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帮 ERP 张洁:SaaS 的终极模式是咨询+软件公司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niutoushe.com/7287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马帮 ERP 张洁:SaaS 的终极模式是咨询+软件公司

999.jpeg

文 | 陈周 牛透社

灵感来自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马帮。

那是张洁一次去云南旅行,听到导游说起马帮,感念其“一起出去,把东西送到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与自己要做的事情的理念相符,就是团结起来,把中国的商品运到海外,于是他给创办的 ERP 公司取名叫“马帮”,他也被业内人士称为“帮主”。

张洁,上世纪 80 年初期生于上海。21 世纪初,正在读大学的张洁从易趣开始尝试国内电子商务,后通过 eBay 做跨境卖家,在做跨境卖家期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愿意将自己的商业触角伸得更深更远的意愿,让张洁再成为“为卖家服务的人”。

2001 年进入电子商务领域,2004 年做跨境电商,2012 年将自己的软件商业化,后彻底转型 SaaS 模式,2015 年,接到创业黑马基金的天使轮投资,后接到不同轮次、不同金额的投资,最近一次是 2021 年 8 月来自软银亚洲领投的 B 轮 3 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回望这一路,深深浅浅,“很多时候也真想放弃”,但还是愿意相信“只要不下牌桌,东风会来的”。

2003 年,淘宝在杭州成立,2004 年做推广,创始人马云去上海与当时做得好的卖家交流,在易趣上做得风生水起的张洁作为卖家代表之一与马云见了面、合了影。2014 年,淘宝上市,张洁与马云合影的那张照片,在网上被传为“马云和他的儿子”,这是笑谈,而当年与他一起见马云的 30 多个卖家,现在依然坚持在“电商”领域的,“只有三四家了”,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2011 年,张洁是“ 21 世纪前 10 年互联网变化代表之一”,现在身处投资界最“火”的赛道,他善谈,多次出现在公开演讲场合,讲一些他自己对行业的一些看法和发现。

2021 年 9 月中旬,牛透社与张洁进行了一场对话。对话中,张洁说了他做电商的经历,从电商转为 SaaS 模式的思考等等。牛透社希望通过对话体,更大可能展现张洁更初始的表达,同时也试图打捞更多的细节,还原曾经的场景,告诉后来者,一个中国跨境 SaaS 企业背后的成长逻辑。

时代背景下,更多个体的挣扎沉浮就是一代人的故事,在张洁的经历和思考里,你可以看到更多人的身影。

以下为对话内容:

2001 年,第一单线上生意,我赚了 35 块钱

牛透社:公开资料显示,2001 年,您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那时您不到 20 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始做电子商务?现在回看,20 年前的电子商务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张洁:我最早是从易趣开始做电子商务,当时纯粹就是想赚点钱,因为刚进大学。同学们有去打工的,比如去麦当劳、肯德基,一小时能赚 10 几块钱,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当时也做了点小生意,就是摆地摊,但不太好做。

2001 年 11 月的一天,有一次看到公交车上有“易趣”的广告,我回家就尝试了一下,注册了一个账号,试着把我摆地摊的那些东西放在网上,没想到还真成交了。

第一次交易是在(上海)人民广场大屏幕下面,这个地方之前主要是用于人们约会、或者其它见面的标志性建筑,因为当时手机还没有那么普及,很多人都是先打电话说在哪里见面,一般都会选那种特别好找的地方。

一样地,我也跟人家约了在那下面交易,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这笔交易赚了大概 35 块钱,虽然吃了一顿饭就没了,但那时觉得这电子商务大有可为,就进了更多的货,更新了更多的产品。

现在想想,我对商业感兴趣,可能跟我母亲的影响有关。我母亲经商,她在上海开店,我跟我妈去过(上海)城隍庙、(浙江)义乌进过货,知道是怎么回事,比起同龄人有一点点“货源”的概念。

生意走上正轨以后,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去进货,因为没有那么多钱一下子买那么多货,就卖一点货进一点货。

那时候接到订单以后不一定就能接到钱,电商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更多是一种体验,下订单的时候,大家基本上是不付款的。那时我要做的是去催付款。我当时已经有一种系统的概念了。

我手动做了一个 CRM 系统,就是把所有订单信息,打印在一张名片大小的卡片上,捆成一捆,每个上面都做标注,比如说这个人已付款(待查账),还有已到账(待发货),地址、姓名、转账银行,有几个状态。等“待查账”的卡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我就去银行的 ATM 机一个个查账,那时候还没有网上银行。

让他们汇款的时候,就是一张张卡片去打电话,打过去就问你转账了吗?转了多少?一般是让他们多转个零头,比如应该转 100 块钱,我让他们转 100.03 元,因为 ATM 机看不到对方的名字,只能看到金额,我通过金额知道这个是谁,那个是谁。

我当时每天都是坐公交车去上学。为了能在上学路上解决掉催付款的事,就在公交车上拿着卡片一个个打电话催付款,收到汇款后就可以发货了。我去城隍庙进完货,就去附近的邮局打包发货。有一些货可能需要当面交易的,那就在城隍庙地铁沿线下来,一是人民广场大屏幕,二是淮海路太平洋百货,三是徐家汇港汇地下一层肯德基门口。

有时候单子大一点,还会送货上门,那时候没有快递、闪送,对物流没有概念。

那时候,0.99 美金全世界包邮

牛透社:时间到了 2004 年, 这一年您开始涉足跨境电子商务,这种战场的转移,是基于怎样的思考?又有什么样的背景?

张洁:2004 年,我开始转型做跨境电商,主要原因是:易趣有点走下坡路了,eBay 和易趣结盟,更名为 eBay 易趣。淘宝是 2003 年研发出来,2004 年做推广,那年大概 4、5 月份的时候,马云到上海来,找了几个(上海)大卖家,当时还合了影。2014 年,阿里上市,我和他的那张照片在网上被传,说那是马云的儿子,直到现在,网上“马云儿子”的照片还是我那张。

做了跨境电商以后,发现这个生意比国内更好做。后来慢慢就放弃了国内电商,2005 年的时候,我几乎只做跨境电商。

牛透社:做跨境电商,有什么样的细节故事?它与国内电商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

张洁:跨境电商的核心问题是运费比较贵,那时候中国邮政是以 100 克为一个计价单位,每 100 克,挂号的话是 28 块钱,不挂号是 18 块钱。也可以买邮票贴在上面,不同邮票不同价格,我当时用 excel 表格做了一个算法系,就是一个包裹多少钱的时候,你到底贴什么邮票性价比是最高的,比如有 10 块钱的邮票,有 5 块钱的邮票,还有 8 毛钱的邮票,面值越低,可能折扣就越低,而且不同的邮票,折扣率也不一样。比如 8 块钱邮票可能能打两折,8 毛钱的邮票可能压根就不打折。自己摸索怎么可以提升效率。

还有一个问题是,钱是回不来的,所以我就开始做双边贸易。也就是说东西卖出去,美金是回不到国内的,没有任何途径。所以就在 eBay 上买东西,比如类似莱卡相机这种流通性比较强、金额比较大的东西。当时每天晚上都要守在电脑前到半夜,等 eBay 的拍卖,把那些东西买回来,买回来后再把它给卖了。

只能做这种双边贸易,最终才会变成钱。

大概到了 2006 年的时候,有解决方案了,有支票了,但是支票的资金周转率特别差。我的资金周转敏感度就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一张支票申请到你手上,差不多要两个月的时间,你再到银行去托收(委托银行去找国外的银行机构把支票变现),再到美金最终到你手上,差不多要 4 个月的时间,也就是现金压在那里的周转周期要 4 个月以上。

我就想,既然资金周转被压得那么厉害,那么,库存的周转率我就得提高。所以我现在不停地、反复地强化这一点,包括我在很多公开场合演讲,一定会讲的就是“要注意周转率”,体现在马帮软件上,就是对资金周转率、库存周转率的重视。

支票以后,出现了电汇,行业里的速度就快了起来。

整个行业的转折点是在 2008 年,那时候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款项可以电汇到国内(银行)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但还有一个限制,每个人的结汇是有限的,所以那时候就会借很多亲戚的银行卡去结汇。另一个是香港邮政到内地了,给中国邮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香港邮政的计费模式与大陆的不一样,以克为计价单位,1 千克好像是 103 块钱,中国邮政按公斤来算,比它要便宜。

以克为计价单位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卖 100 克以下的东西了,100 克以下单个包裹的成本远远低于中国邮政的成本,中国邮政 28 块钱相当于是 3 美金,如果以克为计价单位,如果我卖的东西包括包裹只有 10 克,如果不用挂号,那就只有 1.3 元,也就是这个价格,成本降到巨低。

这时候你会发现能卖很多很多东西。很多东西都是“ 0.99 美金全世界包邮”。

因为这个背景,跨境电商这个行业就起来了,包括深圳、义乌也迅速起来了。比如说卖闪存卡,本来就很轻,你就可以卖得非常便宜,那时候还有一种串珠很好卖,都是 0.99 美金全世界包邮。客单价看起来巨低,但是毛利率反而是更好了。

相比短暂的国内电商之旅,跨境电商对我来说,就是不用那么高频地去城隍庙进货了,我更多是在后面做工作,每天发货量挺大的。记得 2005 年有一次,我踩着三轮车去城隍庙附近的邮局发货,被一个同学看到了,当时车里有很多包裹,感觉我是一个送货的,觉得我可能过得很苦。

整个行业在 2008 年、2009 年开始爆发了,我那时候一天就有 1、2 千单发货量。觉得效率太低,我对提升效率有自己的执着。

其实我在 2007 年就有 SKU 的概念,我想更多的商品怎样可以更好地管理?我就把它编码化。我记得 eBay 推 SKU 概念的时候,他们咨询了一群卖家,只有我一个人是用的编码,其他人用的都是用中文名字、标题、图片来管理商品。

我自己写的第一个程序就是用 Excle 写的,可以可视化编程,我用它做了一个订单管理系统和一个产品开发流程。整个公司的效率就提升起来了。

2010 年,我觉得这个系统不够好,操作也比较麻烦。就请了一个程序员帮我们开发一套系统,这是马帮系统的雏形,完善了进销程序,再去管理产品开发流程,大家都没有产品开发的概念,认为产品开发就是老板的事情。

2011 年很多人找过来,就说你把这套系统卖给我吧,我跟他们沟通时候,发现他们的很多工作都是很原始的,99% 的卖家都需要教育,非常基础的那种教育,教育他们首先要把商品编码化。

“马帮”出来了

牛透社:什么原因让您彻底商业化软件的?

张洁:刚开始以为把软件卖给他们以后,我就不管了,没想到后面还有大量的维护、开发,还有很多需求提过来,干脆在 2012 年我就把马帮软件商业化了。

当时正好去云南旅行,听导游说起“马帮”。当时马帮文化挺像我们当时跨境电商的场景。大家其实在出口的时候都遇到艰难险阻,也都是历尽很多辛苦把货驮到海外去。

在当地文化里,“马帮”不是一个商业组织,不是某家公司的名字,“马帮”在古代的云南就是“做生意”的意思。比如,一个村庄,春天时把茶叶做好了,要往北京运,他们就说“我们去跑马帮吧”。因为路上时间会很长,也比较危险,都是一个村子里的人一起出去。

“马帮”首先是做生意的意思,其次是大家要团结起来,一起把货驮到目的地,然后把货卖出去,是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大的感觉。过去中国是“世界工厂”,现在是“世界商店”,一个人、两个人,各管各的,没办法把行业(市场)做得很大,只有大家一起才能把这个行业做大。

牛透社:2012 年软件商业化,2015 年接到创业黑马基金的天使轮,后接到不同轮次、不同金额的投资,最近一次是 2021 年 8 月来自软银亚洲领投的 B 轮 3 亿元人民币投资,接到投资对您和马帮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洁:做了马帮以后,眼界就开始大了起来。之前只是一个卖家的时候,眼界就放不大。我 2012 年开始做马帮的时候,开始接触大量的卖家,包括各个阶段的、不同规模的,聊得都比较深,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个商业模式是这么理解的,还有这种操作模式。

到了 2014 年的时候,我意识到接下来马帮不能再像以前那么做下去了,要颠覆一下了。2014 年底我们做了一个决定:要全面 SaaS 化,放弃 OP 和 SP 模式

现在定制化的产品公司现在再去做 SaaS,已经有点太晚了。我们 2014 年开始做 ,2015 年上线了第一个版本,到现在 5 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我 SaaS 化的战略创作期,如果我 2014 年没有做,我 2018 年开始做,我肯定做不到我现在的状态。

这也是我对商业理解的个人迭代。

马帮和我原来做的电商是两家完全独立的公司,马帮是从原来电商业务里 IT 部门分化出来的一个团队,2018 年底,我已经完全退出了我创办的电商。

生意在我看来有三种,一种是糊口型生意,一种是匠人型生意,一种是规模化生意,就是组织化,可团队做战,大型卖家一般都是这种,但是如果你要做一家伟 大的公司,那就必须要有使命感,要改变行业,让社会上的一些效率元素因为这家公司而发生改变。

我觉得马帮是有机会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的。

我们现在的使命就是让商品的流通效率更高。之前中国的产品卖到海外,是通过各种环节到达海外,现在中国生产出来直接零售到海外,这中间还有一系列的链条,比如物流等,这一系列的流程能不能效率更高?我觉得马帮可以做很多事情。

牛透社:不同机构的投资陆续进来,对自己的初心会有影响吗?

张洁: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使命这件事情确定了,那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使命来。比如引入高管,扩大团队,这些都是为了心中的目标前进的。

几年来,我们有几轮资金进来,但我们是为了钱而钱的吗?

这些都围绕着我们怎么让商品的流通效率变得更高。如果我的融资是可以帮我达成使命的,那我就必须要融资,如果我做这个产品是可以帮助实现这个使命的,那我就必须要做这个产品,如果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我能力不足了,但是有个人是可以帮我解决能力问题,那我就要请他过来。所有的这一切,都围绕是不是更接近我们的使命。

流通效率永远可以更高。

这个使命是我们这些年慢慢打磨出来的,刚开始有点模糊,我们本质上是降本增效,怎么样让商品生产出来以后快速地到达消费者手上,而不是大量的时间都消耗在过程中。

牛透社:您之前在公开场合说过“阿米巴模式”,马帮现有的管理模式是怎样的?

张洁:马帮现在已经有 800 多人了,明年(2022 年)有可能发展到 1500 人到 2000 人的团队,这样的一个团队,如果还在沿用去年或者前年的模式,什么都不变,那这个组织肯定会分崩离析的。该用什么样的组织管理模式是要考虑的。马帮跟卖家还不一样,马帮还有一个工厂,就是研发团队,怎么激励他们,这是我现在除了产品以外,放精力最多的一件事情。

我们的管理模式,都是在现有状态下不断迭代的。电商时,阿米巴模式的迭代是合伙人模式,我们现在基本上是“前店、后工厂”的模式。我心中有自己好的标准,关于我们自己还是在熟知自己的当下,去一步一步探索。

品质产生效率、效率产生规模,规模产生效益,我们需要探索的是:我提供什么样的品质,效率是不是足够高的,如果产品品质够高,我们就扩大规模,比如有用户说用我们的产品成本降低了 30%,我们就扩大规模,如果他们用我们的产品反而是让成本增加了,我们扩大规模就会出问题。

马帮的效应产生,就是前面三个方面做得非常好的前提下。模式、耦合所有方面,如果哪一方面没做好,强行往下走,其实是走不通的。

试错成功后,会有大批人冲进去

牛透社:当下马帮的重心是什么?

张洁:我觉得我是半个产品经理,我对产品比较执着,这就需要对行业的需求有所了解,对行业动态有所洞察。因为洞察最终决定了产品的走向,决定马帮能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跟着行业后面走。

除了马帮 ERP,我们现在针对卖家的供应链体系也在做优化,卖家怎么管理供应商,供应商怎么管理卖家,两边形成网络效应,让整个采购供应链的行业效率提升起来。这是我现在关注的点,这个关注点跳出了怎么帮助卖家去处理一些订单的问题,如果我们把采购供应链的效率整体提高的话,其它问题就变成了二级问题。

空间是非常大的。

牛透社:马帮 ERP也准备做南美市场?

张洁:南美肯定是大趋势,人口多,电商普及率没有那么高,中国电商肯定会冲进去,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冲进去,不知道。

这个行业当下的各种变化,包括亚马逊的封店潮,都是正常现象,是这个行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的必然产物,每个阶段这样的现象对中国电商都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作用。对于下一波,去做东南亚也好,去做南美,去做独立站也好,都是有非常大的帮助。

因为比如说做南美,它需要几个能力:强大的深度供应链能力,是中国发货过去还是别的方式,现在论证下来,中国发货过去效率有点低,现在效率高的是库存本来存在美国的那些卖家,然后把美国的库存直接卖到南美去。

下一步,TikTok 也有可能是崛起的方向,这也需要一些能力,一是管理更多的 SKU,二是一键代发或者分销的模式,这也是看一些卖家前些年有没有在发展这方面的事情,如果要崛起的话,现在就看有没有卖家能不能接上 TikTok 的需求。

如果 TikTok 崛起的话,它需要的是一键代发的解决方案,我们在解决方案中有一键代发的 SaaS 类——OurMall,卖家如果能接到大量的 TikTok 上的网红单子的话,那就能迅速提升商业价值。

牛透社:东南亚、南美与中国当下的电商环境之间的比较?

张洁:只要市场存在,只要论证了那是一个真市场不是一个伪市场,是真需求而不是伪需求的话,会有大量的公司冲进去。

大量的卖家冲进去试错,在试错的过程中会发现,这里确实有很大的需求,自然而然,由这个需求会迭代出大量的物流公司、仓储公司、解决方案公司,包括马帮这样的公司冲进去,为这个市场添砖加瓦,这方面我从来不担心。

因为这个行业太大了,各个链条里的人都过去,一旦试错成功,会有大量的人涌进去。

就像几年前论证了亚马逊是一个真市场,你看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的卖家服务型公司都是针对亚马逊的。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公司)冲进去,因为它是一个真市场。

牛透社:您怎么看“亚马逊封店潮”现象?

张洁:跨境电商行业,或者整个电商行业,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其实跟传统的商业是一样的,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012 年以前,基本上是 eBay 的天下,以后,有些卖家会涌向其它的平台,比如转向速卖通,后来又涌向亚马逊,把这个行业又带火了,很多人冲进来。

最近“亚马逊封店潮事件”对卖家的教育,带来的是卖家两个能力的提升:一个是海外仓的能力,一个是品牌的能力。之前很多卖家都是草根卖家,产品质量不是很高,供应链深度不是很深,但是通过亚马逊的教育,教育出了强大的品牌能力,产品品质上升得也比较高、海外供应链,或者深度供应链,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们不去看单个卖家,我们看整个行业,整个行业的能力得到提升了。对下一步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下一步的发展是中国品牌的输出和独立站,或者类似 shein 这样的品质供应商的平台或者单一平台,这种会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合理的必然现象。

亚马逊现在这个阶段,把整个行业的能力提升,又进入到下一个时代,下一个时代就有可能是东南亚、独立站、品牌输出,甚至是海外线下中国品牌的输出,甚至还有南美,现在非洲也在崛起,那类似这样的持续不断的一轮一轮的市场,平台打开、品牌打开,一部分卖家崛起,它对整个行业有大量输出。

这种情况下,马帮也在随着行业的不断变化,给卖家输出多平台的解决方案,多平台的运营能力、多平台品牌化运营能力、海外仓深度供应链的运营能力、物流的管理能力等等。

SaaS 模式就是,如果你够好,人们会一直用下去。

牛透社:身处这个行业,您认为跨境SaaS现在是火吗?

张洁:投资人的钱是最聪明的钱,所以骗投资人的钱是不容易的,他们肯定是想明白这件事情了。

SaaS 为什么值钱呢?它的用户终身价值是非常大的,只要你产品做得好,厚度是足够厚的,用户的黏度是足够高的,那用户的终身价值就会非常大,我们有些用户从 2011 年就开始用我们的产品。

从商业模式来讲,SaaS 模式是很好的商业模式,类似商业模式还有一个就是物业,因为每家每户都得要付费。我们也一样。

如果你够好,他就会一直用下去。

牛透社:必然带来行业竞争。

张洁:SaaS 类产品分好几种,比如定制类的,行业里有几家公司走这种私有云部署、项目定制路线的。

我们应该是行业里唯一一家重型 SaaS,解决的问题非常深,对接了 80 多个平台,1000 多家物流公司,只有一个独立的版本,注册就能用的。

其它的重型 ERP 就是项目级管理了,可以本地化部署,他们的缺点是以后升级维护的压力非常大,如果遇到新平台,有可能 200 个用户有 100 个版本,那 100 个用户需要重新写代码重新开发,效率就会很低。

还有一种类似针对单一平台的,类似比如国内抖音特别火,那他就只为抖音出一个方案,我们行业内也有很多这样的公司,针对亚马逊出很多解决方案。但是他对其它平台,或者相应场景没有解决方案。

这样的公司也有很多,他们没有仓储平台,没有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只是在单一平台上管理。

还有一类是针对中小卖家,偏向免费和小部分收费的解决方案。功能简单,适合早期卖家,产品的设定只是设定了功能,没有涉及到场景。

深度(重度)ERP 就是你能不能把这个产品设定(深入)到岗位化。行业内很多 SaaS 只能做到需求产品化,做不到产品场景化,场景岗位化。

牛透社:您对 SaaS 模式的理解是什么?

张洁:SaaS 模式的终极模式是咨询公司+软件公司。我是卖家出身,做 SaaS 的优势是,我有解决方案的输出,商业模式的输出,这些如果能变成咨询内容,不管是在销售端,还是在实施端,还是后面的客户成功端,不光能给用户带来软件的概念,还能给用户带来公司提升的方案,这是 SaaS 要走的一个有价值的商业模式。

国内外做得优秀的 SaaS 公司都告诉我,SaaS 公司不单是提供一套软件,还有咨询内容,就是我在给你软件上线的过程中,本身就带了大量的咨询内容,也就是帮助你怎么样走到下一步,怎么样把管理模式提升起来,怎么样把商业模式迭代。

牛透社:从现在“跨境 SaaS”受投资人青睐回看 10 年前的跨境电商,那时是怎样的?

张洁:当时大家都没有投融资的概念,都是草根出身,相互之间比的是你比我更赚钱,你交易量有多大,日单量有多少。慢慢地,这个行业开始出圈了,会有新的模式进来,包括投资的概念,也是圈外人带进来的。

有人融资了,我们就想,哇,这个行业还能融资?有人上市了,我们就想,哇,这个行业还能上市?慢慢地才改变了大家各种各样的想法。我们最早那批人当时就觉得这就是一个生意,跟摆地摊差不多。

它改变了我的人生

牛透社:您愿意用什么样的词语形容您正处的(跨境 SaaS)行业?

张洁:这个行业的人,绝大多数都很低调,不愿意抛头露面。有很多我们圈内觉得是大神级别的人物,圈外不一定知道。抛头露面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怎么开发产品,怎样优化内部流程。我们经常交流,但仅限于行业内部的事情。

这两年,倒是有一些圈外的品牌进入跨境电商领域。

如果我只是一个卖家我也不会接受采访,2005 年,我是易趣第一支讲师团里的成员,23 岁,需要全国去演讲,很多事情对我还是顺其自然的,有可能这还是我的舒适圈之一。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组织型管理者需要有 4 个能力:产品能力,获取用户的能力、组织能力、融资能力。有这些能力对公司的发展肯定有好处,所以,对于能上台、能演讲,我觉得也是非常关键的。

牛透社:怎么看待做电商行业与您人生成长之间的关系?

张洁:它改变了我的人生,一步一步的。我一开始就是一个做小生意的,到后来慢慢开始形成自己的系统认知。

整个行业的变迁过程,我都是参与在里面的。从一个卖家转到一个服务商。行业内像我这种履历的人挺多的,尤其是在深圳。

有几种场景吧,一种是类似我这样的,刚开始想赚点钱,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地从国内电商转到了跨境电商又转到了服务商。

还有一种,最早做 eBay 的,其实是香港人,他们对类似这样的商业讯息非常敏感,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一般会去深圳设办公室,一般选的地方是华强北,在当地也都会招一批人卖闪存卡,团队里有几个人,后来有几个人出来成为超级大卖家。

他的公司就像是第一批深圳卖家的孵化基地,这一批卖家招了很多人,这些人知道有跨境电商这块价值洼地,在 2007、2008 年出来,成为第二批卖家,后来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很多人就都冲了进来。

牛透社:国家有没有相关的政策加以鼓励?

张洁:国家鼓励政策是在 2013、2014 年前后。

牛透社:最近两年呢?

张洁:今年两会提出来跨境电商作为国家第二大战略。

我们软件的意义在于,不管将来国家对这方面投入有多大,有多少卖家会进来,这个市场必然很大,所以投资人不会盲目地投资这个行业。如今,这个行业成为投资行业非常好的投资标的。

疫情带来的作用是快速地增强国外市场从线下到线上的渗透率,对这件事情的本质没有什么改变 ,因为电商化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而且电商是将来必须存在的一种商业模式,就像以前小卖部是一种到处都会存在的商业模式一样,电商会变成商品流通上必然的商业模式。

难的时候

牛透社:从国内电商到跨境电商到跨境 ERP,20 年的时间里,您经历这个行业从微时走来的每一个重大节点,有没有可以分享的心得?

张洁: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是有志于商业。

首先,要发现它的商业价值(发现战略),这是要去试错和验证的;

第二,是要制定战略,有可能老板对战略有感知,也可能是无感知,不过(都得往这个方向走);

第三,是探索自己能力阶段(能力采购),也就是我为了拿下这个市场,我需要怎样的组织能力、业务能力或者产品能力、人员能力, 要么是老板自己提升,去上课,要么是找到合适的人去辅佐;

第四,是资源配置阶段,如果你的志向是做一家规模化或者一家伟大的公司,你就该思考你应该配置什么样的资源;

第五,就是当人、财、物、市场上来以后,就想用什么样的激励模式可以解决活力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人、财 、物、市场、活力五个要素。

整个公司发展就是围绕这五个点,不停地去探索。我现在有时候做一些具体决定的时候,会想我现在解决的问题是这中间的哪一个点。

这些都是自己总结、探索、与朋友聊出来的。我对抽象的东西会有自己的洞察,首先洞察出问题,当你发现出问题后,你会拿着问题跟很多人聊。聊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的这个问题在别人那里可能压根就不是问题,人家会告诉你一个模型或者解决方案。

牛透社:有觉得特别难的时候吗?

张洁:还是有的。心力不是很强的时候,每年都有那么一两个环节让你想放弃掉,但是我个人心力还蛮强的,比较容易坚持下去做一件事情。

2004 年我们一起共有 30 多个卖家去见马云,但还在做电商的大概只有三个人,这里面的一个关键点是你有没有强大的心力做大的战略定义,坚持做一件事情,甚至说在最难的时候有没有放弃掉。

做电商的时候,也有账号死光、踩坑、走错路、损失很大一笔钱的阶段。有时候也想算了,我换个行业算了。

2014 年,我转型做 SaaS 的时候,那时候我非常痛苦,我们有 600 多个卖家,有大量的定制需求,每个版本还不一样,需要铺大量的人,经常还遇到硬盘坏掉,东西被老鼠咬了,数据库坏掉等问题,按照 1% 的概念每天都会遇到两个。

我们做软件行业,有很多人 2012 年杀进来,气势汹汹的,后来每一年都有很多家杀进来,但杀进来不一定就坚持得下去,很多人都放弃了,太难了。

还有一点特别难的是,你要等,这很难熬。德州扑克有一个概念就是你不要轻易地去换牌桌。虽然现在运气是下风口,但是大牌总归会来的,因为运气也好,趋势也好,都是波动的。现在趋势下降了,那就你等,就在这张牌桌上等,保护好筹码,保护好团队,等待大牌的来临。

大牌来了,就抓住时机。但首先你必须是一个好的牌手,才能大面积地获得市场,高歌猛进,把事情做下来。但是市场趋势下降的时候,就像前几年一样,你就要有定力,能等下去,不下牌桌。

这种定力,可能是我原生的性格导致的,对认定的事情特别能坚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