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噬血者瓜分元宇宙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jinse.com/blockchain/116869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噬血者瓜分元宇宙

品玩 1 小时前 1.4万

“Me——ta——verse。”嘴唇与牙齿摩擦几下,似咬非咬间轻快吐出四个音节:Me——ta——verse。

读的时候最好下巴还要抬高,会更有味道。

这是林杨在和我们聊起元宇宙时的形态。就好像“元宇宙”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中文名字还不够洋气,他更喜欢用这个名词的英文版,尽管我们是在杭州的一场小型聚会上遇到的。

这是一场鱼龙混杂的聚会,人们都在期待林杨的解答,究竟什么是元宇宙。

“元宇宙”的概念诞生于1992年出版的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它描述了脱胎于现实世界的一代互联网人对两个“平行世界”的感知:人类作为化身,在一个用现实世界模拟的三维虚拟世界里,彼此之间进行交互。这个三维虚拟世界是互联网在虚拟现实世界的延伸,被称作元宇宙。

维基百科对“元宇宙”的定义是:通过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呈现收敛性和物理持久性特征的,基于未来互联网的,具有链接感知和共享特征的3D虚拟空间。这一定义,向人类展现出构建与传统物理世界平行的全息数字世界的可能性。

然而,这个指向人类终极存在方式的、将自然科学、信息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交织在一起的新概念,突然在它诞生的近30年后走红,变成一些居心叵测者的套利工具。

2021年9月初,中青宝、汤姆猫、完美世界和长信科技等似乎早该被人忘记的股票,迎来暴涨。只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元宇宙”概念股。

“在我得到的消息是,各个大厂都在疯狂入场。”林杨在聚会上说。“看看当年的比特币,今天能对元宇宙感兴趣,你们就相当是当年在2016年买比特币的人,反正我已经冲了。”

他是个虚拟货币圈的老人,在由A股市场引爆的这波“元宇宙热”之前很久,他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布道”元宇宙多时。他经历过各种虚拟货币的跌宕起伏,靠着从中赚到的钱也认识了各行各业的想要分一杯羹的人们。他人脉广泛,当这些人想要了解元宇宙的奥秘时,他们中有人撮合了这场交流。

“其实,跟他们没什么可聊的。”林杨说——当天很多人来自传统行业,他们希望找到自己切入的角度。但林杨认为,他们连“古典互联网”人士都算不上,注定没法彻底理解元宇宙。

但他很享受这些聚会:又一场蔓延开来的Fomo(恐惧错过的心态——品玩注),一个披着技术外衣的充满高尚理想的新名词和钱的味道。

“一切又回来了。”

币圈的新稻草

这样的聚会在过去几个月发生在中国大城市的各个角落。其中最积极的正是曾经围绕在比特币周围的群体。而在他们的讨论中,与元宇宙形影不离的是NFT(全称是 Non-Fungible Token ,即不可替换代币)。

在元宇宙这个话题彻底变得滚烫的过程里,两股势力起了关键的点火作用。其中之一就来自一直苦苦寻找新刺激点的“币圈”。

2021年以来一系列针对比特币挖矿、交易和账号等的监管,让国内的币圈人士并不好过。比特币的价格也不停动荡,到6月下旬已经维持在33000美元左右,相比4月突破60000美元的高位几乎腰斩。

在这种颓势下,NFT成了币圈自娱自乐的新宠儿。

NFT在2017年就已经出现,但彼时不管是CryptoPunks的像素头像项目还是游戏Cryptokitties(加密猫)都只是在以太坊内引起讨论,并没有在币圈外引起太多讨论。

直到2021年3月6日,推特CEO杰克·多西公开拍卖了其第一条推文,这条推文被NFT加密后最终的成交价格达到250万美元。3月11日,数码艺术家Beeple的一副JPG数字作品,以6934万美元的竞拍价格最终成交。

NFT通过这种夸张单价的出场方式在今年开始被更多人熟知。之后更多艺术家涌入,将数字艺术品上传到以太坊,再转化成NFT,瞬间可以拥有非常高的价值。也正因为此,NFT 被越来越多用于数字艺术品——甚至任何数字形态的内容——的交易和拍卖。

但至此,NFT依旧是个币圈内部的击鼓传花游戏。直到元宇宙的概念开始升温,NFT嵌在元宇宙这个更容易被大众理解的概念后成功出圈——元宇宙里少不了数字资产的交易,这不就是NFT和虚拟货币在干的事情么?于是币圈逐渐掌握了元宇宙的“定义权”,而NFT畸形高价的“洗钱”方式,也有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新解释。

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币圈玩家自然蠢蠢欲动。

诸多本就毫无亮点的项目开始蹭上元宇宙概念,并且真的可以让相应的代币币价上涨。

备受争议的币圈弄潮者孙宇晨也开始发表“NFT是连接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的言论,然后在9月初,他宣布自己已经花费1050万美元购买了人生中第一个NFT头像。但很快有网友曝出交易记录,显示这个NFT头像的购买人和上架人,甚至铸造人,都是同一个账号,疑似孙宇晨自产自销,自己又炒作了一波。有币圈人士评论:“他又不傻,肯定是自产自销,而且又找到一种新的洗钱方法。”

5670898_image3.png

网络上流传的孙宇晨自产自销NFT的记录

来自币圈的炒作者制造了足够的买盘,从而支撑着各类让人费解的NFT产品的价格。

但在一些参与者看来,目前NFT与元宇宙的捆绑还是有很强的生硬感。2020年从区块链行业转到元宇宙的荣子对品玩表示:从技术技术角度来说,目前NFT的底层技术还比较初级,只能支持商品类目(SKU)规模不大的交易,因此高单价的艺术收藏品是一个最合适的形式。

大部分蜂拥而至的币圈元宇宙爱好者,对技术层面的细节并不感兴趣。元宇宙只是有一个可以影响币价波动的新概念,波动就能带来割韭菜的机会。

一名长期投资虚拟货币的人士称:他这几个月看到越来越多的元宇宙概念的新“空气币”,玩法没有变化,还是币圈老的那一套。而且,他认为今天这个披上元宇宙概念的币圈比起曾经打着区块链招牌的时期,显得更加“露骨”——这一次连“去中心化”、“分布式”和“哈希函数”之类的令人头大的术语都直接省去了。既然去中心化的骗局早就破产了,那么干脆另起炉灶吧。

“他们单纯把彼此不相干的事物都一锅烩在一起,就想让这些事瞬间有了意义,而且是伟大的意义。”他说。“现在已经形成了闭环了——既然元宇宙是未来,那么NFT自然值钱;既然NFT这么高的成交价,那么元宇宙这个概念肯定是未来。”他说。

“真是绝了。币圈喜欢讲共识,元宇宙就是他们最喜欢的那种共识,人们心照不宣。”

互联网巨头的封神场

元宇宙概念走红的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助推者来自互联网巨头。其中,Facebook是最积极的那一个。它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希望所有人提到元宇宙,就想到Facebook。

“在接下来的五年左右,在我们公司的下个篇章中,我们将有效地从人们认为我们主要是一家社交媒体公司过渡到一家元宇宙公司。”扎克伯格在7月的一次访谈中表示。

事实上元宇宙的概念一开始与这些大厂并无关系。2021年3月,游戏公司Roblox上市,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但这个概念显然让在社交媒体业务上压力巨大的扎克伯格看到了机遇。他开始主动提及元宇宙与自己公司的关系,哪怕有时候显得牵强。

他把2014年就完成收购,但之后的发展并不顺利的Oculus视为其元宇宙业务的根基,以及它之所以可以成为元宇宙世界领导者的合法性来源。

这种夸张的转变也引来不少质疑,但事实上,Facebook一向拥有这样的传统。当初在虚拟货币火热之时,2019年Facebook就曾突然宣布发行自己的虚拟货币Libra,并表示将与信用卡运营商Visa等诸多伙伴合作,然而最终到来的是监管问询和不停流失的合作商,最终这个项目到今天已快无人问津。

而今天Facebook对元宇宙的热情,很大程度也来自现实世界的考量。Facebook在社交媒体业务上的竞争力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扎克伯格急需寻找下一个由Facebook担当定义者的行业,从而继续做那个最酷的公司。元宇宙就是答案。

5670899_image3.png

图片来源:Facebook

然而,对Facebook在元宇宙世界里“领导地位”的冲击,似乎比它在社交媒体的战场上遭遇的来得更快。最让Facebook头疼的字节跳动,也跟着元宇宙的概念追了上来。

字节跳动在2021年8月以96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收购了VR硬件公司Pico,该公司今年3月刚完成2.42亿元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约为25亿元,据称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比超过50%。

此外,字节跳动投资的代码乾坤于近日正式上线了元宇宙游戏《重启世界》,据媒体报道称,其内部也在开发一款名为“Pixsoul”的元宇宙社交产品,而其旗下的朝夕光年同样在尝试打造以3D内容为载体的虚拟世界,比如虚拟偶像组合Asoul。

这些投资,每一个都踩在扎克伯格辛辛苦苦给市场铺垫好的刺激点上,给Facebook来了一波价值对冲,削弱了Facebook未来的想象力——你很难想象这不是有意为之。

不仅是字节跳动,诸多互联网巨头都显示出对元宇宙的热情。

事实上,在那些最早被拿来与元宇宙概念挂钩的公司背后,许多都有腾讯的身影。

无论是近期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287亿美元的Epic,还是上市首日突破400亿美元市值的Roblox,腾讯都有进行投资——它占据前者40%的股份,且参投了后者1.5亿美元的G轮融资,并独家代理Roblox中国区的发行。除此之外,腾讯还持有阅后即焚社交平台Snapchat 12%的股份,Snapchat近年来对虚拟形象中的数字分身和表情定制的探索,以及对AR硬件系统的研发,也被定义为元宇宙潜力股。

早在2020年12月,腾讯马化腾在企业年度特刊《三观》中提出了“全真互联网”的概念,很多人认为这是腾讯版的元宇宙。不过,腾讯方面在之后的日子里一直在弱化自己与元宇宙的关系。

在全球都加强了对互联网公司的监管,以及人们对平台经济的反思空前热烈的背景下,中外互联网巨头前所未有的追逐着元宇宙概念,无处不透露出面对一个彻底重塑中的估值体系时的焦急。

当然除了焦虑之外,它们也想成为新的神,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成为新的神。

资本想在另一个世界里无序扩张

焦虑感在跟着互联网公司顺风顺水度过了过去十年的各路资本身上,更是被加倍放大。

资本无序扩张的时代结束了,但许多投资人显然并没有准备好,他们希望元宇宙这个充满“未来感”的名词,可以让音乐继续播放。

“‘元宇宙’比’区块链’还要空泛,以至于更像是一个哲学概念。因此,很多行业的人都能够在’元宇宙’这个概念中找到对应的位置。”蓝图创投投资总监明皓表示。他认为,这个概念满足了包括游戏、社交社区,数字交互等诸多行业扩展其业务及背后估值想象力的渴求。

有资深投资人就表示,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在大环境的转变中,面临着更大的投出压力。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基金,LP(有限合伙人,即出资人)的定位并不规范,听到一些概念热潮的时候,他们往往容易给基金施加一些不必要的压力。

“最近元宇宙概念这么火,为什么我们的基金还没有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管理者往往会抱有“宁愿错入,不能错过”的心态。

这种焦虑在那些享受了互联网红利的中年投资人身上体现的更为深刻。元宇宙概念里没有新东西,但中年投资人却有很多人对此依然陌生。而这些人的传统的调研方式也在帮着倒忙:“拜访100家企业,就会有101家企业说元宇宙是个好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中年焦虑”无疑会更加深重。一级市场对元宇宙的拥抱,背后却是满满的无力感。

5670900_image3.png

Roblox的上市刺激了资本市场对元宇宙的追捧

相比于一级市场的火热,二级市场狂热的“爆炒”则显得更为刺眼。

从9月份开始,被冠以“元宇宙”龙头的中青宝,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内从7.95元拉升到了最高20.57元,涨幅达158%;而“次龙头”汤姆猫则从3.13元拉升到了最高5.09元。

由于短时间股价异常波动,中青宝与汤姆猫分别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了投资者警示。两者均表示元宇宙实际处于非常早期的状态。而公司业务产品形态还处于探索时期,可能会与元宇宙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种“警示”是不是刻意炒作之后的形式化动作,人们无从得知。

即便如此,投资者依然不愿意为这些警示性话语埋单。在国内某头部散户投资论坛中的“中青宝”中,热度排行最高的帖子里,写满了各式匪夷所思的幻想。

有资深投资者就表示,A股每年都会进行多轮概念性的轮动。“元宇宙”这样的概念,拥有一定认知门槛的同时,还兼具情绪上的“煽动性”。一旦叠加Facebook和字节跳动这样的巨头布局消息影响,很容易受到市场的过度关注。

而在次轮行情中,无论是中青宝还是汤姆猫,都满足了“市值低”、“流通盘小”等特点。这些特征都非常符合“游资”青睐的特征,自然容易产生“妖股”。

互联网的估值体系处在一个推倒重建的时期,享受了红利但又不太愿意承认自己只是沾了时代的光的投资人们,想在元宇宙这里找到一个借尸还魂的机会。资本的逐利性,让它们试图在元宇宙的虚拟现实世界里,实现它们在现实世界里已经无法恣意而为的无序扩张。

然而一地鸡毛之后,依然要面对现实。

在9月初的那一次集体暴涨后,元宇宙的概念股没有再复制涨势,笃信它的投资者日子并不好过。

不是蠢就是坏

在资本市场疯狂追逐元宇宙的过程中,游戏公司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公司成了被推到前台承载这些热情的排头兵。

如果说在被赋予扛起元宇宙概念的重任之前,这两个行业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它们都处境尴尬。

2021年8月30日,“史上最严”游戏防沉迷规定政策出台,之后不久,腾讯与网易就未成年人保护和避免不正当竞争等话题被监管机构约谈。国内游戏行业整体股价下行,进入至暗时刻。而AR/VR行业在2014-2016年随着Google CardBoard、HTC vive出现后引发一波大热,之后依循技术成熟度曲线走过短暂的期望膨胀期后,彻底转入长时间冷遇,且再没有出现跨越式的技术革新。

对于不少游戏从业者来说,这种突然的狂热多少有点被裹挟的感觉。

“我觉得我们是韭菜,这是一定的。但是割韭菜的是谁,这次不清楚”,在上一波云游戏热潮之前就进入游戏行业的蓝可向品玩表示。“这个‘我们’不只是游戏公司的人,甚至是整个泛娱乐行业。”

当然,也有想明白了直接抓住机会割韭菜的。A股游戏公司中青宝在9月6日对外宣布未来将打造一款元宇宙游戏《酿酒大师》,主要亮点在于“线上酿酒,线下品酒”。消息一出股价即开始飞涨,一周内股价翻倍,并且带动了元宇宙概念板整体的上涨,顺网科技、盛天网络、三七互娱等游戏公司都在九月经历了5%以上的涨幅。

5670901_image3.png

事实上,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利用了元宇宙炒了一把股价的公司,与之前推动“云游戏”概念的游戏公司几乎是同一批——2018年云游戏的概念到现在仍然因为延迟等技术原因无法落地,而元宇宙的问题更明显,只不过,它能让外人看起来逻辑链条非常长,短时间内很难证伪。

王习是这波元宇宙热中最新的参与者之一,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开发一个元宇宙社交产品,目前在寻找投资人。他最近频繁的参加一些元宇宙相关的活动,希望与一些在看元宇宙项目的投资人建立联系。他发现,现在上线的模仿《我的世界》的游戏产品特别多,其中不乏从知名互联网大厂走出的开发团队。从游戏切入元宇宙的产品往往选择从这类建筑沙盒游戏入手,但由于牵扯到同步实时加载、动帧以及复杂的全视角运镜,这样的游戏开发成本很高,很烧服务器。

“的确有一些游戏团队拿到了融资,但好像大家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来没有人想过为什么玩家会来玩这个,难道就为了来盖房子?”

这也是热捧元宇宙的人们忽视的一个巨大矛盾,如果它们追求的也是一个和现实世界相似的世界,尤其是现实世界那些糟糕的地方,人们为什么要来?如果未来元宇宙又重新变成一场赢者通吃的互联网战争,这和今天这个现实世界又有何不同呢?

除此之外,元宇宙概念让许多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反感的另一个地方,在于它可能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的充满泡沫的概念里,最没有实质技术进步支撑的一个。尤其当VR/AR成了每个鼓吹者口中那个改变世界的关键一环时,问题就更明显了。

“VR的技术和硬件设备近几年一直在高速发展,但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元宇宙。”在某VR公司任首席市场官的Alex向品玩表示。

相比2016年左右,现在的VR一体机设备已经从三自由度发展到了六自由度,三自由度意味着用户可以在X、Y、Z三轴的立体纬度上移动视角,但用户本身的位置不能发生移动。六自由度所增加的三个维度就是玩家在三条轴上平邑的可能性。在六自由度的环境下,用户可以达到在虚拟空间里自由走动,并与环境发生互动的效果。

但诸如刷新率(Fresh rate)这样的根本问题仍然存在。人眼对刷新率的敏感度在200赫兹以下仍然明显,而目前市场上VR一体机设备的刷新率虽然远比几年前要高,但普遍仍然在90-120HZ的区间,这意味着在碰到一些高速移动画面或者需要快速转向的情形时,仍然会出现严重的延迟或者画面重叠现象。

5670902_image3.png

电影《头号玩家》也成了推广元宇宙的工具

“现在离我们想要的元宇宙的沉浸感,在技术实现上还有诸多难度,刷新率达不到要求是我认为最核心的原因,并且底层可能是光学、芯片,这种更基础性的发展限制”,Alex表示。

而AR/VR与元宇宙的连接,目前仍然更像是行业里的公司对外的PR(公共关系)甚至IR(投资者关系)行为,Alex告诉品玩。

“元宇宙这个概念火了以后,目前这个行业里的确是有一些浮躁的感觉,但整个行业已经经历过顶点和冰点。现在留下来的都是从2016年左右坚持下来的公司,也都比较理性了。”

“关起门来,大家并不会觉得这个行业会因为元宇宙而又火起来了,甚至我们会觉得现在天天在外面炒元宇宙概念的AR/VR公司,其实还没看清楚这个行业,不是蠢就是坏。”

一个一度令人兴奋的新概念,就这样被快速玩成了集合了所有“旧”时代糟糕问题的新泡沫:互联网公司自说自话的议程设置,资本的共谋,币圈利用人们对互联网仅存的理想主义憧憬而展开的骗局——可能从来没有哪个被形容为面向未来的概念,周围聚集了如此多的失意者。

他们试图借此回避现实世界里的问题,为过去战无不胜的资本意志招魂,但短暂的狂欢过后,元宇宙并没有更近,反而现实变得更加真实。

林杨在此之前的经验告诉他,只有反复说反复说,人们才会明白一个新的概念。不过最近他也沉默了。

9月24日,央行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份落款时间为9月15日的重磅通知,定性所有加密货币相关交易都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其中还首次明确通知,境外加密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中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后续将严厉打击并调查相关境外加密货币交易所的境内工作人员。

公告发布后币价大跌,多个已经逃离至海外的交易所开始迅速清理平台上的中国用户。

“一个行业一夜没了。”这是林杨最近唯一的一条社交平台状态。

而那些曾一度蜂拥而来听取元宇宙布道的传统行业从业者们,最近也转移了注意力,9月23日开始,东北三省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人们开始担心更大范围的工业供电是否受到影响。这些人最近也忙着打听断电和自己生意之间的关系。

而断电的讨论之下,不少投资人则仍然“坚持”着,继续努力寻找断电里可能的“资产配置机会”,并且尝试把它们继续和元宇宙挂钩——前不久一篇文章在投资圈引发不少传播,文章里作者认为,玩手机的娱乐方式最减碳,所以“碳中和的终点是元宇宙”。这明显是在调侃的思路,却在许多智商余额不足的投资者转发时得到认可。一名投资人就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觉得自己的同行是不是疯了:

“电都搞不清楚为什么会短缺,还谈什么元宇宙。”

(文中周克为化名)

作者|油醋、郭海惟、沈丹阳

编辑|玄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