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健身镜迷思:海外同行市值腰斩,国内玩家越卷越开心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11116-36557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健身镜迷思:海外同行市值腰斩,国内玩家越卷越开心

如果说今年上半年,健身镜初入战场,那么现在,这面镜子已经“卷”起来了。

过去一年,Peloton的市值腰斩,仅剩146亿美元。股价从去年年底163美元的高位跌到现在的48美元。

乍一听,你可能并不熟悉这家公司。但是Peloton是疫情居家期间最具现象级的公司之一——号称健身界的“Apple+Netflix”,是智能健身设备制造者们的争相对标的创业标杆。它的明星产品是带有大屏的跑步机和动感单车,适合放在家中,商业模式是销售“设备+课程内容”,即“硬件+软件”。

基于这个逻辑,健身赛道跑出了一系列新物种。

图片

Peloton市值过去一年缩水53%,股价持续下跌。

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健身镜。

一面看上去与穿衣镜无异的镜子,打开后就能显示各种健身视频,外加AI“教练”纠错等时髦功能。确实,这是智能健身市场性感最性感、最具想象力的产品形态。

被运动服品牌Lululemon收购的Mirror是健身镜的鼻祖,随即,国内的后继者涌现,资本闻风而动。

但是,此时此刻,被视为智能健身标杆的Peloton成长明显失速了。2022财季第一季度(至9月30日)财报显示,在汇报财季内,Peloton营收为8.052亿美元,只实现6%的同比增长,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很明显,疫情给“居家健身”带来的红利在逐渐减退。 

图片

FY2022Q1财报显示,Peloton营收连续两个季度下跌。图源:Peloton官网

反观国内,居家健身赛道持续火热,一面又一面的健身镜进入消费者视野:FITURE、YUPP,亿健、咕咚、乐刻、myShape、速境、数智引力Imbody、Justin&Julie Fitness、悦动圈、TIFIT......甚至百度也来掺一脚,在上周推出了“添添”智能健身镜。

小红书、朋友圈、淘宝、薇娅李佳琦的直播间、线下商场,健身镜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给消费者疯狂种草。刚刚落幕的双十一也成了健身镜品牌们的第一次直接交锋的时间点。

如果说今年上半年,健身镜初入战场,那么现在,这面镜子已经“卷”起来了。

镜子的逻辑

FITURE是在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虽然曾被媒体曝出内斗传闻,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在资本市场的受欢迎程度。这家成立于2020年9月的公司,在两年内拿了四笔融资,腾讯、红杉中国、金沙江、蔚来资本等明星资本悉数在列,估值一度达到15亿美元,一跃成为独角兽。

图片

FITURE融资历史图源:IT桔子

FITURE值那么多钱吗?让一面镜子来做健身教练真的可以吗?

最直观的,相比只能单向输出的电视,镜子可以让用户跟随教练动作时也能看见自己,模拟了健身房场景,且镜子本身移动方便、占地更小,融合进客厅和起居室不会有任何违和感。相比跑步机和单车这样较大型的设备,镜子也符合更广人群的居住条件。

其次,作为内容载体,镜面显示更大。在没有健身镜之前,电视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其接入了很多健身、瑜伽视频内容。但电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终端,专业性缺失,用户对其诉求多且杂。此外,在没有与其他健身设备互联的情况下,电视也无法实现数据记录监测等功能。

传统硬件的不足均是健身镜产品试图解决的痛点。以FITURE为例,据其官网介绍,其健身镜产品可以安装于墙面或倾斜放置借助支架固定。镜面屏的设计,让用户在跟着录播或直播课程做动作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的动作进行比对。内容方面,镜子提供了包括燃脂、塑形、增肌、搏击、瑜伽等在内的诸多课程。

科技感还体现在,镜子内置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可以捕捉用户动作,识别运动情况,起到反馈、专业指导的作用。其他健身镜厂家在镜面大小、内容、数据功能上有所差异,但基本采取了类似的形态。

“家庭健身场景里,需要一块屏来承载内容和互动。这块屏应该可以移动、操作简单、能连接其他设备。镜子就是这样一块大屏。”咕咚CEO申波在今年的一次对话中告诉「真探」。

顺着这个思路看,健身镜似乎是个科技感十足的理想家庭健身设备,但一旦结合现实就会发现,这一产品还远远没有到达消费市场的爆发点。

价格是阻碍健身镜普及的一大门槛。

各品牌的健身镜价格普遍在三千元以上:FITURE旗舰款健身镜官方定价8200元;亿健健身镜官方定价7499元;咕咚产品标准版为3999元;YUPP定价4499元;悦动圈校园版定价高达40000元......

虽然品牌想用购物节撒券折扣、推出“低配版”产品、“先体验后付款”等方式打动消费者,但是一面镜子不低的单价,仍然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产品成本来自健身镜的“科技含量”。镜子本身是高度标准化的,留给厂家的创新空间并不多,产品竞争力来源于成熟的AI动作追踪技术、精准的摄像头和传感器,这些对应的都是采购成本和研发投入。而在短时间内,相关成本很难有明显下降。

除硬件本身的价格,用户还需为订阅内容缴纳费用。这决定了尚在市场教育阶段的健身镜的目标人群很窄:他们既要有消费能力、愿意为健身付费、喜欢尝鲜,还要在健身房、户外等运动方式外,把在家健身作为补充。

如何以合适的价格吸引用户、进而吸引其为内容服务付费,是当前最考验相关品牌的问题之一。而不同的定价,折射出了品牌对于产品逻辑不同的思考。

申波认为,当家庭健身智能设备价格在平均三千块钱左右的时候,用户的接受度是最高的。因为“标价为一万元的时候,用户会担心产品不好用怎么办,但如果产品特别便宜的话,用户为内容持续付费的意愿就会降低。”

乐刻方面的态度则相对“激进”,乐刻CEO韩伟曾告诉「真探」,之所以把价格定得较低(低于3000元),一是乐刻不选择把重心放在自研技术上,二是“不指望硬件赚钱,把产品平价给到消费者,用内容做核心。”

越来越卷

国内健身企业争先恐后布局健身镜赛道,真正看重的是尚在萌芽阶段的家庭健身场景的巨大潜力。

早在2019年的CES展会上,健身镜产品就曾吸引过一轮行业关注。乐刻和咕咚方面均对「真探」表示,他们当时就对该产品进行了市场调研。不过,双方此前都没有正式面向C端推出产品。

“当时考察认为市场的条件不成熟,硬件价格高,AI识别技术达不到要求,带宽以及消费者对于直播的认可程度等一系列因素都不具备。内容制作源也是问题。”韩伟表示。

时隔三年,疫情成了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变量——一方面,消费者的健身意识明显提升,同时也日渐熟悉家庭健身环境。据艾瑞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智能运动健身行业市场规模能达到约180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运动健身行业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820亿元人民币。其中光是健身镜的市场规模就能达到约112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健身房和健身工作室把线下课以直播形式搬上网,视频网站Bilibili和各类健身App纷纷扩充内容,引入新IP,签约健身KOL。

于是,居家健身场景被催熟。

相比线下健身房,居家健身场景的优势在于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体健身房的影响范围有限,增长天花板与健身房数量、空间大小、教练数量都密切相关,但健身镜的内容服务却可以超越桎梏,渗透至天南地北的家庭中去。

在美国,健身镜鼻祖Mirrior和主打力量训练的健身镜品牌Tonal的轨迹都在验证上述增长逻辑,前者在去年6月被Lululemon收购,后者吸引到了巨头亚马逊投资。

国外的成功案例、国内疫情期间的发展,都在推动着从业者入局。在韩伟看来,虽然现在目前市场条件还不是完全具备,但疫情加速了发展。AI技术的进步、消费者习惯的改变、居家健身的普及程度,以及资本的入局,都在促使企业提前占位。——“未来三年之内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有可能(爆发),但是我们必须要早做。”

入局是共识,但国内居家健身场景尚不成熟也是事实。

要让用户能在家里持续动起来,设备到家只是一环,内容和服务的供给更为关键。摆在消费者面前的是一面面相似的镜子,品牌需要找到差异化发展路线,而由于各自的“基因”不同,各家企业的产品逻辑和迭代思路也各不一样。

比如,乐刻有着诸多线下连锁门店、教练团队和课程内容体系比较完整,其在健身镜的内容供给上有一定优势。韩伟表示对自身的定位是“软件赋能方”,重在创造内容,希望将内容打通到各个硬件载体上,包括其他品牌的镜子和智慧屏等等。

咕咚自2010年创立,从健身平台社区,拓展线上线下赛事,以及开发手表、智能跑鞋等多个品类的健身硬件,不仅有用户基础,还有硬件和数据方面的积淀。因此,咕咚选择加码硬件,更多地发力AI技术、语音和手势的交互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设备在数据上的融合。在内容上,咕咚的自我定位为“内容分发平台”,希望吸引更多合作方提供内容和服务, 比如健身房和明星教练工作室。

FITURE在国内有先发优势,已建立起了一定的品牌力。亿健则是专业的跑步机生产商,在家庭健身设备制造、渠道上更有经验。在“大健康”和“物联网”的叙事下,大屏终端巨头如华为、小米也加码智能健身领域。

面对强敌,只有扩大优势,让产品不沦为“千镜一律”,才有可能躲开昙花一现的命运。

残酷现实

尽管美国经验珠玉在前,但居家健身生意在中国才刚刚开始。这门生意需要更多的本地化努力,硬件方面,拥有强大供应链基础的中国或许更有优势,但在内容上,产品还需要面对用户特点因地制宜。

中国人口基数大,潜在健身消费者多,但是据《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目前健身人口渗透率只有5%左右,相比美国高于30%的渗透率差距明显。整体来说,对于健身常识,中国用户了解程度不够,对真人教练、私教的需求更大,而现阶段的健身镜产品能给的交互反馈无法与真人教练比较。

目前,明星健身创业公司做的更多还是开发健身用户。而在微观层面,中国用户的成熟度和健身习惯、以及对于健身服务的付费意愿,与美国也有较大差距。

另一个差距是,美国用户更愿意为内容付费,而中国用户更愿意为装备付费。虽然为内容付费是大趋势,但正如消费者为视频网站内容付费那样,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要让消费者为内容付费,就需要有足够吸引人的内容供给。可当前的现实是,国内的线上健身内容源头还是线下。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健身房仓促将线下内容搬上网,但这或许并不适宜。

到店健身和居家健身并非完全互替的场景,线上内容需要去替代性,增强互补性,提供传统健身房无法给予的体验。这要求线上健身内容供给者在课程设计上再花心思。课程、动作库、时长、主讲教练的风格等等都需重塑。但现在国内并没有成熟的自研健身课程体系,莱美这样的大IP还是各大健身房和平台采用的主流课程。

科技让健身行业更性感了。对健康需求大趋势的共识,让一批批创业者留在这个被一些人称为“反人性”的赛道。健身镜则是健身行业的一块照妖镜——它抓住了新兴需求,做得好,能成为小而美的健身极客产品;做得更好,能生长成为家庭健身场景里必不可少的一块屏。

当然,假如做得不好,健身镜可能会与曾经火爆一时的健身环一样,放在角落积灰。

网站编辑: 郭靖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