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这个中国三线小城,凭什么被德国大企业集体仰仗?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mtpost.com/583150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这个中国三线小城,凭什么被德国大企业集体仰仗?

· 13小时前

11.3万

职业教育不是低于高等教育的“第二选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华商韬略,作者丨 周瑞华

把职业教育做成招商名片,太仓是怎么做到的?

从上海乘坐沪宁高铁,半小时就能抵达距离最近的城市——江苏太仓县。

太仓是一个面积620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常住人口也才70万,但就在这弹丸之地,却聚集了近400家德国企业,占到在中国德企的10%,其中大约50家为全球“隐形冠军”,例如:

  • 弹簧“隐形冠军”克恩-里伯斯,全球的汽车和心脏起搏器中,都少不了它生产的弹簧,其汽车安全带弹簧占全球市场一半以上份额;
  • 德国轴承巨头舍佛勒集团,汽车、高铁、风力发电、新空客飞机的建造,都离不开它的产品;
  • 德国菲尼克斯,电气连接件全球市场的隐形冠军,如果把汽车生产线比作身体,菲尼克斯的产品,就是控制身体行为的血脉神经;
  • 德国莫迪维克,世界领先的热成型包装机制造公司,全世界售出的拉伸膜设备,60%来自莫迪维克……

聚集太仓的德国企业,以精密制造为主,技术含量高,推出的产品覆盖了汽车核心零部件全链,例如,克恩-里伯斯的新能源电驱电动组件、欧托凯博的汽车线束、德福埃斯的传动轴……形成了太仓极具竞争力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

在此基础上,随着德国聚氨酯材料科技公司睿普等企业进驻太仓,其应用新型轻质复合材料,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太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实力也在壮大,汽车产业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这些德企的年工业产值超过500亿元,还带动辐射太仓当地300多家民营企业。太仓这个县级市,也因此跻身中国百强县,以千亿GDP位列“2021赛迪百强县”第七位。

!1400x933&ext=.png

赛迪百强县排名截图

与德国企业28年的紧密合作,太仓已经成为“中国德企之乡”,还被誉为“中德创新合作高地”,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也从经贸向文化、科技等更多领域延伸。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就说: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

一个小小的太仓,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德国企业在此聚集?

1993年,德国大众汽车落户上海。作为大众汽车的供应商之一,德国巴登符滕堡州的弹簧生产企业克恩-里伯斯也来到中国,计划在上海周边建厂。

那年秋天,克恩-里伯斯总裁斯坦姆博士在考察了很多地方后,都不满意。在别人的推荐下,他去了紧邻上海的太仓,看到当地海运堤两岸的杉树,“很像家乡的黑森林”,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决定在这里落户,成为当地第一家德企。

太仓政府对待外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这让斯坦姆博士很满意,但唯有一样他不满意,那就是人才。

克恩-里伯斯每年要高质量生产上亿个零件,但本地缺少能快速上手的模具工。当地职校毕业的学生,不仅专业不对口,也没有摸过机床,缺乏实操经验。一开始招来的工人,“既不会给机器加油,也没能力维修”。

斯坦姆博士想到把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引入太仓。

在德国,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就会面临一次分流,一部分人走上高等教育之路,进入以攻读大学为目的的文理中学;另一部分人则选择职业教育,进入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后在企业找到“双元制”教育培训岗位,进入职业学校,接受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培养。

所谓“双元制”,就是企业、学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其中,学校负责理论知识、公共课等课程的教学,企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用技能、技术。

在德国,职业教育并不是被高等教育淘汰后的“第二选择”,而是与高等教育双轨并行。德国联邦文化部数据显示,德国40%的学生选择高等教育路线,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高达50%-60%。

这主要是因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他们可以从事税务、会计、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以成为程序员、工程师。而且,德国双元制与高等教育打通,职业教育出身的学生,一样可以在“双元制”教育属性的应用科学大学就读,拿本科、研究生等高等教育学历。

“双元制”职业教育也是德国成为世界先进制造强国的“秘密武器”。刚卸任的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曾说:“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社会经济贴上了成功的标签。

克恩-里伯斯的创始人Hugo Kern就是双元制学徒出身,这也是斯坦姆博士在太仓引入双元制教育的原因之一。

克恩-里伯斯联系了太仓当地的太仓中专,提出一起建立培训中心。通过企业与学校、政府的多方协调,最后三方达成一致:招生由企业主导,每年企业经理负责去学校招生,学校根据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制定学习规划。此外,企业每月给学生发津贴,学校收学费。

培训中心还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对德国“双元制”的一些规定做了“改良”:学生数周或者数月往返学校与企业一次,课程也从四年制改成中国的三年制。

2001年,在中德政府的推动下,太仓建成国内首家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DAWT),由克恩-里伯斯、主营创新教育教具的德国慧鱼、太仓高新区政府和太仓中专共同经营。DAWT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克恩-里伯斯之外,其他企业可以以5万元的价格,从这里“买”走一名学员。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德企进驻太仓,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涨,需要的工种也越来越多,许多德企也纷纷效仿克恩-里伯斯的做法,在太仓建立培训中心。

太仓政府也把双元制当做当地招商的一张特色名片,为此每年拨出2000万补贴双元制,设立培训中心的外资企业每年可获得200万补贴,大专院校的双元制学生每年可获得5000元政府补贴。

目前,太仓已经建立了二十多个双元制培训基地,为当地企业累计培养了1万多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像克恩-里伯斯在太仓的工厂有八九百名工人,其中双元制员工有100名左右,占比12%左右。

双元制也已经成为当地的招牌。据说,很多德资企业到太仓考察,第一站就是去培训中心。

2018年,太仓姑娘王逸雯即将高中毕业。当时,驻太仓德资企业亿迈齿轮到她所在的高中宣讲,为亿迈齿轮和苏州健雄职业学院的双元培养班招生。进了这个班,学生4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剩下60%的时间在亿迈齿轮接受培训。毕业后,学生就可以进入亿迈齿轮工作。

和很多选择“双元制”教育的太仓本地年轻人一样,“工作有保障”、“待遇不错”是吸引王逸雯的地方,她通过考试和双选,成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2018级学生。

在这里,她接受的是“三站互动、4-6轮换”培养模式,即每4-6周,学生在职业学院、企业岗位和培训中心轮换一次,接受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

她就读的健雄学院,是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家属在2004年成立,以“双元制”办学为特色。从2007年起,健雄学院开始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道路。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也曾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双元制”,但大多是昙花一现。

双元制的精髓,在于校企深度合作。

而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缺少的正是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这也是早期双元制失败的原因。

健雄学院吸取德国职业教育办学成功的经验,对双元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提出“定岗双元制”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引导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企业抽调专门人事及培训精英,与学校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培训,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技能培训,以员工身份在企业接受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

像王逸雯这样的双元制培训班的学生,在校三年时间里,大半时间都在培训中心和工厂做实训。按照企业的规定,实训期间他们保持与工厂一致的作息,每天保证8小时工作时间,没有课间休息,只有中午1小时休息时间。学期结束时,学徒接受德国商会(AHK)的认证考试。等到满了三年培训记录,毕业时参加AHK第二次考试,拿到德国认证的专业技能证书,学生的水平便不输德国工人。

双元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愁就业,近些年来,双元制毕业的学生平均月薪能达到七八千元。健雄学校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韩树明表示:每年的就业率达到97%以上,剩下不到2%都去创业了。

王逸雯毕业时,两次AHK考试都接近满分,直接进了亿迈齿轮。因为成绩优异,她没有从事一线生产,而是成为一名培训师。通过王逸雯,很多双元制学生也看到了在企业成长的空间。

校企深度合作的好处,还在于当企业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时,学校能够及时调整培养计划。

作为太仓吸引外资企业的一张招牌,双元制教育一直服务于外资企业的人才需求,精准为企业培养人才。

随着太仓投融资环境、产业链日趋完整,外资企业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十年前,落户太仓的德企,资金、技术、团队都是从德国打包到中国,而现在,一些德企“轻装上阵”,带着技术团队就来了。

因此,在人才方面,企业的需求也从原来的一线熟练技术工拓展到智能制造高级技术工人,甚至是管理、行政、营销类人才。

顺应企业需求的变化,太仓中专和健雄学院错位发展,通过与上海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以及舍弗勒等德企合作组办“本科定岗双元班”,建立起“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多层次有序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这也打破了过去传统职业教育的“天花板”,吸引不少人选择职业教育。2019年,健雄学院的新生从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100多人。与健雄合作“定岗双元”的企业,也从最初的六七十家,发展到现在的500多家。

可以说,太仓双元制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生相伴,地方产业推动了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而完善的本土化人才也反哺地方产业发展。

04

2020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

所谓“职普比”,即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院校之间的比例,“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意味着,未来接近一半的学生将无缘高中,通过中考后实现分流,接受职业教育。

这个消息一出,内卷化的家长格外焦虑,因为在传统印象中,职业教育意味着“差生教育”,没有前途。

这种传统观念亟待更新。

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应地,人才结构也将向“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转变,发挥科技创新型人才在构建新格局中的作用。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经济格局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

太仓“双元制”教育,或许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参考样本。

过去,企业的经济属性和学校的社会属性,使得校企之间难以达成深度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应用教育也失去了真正练手的平台。

从太仓“双元制”教育中会发现,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在资金、学生培养计划、实用技能等方面的投入,将带来可观的回报。

!1400x933&ext=.png

双元制本土创新 来源: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参与“双元制”培训的企业,三年在一名学生上的花销(包括津贴、训练耗材等)在9万-10万,而一些要求更高的企业,则高达25万-30万。双元制学生还能在企业享受员工福利,例如过生日时会收到企业的贺卡和购物卡。

企业的参与,还能让教学与新技术不脱节。在DAWT培训中心,近些年陆续出现了机器人、数字化系统等最前沿的设备,双元制学生作为企业未来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前接触这些前沿设备,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

企业在资金、实用技能、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投入,更能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舍弗勒对近10年的员工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双元制员工离职率在25%,而通过市场招聘的员工离职率为65%。

其次是要打通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

对职业教育的传统刻板印象,一部分来自于职业教育与工人挂钩,没有成长空间。

太仓双元制对学生的培养很全面。学生一年级到培训中心,第一件事是到工厂的各个区域,先自我介绍,再询问他人的工作,锻炼沟通能力。在DAWT的培训中心,也会给学生一些项目,让他们创造一个小微公司,模拟企业运转。

此外,打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将“双元制”延伸到本科、研究生层面,打造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这些都是为了抬高职业教育的天花板,让职业教育学生在找到稳定、收益高的工作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同。

未来,职业教育要实现多层面的融合与互通:企业、产业与教育的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的互通。只有做到融合与互通,职业教育才与高等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平行、平等的双轨。

参考资料:

  • [1]《从职校走向外企,为什么“太仓模式”值得借鉴?》三联生活周刊
  • [2]《视野丨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为主体 毕业生极具竞争力》教职坊
  • [3]《“双减”对标德国?扒一扒德国职业教育的真相》天赋一饼
  • [4]《太仓职业教育如何演绎成材精彩故事》太仓日报
  • [5]《“中国德企之乡”太仓:引来350家德企集结 中德合作领跑者的问道》苏州日报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