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学术头条:世卫组织启动全球新冠疫苗接种战略,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性疫苗问世,...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t.qianzhan.com/caijing/detail/211008-5b100b0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学术头条:世卫组织启动全球新冠疫苗接种战略,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性疫苗问世,“探索一号”搭载“奋斗者”号顺利返航

 Emma Chou • 2021-10-08 21:05:29 来源:前瞻网 E1682G0

1

1

新冠疫情致欧美多国人口预期寿命缩短 美国降幅最大

英国牛津大学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欧美多国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缩短,降幅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而这些国家中又以美国人口预期寿命降幅最大。研究显示,大多数国家男性的预期寿命降幅大于女性。其中,美国男性的预期寿命降幅最大,与2019年相比缩短2.2岁;美国女性的预期寿命降幅也超过1.5岁。大多数国家人口预期寿命缩短可归因于与新冠相关的死亡,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新冠疫情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全球累计新冠死亡病例已超过477万例,其中,美国累计新冠死亡病例已接近70万例。

世卫组织启动全球新冠疫苗接种战略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启动全球新冠疫苗接种战略,希望年底前为全球各国40%的人口接种新冠疫苗,明年年中为全球70%的人口接种新冠疫苗。该战略需要至少110亿剂新冠疫苗,现在全球每月平均生产近15亿剂新冠疫苗,若能公平分配疫苗,将有足够疫苗实现这一战略。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全球已接种了超过60亿剂新冠疫苗。

1

科学家阐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神秘关联

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脂肪细胞诱发机体代谢性疾病的原因和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或会影响科学家们利用当前药物来治疗肥胖合并症的观点。研究者指出,这些研究识别出了人类脂肪细胞生物学的一个并未被重视的方面,即肥胖和高胰岛素血症中细胞周期程序的激活,这或许有望为后期开发治疗肥胖和相关并发症(比如2型糖尿病)的新型疗法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

新发现:克罗恩病实际上或是一种脂肪性肠道疾病

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利默里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机体脂肪组织和克罗恩病发病之间的直接关联;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克罗恩病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脂肪性肠道疾病。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研究人员所研究的对象相对较少,但他们初步有理由相信,克罗恩病实际上是一类脂肪性肠道疾病,这就类似于脂肪肝一样;而且本文研究为后期科学家们深入在更大规模的患者群体中证实这一论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基础。

空气污染物的暴露或会增加孕妇患妊娠糖尿病的风险

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居住在南加州空气质量较差地区的孕妇患妊娠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研究结果表明,暴露于环境中PM2.5、PM10、二氧化氮和PM2.5化学成分的混合物或与女性妊娠糖尿病风险增加直接相关,而且二氧化氮和PM2.5对妊娠糖尿病风险增加的贡献最大。

开发出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性疫苗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托莱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实验性疫苗,它显示出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即一种目前无法治愈的痛苦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大前景。这一发现在总体上代表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NAS期刊上。根据14-3-3ζ蛋白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理论,研究团队利用在细菌细胞中产生的经过纯化的14-3-3ζ蛋白开发了一种基于蛋白的疫苗。他们发现该疫苗促进了身体先天免疫系统的强烈、即时但持久的反应,从而提供了预防这种疾病的保护性作用。

云南发现迄今最大兽脚类恐龙足迹点

云南大学脊椎动物研究院团队在Peerj发表题为《下侏罗统冯家河组中一足迹组合:云南最大的兽脚类足迹点》的论文,文章报道了一产自滇中下侏罗统冯家河组的兽脚类恐龙足迹点,该足迹点为目前在云南发现的最大的兽脚类恐龙足迹点。本次研究报道的足迹经鉴定均属于兽脚类恐龙足迹,对这些足迹进行形态学研究,并探讨潜在的造迹动物及古环境,为云南兽脚类恐龙多样性、行为以及地理分布等问题提供额外的证据,对研究该地区古生态具有重要的价值。

气候变冷,为何华南地区降水增多?

长期以来,东亚降水呈现南北“跷跷板”现象,即南方降水偏多,北方降水偏少。10月7日,一项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上的研究为这种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该研究表明,这不仅跟东亚夏季风有关,也可能取决于东亚秋季风的变化。利用气候模式,研究人员模拟了过去2万-1万年间退冰期的气候变化。研究人员对比后发现,与夏季风相比,秋季风贡献的降水量虽然有限,但在过去2万年间变化幅度非常大。为了理解其变化的机制,该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东亚秋季风与北大西洋的联系。结果表明,虽然东亚与北大西洋遥隔万里,整个气候系统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智能显微镜载玻片可以检测癌症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Belinda S. Parker副教授和Brian Abbey教授及其团队发现通过在纳米尺度上修改传统显微镜载玻片的表面,生物结构和细胞会呈现出惊人的色彩对比,可以用来即时检测疾病。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10月7日的Nature期刊上。在这项新的研究中,尝试使用这项称为NanoMslide的新技术作为诊断极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手段。研究者表示,目前的技术可难以区分早期形式的乳腺癌和良性病变,特别是当复杂的组织中没有许多异常形状的细胞时。NanoMslide使这种诊断变得更加容易。

科研人员首次提出“空间位置效应”概念

近期,Trends in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何进教授研究团队的观点型论文“The spatial position effect: synthetic biology enters the era of 3D genomics”(空间位置效应:合成生物学迈向了三维基因组时代),该研究首次提出“空间位置效应”的概念,开辟了合成生物学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实现了合成生物学与三维基因组学的交叉融合,也意味着合成生物学迈向了三维基因组时代。

首次揭示人类胎儿骨髓中的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如何形成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对产前人类胎儿骨髓中的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如何发育进行了首次全面分析,发现在短短几周的时间里,许多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类型产生于发育中的骨髓,包括阻止细菌感染的关键白细胞。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9月2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这项研究是人类细胞图谱(Human Cell Atlas, HCA)计划的一部分。HCA计划旨在绘制人体的每一种细胞类型,以改变我们对健康、感染和疾病的理解。它将成为了解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在骨髓中如何发育的重要参考,以及这种发育在白血病等疾病中如何出错,这将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有重要影响。

揭示水稻如何“与敌共存”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何祖华研究团队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经过15年的持续追踪,揭示了一条植物免疫抑制新通路。该研究为设计新的抗病基因、开发高产抗病作物品种提供新思路,有助减少农药使用,促进“绿色育种”。相关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Cell(《细胞》)上。据科研人员介绍,病原菌和植物长期处于“军备竞赛”的协同进化过程中,水稻稻瘟病菌会进化出模拟ROD1结构的毒性蛋白,在植物体内盗用ROD1的免疫抑制途径,实现侵染的目的。而植物由于无法逃避病原菌的侵染,因此进化出了与病原菌共同生存的策略——通过适当减弱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机智地“与敌共存”来保证生长繁殖,让抗病性与繁殖力维持相对平衡。

1

“探索一号”搭载“奋斗者”号顺利返航

“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完成阶段性作业任务后顺利返航,抵达海南三亚锚地。这标志着“奋斗者”号已完成首次常规科考应用。今年8月11日,“探索一号”科考船从三亚出发,赴西太平洋海域进行其第21航次首个航段科考任务。其间,“奋斗者”号共下潜28次,其中7次到达万米深度开展作业,采集了多个种类的深渊水体、岩石、沉积物及生物样品。此外,本航段还有多项深海装备完成海试任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9人搭乘“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下潜超过万米海深。

三名航天员将乘神十三去太空出差6个月

昨天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计划近期择机实施发射。此次任务将是空间站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三名航天员将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展开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中国航天,加油!

1

福建将建约30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联合印发《福建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方案》,推动高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新需求,探索建设地方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福建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分批建设30个左右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力争获批建设一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模式”。

“孔子学院院长纪念奖章”颁布

日前,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2021年孔子学院日”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致敬历史、开启未来”,75位在孔院任职超过十年的中外方院长获颁“孔子学院院长纪念奖章”。 南开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四位中外方院长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韩国济州汉拿大学孔院韩方院长申宜暻、土耳其晔迪特派大学孔院中方院长张慧晶、原美国马里兰大学孔院中方院长崔建新、日本爱知大学孔院原日方院长荒川清秀。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