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阿里钉钉与“云钉一体”的美国故事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guifabu.com/?p=168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阿里钉钉与“云钉一体”的美国故事

10月13日下午,杭州,我问阿里巴巴集团的副总裁、钉钉总裁叶军(花名“不穷”)一个问题,我说:

“我们非常关心‘云钉一体’的一个基本判断,即:上面是SaaS,下面是云,用上面的SaaS,来提高下面云的用量。我想知道:过去一年,阿里内部或者钉钉这边,有没有一些可以论证这一判断的东西出来,无论是数据,还是一些现象?”

因为钉钉实际上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个企业级SaaS,并且立志要通过低代码等技术手段,在钉钉平台上长出很多很多的SaaS应用。

叶军的回答如下:

“’云钉一体’战略落地到现在正好一年时间。最近这一年,有一个趋势可以证明这件事。我们同时使用云和钉的客户,他在公有云上消耗的增速,大于只用云的客户的增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来回答你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都知道,“云钉一体”由阿里巴巴在2020年作为新一轮战略公布,但这其实不仅是阿里集团的一个基本战略判断,本质上,也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技术趋势。

巧得狠,这两天,美媒披露了美国云领域界的一件大事,那就是:

从来没有真正试图挑战过微软Office(现称为Microsoft 365)的亚马逊AWS,被披露:正在试图扩大其应用程序产品的范围,以应对来自微软的竞争。

甚至AWS和Salesforce还被曝:曾密谋共同收购独立生产力应用程序商Quip,以对微软占主导地位的Office软件套件构成更严重的挑战。

这里的逻辑是:AWS是美国最大的云厂商,Salesforce则是美国最大的SaaS厂商。但是这两者,都有遗憾:

其中前者,因为缺乏云上面的SaaS矩阵,而没办法不断地去消耗自家的云用量;后者,则因为没有底下的云,也没办法提高利润率。而唯独只有一个微软,既有排名全美国第二的云Azure,又有着全美国最丰富的生产力应用程序(SaaS)库。

美媒爆料称:目前,亚马逊AWS的新掌门人亚当.塞利普斯基,正面临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究竟是否要在应用程序领域内对微软展开竞争?


(一)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亚马逊。

今年3月,亚当.塞利普斯基成为了亚马逊云AWS的新掌门人。

这是一位神奇的人物:当年,他曾是亚马逊AWS的二号人物,帮助一号人物安迪.贾西在2006年推出了亚马逊云AWS,之后,于2016年离开亚马逊,前往数据可视化软件制造商Tableau担任CEO。

在他的领导下,Tableau将商业模式转变为基于订阅,公司股票也翻了两番,最终在2019年8月,被Salesforce以157亿美金收购。

今年年初,随着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宣布退任,塞利普斯基曾经的老上司、原亚马逊AWS的一把手安迪.贾西,被任命为亚马逊新CEO,塞利普斯基也重回亚马逊,并开始接管整个AWS的工作。

而自从接管AWS以来,微软已经在他的大脑,“盘踞”有一段时间了。

因为在他离开AWS又重回AWS的这5年里:

虽然,AWS在云计算领域仍然遥遥领先,占到了2020年底,美国云计算市场的40.8%的市场份额,而微软只有19.7%(来自Gartner的数据),但是,微软在AWS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上次他进入亚马逊工作时的水平。

而且事实上,早在5年之前,塞利普斯基就曾参与过一次对微软的“偷袭”:

根据美媒的最新报道:2016年时,塞利普斯基曾经帮助亚马逊,领导了与Saleforce的一场讨论,话题是:要不要收购Quip以共同对抗微软?

这里有一个大背景是:

在AWS最初发展的阶段里,它在应用程序(SaaS)方面的缺陷,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当时云计算的购买,仍主要由公司内部的软件开发人员和工程团队推动,而他们的主要需求,还局限在云服务器、存储和数据库领域。

不过,因为下游客户的一些需求刺激等因素,AWS的高管们已经预见到:缺乏应用程序,可能会在未来成为一个问题。

他们决定建立起防御性竞争:

如果,直接开发与微软完全不同的应用程序,成本将高到离谱,那么不如,与Salesforce成立合资公司,然后,通过收购由前Facebook首席技术官布雷特.泰勒创立的Quip,来对微软占主导地位的 Office软件套件构成更严重的挑战。

Quip是美国的一个独立创业公司,开发了一系列的生产力应用程序。

不过最终,这些讨论都没有进展。

相反,在2016年的8月,Salesforce独自以7.5亿美元,收购了Quip;而AWS ,则除了在2017年推出视频会议服务Chime之外,没有真正尝试过挑战微软的Office。

而截至目前,实际上,无论是亚马逊的Chime还是Salesforce的Quip,都没有削弱微软对生产力应用市场的控制力。

甚至5年之后,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

因为目前看来,应用程序是亚马逊AWS产品组合中的最大漏洞之一。而相比较,微软有着高科技行业里最丰富的应用程序库,涵盖了从电子表格(Excel),到Slack和Zoom的“混搭”(Microsoft Teams),到客户管理软件(Dynamics 365)的所有应用程序。

此外,美国市场上的第三大云厂商——谷歌,也已经有自己流行的在线生产力应用套件Workspace。

根据美媒The Information的报道:现在,塞利普斯基面临的重大决策之一,就是是否要在应用领域内对微软进行反击。

对此,曾经投资了Smartsheet的Madrona Venture Group的董事总经理马特.麦吉尔韦恩称:

“AWS需要弄清如何赢得应用程序,因为后者会需要大量云基础设施和其它服务。AWS需要一个更强大的第三方应用战略,而不是试图自己构建大多数东西。”


其实一直想给大家写一写微软的逆袭,现在,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

微软今年46岁,它在7年之前,也就是2014年,更换了公司CEO:由印裔人士萨蒂亚·纳德拉,担任公司的总掌门人。

自那以后,微软的股价就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曲线。如下图:

微软现在的股价,几乎是纳德拉上任时候的8倍,并在2019年4月,首次成为继苹果和亚马逊之后第三家市值超过了1万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并蝉联了一段时间的“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现在,微软的市值是2.2万亿美元,仅次于苹果公司的2.3万亿美元。目前,亚马逊和Facebook的市值分别是:1.6万亿美元和9150亿美元。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那么,究竟纳德拉上任之后做了一些什么呢?

需要注意的是:纳德拉的背景是云计算。

在成为微软CEO之前,纳德拉是微软云和企业级服务的执行副总裁。

(说到这里很有趣:现任亚马逊的CEO安迪.贾西,也是从云计算(AWS)起家。也就是说:目前微软和亚马逊的竞争,是两个云计算出身的CEO的竞争)。

而纳德拉对微软的最大贡献,就是:引导微软向云计算转变。

以及非常重要的,他“出色”地终结了前任史蒂夫.鲍尔默对微软的错误期望值,那就是——希望微软像在PC时代一样,继续拥有一切,构建起一个围绕Windows操作系统的高度“纵向型”的公司。

简单讲:是纳德拉,承认了微软的本质,其实是一家横向公司;承认了Windows,只是移动时代里众多客户端里的一个,并且让Windows的服务铺上了iPhone、Android、Linux和Mac;是纳德拉,在公司内部承认了Windows 的终结,让微软员工可以自由地构建客户真正想要的产品,而不是微软自己需要的产品。

这其实,也是“CEO”这个角色才可能拥有的权力。

因为CEO,无法去完成所有的工作,无法影响超出了他/她控制范围的行业趋势,但是CEO,可以选择是否接受现实,从而影响他所领导的所有人的世界观。

而正是这种解脱,让微软得以全面地“利用”时代的趋势。

在美国,在2014年,这个时代的趋势是:软件即服务(SaaS)的兴起。

并且实际上,在这个趋势里,微软在企业级服务市场的所有产品线,非常有能力应对,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有能力“利用”这一趋势。但前提是:它必须先杀掉过去的自己。

因为SaaS的兴起,其实也就意味着:微软最大的收益,是来自于增加云计算的可寻址市场(Total addressable market),也就要求:微软必须放弃掉仅仅服务于自己设备的想法,而要致力于服务所有的设备。

这就是为什么,当纳德拉在接手微软新CEO之后,他出席的第一个公开活动,就是:Office发布iPad版本。

现在,微软是美国市场上唯一一家,既拥有最大的云(微软是美国市场上也是全球市场上的第二大云供应商),同时,又有着最丰富的生产力应用程序库的公司。

而今年7月的一个最新消息是:微软在它一年一度的Inspire盛事中,宣布了一个让他的云同行们更加不安的消息,如下:

微软宣布:在任何微软店面列出软件的公司,每次他们的客户购买软件时,都只需要支付3%的列出费就可以了。而在以前,这一列出费是20%(微软曾经称:20%是“行业的标准费用”)。

这将带来几个结果:

第一,通过降低对平台上大量第三方企业的陈列费,来吸引这些企业直接到微软的云上来购买微软的云服务。

因为在以前,由于亚马逊的AWS更加成熟,一般来说,美国这些中小企业如果要上云,都会选择直接去AWS。

第二,这也将使Azure更具备吸引力。因为如果第三方软件供应商最终发现:Azure是一个更适合发展业务的地方,那么,他们就可能把自己的客户带过来,从而给Azure带来新的云计算和存储收入。

而这也正是Azure云上大量应用程序对于微软的意义:

一方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利润来源;另一方面,他们也让微软在大公司的IT部门有深厚的人脉,这反过来,也使微软更容易销售Azure的云服务。


而这可能,也就是阿里背后“云钉一体”战略的实质。

即:上承客户的各种业务应用,下连阿里云的基础设施。

2020年的9月,阿里公布了这一最新的战略部署,把钉钉升级为大钉钉事业部,与阿里云全面融合,并整合集团的所有相关力量,以确保“云钉一体”战略的全面落地。

与此同时,当年12月,阿里的低代码平台——“宜搭”正式上线钉钉平台,为钉钉用户提供低代码和零代码的开发服务,以进一步将钉钉的技术门槛降低,活化钉钉内部的生态。

一年过去,根据10月13日钉钉在“钉钉未来组织大会”上公布的最新数据:

目前,钉钉的用户数已经突破了5亿,距离今年1月的4亿用户数,又增长了1个亿。并且在整个钉钉内部长出的“钉钉应用”,已经超过了150万,距今年年初公布的数字,增长了3倍。而其中的低代码应用,则增长了86万个。

此外,目前钉钉开放平台中入驻的开发者数量,已经由去年年底的“超过20万”,增长到了今年8月底的“超过90万”。

开放平台背后,是钉钉的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非常类似于Salesforce的应用商店AppExchange。后者,由Salesforce在2005年推出,它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为生态伙伴提供了一个开发自己应用程序并将其向所有Salesforce客户开放的地方,Salesforce将此视为是:增强公司愿景并扩展功能和服务的最佳机会。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市场上完整布局出的“云+端+低代码”这样的配置,只有阿里,非常像是美国市场上微软的“Azure(微软的云)+Microsoft 365(套件里已经含有Teams)+PowerApps(微软的低代码平台)”。

钉钉希望:借这样一个结构,假以时日,也将产生出类似于Salesforce的一个超级大的SaaS生态,并最终,与阿里的云基础设施相互滋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