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度工作》读书笔记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iyunying.org/yunying/shudan/26275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深度工作》读书笔记

爱运营 • 2021年10月26日 下午3:11 • 运营书单

英文原名Deep Work,作者 Cal Newport。

书籍简介:

如何在网络时代善用脑力,创造真实价值,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作者简介:

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

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本书在内容之外给我相当大的启发,让我萌生了创建某项目的想法。

内容本身的观点我也很认同,高效的工作需要达到高度专注的状态,而这种状态需要刻意培养。现代人长期被肤浅事物吸引注意力,导致高度专注的能力丧失,而具备深度工作能力的人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取得成功。

书籍立论严谨,论证严密,有操作步骤,不愧是出自大学教授之手。这应该算我心中的好书的标准了。

荣格的例子:

荣格在苏黎世湖北岸的村庄建起一座两层石头房子,将其称作“塔楼”。他模仿印度冥想屋的习俗,将这个房间作为独处的地方,未经允许,任何人都不得进入。早上7点起床吃完早餐,在房间里度过不被人打扰的写作时间;下午他通常会冥想或者在周围散步,塔楼里没有通电,通过油灯照亮;10点上床休息。

深度工作概念由作者Cal Newport创立,其定义: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其它深度工作例子:

  • 16世纪散文家蒙田,建立私人图书馆。
  • 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书房离主要房屋区非常远。
  • 伍迪艾伦,没有电脑,使用手动打字机。
  • 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工作。
  • J·K·罗琳在写作《哈利·波特》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
  • 比尔·盖茨,一年两次思考周。
  • 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不使用社交媒体。

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

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相对。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的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The Shallows)作者:Nicholas Carr
  • 《哈姆雷特的黑莓》(Hamlet’s BlackBerry)作者:William Powers
  • 《电邮的暴政》(The Tyranny of E-mail)作者:John Freeman
  • 《分心成瘾》(The Distraction Addiction)作者:Alex Soojung-Kin Pang

向浮浅工作转变的工作文化使少数能够抵抗此种潮流、优先考虑深度工作的人享有极大的经济前景和个人发展机会。

杰森·本的故事:

他发现他的主要工作职责可以用一个Excel宏解决,于是决定辞职并成为一名程序员。通过两个月的封闭学习后参加一个100小时的训练营,以优秀的成绩毕业,找到了开发工作。年薪由4万美元提高到10万美元。

  1. 想要在社会经济中保持价值,就必须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艺术。这项任务要求深度工作。如果不培养这项能力,就可能随着技术的更新而被淘汰。
  1. 数字产品可以无限复制导致,最好的产品可以获得最多的用户。要想成功,你就必须产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而这项任务需要深度。

深度工作假设(The Deep Work Hypothesis):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与机器赛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作者Erik 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

智能和机器正在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工工作,一部分人会失业,另一部分人则变得更有价值,这种市场变化称为“大重组”。在这场变革中有三类人将会取得成功:

  • 高级技术工人。代表:内特·希尔弗(Nate Silver)。擅长使用智能机器的人。
  • 领域顶级人才。代表:DHH。行业顶级人才(如10x程序员)将有更多远程工作机会。胜者通吃。
  • 资本所有者。代表:约翰·杜尔(John Doerr)。将资本投入新科技、促成大重组的人。数字化和智能使个人能有极大的产能,导致投资回报率极高。

超级技术工人和领域顶级人才的核心能力:

  •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引导大重组的智能机器大多数都非常复杂,很难理解和掌握。
  •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Ruby on Rails这种项目要求DHH将当期技能推向极限,创造出实在的价值和成果。

这两种核心能力依赖于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天才之人之所以伟大,只因决心投入一切,全力于一点。

——Dominican修士、伦理哲学教授Antonin-Dalmace Sertillanges

出自《知性生活》(The Intellectual Life

表现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开始系统探究哪些因素区分了专家和其他人。

90年代初期,K. Anders Ericsson发明概念: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专家与普通成年人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为提升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穷其一生的刻意努力。”

(批注:职业体育领域有些能力是基因带来的,比如一般人怎么努力1000米也跑不进3分钟。)

  •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作者:Malcolm Gladwell。推广了刻意练习的概念。
  •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作者:Daniel Coyle。同样强调刻意练习的作用。

亚当·格兰特: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将工作合并为密集而无干扰的脉冲。

生产力规律: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x 专注度

注意力残留:在转移注意力时,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

注意力残留使得我们难以达到深度工作所需要的专注程度。

个例:杰克·多西(Jack Dorsey)

杰克·多西代表没有深度工作仍然取得成功的个体。

一名优秀的首席执行官就是一部难以自动化的决策引擎。他们努力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库,打磨并证明了自己在市场中的灵敏嗅觉。

要求一名首席执行官花上4个小时的时间深度思考单一问题浪费了他们的价值所在。最好是聘用三个聪明的副手,深度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解决方案呈递给高管做决策。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现代公司的三种潮流使深度工作难以做到。

  • 开放空间。
  • 企业IM。
  • 传媒转向社交媒体。

知识工作,衡量个人贡献越来越难。有些行为会损害深度工作,但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难以察觉,称之为度量黑洞。

度量黑洞如何降低深度:

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立刻获得反馈会使完成工作更简单,所以我们有更多的邮件、IM、例会。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技术垄断(Technopoly):我们不再权衡新科技的利弊,不再平衡新增效益好新引入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开始自以为是的认定,只要是高科技就是好的,而不用再做探讨。

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形成一种信念,认为与网络相关的行为都是好的,不论其对我们创造有价值事物之能力有何影响。

(批注:这一条值得商榷。)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在工匠的世界里,深度工作与美好生活之间的联系很惯常。

就如手指指向月亮的故事意义,从人类学到教育学,从行为经济学到家庭咨询,各种学科都认为熟练管理注意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几乎改善人生各类体验的核心。

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

——《全神贯注》(Rapt)作者:Winifred Gallagher

选择关注哪些事物,忽略哪些事物,对我们的生活质量有极大影响。

心流: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心流》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可以产生心流的活动包括,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这些概念也都可以用于描述深度工作)。

《万物闪耀》(All Things Shining)作者:Hubert Dreyfus和Sean Dorrance Kelly

笛卡尔的怀疑论带来启蒙运动,从形而上学的领域看,剥夺了世界的秩序和神圣感,而这种秩序和神圣感和生命意义紧密相关。在后启蒙时代,我们自己来辨别何为有意义的,何为无意义的,这种做法很随意,会导致走向虚无主义。

“启蒙运动之形而上学所宣扬的个体独立不仅仅会带来无聊的生活,而且恐怕难以避免地会引向无法忍受的生活。”

后启蒙运动时代至关重要的事物:除个人之外的意义之源头。

(批注:!!!竟不谋而合)

工匠对作品的神圣感为工匠赋予了人生意义。

但不仅只有手工行业有这种神圣感,任何对高水平技能的追求,都可以带来这种神圣感。

在一个项目的整体结构之内,总有空间展示个性和匠心……百年之后,我们的技艺或许如今日的土建工程师看待中世纪大教堂建造者使用的技法一样陈旧,但是我们的匠心却会得到尊重。

——《程序员修炼之道》(The Pragmatic Programmer

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那里万物闪耀。

深度智人(Homo Sapiens Deepensis):在深度中繁荣,在浅薄中沉沦。

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Winifred Gallagher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

人们整天都在抵抗欲望。

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

当意志力低下时,你就会屈服于欲望。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选定深度哲学

  • 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较严格的与世隔绝或隐修生活。适合主要产出都需要深度工作的人。
  • 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一整天。如荣格。
  • 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适合有日常工作需要做个人项目/学习的人。
  • 新闻记者哲学(Journalistic Philosophy),随时可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并不适用于新手。

利用头脑创造有价值事物的人,很少会打乱自己的工作习惯。

  • 罗伯特·卡罗,普利策奖获得者、传记作家,办公室的每一寸空间都是按规则来布置的,所有一切都形成了特定的习惯,在漫长职业生涯中只有很小的变化。
  • 查尔斯·达尔文,在雕琢《物种起源》期间也保持着类似严格工作安排。

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

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

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习惯是绝对正确的,习惯是否适合取决于个人,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需注意的普遍问题:

  •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如何保持和习惯化。
  •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环境因素,保持清醒,一定刺激(咖啡等)。

要有大手笔

JK·罗琳的故事:

在完成哈利·波特最后一部时压力非常大,她发现在家庭的工作室里无法集中精力,于是选择入住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酒店Balmoral Hotel套房。最后顺利完成。

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都只为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由此你也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观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的提升,降低了你的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并注入了激励和能量。

大手笔并不能一定带来好的产出,其中主导的力量是严肃认真致力于手头任务的心理。

不要独自工作

深度工作可以与协作同时进行,有时两人同时在深度工作状态下,可以互相推动,进入更深层次的深度状态,从而创造比单独工作更多有价值的产出。

偶然创造力理论,开放式设计有助于员工与其他聪明的协作者相遇,就会有新想法涌现出来。

工作空间的设计要能兼容深度工作和偶然创造力,如同时具备小的隔音工作室和开放空间。

像经商一样执行

《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The 4 Disciplines of Execution)作者:Clayton Christensen

  1. 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1. 抓住引领性指标。滞后性指标指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引领性指标指为了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深度工作的引领性指标:深度工作状态的时间。
  1. 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1. 定期问责。保持节律性的与同享极度重要目标的团队会面。

享受安逸时光

闲散并不一定要在假期里,也不一定就是放纵或是一种恶行;闲散之于大脑就如维生素D之于身体一样不可或缺,如果剥夺了闲散时光,我的头脑就要经受折磨,就像受软骨症折磨一般……虽然很矛盾,但它是完成任何工作所必需的。

——Tim Kreider

在职业问题之外时常享受一些自由时光,这样才能使你得到完成(深度)工作所需的闲散安逸。

为什么屏蔽工作对提升产出有价值成果是有利的:

  1. 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无意识思维理论(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UTT)。
  1. 安逸时光有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注意力复原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ART)。
  1. 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那么重要。完工仪式,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

准则2. 拥抱无聊

犹太塔木德训练的例子:

每天早上都拿出时间来研究希伯来犹太族复杂的书写传统。

如果某一天没有挑战自己的心智极限,那么你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这一天的任务。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推论:如果你不同时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就可能白费。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网络安息日。

“学习梭罗,在这个普遍联系的世界里有一点点的失联。”——记者William Powers

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批注:但实际上我的工作很多时候需要搜索资料,所以与这一条有些冲突,这个看着有些像老派做法。)

  1. 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适用。
  1. 不论你怎么计划网络时段,都必须保证在这些时段外彻底屏蔽网络。
  1. 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如果想凭借深度工作成功,你就必须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深度工作冲刺,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你用不懈的高度经历集中解决了任务。

有成果的冥想

目标: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 建议1: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 建议2:组织你的深度思考。

记住一副牌

丹尼尔·基洛夫(Daniel Kilov)的例子:

赢得世界级记忆力冠军,但高中时候还健忘又散漫。

经过短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使记忆力大大增强。

记忆力运动员和其他人之间在认知能力方面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能够直接测量的记忆力,而在于注意力。

记忆力训练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个人专注能力的提升。

美国记忆力冠军罗恩·怀特(Ron White)的记牌窍门:

How to Memorize a Deck of Cards with Superhuman Speed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批注:比如我正在使用语雀。)

社交媒体具有致瘾性,从工作抢走时间和注意力。如果过度使用这些工具,你将陷入精疲力尽、注意力散乱的网络依赖状态。

如果你是一名知识工作者,尤其是一个对培养深度工作习惯有兴趣的人,就应该像其他技术工人一样谨慎地选择工具:

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第一步,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

第二步,思考你当前正在使用的网络工具,对于每一种工具,用你之前确定的关键活动来审查,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你平时顺利参与该活动是由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只有积极影响够大,才继续使用。

关键少数法则:

在许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

如何有选择的戒掉社交媒体

在30天内不使用某项社交媒体,如果它没有给你带来明显的困难,则可以舍弃。

不要使用网络来消遣

对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换位思考:

每天在工作之外有16个小时,把工作开始之前的10小时和之后的六小时视为一天的前奏和尾声,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这16小时是“一天中的一天”,在这16小时中,你是自由的,你应该如同一个贵族一样使用自己的时间。

在你的娱乐时间做更多的思考。主动思考我们如何度过“一天中的一天”。

《如何度过一天24小时》(How to Live on 24 Hours a Day)作者:Arnold Bennett

什么?你认为在那16个小时投入全部的精力会削弱工作8小时的价值?不是的。恰恰相反,它必定会增加工作8小时的价值。人们都要懂得一个重要的道理,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不像人的手脚一样会疲倦。除睡觉以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批注:有意思的想法。基于此做推论的话,就是我们平时像燃料一样要休息和充能,是因为意志力、精力的关系。这也在上面有旁证。)

准则4. 摒弃浮浅

37signals的例子:

将每周5天工作缩短成4天。尽管工作日少了一天,但是员工似乎还可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

深度工作十分耗神,深度工作持续时间有上限:

对此类实践的新手,一天一小时是一个合理的上限,而熟悉的人来说,上限可以达到4个小时,但很少能持续更久。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在每个工作日开始的时候翻开新的一页。

在页面左侧,每隔一行写下这一天的每一个小时,包括普通工作日的全部时间。

将工作日的每一天划成方格,把工作放到空格里。围住相应的那几行画一个框,框住那几个小时,在里面填上工作。

方格最短时长为半小时。

也可以做一个任务列表,把相应的任务用线引到相应的方格。

日程被打断,则重新设计日程方格。

留下备用方格。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问自己一个问题用于评估:

要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几个月)?

时间越长,越需要更深入的专业技能,越可能是深度工作,越能带来更多价值回报。

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对那些没那么紧要的任务设定严格的上限,防止它们偷偷入侵到你的日程计划里。

为什么需要同老板谈,因为这项策略需要办公环境的配合。

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固定日程生产力: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

(批注:对于记者来说不太可能,或者应该找一个重大事件提醒的工具以切换状态)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我们被电子邮件和IM支配,以下技巧可以重新获得控制权:

  1. 让发邮件的人做更多工作。列出更详细的说明。不单纯打招呼。
  1. 收发邮件的时候做更多工作。不要立刻回复,思考:这条信息指向哪个项目,成功完成项目最有效流程(就产生的信息数量而言)是什么?然后花一点时间把发现的流程写下来,指出当前处于哪一步骤,强调接下来的步骤。
  1. 不要回复。使用邮件时,使收件人相信邮件值得一读是发件人的责任。如果邮件不够有说服力并不能降低回复的精力,就得不到回复。

深度工作并不涉及道德历程,也不是哲学论断,而是从使用角度认可专注的能力可以完成有价值的事情。

深度工作有一个作者有提到,但没有强调的问题:

深度工作非常消耗脑力,如果长时间持续的话会非常累。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