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蚂蚁金服、京东科技的转型,不应换汤不换药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column.iresearch.cn/b/202111/923024.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蚂蚁金服、京东科技的转型,不应换汤不换药

蚂蚁金服开始布局新技术了,京东数科改名京东科技了,一切都在按照人们预想的情况正在发生。金融与科技的分野已然成为一种必然,或许,只有这样,金融科技的发展才能跳脱出互联网金融的怪圈。而这,又何尝不是金融科技本该有了样子呢?

回顾金融科技被推到前台二三事,我们就可以看出,金融科技之所以成为金融科技,并不是因为玩家们想要将金融科技成为金融科技本身,而是更多地想要用金融科技来逃避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如果真的如此,或许金融科技从一开始就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

于是,就有了后来人们对于金融科技的质疑,人们开始质疑,所谓的金融科技只不过是打着科技的幌子,继续从事金融的买卖。后来,金融科技的发展走向,同样证实了人们这种质疑的正确性。那些口口声声说着金融科技的玩家们,的确是在打着科技的幌子,继续做着金融相关的业务。

如果金融科技的本相就是如此,那么,它在本质上是与互联网金融没有任何区别的。它的底层运作逻辑依然是互联网式的流量逻辑,而不是真正让金融回顾实体的产业逻辑。正是因为如此,金融科技注定了要开启一场全新的嬗变。同样地,这样一场嬗变注定要以彻底地去金融化为出发点。

当蚂蚁金服在上市前一刻被叫停,当京东数科改名京东科技,一场有关金融科技彻底的去金融化的全新嬗变由此开始。

说到底,金融科技的去金融化,本质上就是要去流量化,去杠杆化,让金融真正回归实体,而不是让金融成为收割流量的手段和工具。对于金融科技的玩家来讲,同样是要从收割、躺赚思维,回归服务、赋能思维,真正做金融与科技应当做的事儿。

那么,金融与科技真正应该做的事儿是什么呢?

我认为,不管是金融还是科技,从本质上来看,它们都是赋能上层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只有真正实现了这一点,金融与科技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现在,正在发生的这样一场有关金融与科技的新进化,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无论是以蚂蚁金服、京东科技为代表的互联网玩家开始回归科技本身,还是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金融玩家开始更多地关注金融本质,其实都在将金融与科技这两种元素回归原本就应该属于他们的位置。

话虽如此,但是,经历了金融科技的洗礼之后,人们开始更多地意识到,所谓的金融科技玩家们的转型和升级,并不仅仅只是像它从互联网金融转型而来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有更多新的内涵与意义。只有这样,有关金融科技的转型才能真正跳出互联网金融转型金融科技的怪圈,真正进入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周期。

首先,彻底的去金融化,首当其冲。

金融科技纵然是经历了高光时刻依然还是会黯然失色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去金融化,所谓的金融科技,从本质上来看,依然是金融唱主角的。当金融唱主角,科技便会成为附庸,抑或是科技会成为助力金融科技玩家唱金融主角的推波助澜者。于是,在科技的助推下,金融科技玩家们的金融行为无过之而不及,非但没有实现去金融化,甚至还将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进一步放大了。

有了金融科技的前车之鉴,我们在看待后金融科技时代的发展时,需要寻找的是一种完全与金融科技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让金融科技后时代的发展彻底摆脱金融科技时代的发展怪圈。彻底的去金融化,是必然选择,同样是首要选择。

我认为,彻底的去金融化,并不是要彻底与金融绝缘,而是要回归自我。

金融科技玩家的本质是什么呢?在我来看,金融科技玩家,其实就是掌握了数据、新技术等优势的互联网玩家。互联网、科技,才是这些玩家的本质,才是它们的自我。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彻底的去金融化,其实就是要回归到他们本身就是互联网、科技玩家的本质,通过科技的创新来更好地为金融服务。需要明确的是,为金融服务,而不是要成为金融玩家,这一点很重要。如果金融科技玩家在彻底去金融化后,通过服务金融,又成为了金融玩家,那么,他们的发展又进入到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怪圈之中。

其次,摒弃流量思维,是关键。

前文我们讲过,金融科技之所以始终都无法跳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怪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金融科技玩家始终秉持的是流量思维。无论是上半场的对于C端用户的收割,还是下半场对于B端用户的赋能,从本质上来看,都是在按照流量思维进行的。

当流量思维成为主导,金融便不再是金融,更不能真正回归实体,而仅仅只能成为一种收割流量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当我们在思考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之路时,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摒弃流量思维。

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摒弃流量思维,并不仅仅只是抛弃流量,而是不应该把流量当成收割对象,当成盈利对象,只做表层的事情。

摒弃流量思维,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做更基础、更深度、更多维的事情。通过尽可能深的扎入到金融行业的土壤里,尽可能多维地服务好金融行业,实现对金融的深度改变。

按照这种逻辑,所谓的摒弃流量思维,并不是不要流量,而是说不要仅仅只是收割流量,而是要更多地服务流量,通过对于流量本身更多的服务来实现自身更好地发展。当我们找到了服务金融行业的方式和方法,当我们真正能够从底层服务金融行业,甚至能够给金融行业带来嬗变的时候,金融科技的发展才算是跳出了流量的怪圈,真正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再次,挖掘互联网潜能,是突破口。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谈及互联网金融抑或是金融科技的问题时,同样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互联网的身上,似乎互联网才是造就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怪现象的罪魁祸首。事实上,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我认为,互联网非但不是罪魁祸首,而且还是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能够实现新的发展的动力源泉。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互联网是一切新技术的母体,正是有了互联网,才有了其他的新技术。无论是对于哪一种新技术而言,互联网要么扮演的是一种母体的角色,要么是扮演的是孵化器的角色。

因此,当我们思考金融科技后时代的发展道路的时候,还是要回归到互联网本身。通过挖掘互联网本身的数据、数字潜能来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汲取能力,实现这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同时,我们还应当把互联网看成是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景。用新技术的力量去解决那些互联网玩家遭遇到的痛点和难题,特别是解决互联网模式存在的困境和难题,只有这样,新技术的存在才会有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新技术的发展和进化,才会有所承继。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将金融科技与互联网绝缘,那么,我们的目标对象是谁呢?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又将如何找到应用的场景和行业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地看待互联网,特别是正确地看待互联网与新技术之间的衍生与服务的角色,只有这样,我们在探讨金融科技进化的时候,才能不会是凭空想象,更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

当头部的金融科技玩家纷纷开始转型科技,从本质上来看,同互联网金融转型成为金融科技并无区别,都是为了躲避监管。

如果仅仅只是名头上的改变,而没有彻底的去金融化,没有摒弃流量思维,没有摆正互联网的位置,这样的转型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当蚂蚁金服、京东科技们纷纷转型,我们又闻到了似曾相识的味道。

找到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转型后的蚂蚁金服、京东科技才不会依旧是蚂蚁金服和京东科技的换汤不换药的文字游戏。

—完—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战略咨询顾问。长期专注行业研究,提供深度思考与硬核干货。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