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实业起家的国民大牌,倒在了资本运作和步子太大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7831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6小时前 又一实业起家的国民大牌,倒在了资本运作和步子太大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华商韬略,作者:南阳。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从风靡全国到濒临破产,科迪集团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21世纪初,三全、科迪、思念三家河南企业你追我赶,培育出了速冻食品这个全新的产业。
从那时到现在,中国速冻食品的规模增加了几十倍,三全、思念也成为行业龙头,但当年最为风光的科迪却走到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边缘。
“卖汤圆,卖汤圆,科迪的汤圆是圆又圆。”
1995年,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台的一则广告,科迪汤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比三全、思念更早进入百姓视野的全国品牌。但现在,后者蒸蒸日上,科迪却跌入了深渊。
近日,科迪集团旗下公司科迪乳业发布公告称,*ST科迪(科迪乳业)因涉嫌虚增业绩,在未经决策审批或授权的情况下向科迪集团及其关联方提供资金、担保并未及时信披等,被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处以60万元罚款。公司实控人张清海被罚90万元,并且十年禁入证券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因资不抵债,科迪集团早在2020年末就被河南商丘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重整。
科迪集团,全称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拥有科迪乳业、科迪速冻、科迪面业、科迪便利连锁、科迪大磨坊食品等多家子公司。其中科迪乳业属于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乳制品、乳饮料销售以及配套奶牛养殖等。
上文科迪乳业被罚,源于两年前的"奶农事件"。
2019年7月,科迪乳业“拖欠奶农1.4亿元奶款”事件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
2019年8月,据新京报报道,科迪乳业资金链紧张,资金恐被科迪集团挪用,集团债务问题愈发严重。文章引发了深交所下发关注函。同时,中国证监会对科迪乳业进行立案调查,前述告知书则为调查结果。
告知书显示,科迪乳业2016年到2018年连续三年虚报收入8.36亿,虚增利润2.99亿元。同时,违规向科迪集团提供资金66.74亿元,款项均全部回转;但在2019年累计转出的67.67亿元,仅转回47.92亿元。
告知书还显示,在违规提供担保方面,2017年到2019年科迪乳业向科迪集团共提供11笔担保,总计4.53亿元。其中2017年提供8笔担保共3.88亿、2018年提供一笔2000万担保、2019年提供2笔共4500万。
截至2021年6月30日,科迪集团对科迪乳业的非经营性占用资金余额仍高达17.32亿元。
科迪乳业不是科迪集团旗下的第一个“受害者”,兄弟公司科迪速冻就曾因总集团资金挪用而被拖垮。
早在2019年,科迪速冻就被媒体曝出已全面停产。当年,科迪乳业多位奶农和负责人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科迪乳业和科迪速冻此前一直盈利,之所以走到今天这步,或涉及公司资金被大股东挪用。
2018年科迪乳业对深交所的问询回复也证实了这一点。
科迪乳业表示,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期间,科迪集团及关联公司多次占用科迪速冻资金,累计金额超过9亿元。
而随着2019年科迪乳业“爆雷”,科迪速冻拖欠员工工资、差旅费及陷入停产状态等也被曝光。
目前,科迪集团及其旗下科迪乳业、科迪速冻已被河南商丘中级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企业,张清海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科迪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张清海还是中国第一代乡镇企业家的气质,管理水平没有跟上这个时代,也没有培养出合适的接班人。”
一位曾在科迪速冻工作十年的老员工这样描述张清海——一个缔造了科迪辉煌与没落的掌舵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压抑了十几年的中国百废待兴。不少人厉兵秣马,希望凭努力闯出一番事业,这其中包括张清海。
虽然早早退学,文化水平不高,但14年的生产队生活让张清海很早就明白:靠简单农业初级劳动无法致富。
1985年,时年30岁的张清海利用东拼西凑的900元钱,创办了虞城县清海罐头厂。
虽然罐头厂规模小,且建在自家院里,但张清海的志向可不小。工厂创办之初,他便将眼光放到华北、东北市场,希望有朝一日罐头厂能覆盖这两个市场,甚至走向全国。
等待的时间并不长。尽管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企业接连破产倒闭,但张清海还是坚持了下来,并在1994年将罐头厂的产值做到上亿元规模。
此时,“清海罐头厂”这个名字已经不适合一家数亿规模企业的“身份”,他想换一个更高大上、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名字。
经过多轮筛选后,他把公司名字定为“科迪”,意为“科学启迪未来”,随即更名为“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随着中国拥抱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舶来品进入中国,大众开始眼花缭乱,罐头也逐渐被抛弃,张清海审时度势,将目光转向当时国内刚刚兴起的方便面行业,并投资了年产三万吨的方便面生产线。
但真正让科迪被大众所熟悉的是科迪汤圆。如开篇所述,科迪汤圆的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一播出,“科迪汤圆,团团圆圆”,立刻成了家喻户晓的存在。进入速冻行业第一年,科迪汤圆便化身国民品牌,成功锁定了大众眼球。
随后张清海扩大生产,在1997年实现年销量近200吨,1998年销量暴增至3300吨,1999年销量破万吨。
科迪汤圆的市场也随之覆盖到了全国大中小城市,在全国10个省会城市消费者调查中一度名列榜首。
科迪的快速发展很快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注意。200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莅临科迪视察,充分肯定了其发展模式,并嘱托要加快发展。科迪一时风光无二。
多年前当被问及“怎么看待资本”时,张清海曾说:“任何一个企业家光傻乎乎地搞制造,不会有多大前途。”
一句话证明了张清海对资本运作的看重,但实业起家的科迪,最终倒在了资本运作上。
这一切始于科迪乳业。
1998年,张清海决定进军乳业市场。他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牛奶将成为家庭必需品,相对发达国家,我国乳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他称牛奶是一个不朽的产业。
习惯了实业家做派,张清海给科迪乳业确定的发展模式也离不开这一思路,即先建奶源基地、再建工厂、再建市场——基地发展多大,工厂就发展多大,市场就发展多大。
毫无疑问,这种“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做法需要强大资金支持。
“一万头奶牛的价格约为1.3亿到1.5亿元,这只是奶牛本身的投资。然后是基础建设,一个500头奶牛养殖小区的投资是200多万元,1万头需要40个小区,又将近一个亿。这就要两个多亿。”
“一个10万吨牛奶的生产线,就需要配套3万头牛群。也就是说,10万吨的生产规模,就需要四五个亿的基础投资,还不包括运输等费用。”
张清海曾在文章《做企业要有抗压能力》中这样描述过科迪乳业的发展成本。
2010年,张清海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2007年,科迪乳业扭亏,2008年翻三番,2009年增长率300%。没有了乳业的拖累,速冻食品和面粉板块也势头大增。”
一番话既透露了科迪乳业被科迪速冻和面粉补贴了近十年的事实,也透露了彼时速冻食品和面粉两个板块发展的不尽如人意。
举集团之力将科迪乳业“扶上马”,科迪乳业也不负使命,在2017年因网红“小白奶”走进消费者视野。
据张清海透露,2017年,“小白奶”的日产销量已经达到400余吨,是科迪旗下当之无愧的拳头产品。
然而好景不长,科迪乳业再次陷入巨亏。2020年2月科迪乳业发布业绩快报,显示2019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4962.45万元,同比下降138.43%。
对于失利原因,乳业专家王丁棉曾对媒体表示,“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吸引眼球不会走得很长远,小白奶仅是在做包装概念,与改变产品品质无直接的关联性,是市场营销手段而已。”
“拳头产品”都不能“打”,再加上上文告知书中科迪乳业连续四年违规向科迪集团提供数十亿元资金的事实,彼时科迪集团的失势已经昭然若揭。
辛国奇曾在《重组之道——中国长城资产十大经典案例》一书中这样阐述科迪的失败:“正是盲目多元化,才使得科迪集团走向危机的漩涡。”
张清海也曾反思,“科迪是较早进入方便面、速冻食品行业的,也是比较早进入乳业的,虽然现在总规模不小,但在各自的领域都没有做到最好,这也是需要思考的。”侧面印证了辛国奇的观点。
事实上,除了前面提到的罐头、面食、速冻行业、乳业,科迪还涉足了便利店、矿泉水、罐头、畜牧养殖以及实业等多个行业。这种多元化策略贯穿了科迪集团的整个发展生涯。
天眼查数据显示,1997年张清海成立陕西西安科迪食品有限公司,从事科迪牌方便面的生产和销售。1998年成立河南省科迪便民超市有限公司,涉足超市业务。2001年在沈阳成立沈阳科迪食品有限公司,从事定型包装食品批发、零售。
2015年到2017年,张清海连续成立多家公司:五大连池市国水冷矿泉开发有限公司、五大连池市绿色大米开发有限公司、五大连池市非转基因大豆开发有限公司,设立洛阳巨澳牧场有限公司等等,在矿泉水、大米、转基因大豆、畜牧业养殖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
不仅如此,张清海还完全跨出食品业,将投资触角伸到实业和电子商务领域。2016年7月创立科迪集团上海实业有限公司,从事机械设备、电子产品、通讯器材等服务。同年创立科迪食品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从事互联网零售等服务。
2016年,科迪集团也开始了便利店业务,先后在河南、山东等地建立800多家便利店,之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投入了5个亿。
多元化发展加上巨额资金的投入,让科迪集团的资金链越来越紧张。2019年科迪乳业陷入资金危机后,矿泉水、速冻在内的其他科迪系产品均停工停产,员工工资、供货商贷款也遭到拖欠。
科迪多领域布局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垂直领域的专业度不够,这也是科迪的致命问题:涉足领域广,但是在哪个领域都没有绝对优势。
以科迪汤圆为例。虽然和1997年才成立的思念汤圆一样,科迪汤圆的起步晚于速冻“扛把子”三全,但赶上了速冻行业萌芽阶段的红利期,再加上科迪汤圆在1995年就因央视广告家喻户晓,三家企业的发展几乎是同一时期,在受众接受度上,科迪汤圆甚至更有领先优势。
然而,现在的速冻食品市场甚至找不到科迪的影子。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在消费者经常吃的速冻食品品牌中,前三名为三全、思念和湾仔码头,分别占32.0%、28.7%和28.0%,三家占据了速冻市场的绝对比例。而科迪已经在一二线城市中不见踪影。
对比三全和思念的经营范围或许能找到答案。根据天眼查显示,三全食品旗下近60家绝对控股的企业都与食品、餐饮相关,其中8家主营速冻食品及销售。创立于1993年的三全食品,至今已经构建了遍及全国的生产销售渠道,终端网点超20万个,整体业务规模及市占率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
思念、湾仔码头也是如此,思念全资子公司千味央厨目前也在速冻面米制品B端领域打开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于近日登陆深交所主板。
长久以来,两家企业都坚持在速冻食品行业深耕,从产品角度出发,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不同产品,坚持品牌营销,注重形象塑造,从上世纪末企业规模远不如科迪发展到如今行业巨头的地位。
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对于科迪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其内部股权结构,包括产品、渠道、团队和客户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很高。就算有新的投资人进来,也至少要两年来改善。
正如朱丹蓬所述,面对多元化发展路径、渠道过分集中三四线城市、终端动销差、产品创新乏力等系列问题,科迪要想扭转乾坤似乎有点难度。但随着科迪集团破产重整进度的推进,相信科迪集团会以全新面貌出现。
只是,彼时的“科迪”还是否是此时“科迪”?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