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被蒙牛「遗弃」的人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78-20210929-36475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被蒙牛「遗弃」的人

伊利、蒙牛在多年的竞争与无数被欠款的经销商背后,迎来了10年间的业绩翻倍。

一位与蒙牛合作近18年的全国最大经销商,因为蒙牛过千万的欠款,无法发员工工资、资产正被冻结。

“核心领导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电话、微信始终不回、面也不露”,在经历沟通无果、绝食抗议等等情况之后,这位最高年销量2.28亿的大经销商心寒至极。

行业内,众多老经销商观望着这场事件。

多年来,压货、欠费用、更换大区经理……成为食品大企业“收割”经销商的惯用手段。与此同时,伊利、蒙牛在多年的竞争与无数被欠款的经销商背后,迎来了10年间的业绩翻倍。经销商们对此提出质疑,如果年销售过亿的大户都无法捍卫自己的利益,那小经销商的命运是否会更加褴褛?

对于此事,蒙牛相关部门回复新浪科技称:“我个人觉得这件事还是上个月比较有热度,线下经销商和相关部门都会持续协商处理。”

与蒙牛“撕破脸”

“我叫董振堂,一个曾经蒙牛最大的经销商,一个曾经把自己的命运和蒙牛紧紧捆绑在一起的经销商。而现在,我的公司经营和个人生活都陷入了窘境,这一切又和蒙牛紧密相关,此时我真的想说:蒙牛,想说爱你不容易!”

董振堂在个人公众号上敲下这段文字,他曾是蒙牛北京冻品业务市场总经销商,但是目前却因蒙牛1000多万的欠款,面临资产冻结。

按照董振堂的叙述,2019年5月起,蒙牛借助董振堂公司通道接管北京市场,自行经营管理,独立核算。

图片

2019年5月蒙牛借管北京市场说明

董振堂指出,由于产品库存过大,2019年5-12月,蒙牛自营期间库费产生800多万,因累计产生物流费200余万元至今未给对方结算,造成物流公司起诉董振堂的公司。这也导致董振堂的公司账户冻结,引起了一连串连锁反应:贷款断贷、房屋被拍卖、资产被冻结,公司无法正常经营,员工的工资也无法正常发放,同时董振堂个人被限高。 

图片

董振堂有些崩溃了。按照他的说法,在多次沟通之后,蒙牛起初同意以蒙牛的副品牌“壹清”的经营权以及通州市场的蒙牛产品经营权等方式,作为补偿。但是上述方案并未最终执行。

图片

董振堂与蒙牛高层沟通不畅对方6天后回复消息

董振堂称,最初与他对接蒙牛项目的大区经理,现在已经离职,“蒙牛内部人员更替大、新旧管理层又存在矛盾,导致前任承诺的事情,后任难以落实”。

当然,董振堂的经历并不是个案。在奶制品业内,蒙牛、伊利两大企业对“经销商”压货、欠费用,几乎是行内共识。

“和厂家合作,光凭口头答应没用,不能太相信他们。其实并不是蒙牛公司的错,而是底下大区经理丶业务经理为了自己利益瞎承诺,过后又不认账不兑现,经常变换职位相互推维造成”,蒙牛经销商肖贵华称,他也成被蒙牛欠下不少费用,但是目前已经没有办法查清,原大区经理已经出国。

“我只知道蒙牛低温坑很大,很多人不想做了,找不到接盘侠。一位蒙牛低温经销商倒掉的货值可以买一辆奥迪Q6了。现在的经销商不愿意做了找不到下家接。”业内人士透露。

多位蒙牛经销商反映,为了完成销售计划,近几年蒙牛对经销商长期压货,经销商不堪重负选择撤离,所以经销商团队经常更换。

“现在的团队里面,老经销商越来越少,原有业务团队吃感情饭,有事情就让老经销帮忙,对新经销商反而政策很好。”董振堂观察道。他认为,自从公司上市之后,过分看重业绩,每年销售任务不断增加,给经销商造成很大压力。

不良竞争已成行业顽疾

“这类问题现在很多食品企业都存在”,乳业专家宋亮直言道。

事实上,这确实是食品、快消行业多年的顽疾。

据新浪科技不完全统计,仅仅公开报道的快消公司,就有包括王老吉、达利食品、伊利、六个核桃、恒大冰泉等多家知名食品饮料企业,都曾被爆出欠经销商费用、强制压货等行为。“好多经销商都是给伊利集团干了十年、二十年,相当于被榨干之后,就被无情一脚踢开。”这是公开报道中,一位伊利经销商的叙述,他的故事与董振堂非常类似。

“以我20多年的经验总结,这些大企业给你承诺的不要信,一定要文字盖章落实。费用都是在区域经理手里,他说给你多少就给多少”,经营冰淇淋等冻品20多年的老经销商吴鹤翔谈到。

董振堂认为,这些乱象背后还是传统快消行业经销商体系机制的问题。“现在每一个企业都有一个单独管理的机制,背后经销商都是被迫接受。上面企业经营理念好,但是到底下也会变。伊利和蒙牛抢份额、抢市场,都不是良性的竞争,都在压榨经销商。“

传统快消品行业,分发任务非常单一,基本就是由上而下:上面制定政策,分给经销商指标。不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销售的压力,大多给到经销商,这造成经销商库存压货几乎成为行业共识。而上市公司报表的业绩,却不一定是终端实际消化的业绩。

快消品野蛮竞争的几十年,强制配送、压货、更换区域经理等成为厂家套牢经销商的惯用手段。甚至有些企业,以坑完一家经销商走下家的策略,在行业内臭名昭著。

这个存在几十年的模式,是否来到转变的转折点?

董振堂认为,这个模式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终端数据。大量的销售压力积压在经销商,而厂家对终端消费的情况,却并不了解。这也导致,很多产品投放市场,都是靠厂家原有渠道推行,产品力本身可能并没有竞争力。

前不久,元气森林CEO唐彬森在一次公开演讲中,透露了一个新的信息。他说,有些产品卖得好可能只是因为渠道好,但是他们的原则是,只要终端产品售卖状况不好,就坚决下架。这家自带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对产品的开发十分看重终端数据。比如智能冰柜,就可以详细记录终端产品的售卖状况。

有人认为,这位被可口可乐、农夫山泉围剿的“闯入者”,似乎给这个行业带来新的规则。

而另一方面,以711、德森等为主的便利店,也正在做数字化转型。以广州7·11为例,目前的数字化系统,前段每消费一瓶饮料,后端可以同步得到数据,未来供应商与终端数据的联动会越来越多。

“蒙牛们”也有焦虑 

在老经销商大批流失和叫苦的背后,2011年到2020年,蒙牛营业收入10年间翻倍,从374亿元增长到760亿元。同时,这十年间,蒙牛仅仅在广告宣传费上就耗资高达约488亿元。

但“蒙牛们”也有焦虑。近几年,伴随着消费升级,我国常温奶的增速确实出现了疲软。而董振堂等经销商所从事的蒙牛冰淇淋冻品业务,也在不断扩张。

为加速拓展东南亚市场,蒙牛于今年3月底收购东南亚冰淇淋领先品牌艾雪。根据财报,截止今年上半年,蒙牛冰淇淋业务收入同比提升34.8%至人民币30.039亿元(2020年为22.29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诞生于2015年的艾雪与蒙牛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因为艾雪的创始团队就是牛根生、孙先红等乳业大佬。

据蒙牛2021年中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蒙牛冰淇淋事业部持续聚焦随变、蒂兰圣雪、绿色心情等品牌,在各大电商平台成立“倾心冰淇淋旗舰店”,加速布局现代及新零售等渠道。期内,冰淇淋事业部通过进一步拓展便利店渠道、 加速网点覆盖等措施,有效提升市场产品周转速度和供应链效率。

2017年,蒙牛对外公布了"双千亿"的三年奋斗目标,即2020年实现营收和市值双双达到千亿。

而近几年,为了实现“双千亿”目标、争夺奶源和拓展奶粉、冰淇淋等非液态奶业务版图,蒙牛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 

图片

而蒙牛的大刀阔斧的收购背后,版图不断扩大,但是多年的收购,除了已经出售的君乐宝,其余项目收益效果并不理想。比如雅士利国际曾连续3年亏损,2018年雅士利刚刚摆脱亏损,2019年又因为关联交易违规事项被港交所点名,目前净利润依然不高。

就近期的几个重大收购来看,2019年蒙牛以总对价不超过14.6亿澳元(约70.79亿人民币)的代价收购澳洲企业贝拉米的全部股份。该交易于当年12月完成。当时,贝拉米收购的净资产仅为2.323亿澳元,蒙牛14.6亿澳元的收购价格溢价率高达527.4%,超高的溢价差值也带来了极大的商誉。

中国消费者对于贝拉米的品牌认知来自于“澳洲代购”。但是疫情之后,代购市场受到冲击。时至今日,贝拉米的大部分产品在中国未通过配方注册,无法进行线下销售。同时,贝拉米食品质量问题频发,2018年5月24日,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发布食品检测结果报告显示,贝拉米4款产品因质量问题被下架;去年贝拉米旗下的有机糙米面食又因为砷(俗称:砒霜)含量过高而被召回。

今年4月,蒙牛以30亿元收购奶酪企业妙可蓝多,以扩展奶酪版图。虽然妙可蓝多自从2017年起,奶酪业务收入连续保持100%以上增长速度。但是2019年,妙可蓝多自爆财务造假、“负面缠身“,屡次收到上交所问询函。在五大供应商垄断半数采购、60%的净资产都已担保等种种财务谜团之下,蒙牛对妙可蓝多的收购,业界一直持观望态度。

中国的牛奶抢客大战一直风起云涌,而在品牌大战的背后,乳制品企业也纷纷在奶源布局、原料奶供应、奶品新品、公司战略等方面暗暗布局。但在转型与业绩的双重压力下,如何高效地解决供应商问题,成为了“蒙牛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网站编辑: 郭靖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