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沙丘》《007》再好看,观众也不想为3D买单了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mtpost.com/583237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沙丘》《007》再好看,观众也不想为3D买单了

不舒适的观影体验,粗制滥造的后期转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真探AlphaSeeker,作者 | 祖杨

截至11月2日,《007:无暇赴死》与《沙丘》分别在中国内地斩获2.03亿、2.15亿票房,两部好莱坞影片拯救了国庆后略显惨淡的电影市场。

此次上映的《007:无暇赴死》是第六代詹姆斯·邦德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的谢幕之作,15年的时光、5部《007》系列,丹尼尔塑造了一个虽不完美但一直在成长的现代版邦德;而电影《沙丘》则是一部鸿篇太空史诗的“序曲”,讲述了万年之后厄崔迪家族被命运指引前往异星冒险的历程。

一部终章、一部序曲,值得一次更有“仪式感”的观影。哪怕是在疫情仍有反复之时,好莱坞巨制仍吸引了观众们走进电影院,选择更昂贵的IMAX场次,来和丹叔告别或感受科幻片中特效的魅力。

但是,与观众满腔情怀并不匹配的是观影体验,走出电影院的影迷们迅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抵制3D”活动。

社交网络上充斥着由于购买不到IMAX 2D版本、选择3D版本观看的观众们的吐槽:“整体色调暗到仿佛在密室逃脱”、“头晕、想吐”、“视觉上很累”。此外,还有部分网友选择在电影官博评论区留言、给总部发邮件,要求增加IMAX 2D的排片,并在线上自制了“不看《007:无暇赴死》3D 版本的五大理由”、“不看《沙丘》3D版本的五大理由”的大字海报。

1400x1050&ext=.png

这场轰轰烈烈的“抵制”行动也引发了海外市场的注意,10月25日,美国媒体“Variety”发表了名为《中国〈沙丘〉粉丝抵制3D版本,但尚未赢得2D版本争夺战的胜利》的文章,文中提到,《沙丘》的制片方传奇影业最初并未向中国市场提交IMAX 2D版本,是负责发行的中影集团联系了传奇影业,提供了加快引进IMAX 2D版本的机会。

Variety文章中特别提到,中国市场要求传奇影业提供IMAX 2D版本的举动“并不常见”,从中就更能感受到,中国观众着实苦“3D”久矣。

为什么“后期转制3D”被抵制?

从“不看3D的五大理由”中可以了解到,“后期转制3D”是网友们抵制的焦点。

所谓“后期转制3D”,即将IMAX 2D拍摄的电影通过后期的方式制作成3D版本,换句话说,就是在原来X轴、Y轴的基础上增加Z轴线的深度,而深度的增加是基于人的肉眼视觉体验。

据了解,《沙丘》和《007:无暇赴死》全程采用的是IMAX 2D模式拍摄,北美上映的是2D版本,但中国在引进时是以后期转制的3D版本为主。而后期转制的3D版本,在影片呈现效果上的不佳,某种程度上消磨掉了电影的质感。

具体来看,分辨率方面,2D版本为4K片源,3D版本的分辨率只有2K,3D版本的分辨率相对更低。并且,3D版本会造成画面亮度的损失,简单解释,影院在放映时是以两台投影机做的偏振式3D,光线经过幕布反射后再穿过观众的3D眼镜在视网膜成像,亮度就会损失一半,而影院提供的3D眼镜又会过滤掉一些光线。

包括导演在内的电影专业人士,不少都表达过对3D版本的不认可。今年9月份,《沙丘》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在美版《时尚芭莎》中表示,我认为IMAX的沉浸感是3D的10000倍,3D是我和电影之间的一个过滤器,坦率地说,这是个小玩意儿。

《007:无暇赴死》首映结束后,摄影师曹郁在《中国电影报道》中提到:“我还是更愿意看一遍2D的,3D眼镜将一些复古的感觉给过滤掉了,另外摄影师很喜欢用高光来表达情绪,但是3D眼镜看起来高光就比较平。”

同丹尼斯·维伦纽瓦和曹郁所表达的一样,观众在选择观影时也想选择2D版本,但是大多数影院的2D排片较少,抢不到票的情况下只能选择3D来观看。北京完美影院经理曾解释说,一般情况下,影院会对海外动作片的版本进行取舍,因为最近上映的《长津湖》是以2D场次为主,像体量比较小的影院可能会将3D版本的场次给到海外动作片。

可选择的空间被压缩,也是这股“3D抵制潮”猛烈的原因之一。

从出现“后期转制3D”以来,不舒适的观影体验就多次在国内外市场引发争议。

2010年,后期转制3D的影片《诸神之战》在美国上映,这部造价昂贵的翻拍片口碑却不如预期,烂番茄网站新鲜度29%,其中55票支持,133票反对。而反对的部分原因就是“3D效果后期合成影响观看体验”,甚至被批“只有字幕是3D的”。

2016年8月,同样是后期转制3D的《谍影重重5》在中国内地上映,看完电影后的影评人张小北情绪激动地在微博表示“决定后期转3D的家伙,可惜我们不知道你的名字!混蛋!”此外,也有不少观众认为,3D版画面太暗,夜戏一片糊;快速剪辑和手持摄影并不适合3D形式展现,看得人头晕想吐,还有人提到,《谍影重重5》并不适合以3D版本上映,更别说是质量不佳的“后期转制3D”。

长期积累下的不满在《沙丘》《007:无暇赴死》接连上映时爆发,观众对“后期转制3D”的拒绝、对更佳观影效果的呼唤已不容忽视。

片方、院线的恶性循环

技术是一个中立的介质,所以不可以想当然认为“后期转制3D”一定就破坏了市场规律,而应具体来看技术到底该如何合理利用。

中国电影市场的3D教育离不开导演詹姆斯·卡梅隆。2010年,电影《阿凡达》在国内上映,这部影片的场面大多是用3D摄像机实拍而来,还有一部分场面是通过CG技术制作,对于CG部分,导演卡梅隆选择用3D摄像机实拍动作捕捉的演员,获得了相对准确的3D数据。

2012年,卡梅隆再次带着亲自监督转制的重映版《泰坦尼克号3D》来到内地,并谦虚地称之为“2.99D”。《泰坦尼克号3D》后期制作公司Stereo D在行业技术解读网站FXGuide表示,这部后期3D转制的影片最大的秘密就是,一共297000帧画面,都是一帧一帧抠出来的,总共花费了1800万美元和75万小时。这部影片也凭借真实的3D转制技术成为了3D转制电影的标杆。

这两部影片的市场反馈,也让好莱坞意识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对3D的需求,好莱坞开始为中国特制3D版本。这也就解释了《沙丘》与《007:无暇赴死》引进时都是以3D版本为主的原因。

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后期转制3D影片走入中国,国内的市场也看见了机会,《画皮2》《太极1:从零开始》《太极2:英雄崛起》《寒战2》《封神演义》《新娘大作战》……从武侠到剧情,后期转制3D成为了国内片方的标配。

!1400x1048&ext=.png

而从行业的角度看,“后期转制3D”成为流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其更高的利润空间。

一方面,3D版本的影片等于高票价是事实,同样的类型,套一个3D的外壳就可以获取更高的票房。另一方面,后期转制3D的成本其实可以压得极低,根据极客视界2017年提供的数据参考,以一部长度在100分钟左右的2D电影为例,转制为3D的费用大概是600万元。此外,也有的片方为了尽快上映,将转制的时长压缩到几周。

再从院线的角度看,3D电影本身就面临着亮度损失问题,而根据新华网报道,某些影院为了节约运营成本,在投影用的氙灯超期服役亮度下降时仍在使用,有的三四线城市的小影院,还会主动调低氙灯亮度来提高使用寿命,节省放映成本,进一步破坏观影体验。

久而久之,片方发行粗制滥造的“后期转制3D”,影院的排片比例往3D版本上倾斜,然后片方继续制造,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尤其是中国商业大片的底子尚未成熟,实际与想象出现了偏差错位,甚至到了滥用3D转制的程度。

不舒适的观影成本和国内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的放映成本,导致国内观众对“后期3D转制”的印象变差,进而引发了“逢转制必抵制”的行为。

归根究底,要想缓解当前的局面,片方、院线应该从自我做起,不断提升电影的制作水平,并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空间,不然只会反噬到影视行业的各个环节,最终影响行业本身的发展。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