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带项目的运营人,要做的就是三件事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e7%bb%8f%e9%aa%8c%e5%88%86%e4%ba%ab/71973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带项目的运营人,要做的就是三件事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8:59

如果交给你一个项目,让你做运营,你会从哪方面入手?是从社群运营做起,还是先做网推,要不要搞直播,要不要上电商平台,私域流量这个怎么玩?如果没有缕清思路,那就很难做好。本文作者给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一起来看一下吧。

运营人老冯和我聊天,刚接手了一个项目,但完全没有思路。

不知道从哪开始;究竟是从社群运营做起,还是先做网推,要不要搞直播,要不要上电商平台,私域流量这个怎么玩……

老冯现在一头雾水,毕竟他以前做运营的时候,公司整体配套都完成了,他只需要去引流就完了,但现在自己亲自来做一个项目,一下有点无从下手了。

实际上,这是运营人的常态。

绝多大数外行人看运营,这不就是投放点广告,刷刷数据,建俩微信群,联系几个KOL或KOC网推一下?好像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吧。

毕竟,爬珠穆朗玛峰不就是多裹几件羽绒服的事嘛!

于是,这又造成了好像是个人就能指点一下江山,本来就思路没缕清的运营人, 这下就更迷糊了。

  • 运营圈太大,概念错综复杂,每天都有新名词搞不懂?
  • 运营圈又太小,可玩的手段就那几种,凭什么你就行了?

其实,这主要是方法论没搞清楚,对于要带项目的运营人,其实你要做的就三件事!

  1. 增量怎么获取?
  2. 存量怎么挖掘?
  3. 如何防止流失?

一、增量从哪里来

雷布斯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

在这个场景下,这个话是真理。

我有个做家纺的朋友老马,他家的产品主要是床品四件套,蚕丝被,羽绒被之类的,十几年了几乎没有变过款式和工艺,但每年都赚不少钱。

“这种产品,你还能迭代出什么花来?只要一直紧跟着流量入口走,就能稳定获得红利”。

  • 早年间,跟着他爸跑展销会,全国各地折腾;
  • 电视购物他也曾经供过货;
  • 平台电商刚火他就开淘宝,亚马逊;
  • 直播购物火的时候他给各种主播;
  • 前几年又开始折腾拼多多;
  • 现在又准备运营自己的抖音号。

总之,流量在哪里,用户在哪里,他就去哪里!虽然他不是互联网运营人,但他很懂得一直在寻找增量;而从来不给自己定性。

而这又要求运营人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你所学的淘宝直通车,很有可能有一天用不上,但巨量引擎的引流,你发现和淘宝直通车,百度竞价几乎完全一样。其实,不管未来是什么平台,只要有流量分发机制,他们的核心算法操作几乎都不会有太大区别。

一事通,万事通。

而作为团队的teamleader,这种学习能力就更要强,很多时候,你是排头兵,只有你新东西足够快,你的团队才足够快。

  • 用户在展会上?那就去展会上找他们。
  • 用户在社群里?那就去社群里找他们。
  • 用户在抖音里?那就去抖音里找他们。

我记得美团刚创业的时候,王兴还带着团队去扫过街,一个互联网公司亲自去扫街是不是有点LOW?

不,一点也不。因为,用户就在那!

二、存量怎么挖掘

有了增量,才会有存量,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

增量就是往池子里放水的龙头,而存量挖掘,就是把这些水的价值最大化。

把这些水用来浇地,和用来做核工业冷却水,价值是完全不同的。

存量怎么运营,其实一般有2种办法。

基于产品内和产品外两种。哪种手段更好呢?其实没有定论,还是要看情况。

1. 内部的运营:典型的就是产品运营

比如我们如何经营一款打车软件、用工平台,那么可能我们就需要针对产品里的数据,比如转化率,下单率,活跃率,客单价等,进行内部的活动运营。

  • 新人礼:注册当天下单有返利或免单
  • 满减:单笔满XX元就可减多少钱
  • 免单:当天第XX笔,或最高金额免单
  • 签到:每天登陆可领金币

产品内的运营,通常需要产品要支持这些功能,对于绝大多数自有产品,其实拼的就是开发能力;我见过很多从0开发的电商平台,连优惠券、会员管理模块都没有。那运营人怎么做工作呢?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家都使用公共的平台,比如淘宝、拼多多等,平台能提供的功能其实是有限的,或者通用的。这时候大家都做不出特色,那么,还能怎么办呢?

这时候就要把用户拉到产品外去做运营。

这也是为什么大厂的社群运营相对少,而小厂的社群运营做的多。【当然,这个其实有点以偏概全了。】

2. 外部的运营:典型的就是社群运营

淘宝商家、社区团购、甚至于2B运营者们,喜欢把自己的客户拉到固定的微信群里。

而拉群,其实就是社群运营的早期状态。

拉群用来干什么呢?其实还是上面那几个事。新人礼、满减、免单、签到这类的活动,落地到群里,作为产品的补充,会更加灵活。

其次,拉群可以使得“官方信息”,直接触达终端用户,毕竟你的平台客户可不一定天天开,并且信息的PUSH要受限于很多客观条件,但微信基本他天天看。

比如:热点事件直接就地发起讨论;完全可以绕开产品端的策划、设计、上线。搞个海报就能扔群里。

因此,社群玩的好,老客户的推送、转化、唤醒各项指标就可以玩的好。

实际上所谓的用户剩余价值挖掘,不就是各项指标的健康提升么?

三、如何延缓老客流失

如果说增量是往池子里放水的龙头,那么流失就是往外放水的龙头。

流失小于增量,那么一个产品的发展就是健康的。

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替代性强的产品,用户的流失是必然现象且不可逆过程;只有认清这个事实,我们才不会做出太离谱的招。

hhijU9E4bIHtMgO9wd3g.jpg

因此,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学问。这里面掺杂了多种问题,是跨部门、跨学科的存在。

我们以为2B业务为例,客户生命周期可能要涉及到下面这些问题:

  • 用户的需求是不是变了?【市场部】
  • 产品的技术形态是否最优解?【产品及研发】
  • 后端的服务水平如何?【售后及客服】

上面这些因素,一句话总结是:持续给客户新的体验。

随便举例:

什么是技术的最优解呢?

共享单车、充电宝、打车市场之类的,基于人与产品的单维连接。这也是为什么滴滴一下没了,大家并没有感觉受什么影响,因为美团、高德都可以打车。

而基于关系、社交的多维连接产品,可替代性就稍微弱一些。所以为什么最后都想做社交。其实也是基于此考虑。

连接方式越多维,你的客户周期就越久。

什么是服务水平呢?

  • 比如大家刚开始使用文字答疑的时候,你先推出了视频解答;
  • 当大家都开始使用视频的时候,你先推出了社群7*24小时;
  • 当大家都开始社群的时候,你直接搞出了真人1对1;

你看,好像是不是越来越卷了。

所以,爬珠穆朗玛峰真的就是多裹几件衣服就行了吗?

恐怕不是,这是个系统性问题。

运营的根本问题是“增长率”的问题, 低成本、高效、有序的增长策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大麦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麦运营观”

本文由 @大麦运营观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