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92年前出生的我,被商家打上了中老年人标签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7841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阅读时间大约8分钟(2958字)

7小时前 92年前出生的我,被商家打上了中老年人标签

从今天开始,请重视中年人。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张楠。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前几天看到一张照片,有商家打出招牌,搞重阳节敬老,邀请“1992年之前出生的中老年人”到店领红包。

这让我联想起年初看到的一份报告,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消费报告中分析,基于收入、人口特性、技术、政策和文化层面,到2030年,中国消费的主要人群将从现在的“年轻消费者”转向为“家庭需求和退休消费”,购买力将由35-44岁的中年群体和5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196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婴儿潮及其子女)主导。

掰手指头算了一下,不过细算下来,2030年35-44岁的中年群体,不就是现在的85后、90后主流消费青年吗?问题是,当下爆火的新消费也是指向这帮中青年的,那合着现在和将来的消费赛道逻辑,是光逮着一个羊薅毛啊?

其实出生于1980到1995的这一代人,曾经被冠以叛逆、潮流的标签,甚至被称为中国版“垮掉的一代”,历经互联网从无到有的十年,移动互联网大爆发的十年。与上一代人无条件的奉献精神不同,这一代热衷于实现自我认可的意义,且转变迅速,不拖泥带水。

当这一代人不再年轻,时代投射在他们身上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更年轻的95后、00后的Z世代,去年娃哈哈甚至换掉连续为其代言22年的王力宏,并非他不再有名,理由只是因为“太老了”。但往长远里看,如果年轻人越来越少,甚至逐渐滑向低欲望社会,将来手握财富的80-95一代人,重新成为社会消费的焦点,也许只需要吹一吹风。

80后95前,新一代中年消费主力军

乍一看,大摩这份报告明显与当下主流消费和投资逻辑相悖。

长久以来,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年轻人总是被捧到神坛的群体,以B站、泡泡玛特为代表的年轻社区和消费品牌,估值被抬到了天上,To C公司的年报和BP中,也总是以年轻用户占比高为主要卖点,比如B站二季报电话会显示,用户平均年龄为22.8岁,接近人均00后的水平,相比之下,19岁以下用户仅占比3.56%的直男自留地虎扑,连资本市场也不待见,两次上市均铩羽而归。

不过这个逻辑倒也容易理解,主要原因其实就三点:

1.这群人最有钱,完整享受到改革红利的60后们,作为当下社会最具权势和财富的群体,还是他们的父母辈。

2.这群人最多,对比95年后出生,尤其是2018年“二胎潮”过后的这几年,人口总量差距明显。

3.无论从经济增速、房价水平,还是从消费习惯、发展前景等因素来看,年轻人很难比他们更有钱了。

第一点毋庸置疑,2018年广发银行曾联合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总收入的前三个年龄段分别为,31-40岁、41-50岁和23-30岁,由此可见掌握财富的密码依然是收入+积累,过去的20年中国经济增长有目共睹,GDP从不到9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超过100万万亿元,增长超过10倍,1980-1995年出生的这一代人,毫无疑问全部或部分享受到了这一红利。

第二点涉及我国人口年龄结构,2020年“七普”详细数据还未公布,但将2010年“六普”数据的年龄+10,除去65岁以上会因为死亡等原因,数据有所失真以外,其他各年龄层与“七普”数据应差距不大。图中可以看到,25-39岁、45-5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占比,明显高出其他年龄段不少。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一些视频号、抖音、B站等财经、知识类自媒体中,只要话题中涉及人口危机、少子化等主题,很大概率会从平淡的播放量中异军突起,似乎只要解决了物质与精神压力的问题,孩子就能自动生出来一样。

但参考欧洲,尤其是北欧高福利国家,即使给予育龄夫妇大量的补贴与假期,以及完善的养育机构,生育率依然没有超过2.1的更替线。在超低生育率国家中,唯有德国通过一系列政策,将生育率从1.3拉升至1.5~1.6的水平。

第三点是有些"丧",不过现实是残酷的,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内卷已经是普遍现象。更进一步,“丧”、躺平等文化的流行,也与年轻一代逐渐丧失阶层跃升的希望息息相关,不过这个话题即使讨论再多,最终也只能以包装成“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为结尾。

总结下来,新一代中年群体人多、有钱,消费观念也比老一辈人群先进得多,愿意为优质的服务和商品买单,摩根史丹利预计,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将在下一个十年中翻倍,达到12.7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消费市场规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与家庭消费相关的服务类消费占比将显著提高。

投资圈能否刮起中年风?

一提到中老年赛道,似乎总是局限在养老、健康产业,这自然不能说是错,只是在未来10年的经济和人口结构下,就算是55岁以上的“银发经济”,赛道逻辑与如今也不可同日而语,只是在传统消费市场,除足力健老人鞋这类生意,养老机构、保健品、旅游等赛道不是风险太高,就是有进入门槛,向来不受资本待见。

也有一些公司找到了比较“刁钻”的角度,成为“银发经济”中创新的典型,比如美篇就是一家专注于解决老年人精神需求和表达的在线社区,其APP月活已达1200万,也获得了真格、经纬等一线机构的多轮融资。如百度、滴滴、微博等一线大厂,也纷纷上线了专门针对老年人优化的“大字版”APP。一方面也是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流量焦虑,老年人触网的钱景也是十分可观,另一方面这也是互联网公司亟需的“政治正确”。

红杉资本在2019年发布的《城市养老消费洞察报告》显示,66%的受访老年群体,会把1/4以上的自由时间花费在移动互联网上,依赖度较高;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老年群体中,社交类应用使用占比已高达92%,与此群体匹配度高的优质内容尚处在稀缺状态。未来十年,当目前45-59岁,这一中国目前最庞大,且比上一代更“先进”的群体逐渐步入老年时,伴随而来的消费潜力可想而知。

至于到时候35-50岁的中年人,一方面手握最多的财富,又是最大规模的消费群体,没理由现在不重视起来。

怀疑中年人的消费意愿也大可不必,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远超上代,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是被消费观念和市场经济培育起来的一代,而且就看双减前这代人为孩子花钱的冲劲,如果没能成功从他们兜里掏出钱来,一定是你没击中他们的消费痛点。

摩根士丹利报告中所说的家庭需求服务类消费,是指机构化的服务(教育,集成平台,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医疗保险,供应链管理),智慧生活(数字化物业管理,智能家居,和电动汽车),生活体验增强服务/产品(情感伴侣类,比如宠物,玩具,康复医疗服务,服务机器人,和社交平台)。

中国银行研究院则认为,少子化背景下的中青年人,将在宠物、小家电等领域加大消费,并将从过去的注重物质消费转向注重精神满足,同时小镇青年将成为下沉市场消费主要力量。

单纯看报告隔靴搔痒不够直接,直接上案例。中年男性常被调侃消费能力“不如狗”,但在跑圈,消费的主力确实30多岁的中年“大叔”。此前的一项统计显示,30-39岁中年男性,占男性跑圈的43.2%,20-29岁的青年群体占比30.8%,淘宝大数据显示,运动领域是少数“男性购买力强于女性”的消费板块,而购买跑步装备的男性比女性多14%。

类似的赛道还有钓鱼,“天元邓刚”有多受欢迎就不用说了,抖音粉丝已经超过2500万,带货能力比一线明星也不遑多让,几十块钱的鱼食售出超过几十万件,几百上千元不等鱼竿也售出了数万件之多。因此运动健康消费品牌不一定非要追求“年轻化”,中年大叔更值得维护。

一家名为KOOYO的保健品公司,三个月内连续完成三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险峰长青、宽窄创投等多家一线机构,与“脑白金”“善存片”等传统主打老年或儿童保健品不同,KOOYO初始就主推针对25-40岁中青年人群的产品,其中NMN THE ONE特针对需上班提神人士、CHEERS THE ONE主打应酬解酒、SLEEP THE ONE则对焦晚上需助眠的人群。显而易见,KOOYO目的是培养未来主流人群的消费习惯。

更下沉的也有,比如在B站颇受欢迎的一个管家服务公司,一群年轻人为中产提供包括深度清洁、物品收纳、“断舍离”等高端家居服务,犄角旮旯全部清理干净,一次高达数千上万元的保洁费用,还供不应求,团队月入六位数的收入也验证了市场的需求。前文提到的小家电、智能家居等家庭消费自然也大有前景,只是如果盲目打着年轻化的牌,最终可能失掉真正的目标用户。

谈及人口话题,难免沉重。多年重度老龄化的日本,近7成没有创业意愿,在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中垫底,“草食族”不恋爱不结婚,低欲望蔓延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如今中国朝气尚存,如何避免日本式的陷阱,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讨论和参与,但对于资本和创业者来说,为了在未来十年有更充裕的立足之地,都在提前做功课。

从今天开始,请重视中年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