984的创一代到92派,从2001年前后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和中国开放进程崛起的海归们,到激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的年轻人。在历史的进程中,企业家从边缘重新回到舞台中央,这是一个仍然在壮大与成熟的群体。企业家精神则从被压抑到被认可和承认,经由持续的制度变革而不断被激发和释放出来。这种精神引领着企业家们以韧性坚守着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成就商业繁荣的同时,不断塑造着中国经济新的可能。

应该承认,这一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经历过产权改革的徘徊,民营企业家屡屡承受国资“贱卖”的质疑,民营经济也曾遭遇“离场论”的喧嚷。即使今天,“污名化”企业家的杂音也不时沉渣泛起。事实上,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的每一次突破,在持续地唤醒和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同时,那些创业创新者们也曾在不同阶段为变革付出代价。即使如此,他们以自己的奋斗为企业家正名,也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正名。即使怀疑论者也无法否认,民间资本像鲶鱼一样激活了市场,从一潭死水到千帆竞流,公平竞争成为企业的通用语言。这同样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叙事,混合所有制改革最终成为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一部分。

今天的我们面对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仍未退去,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复苏迟滞,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加。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2年,中国经济可能首次滑入5%-6%的增长区间。而在共同富裕的语境下,中国希望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从人均1万美元向更高收入水平迈进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势必面对新的考验。

市场是企业家的“战场”。中国已经有1.5亿市场主体。改革开放40余年,在很多领域,中国企业从跟跑模仿逐渐加速,实现了并跑甚至领跑。不过我们仍然面对诸多核心技术的落后乃至“卡脖子”,一些优秀企业开始面对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无人区”。与此同时,数字技术革命悄然拉开序幕,这是一场新的全球竞争,很可能决定我们在未来产业链和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

这时候,靠什么让中国经济实现一次新的跃迁?

我们需要让基础科研扎实突破,从而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占据主动。我们要让科技成果更快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也需要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家是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动机”。我们拥有了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群体,不过这和中国发展的雄心还不匹配。别忘了,这是企业家经济的时代。国家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企业竞争力,中国到了应该有一批世界级的企业,也能够产生一批世界级企业的时候。

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当我们说,企业家就像鱼一样,水质水温适宜就会游过来。回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20年,我们获得的最大启示是,水质水温的适宜来自于开放与改革,从政策性开放到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开放,给企业家带来了持续的确定性。在面对充满未知的市场与创新风险时,这种确定性至关重要。这是企业家信心的源泉。他们因此愿意敢为人先、承担风险,坚持长期主义,对创新进行持续投入。

加入世贸组织20年,中国是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全球化的坚定维护者。当前,中国正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持续扩大金融服务等领域开放的同时,中国已经正式提交了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申请。很多人说,这不亚于“第二次入世”。也许我们可以预期,这将和20年前加入世贸组织一样,推动这个国家的思想再解放,并以开放促改革,释放内生动力,让企业家精神竞相并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社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