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如何正确利用「完成欲」?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mtpost.com/579125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如何正确利用「完成欲」?

当蔡戈尼效应弱时,你要给它注入一剂兴奋良药;而当它愈发变强时,你要让它适当放缓。

如何正确利用「完成欲」?

00:00 19:24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王智远

这些场景在生活中会遇到:

中午休息时伙伴喊你出去走走,正在游戏中的你会说:“等下,我把这局打完”,到吃饭点同事喊你,正在发文件的你会说:“就快了,发个报告就就过去”。

再或者,晚上家人催你睡觉,正在追剧的你会说:“马上结束,看完这集就睡”。

上述场景,即便你知道那份文件没有那么着急,即便你知道醒来电视剧依然可接着看,但你都会把它完成。

为什么?原因在于我们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若剩下工作尚未完成,这一动机便会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当然还有更显性的例子,如:

去某平台购物砍价到99%,剩下1%需要邀请5人才能完成,多半人会毫不犹豫分享出去;下载资料到85%你会毫不犹豫的等下去;诸如此类;心理学中把它称之为「蔡戈尼效应」。

它有两面性存在:1)完美欲,2)放弃欲

前者而言,人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如果某件事进行一半之多,剩下进度不是太长,你会毫不犹豫的把它解决掉,进而做接下来要做的事。

后者而言,进度没有过预期值,可能你就会直接放弃;这些种种现象若用大白话来形容它,那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未完成的都魂牵梦萦;

总而言之,要么死磕到底,要么一事无成;假设你能认知到它的存在,巧用心理作用驱动自身去做事的动力,那它就是种极强的动力系统,甚至有可能是最强,不妨来认识下它。

01.死磕到底的完成欲

正面说起,为什么会产生死磕到底的完成欲呢?答案有三个循序渐进的维度:1)任务系统,2)奖励,3)进度条。

  • 先说第一条,什么是任务系统?

它包含六个维度,分别是人、事件、时间、场景、结果与奖励;譬如:我们所玩的游戏,每日登录就会领取相关金币奖励,APP的连续登录可换优惠券,现金等用来下单时抵消。

从经营角度来说,因为任务的存在和场景的吸引,我们会沉浸在某些活动中;最后商家达到营销的目的。

这是坏事吗?部分是的,只要你拥有足够理智的头脑显然不会被此束缚;但现实中,我们每日所做任何事都是为完成某项任务为目的,譬如:

做项目报告是为工作,看剧是为放松心情,阅读是为提升自己,就连漫无目的的刷手机都是为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虽目的带来的结果很重要,可中间过程驱动自身去为目的付出相当的难熬,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些其他方面辅助。

  • 其中第二条,什么是奖励?

光有任务系统根本不行,要知道一说做事动力问题,想必不少人都会感到头疼,不信你掰着手指头数下,自己好像很多方面都缺乏动力。

如:办的健身卡好像只用过几次就隐藏在钱包最深处,你口口声声的一年要读100本书,最后发现着实买100本,真正阅读的也就1-2本,怎么办?

很多人就说,那给任务设定一个完成目标后的回报不就行了,这个我会呀。

殊不知多少人的奖励常常用错,滥用到最后导致的结果与目的方向偏离;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孩子一哭,妈妈就抱抱;无意当中拥抱的行为就是在奖励孩子的哭闹。

或者完成某个短视频的拍摄就奖励自己「买个包包」,无形中又放大一次自己购买欲;那如何正确奖励呢?有两个维度:1)正强化,2)强关联

我们所做一件事的基础目标是完成,但从长期看核心是熟能生巧的形成“毫不费力”的工作;举个例子:你天天做运营仅是为分析数据吗?不是的,而是找到规律后让工作更简单。

假设用另一方面的物质来掩盖自身做一件事的欲望,那就会偏离此路线;因此正强化应该是“我今天效率提高,那奖励我明天能否提高的同时保证数据更精准”。

所以,在任何事情下,不要把奖励和事情本身分开,强关联的设计会让源动力更足,下一次;当你出现此情节时,不妨在脑中回旋下我上述所说的话。

关注事情的本身与奖励是否呈现线性,而不是又开辟另一条强化机制;如果说给事情设定任务系统是第一步,那意识到奖励问题设定才是完成欲中的第二步,那还需要怎么做呢?

  • 然后第三条,什么是进度条呢?

俗称,完成一件事最后大概的时间;其实进度并不重要,主要是知道什么时候结束。

但在现实场景中,你不得不承认,若做事没有进度条,没有0%-99%你的情绪,做事的效率会更糟糕,因为你不知道尽头在哪里。

因此进度条的厉害之处就是“我知道最后期限大概多久”,所以我把它称之为「一只理想的心理安慰剂」

1985年,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所教授Brad Myers 在其论文里提出这样的观点:只要看到进度条,人们干什么都会觉得好点,至少他能让人放松。

所以完成欲的背后是一条进度条,知道大概结束节点在哪就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但现实中做事有进度条,为什么还无法让自己的效率提升呢?背后有两方面因素:1)解决问题的方法论,2)分阶段的进度。

打个比方:

我知道明天下午6点要交项目报告,但60多页的资料我没有框架,不知道如何整理,又不知道12点前做什么,2点前做什么;我就会陷入焦虑之中。

因此,一个人做事半途而废,也许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他对未来很模糊不知道怎么开始,前面无形的障碍把自己吓倒;现实中若学会拆分一下会发现问题的答案原来如此简单。

!1400x786&ext=.jpeg

一个简单例子:

就像我经常在写作前因为要选题和大量查阅资料和疯狂的阅读而焦虑,可我真正在动笔时这些都会打消,原因是分阶段的进度可让我可视化,每迈出一步离目标就越近,结果就越清晰,动力源就越足。

总而言之,有任务的存在与进度条和强关联的正强化奖励做支撑,我们才有做事的动力;当进度越接近100%时完成欲就越强;当低于50%时,人的动力就相对越弱。

02.一事无成的放弃欲

再说负面,为什么会产生一事无成的放弃欲呢?它主要在于「进度条低于50%之下」「完成后不断加码下想要的完美」。

进一步说:

人做事的常规动能是低于目标值的50%之下会认为难度较大,进而有逃避的欲望;而某件事完成得到正强化后下次又想更完美;你也可以理解成「拖延者与半途而废」和「强迫症与完美主义」背后的阻力。

  • 先说半途而废:

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有四要素:1)任务太过于艰巨,感觉自身无法胜任,2)高估任务难度,行动受挫;3)不够自信,患得患失,4)懒,想得多做的少。

比如:

我们看到很多人做UP主风生水起,自认为他们所做内容自己也会做,于是会出现「高眼光,低行动」的状态;当自身去尝试时发现需耗费巨大精力写脚本,找角度拍摄,后期剪辑上就会产生想要放弃的欲望。

那这一切会造成蔡戈尼效应过弱,于是人会产生另一个极端:

“想想背后一大堆细节要做,心理出现恐惧”,慢慢走向拖沓之路造成常常半途而废;进而总在未完成一件事情之前,就转移目标,最后导致无法彻底完成一件事。

现实中这种案例随处可见,小到你在看电视剧时突然想到某个画面,映射到现实我还有某件事没做,赶紧停下去行动;大到被搁浅的计划,拖半个月的客户方案等,诸如此类都是蔡戈尼效应的弱反应。

也就是说,这些问题常常让我们自嘲又懊恼,甚至自暴自弃觉得「小事不想看,大事干不了」。

别担心,名人也有上述问题,天才画家达芬奇也是拖延症患者;尽管博学深厚涉及数学、工程、艺术;解刨,建筑等多项领域,你从它的历史发展中便可略知一二,为什么呢?

他一生传世画作不超过20幅,其中有五六幅在去世时还未交付;甚至直到200年以后有关绘画草稿才被后人整理成书,还有多方面科学实践至今隐藏在那些草图中,成为遗憾。

他曾在一篇笔记中写到:“告诉我,告诉我,有哪样事情到底是完成的呢”?这种拖延带来的挫败感,与我们饱受困扰的后世人类体验别无二致。

比方说:

你一焦虑就想着看电视玩游戏放松心情,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让自身陷入开始一点没有结束就想半途而废,然后陷入恶性循环;那看完电视真的就能解决吗?其实并不能。

总而言之,50%以下进度放弃欲的形成并不是事情太难,而是遇到问题人之天性总试图想找到替换压力的方法论,最后造成「潜意识心理厌倦感」,做什么都没有耐心。

下一次,当你遇到想放弃的问题时,不妨在给大脑打一剂镇定剂告诉它「哪里出了问题」,我冷静下来直视它,关注如何让自己从根源解决,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找替代品。

!1400x786&ext=.jpeg

  • 再说加码完美:

当蔡戈尼效应过强,人就会陷入一种过分强迫的状态,譬如:

面对一个任务时非要把它完成才撒手,甚至偏执到将其它任何人事物,都置之以外,以导致全程身心紧绷。

这如同用切实的焦虑,让自身成为一个「永动机」停不下来;严重时会出现另外一种状态,即强迫完美主义者。

进一步而言:

完美主义在我们的文化中,通常被视为一种优良品质,如很多传世的艺术品,优秀的设计统称被形容「完美」。

但从性格角度,事实上它代表人类一种焦虑的情绪,主要表表现在:1)对缺陷的焦虑,2)对无能的不安。

若达到一种程度,渗透进生活,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就可能会和一种疾病相挂钩,即「强迫型人格障碍」。

一个简单例子:

我早些年写作时就有强迫型综合征,只要开始动笔就一定要把一篇文章「一气呵成」,后来发现任务表面看似完成,可质量在下降。

当我把目标转移到质量上时又发现,我总会因为「质量的把控造成自身迟迟不敢动笔」。

我身边有不少优秀的人,其中有部分他们可以工作到忘记吃饭,直到肚子直叫才想起来吃;他们的状态几乎是,“白天睡懒觉,晚上熬长夜”,这听起来像是戏剧的一句话,但确实人间真实。

蔡戈尼效应为什么会变强?

主要跟三者有关,分别是:1)工作性质,2)工作的前抑制影响,3)期待作用。

一般而言工作难度越大,人的思维就越活跃;短时间的强化会让人记忆强度增加。

因此若工作被终止短期会不断回忆,此外工作难度大时人的情绪变化也大,而情绪又会强化记忆和欲望,然后更加强迫。

再者,前摄抑制学习是「短期的强化」,工作的回忆是对学习资料的巩固。

换言之先做的事对后做之事会有所印象,因此若突然中止工作,人的心理就会有种莫名的「牵挂感」。

这时候期待感就会上升,因为完成某件事后人往往会认为此事已了心结,所以就不在有强烈的动机;如心理学所言:把事完成代表完型,它就不再有未完型时的那种强烈要求达到完型的动机。

总而言之:

对于强迫症与完美主义者来说:「要么停滞不前,要么从不开始」,这直接造成阻力难度加大,时常感到内心无比焦虑而耽误事情进度,严重者放弃欲也就随之而来,可大脑还特别劳累。

因此,我们知道蔡戈尼效应的正负面,那该如何有效平衡呢?这里需要了解一个概念为「心理张力的平衡值」。

03.心理张力的两面性

先说张力,一个人人都会用但始终不求甚解的概念。

如甲方会要求设计图「要有张力」,写作要求文字「有张力」,画家评论作品时会说此画富有「张力」,那什么是张力呢?

开明宗义,它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1)平衡,2)失衡

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时,会倾向于找平衡感,比如一盏放在桌子上的台灯,一棵静静生长的大树,这类画面呈现出静态的平衡,就不会给人造成紧张感,因此不会显得有「张力」感,那有张力则代表「失衡感」。

!1400x780&ext=.png

举个例子:

左边的图小黑点居于框架的正中下,符合对称的结构因此没有张力,而右边的图小黑点属于右移,偏移轴心,破坏对称的结构。

人的眼睛无法凭直觉将其固定在轴心的位置,只好去重新定位它,因此产生了张力。

所以,张力的产生在于打破平衡,打破对称;传达出一种反直觉的紧张感,从而引起人们关注,促使人去思考。

那人的心理张力平衡值为什么会失衡呢?原因在于:1)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角色和场景的不断切换。

进一步说:

一个生活空间可能包含多个情景区域和交流对象,每个人之间都存在认知偏差,就会产生张力不对等。

原因在于张力背后对应的是某个需求,需求得到满足张力就会减少,而反之则会失衡。

该概念也是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在「场动力理论」中提出的,平衡与失衡之间的关系就会造成「蔡戈尼效应」的产生。

举个例子:

你今天早晨起床后和对象吵完架去上班,结果因昨天项目报告未做完,开晨会又被上级领导训斥一顿,那你内心就很难达到平衡状,想把这份怨气发泄出去。

若果得不到合理处理,接下来谁在工作中惹到你,就会因脾气不佳而爆发。

因此张力越强,说明一个人心理承受压力失衡概率就越大,或者说是「兴奋与悲鸣」之间到底能承受多大刺激。

所以说我们平常用到心理战力这个词,就说明一个人在遇到紧急事情时,有怎么样的处理能力或者接受事物,改变事物的能力。

总结而言,一个人放弃欲,完美欲两者过于强烈说明他心理张力较差,忽高忽低摇摆不定;严重者会威胁到自身日常行为。

如:

你经常会看到大家上当众人面手捧鲜花求婚的帅哥,因为女生的当众拒绝而怒气冲天;等不一而论。

这一切对应到做事场景中同样,怎么提高自身「心理张力的平衡值」,让自身远离一事无成的放弃欲和完成后不断加码的完美欲呢?关键因素是「找到两极中的平衡点」。

04.两极中的平衡点

首先要明确,我们找到平衡点目的是为解决三个问题:

1)让拖延的自身不在拖延并持续高效,2)让强迫完美的自己不要给阈值加码,3)利用完成欲让自己跑的更快。

那理解上述这些概念后,不妨思考,现实中哪些事需要赋能完成欲不在拖延,仔细想下好像每件都需要,因此该怎么做呢?这里有两个方法论:

  • 1)认识到并迭代旧思维

你还记得猎豹创始人傅盛老师的认知三部曲吗?

一共分为四个境界,依次为: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2)知道自己不知道;3)知道自己知道,4)不知道自己知道。

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我再简单阐述下,如果以前你对蔡戈尼效应有所一知半解,你就处于「知道自己知道」,但可能没做到的状态;可很多人是不知道此概念,只知道自己每天状态是这样。

因此今天已经认识到放弃欲和完美欲两者的状态以及基础解决方法,所以认识即认知。

认知的提升核心是洞察事物所在,并找到解决方法论,这本身属于一种奖赏,能为我们带来巨大满足感。

但认知到不代表知行合一,显然我们需要「迭代固有的思维」,我常说一个新习惯的养成犹如跑步机的不断加码,需要快速更新而非阻断;具体怎么做呢

简而概之,下次遇到放弃欲时先冷静下来,然后把问题进行拆解,把整个进度条做分阶段处理。

犹如:阅读一本书不是一气呵成,可以要求自己今天阅读几页,明天阅读几页,边阅读边写纪要,最后这本书要在什么时候看完。

把它此节奏培养成为习惯,运用到多场景中;那你的性格也就随之慢下来,不会因为挫败感,完美欲而停滞不前。

!1400x786&ext=.jpeg

  • 2)训练并正向植入蔡戈尔效应

你要知道它的核心在于「完成大半,即将完成」,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可能在解决进度条50%之前的问题。

一个案例:

游戏公司在设计游戏时,为让更多用户上瘾会做各种层次不同的任务系统,如玩王者荣耀的签到领金币,完成几局给铭文;大话西游的跑环任务,60环,80环依次给多少。

我当年认为此游戏无聊至极,但总会深陷其中;特别是在跑一半时电脑突然关机或停电,那运镖任务就瞬间崩盘。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提取到一个核心关键词:「未完成」;假设你做某件事也把它设定此状态,那做三分之一不做时心理就会抓狂的感觉,进而倒逼自己快速行动;怎么做呢?

1)把某件事整个进度条一分为二,即50%+50%;2)在前面50%起步阶段尽可能清晰量化,然后持续的训练它。

我经常采用的是50%再分三阶段,然后加上正强化与强关联的方式操作,最后就会持续的上瘾,然后想被满足欲会不断拉高;在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把痛苦的50%度过了。

简单概述,我把前面总结成,拆分并设计诱因,后面利用人之「完成大半」就想赶紧弄完一件事的认知天性,从而正确利用完成欲跑的更快。

总结一下:

如何正确利用自身的完成欲?分为五步走:

1)认知,2)改变固有模式;3)把事情拆分为50%+50%;4)设计诱因与正奖赏,5)利用蔡戈尔效应。

因此当蔡戈尼效应弱时,你要给它注入一剂兴奋良药;而当它愈发变强时,你要让它适当放缓。

无论哪种表现,背后都是极端的情绪;强迫症「死」于对成功的焦虑,拖延症「死」于对失败的恐惧。

真正规律是「两极之间的平衡点」,不要成为天性的奴隶,要成为猎杀的高手;走慢点没关系,关键是步履不停,不是吗?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