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分享下我对挣大钱的一些思考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v2ex.com/t/81758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V2EX  ›  程序员

分享下我对挣大钱的一些思考

  smileherd · 1 天前 · 18081 次点击

这是一篇写于 2019 年的旧文,略有删改。

两年前我在这篇文章里开启了「白手起家赚一个亿」的直播计划,每季度复盘。马上要开始第 9 期季度总结了,贴上这篇旧文给有兴趣赚钱的朋友做个参考。

我打算白手起家挣一个亿。

听起来确实很荒唐,但我是认真的。

我跟朋友们聊起这事儿的时候他们一般的表现是哈哈淫笑,看起来一点都不严肃。

上个月我最喜欢的歌手尹吾巡演到杭州,演出结束后我请他帮我在 T 恤上写上这句祝福。不愧是我喜欢多年的资深文艺歌手,尹吾就表现的很成熟克制。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尹老师各路牛鬼蛇神见得多了,不差我一个。

为什么需要一个亿

这似乎是个完全没有探讨价值的滑稽问题,谁他娘的还不需要一个亿啊?

实际情况比想象的复杂一些。

因为我们每个人活着最本质的追求都是人生幸福感,而非金钱。

那为什么我们普通人总有一种金钱就是幸福、给我一堆钱我就铁定幸福的错觉呢?科学研究表明主要是因为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Angus Deaton 研究过幸福与金钱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关系存在一个临界点,临界点之下幸福与金钱强相关,之上则不然。

这一临界点在美国为年均收入 75000 美元(约 50 万人民币)。

所以大部分人有这种错觉也就不奇怪了,毕竟在临界点之下嘛。

姑且不论这一临界点本身的高低,毕竟个体感知有差异。关键在于存在这么一个临界点,当你收入水平超出之后,金钱对幸福的影响就没那么显著了,所以理性的做法是把对金钱的关注转移到更能带来幸福感的其他事情上去。

对富人的观察也能佐证这一结论,很多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完全财富自由的人并没有选择一种屁事不干就花钱的废材生活。

既然如此,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正常情况下确实没什么用,但老话说人有旦夕祸福。一亿资产的首要价值不在于正常生活状态下的物质消费,而在于抵御生活中任何本可以抵御的突发苦难。

理论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有暴毙、被陨石砸死的可能。对于此类不幸我们能做的顶多不过是提前写好遗嘱、做做心理建设,无论有多少钱也无法规避。

真正残酷的人生不幸却不是遭遇了这些完全的不可抗力,而是遇到的问题明明可以解决,但太贵了你解决不起。譬如自己或亲人不幸得了需要花很多钱才能医治或大幅提升生存质量的疾病。

诚如《我不是药神》里的一句台词: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我需要一亿资产的第一驱动力便在于此,像我在之前一篇文章「我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里写到的:规避可以规避的不幸。

普通人白手起家赚一个亿的理论基础

关于赚钱,姥姥跟我妈妈常讲起一句很深刻的话,长大后妈妈把这句话告诉了我。

我以前懵懂无知的时候还感受不到它蕴含的力量,在社会和职场摸爬滚打多年,才愈发有切肤的领悟。

这句话这样讲到:挣钱如吃屎,花钱如拉稀。

所以我从不信什么轻松致富的神话,那些当下光鲜的财富背后,一定是常人无法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那么假定一个普通人足够努力,究竟有没有可能、以及有多大可能可以白手起家赚一个亿呢?

我们先对普通人做一个限定,以使其具备足够努力的先决条件。

第一需要具备正常智商,这意味着既不过分聪明、也不过分愚钝,属于在我们的左邻右舍里不被视作是天才或笨蛋的那拨人;第二需要接受过足以完成自我学习这种程度的教育;第三可以无障碍访问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

够普通了吧?我觉得我国满足这个条件的保守估计也有 1 亿人。

先抛结论,对于这样一个普通人,我认为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环境和趋势下,如果足够努力且排除个体遭遇毁灭性倒霉事件的情况,有生之年赚一个亿岂止是有可能,概率简直无限逼近于 100%。

然而实际情况是据《 2018 胡润财富报告》显示,大中华区亿元资产超高净值家庭仅为 13.3 万户。

原因在于虽然大部分人都宣称自己爱钱,但我的观察是真正打心眼里爱钱、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极少,绝大部分人爱的只是不劳而获。比起钱,人们还是更倾向于懒。

对此经济学中有个说法叫「显示性偏好」,讲的是类似的道理,一个人的实际行为比口头表达更能反映其真实想法。

但足够努力也并不意味着每天睡 6 个小时全年无休拼命干活(某种意义上比这更难),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必须通过后天的持续学习、持续成长,克服诸多作为人与生俱来的弱点,譬如极差的自控力、短视、好逸恶劳、极度恐惧风险、贪婪,最终成长为一个异常强大的人。

有句话讲的好,大部分人都吃得了生活的苦,却吃不了学习的苦。

正因为通过学习去重塑自己是一件异常艰辛的事情,我才坚信普通人一旦做到,十亿资产也许还额外需要一些天时地利的运气因素,但一亿资产一定是水到渠成。

挣钱的三种方式

排除任何非法手段,挣钱无非三种途径:劳动型收入、产品型收入、和资产型收入

劳动型收入是指所有依靠出卖自身劳动获取的收入,是农民、小商贩、及工薪阶层的主要收入模式。

劳动型收入的典型特征是受限于个体投入的劳动资源 /时间的不可复制性,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都有一个相对较低的预期收入上限。

一般来说,年薪百万基本是劳动型收入的极限了。而且各行业间有差异,不是任何一个行业的劳动型收入的预期上限都能达到这个水准。普通人单纯通过种地养猪年入百万几乎不存在可能性。

劳动型收入的好处是风险极低,因为该模式下收入仅与个体劳动付出的多寡和质量有关,不涉及经营层面的投入风险。

产品型收入是通过向市场提供标准化产品或服务而获取的收入,其与劳动型收入模式最大的不同是产品型收入的核心要素是可规模复制的产品或服务。

因为不再受限于个体劳动资源的局限,产品型收入的预期上限远高于劳动型收入,企业主是该收入模式的典型人群。

但不是说只要卖东西赚的钱就是产品型收入,核心还是要具备可规模复制性。所以小手工艺人、艺术家卖作品赚的钱肯定不能算作产品型收入,而是劳动型收入。

另一点要注意的是与企业主一样,公司高管、核心员工的股权或期权收入同样应算作产品型收入。因为归根结底这部分收入取决于该企业向市场供给的产品或服务的水准,而非个人劳动付出的多寡(对应于工资收入)。

资产型收入指的是依托既有资产获取的收入,包括房租、利息、理财产品、房产增值、股票及债权投资等。

资产型收入的核心特征是「钱生钱」,短期来讲收益一受限于原始资本的规模,二受限于个人的知识和眼界。

但长远看无论资本还是个人见识的增长都没有显著的局限性,所以资产型收入与产品型收入一样,都有远高于劳动型收入的预期上限。

资产型收入区分与其他两个收入模式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几乎无需投入个体劳动,钱会帮你赚钱。这是资产型收入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最终实现个人时间自由的唯一途径。

三种收入模式一览表

横向对比三种收入模式,可以发现绝大部分人因为缺少资本或畏惧风险,收入构成以劳动型收入为主,结果是又忙又穷。

以企业主、创业早期员工为代表的人群承担了最高的风险、投入了最多的劳动精力,从经济学的角度客观上也增加了所有人的福利,理应获取最高收入。结果是又忙又富。

纯靠资产收入就能赚大钱的人看起来最风光,又闲又富。但那是他们已熬过了艰辛的原始资本积累期罢了,不能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

结合以上分析来看,单纯靠劳动型收入积累 1 亿资产希望渺茫,每年积累 100 万也需要 100 年才能完成,显然不具备可操作性。

成为演艺明星、顶尖艺术家是可以的,但无论是其中的运气或天赋因素对普通人来讲,都约等于买彩票中头彩,完全超出了足够努力的可控范畴。

要在有生之年积累 1 亿资产,必然要依赖产品型收入和资产收入。

产品型收入牵涉因素较多,先来看资产型收入。

从长期年化收益率来看,顶尖投资者可以做到 20% 左右。虽然巴菲特一向宣称他做到的事情任何普通人通过个人努力也完全可以做到,但保守起见,姑且认为这里面存在幸存者偏差和天赋因素,普通人无法做到。

那么以标普 500 指数做参照,1965-2016 年 52 年间的年平均收益率是 9.7%。这是一项仅需要一些自控力就可以做到的投资方式,实际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应该能做到优于该回报率。

在此收益率条件下做到 1 亿资产,初始资本 1000 万仅需 25 年,100 万需要 50 年,就算初始资本仅有 10 万元,75 年下来也能积累到一亿资产。

对于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50 岁前积累 1000 万资本,再通过 25 年增值至一亿资产,考虑到我国目前预期寿命 76.7 岁,看起来是完全具备可操作性的。

而且这还没算后续通过其他收入来源(劳动型或产品型收入)追加的资本投入,若每年追加 100 万资本金,这个时间将进一步缩短至 18 年。

最后来看下产品型收入。

产品型收入说白了就是靠创业、做生意赚钱。因为产品具备工业化的规模复制特征,所以一旦成功会获得巨额收益,相应的自然是需要承担远高于劳动型及资产收入的风险。

获取产品型收入的过程就是创业的过程,创业涉及行业、资本、技术、地域、团队、机遇等诸多因素,以多大概率带来多大回报很难量化。

但我们可以从侧面做一个定性分析,下图是我跟据《 2018 胡润财富报告》制作的高净值家庭构成图。

高净值家庭构成

千万净资产以上者,企业主占比 60%,居于绝对优势。以资产收入为主的职业股民和炒房者合并占比 20%,顶尖劳动型收入人群占比仅 20%(实际上相当部分收入应计作产品型收入)。

亿元净资产以上者,企业主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80%,资产收入为主人群占据剩余 20%,劳动型收入人群为 0 。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粗略的结论是绝大部分富人积累的高额财富是通过产品型收入赚取的,而且越富裕的层次产品型收入人群占比越高。

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居于支配地位的是各行业顶尖公司的企业家,像巴菲特这样以资产收入为主积累巨额财富的则是凤毛麟角,也可以作为这个粗略观察结论的佐证。

通俗点的角度想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企业家又投钱又拼命干活、投资者只投钱不干活,前者多赚些合情合理。

从 0 到一亿的最优实操路径

那么综合考虑以上三种收入模式,对于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怎样才能以尽可能大的概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赚取 1 亿资产呢?

乍看上去似乎应该把个人精力全部投入到产品型收入中去,但不要忘了上述分析是基于均值的。

也即是说,对任意一个特定个体来说,假定有足够多次创业机会,那么把个人精力完全投入到产品型收入上确实是理论上的最优解;但实际上完全不可能,不仅是创业的资本投入,更稀缺的是精力和时间。

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效创业 100 次以抹平创业九死一生的概率。

这个貌似的最优路径是以牺牲确定性为代价的,不够稳妥。

对特定个体,劳动型收入和资产型收入的收益相对低、但确定性高。产品型收入则反之,收益高、但确定性低。

再来看三种收入模式的增长趋势对比:

劳动型收入完全不像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在起始阶段劳动型收入增长速度快、风险又极低,是理想的积累初始资本的途径。

劳动型收入唯一的缺点是天花板低,但普通人刚起步的时候完全无须考虑,先做到年薪 50 万 ~ 100 万再说。

资产型收入对比产品型收入,增长模式是类似的。区别在于资产型收入用较低的收益增长曲线换来了接近劳动型收入的低风险,和较少的个人劳动时间(这点很重要,它意味着资产型收入与另两种收入模式可以叠加)。

现在我们可以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积累 1 亿资产的最优实操路径:

  • 阶段一:劳动型收入逼近上限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升。为另两种收入途径积累所需的初始资本和个人能力见识
  • 阶段二:劳动型收入逼近上限且完成资本和个人能力的基本积累后,在不伤及初始资本根基的前提下探索产品型收入来源
  • 阶段三:持续提升商业及投资能力,增加产品型和资产型收入的收益率,耐心等待资产增长
  • 投资理财应该贯穿于任何阶段,但一定不能影响各阶段主要目标。10 万元投资股市每天盯着看,年收益 100% 也不如好好工作性价比高
  • 自我学习提升应该贯穿于任何阶段,对任何一种收入模式,都有光环加成。而且能提升生活幸福感(毕竟积累资产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增进人生幸福)

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根据起点的不同,阶段一依赖劳动型收入和资产型收入花上 10 ~ 20 年资产积累至 1000 万;阶段二运气好一些 10 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积累至 1 亿资产;运气差一些到阶段三,纯靠资产收益再额外花上 15 年也够了。

短则 20 年,长则 45 年,足以让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积累 1 亿资产了。

如果在原生家庭支持、运气、个人资质等任何一方面有额外加成,期望所需时间还将进一步缩短。

第 1 条附言  ·  1 天前

后半段一直贴不上,附言试试。

没想到悲观的人这么多,听很多人讲过「盲目自信」对最终成功率的积极影响,所谓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如果你本就不信自己能做到,那一切都会指向悲观。

那句话怎么说:悲观者总是正确,乐观者前行。

这也是我两年前开始记录每季度工作得失的意义,我先分享,再按我自己分享的路径做,如果 10 年 20 年后确实成功了,应该足够有说服力了吧?

我打算怎么做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人生幸福怀有执念。

我相信每一个普通人,仅仅通过后天努力学习、努力完善自己,就可以获得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的双重完满。

多说无益,从今天起我会全程记录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将如何赚到 1 亿资产。

从纯粹理性的角度,受幸存者偏差影响,亿万富翁功成名就后分享的致富经验在说服力上是值得商榷的。

但一个普通人如果先分享自己的致富路径,且尔后确实取得了成功,考虑到亿元资产人群占比在万分之一的量级,那么从概率上讲这个路径就几乎一定是有效的。

这是这件事情于我来说最大的价值所在:验证以理想主义的姿态去实现理想生活是可能的。

我肯定还远称不上足够努力,但居然截止目前还做的不错。一方面也许有运气因素,另外一方面我必须要貌似装逼、实则无比真诚的解释一句:不是我做得好,全靠别人的衬托。

无论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当然都遇到过不少优秀努力的人,而且相当一部分也确实做的比我更好。

但我见过更多的是一边怨天尤人、说什么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绩效不公、待遇不好,一边应付工作、疏于学习、半年挤不出读一本书的时间、热门电影电视剧综艺却一个不落、抖音今日头条即刻刷的飞起的人。

那你说说凭什么?

总之,我当下的情况是三十有余,出身一般、资质一般,在工资收入开始趋近上限时做了艰难的辞职决定,又在 Gap Year 过去一个半月后启动了这个 1 亿资产直播计划。

后续我将以季度为周期跟进我和黄小姐的家庭资产变动情况,以及在此过程中个人奋斗的经验得失。

截止目前,我和黄小姐的家庭资产情况如下(参照最优实操路径处于阶段一的尾巴、阶段二的开始):

其中大概的比例是劳动型收入积累 400 万,投资收益约 200 万,房产增值收益 300 万。

定性总结一下的话,我认为一半是个人努力、一半靠运气。

接下来的计划仍是我在之前文章中提到过的:读书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做一款独立产品,系统学习投资理财知识,锻炼身体。

说一下我的考虑:

一是无论与个人经验相印证、还是各行业顶尖人士的经验分享,都证实了读书学习对财富积累和幸福感知的决定性价值。

关于读书学习,查理 · 芒格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 —— 没有,一个都没有。

我当下的个人知识体系还远不够完整,需要大量阅读和思考去完善,这也正是我选择离职 Gap Year 的主要因素。

从达成 1 亿资产积累目标的角度,我认为这是最为迫切必须的工作。

关于独立产品,是我对获取产品型收入的第一次尝试。

独立产品这个称呼是我借用「独立游戏」词义生造出来的。说白了就是没人给我发工资,但也没人对产品设计、功能、价值取向、开发节奏施加任何限制。

我向这个独立产品中投入的更多的是个人精力和机会成本,资本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后续这个独立产品获得投资,演化成了一个商业项目,就具备大幅加速家庭资产积累的可能性。但如果被证明不具备商业价值,那也没什么,我自己认可它的价值也足够了。

如同我在前文所言,我希望以理想主义的姿态去实现理想生活。做这个独立产品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对的事情,而不是因为这是一件赚钱的事情。

嗯,扬帆起航。

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公众号看下我截止目前 11 期的记录。

第 2 条附言  ·  23 小时 15 分钟前

没想到引发这么多讨论。

大部分冷嘲热讽也符合我的预期,毕竟工作十多年了,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见的最多的就是这种论调。

这也是我为什么从 19 年开始每季度做这个回顾记录,我不放记录的时候有人嘲笑嘴炮,放出来又有人耻笑是做推广的。蛮有趣的,还好我现在早就认清了这一点,改变一个人的成见真的很难,哪怕你在拿事实说话。

我这两年还看明白一个道理,社会群体性的喜欢「浪子回头」的戏码,坏人做一点点好事就能引发赞美,但好人哪怕有一丁点私心都不成。甚至很多蛮不错的团队、个人被这种论调绑架,觉得做推广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比如前几年的「火绒」事件。我分享自己的真诚思考和建议,认为它可能对一些人产生帮助,希望更多人能看见,丝毫不觉得这是件让人难为情的事情。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