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日本经济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48852303521421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日本经济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36氪领读·9小时前
企业竞争力下降是因为技术进步的停滞,而技术的进步需要创新,人口老龄化降低了日本社会的创新能力。

本文摘编自《动荡时代》,作者:[日] 白川方明文著,本文作者:李小澍,36氪经授权发布。

日本经济曾因其活力和增长而备受世界关注,但是在1990年后,由于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地价)急剧下跌,泡沫经济崩溃,特别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宣称陷入经济疲软的“迷失的20年”旋涡中。

虽然在2002年前后,日本经济在国外需求上升的拉动下有所改善,但是依旧不乐观。

这种迷失有多么可怕呢?

根据1993~2008年的数据,按当时的日元计算,自1993年首次出现负增长算起,到2008年,日本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05%。也就是说,日本经济在这15年中基本没有增长。

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经济衰退问题成为经济学家讨论的重点。从“广场协议”到人口老龄化,很多经济学家都有解释。有人认为是基建规模过大、货币政策失效、财政赤字扩大、各类税收增加、老龄少子化等诸多因素的叠加导致日本经济难以抬头。

那么什么才是日本经济中最大的问题呢?

2010年,以山本幸三议员为代表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认为,日本经济的最大问题就是通货紧缩。

他认为只要存在通货紧缩,企业就不得不裁员、日元就会持续升值,工厂将会迁至海外,导致失业猛增、工资下降、借款人的负担变得异常沉重。所以,他认为通货紧缩是加剧贫富差距、导致地方经济衰败的最大原因。

这一观点并非只是山本幸三一个人的看法,多数国会议员都持类似观点。基于此,诸多议员和媒体敦促日本央行实施大胆的宽松货币政策,甚至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扭转局面。

但是,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在《动荡时代》一书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无论是谈论通货紧缩还是货币政策,都应该明确两个问题,即日本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物价下降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找到答案,他委托原调查统计局局长早川英男和时任调查统计局局长门间一夫进行研究。

他们以现实数据、相关企业的大量信息、经济学中的增长理论、企业战略相关的管理学理论等为基础,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另外,日本央行的其他经济学者也对老龄化、少子化、 财政可持续性、地方金融机构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日本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人口快速老龄化以及企业竞争力下降背景下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人口快速老龄化主要是指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如果未来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也随之下降,人们就会有意识地控制支出,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率降低。

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也表示:财富集中在老年人手中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消费力在减弱。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60岁的日本人都在干什么呢?在公寓里狭窄的阳台上养着兰花,牵着比猫还小的狗在家附近散步,这些朴素的兴趣就能让日本国民非常满足。对于这样一群低欲望的人,很难想象他们会穿着好看的衣服,化着精致的妆容,兴冲冲地去单身酒吧。“

很多老年人不仅不愿意消费,而且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经验还促使他们不轻易购买他们不了解的商品,且极少发生冲动性购买,这对于刺激内需的确不能算是个好消息。

当然,也有人认为人口快速老龄化和物价上涨率降低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即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致使劳动供给减少,反而导致物价上涨。

出现这种认识的差异在于二者所关注的是人口减少的不同阶段。基于未来收入减少的预期,在预计未来总人口会减少而现实中劳动年龄人口并未大幅减少阶段,降低总需求的作用更大,物价趋于下降;而在现实中劳动年龄人口转向大幅减少阶段,总供给能力下降的影响机制将占上风,物价趋于上涨。事实上,自2012年“团块世代”退休(65岁)开始,这种影响开始逐渐凸显。

另外,是日本企业竞争力下降的影响。

当出现负向需求冲击时,日本劳动市场倾向于企业内部就业保护。如果冲击是暂时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企业留住拥有特定技能的劳动力;而如果是持续冲击的话,保留亏损业务的弊端就会显现。在这种经济结构下,随着持续负向冲击导致的增长预期不断降低,由于亏损部门缺乏价格竞争力,工资和商品价格就会降低,长期的物价上涨预期也会下降。

我们举个例子,在2011年,一台iPhone售价为500美元,零部件成本是173美元,组装成本仅为6.5美元,苹果公司可享有的毛利高达321美元。这表明,iPhone这款产品的基本设计及产品化的附加价值是相当惊人的。日本企业虽然为iPhone提供了不少零部件,但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过程中不断受到价格下行的压力,最终未能逃脱“廉价商品化”的命运。遭遇非价格竞争力下降的大多数日本企业,在长期雇佣体系下只能通过降低工资水平来削减成本,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因此,伴随竞争力下降的经济低迷带来了工资下降和物价下跌

劳动生产率并不是一个物理概念,而是指生产中的附加价值总额,也就是利润和工资支付总额除以相应劳动的消耗量。在生产过程中,虽然通过不断改进工序来削减成本可以增加利润,但通过新的创意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所带来的利润会更大。正如iPhone的成本分解所展示的那样,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逐渐丧失了这方面的优势。

这样就解释了日本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正如原调查统计局局长早川英男所主张的那样,90年代以后迅速崛起的信息通信革命与日本雇佣制度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兼容”。过去的半导体、液晶等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研发 (R&D),基本上都是在同一企业内完成的,追求自力更生的日本企业具有一定优势。而近年来,超越企业或国境的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主流。日本企业固有的长期就业体系导致劳动力市场流动性不足,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开放创新的潮流。

企业竞争力下降是因为技术进步的停滞,而技术的进步需要创新,人口老龄化降低了日本社会的创新能力。

所谓的经济增长,就是把今天生产的一部分价值变成储蓄,用于明天的生产,而这个生产过程可以创造高出储蓄的附加价值。但是,如果没有技术进步,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这个附加价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就会下降,即经济增长率下降。所以,要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是必需的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增长属于赶超类型,进入70年代之后,日本达到了世界技术的前沿,在汽车和电子产品方面产生了大量的创新,到80年代,它几乎垄断了家用电子产品的所有创新。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崛起,而美国几乎垄断了这一领域的所有创新,中国大有赶超之势,日本则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所以,北大国发院姚洋院长认为日本20年的停滞最终是技术进步的停滞,而人口老龄化降低了日本社会的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技术的进步

一般来说,人的科技创造能力高峰在年轻时代,比如,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都是在他25岁之前完成的。美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其科技领先地位,和它开放的移民政策关系很大。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美国本土出生的年轻人多数不愿意从事艰苦的科技工作,大量拥有高学历的年轻移民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反观日本之前的移民政策一直十分严格,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按照国际标准,日本在”广场协议“签订的1985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目前,日本老龄人口比例已经超过29.1%,也就是说,10个日本人里,就几乎有3个老人,这不仅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限制科技创新能力。

如果日本经济发展所遭遇的问题是在进入高收入阶段后未能突破老龄化制约下经济增长的天花板,那么它可能陷入了高收入陷阱。

在这种问题下,最突出的表象是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裂,但是无论是泡沫经济还是货币政策的调整都属于短期宏观波动范畴,这很难解释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20年的停滞。

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长期因素中寻找答案。作为和日本毗邻的亚洲经济大国,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日本在近半个世纪里所经历的从繁荣到停滞,对今天的中国而言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可以使中国经济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避免重蹈覆辙,从容应对不确定性。

v2_9f490b6065e84ed59fed6758e5edd206_img_png

书名:《动荡时代》作者:[日] 白川方明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日] 白川方明

日本央行第30任行长(2008—2013),日本经济学家。 1949年出生,1972年东京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同年进入日本银行。1975—1977年由日本银行公派到芝加哥大学留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回日本后历任日本银行信贷机构局信贷机构科科长、计划局计划科科长、大分支行行长、审议负责人,2002年就任日本银行理事。理事任期结束后曾获聘京都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2008年3月出任日本银行副行长,2008年4月—2013年3月任行长,为该行第30任行长。2011—2013年任国际清算银行(BIS)理事会副主席。2013年9月成为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部特任教授,2018年9月起至今任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部特聘教授。著有《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08年)、《泡沫经济与货币政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合著,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01年)。

参考内容:

白川方明.动荡时代[M].中信出版集团,2021.

西野智彦.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M].中信出版集团,2017.

轻部谦介,西野智彦.日本的迷失·崩溃:1996-1998[M].中信出版集团,2018.

西野智彦.《日本的迷失·真相:1998》,中信出版集团,2021.

王煜全.暗趋势[M].中信出版集团,2019.

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保罗·莫兰.人口浪潮[M].中信出版集团,2019.

姚洋.广场协议25年后看日本经济[J].《南风窗》,2010.

蔡昉.从日本经济表现看“长期停滞”的典型特征[J].日本学刊,2021.

宋慧中,别曼.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增长问题研究与启示——剖析日本经济低迷之谜[J].南方金融,2021.

赵立昌.日本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产生、破灭及启示[J].区域金融研究,2017.

李英,崔琳.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区域金融研究,2017.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