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恒瑞医药看上的专精特新!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405367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恒瑞医药看上的专精特新!

微信公众号:君临财富。全球投资大趋势。

去年5月,恒瑞与一家小公司签订了一份协议。

这份协议的大致内容是,恒瑞负责帮小公司卖货(两款仿制药:碘海醇注射液及碘帕醇注射液),小公司则负责产品注册和生产。

销售毛利双方五五开。

有社会经验的都知道,如今是买方时代,销售话语权最大,更遑论医药一哥拥有国内顶尖的销售资源和销售渠道。

不就两款仿药么,咋就让恒瑞为了五五开折腰,甘愿当小公司的经销商?

这咋看也像是城下之盟,一哥似乎签了份“丧权辱司”的不平等协议啊。

更丧更辱的是,恒瑞还要对小公司每个获批上市的产品支付500万元,另外还要支付制造成本。

这小公司究竟是何方圣神,施了啥魔法,把一哥迷的团团转?

1

碘海醇和碘帕醇注射液,是造影剂,即通过注射的方式,用于增强医学影像效果。

就是做X光CT检查时,医生能更清楚的观察你的脏器,做出更确切的诊断。

主流医学影像设备有三种,即X射线、磁共振、超声。

与之适配的造影剂则有多种。

这里面,X射线应用最为广泛(CT造影),其造影剂以碘系造影剂最为主流。

这家小公司就是国内碘系造影剂原料药的寡头——司太立。

为什么说他是寡头呢?

因为他2018年收编了碘造影剂二号龙头——海神制药。

国内就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了。

实际上,除了原研厂,司太立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像样的对手。

都说印度仿制药工业很强,但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原料药企业。

这里要注意,我们为了方便叙述,一般将注射液称为试剂,试剂是原料药的下游。

相当于面包和面粉的关系。

但此面粉不是一般的面粉,多种因素决定了它容易出现寡头格局。

首先是行业规模。

碘造影剂行业总体规模不大,全球大约是65亿美元,中国大约是152亿人民币。

规模小,试剂巨头下场的动力就不足。

当然,就算下场,也不见得效率就一定会高于“专精特新”。

从追求商业利益角度看,显然是“造不如买”。

其次是技术壁垒。

造影剂需要注射入人体血液或体腔,除了考虑产品无化学毒性、不良反应。

还需要考虑的方面非常多。

理想的造影剂应具备下列要求:

显影清晰;易于吸收和排泄;理化性质稳定,能久贮不变质;使用简便;制造方便;价格低廉。

君临翻阅了不少合成造影剂原料药的相关工艺论文。

要么是易爆炸、要么是纯度难以保证,要么是三废排放不可控,要么是不适合放大工业化生产......

去年7月,司太立一生产车间发生爆炸

来源:网络

总而言之,就是对设备要求高,工艺难度大,要在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碘系造影剂专利过期几十年,国际市场仍然是原研厂主导的格局。

这两大关键壁垒,也就决定了其拥有相当的定价权,下游客户很难更换供应商。

所以“专精特新”,司太立起码占了前三个。

恒瑞签这个“城下之盟”,不亏。

2

上文提到全球行业规模65亿,这是2018年的数据。

而且这65亿中,欧美就占了快7成,差不多35亿,美国虽然人口比欧洲少,但行业规模却比欧洲大。

从规模上看,我国提升的空间很大。

根据米内网数据,十年来,我国的造影剂市场复合增速约13%,2019年的规模为152亿。

尽管增长速度很快,但还谈不上天花板的问题。

我国人均造影剂用量只是美国的六分之一,欧洲的三分之一。

可见造影剂基数低,增长快。

行业虽小,但相对于司太立来说,赛道已足够宽敞,还不拥挤。

而驱动这种增长的,主要是医学影像设备的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统计,2019年,我国造影剂使用大户,CT保有量约为2.56万台,MRI市场保有量为1.02万台。

两类设备近五年的复核增长都在15%以上。

根据卫计委的数据,截止2020年,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的数量为1.34万家。

也就是说,二级以上医院平均每家拥有1.9台CT,0.76台MRI。

这是什么概念?

就CT而言,按百万人口保有量计算,不到日本的七分之一,美国的二分之一。

很显然,我国的医疗条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并不匹配。

根据“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医疗方面的表述:

1、加强完善卫生健康制度体系。

2、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

这里面的医疗器械,其实主要就是说CT和MRI。

例如CT,国内主要是GE、西门子、飞利浦三家独大。

国产替代的问题,不仅有“卡脖子”的政治考虑,也算经济账,毕竟进口和国产的价格不在一个区间。

“十四五”期间,预计国产替代可能会加速,这会更进一步促进造影剂的临床应用。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正在逐渐老去,老龄化社会正在逐渐逼近。

更严峻的是,由于中国人饮食结构中精制碳水比例过高,导致了更多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

心血管造影,是增长非常迅速的领域。

君临一位三线城市的亲戚,就是由于心血管疾病需要做相关造影,被告知需要排队达一个月之久。

这还是三线城市,医疗供给的短缺,可想而知。

总结一下需求端,就是“低基数+国产设备放量+老龄化加速”,三翼齐飞。

所以从需求看,司太立所处的赛道,极具成长性,是孕育十倍股的上佳产床。

当然,要孕育十倍股,赛道的问题是一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次要的一方面。

供给格局,才是成就十倍的关键。

下面我们就细细考察这一问题。

3

上文提到,主流的医学影像设备有三种,对应的造影剂就分为三类。

X射线造影剂是国内造影剂市场的绝对主导,占比约83%;

其次是磁共振造影剂,市场占比约13%;

超声造影剂市场则较小,占比不到1%。

X射线造影剂分为医用硫酸钡(即“钡餐”)和碘造影剂两种。

“钡餐”用于消化道的造影,碘造影剂可用于多个器官和组织的造影,因此使用更多。

2018年国内前六大造影剂占市场整体份额的90%,均为碘系造影剂;

包括碘海醇、碘佛醇、碘克沙醇、碘普罗胺、碘帕醇、碘比醇、碘化油、碘美普尔等品种。

司太立主要产品有三种:碘海醇、碘克沙醇、碘帕醇原料药及碘海醇水解物、碘佛醇水解物等中间体。

收入占比超过80%。

司太立已有及在研产品线

来源:君临团队

碘海醇,国际市场份额最大,国内市场排第二,但不是司太立的优势地盘。

2020年,碘海醇试剂全国销售额约40亿左右,扬子江占了约一半,原研厂GE约占28%。

剩下22%左右,由北陆药业、湖南汉森、湖南金健等8家;

扬子江和GE的原料药都来自GE,剩下22%由司太立供应。

也就是说,司太立的下游厂比较弱鸡,多年来并未撼动GE一统天下的地位。

那恒瑞携手司太立下场碘海醇,会有啥变化呢?

不妨来看看国内市场占有第一,国际第三的碘克沙醇。

碘克沙醇是第三代碘造影剂,理论上比较先进,增长速度很快。

2012年,国内碘克沙醇市场GE占了87%。

2019年,GE的市场份额掉到9%,恒瑞的碘克沙醇占到73%。

恒瑞牛逼。

在恒瑞强大销售的影响下,不仅挤掉了原研厂,也促使碘克沙醇的市场增长最为迅猛,占了整个造影剂市场超29.7%的份额。

当然,恒瑞的碘克沙醇,也是由司太立供的原料药。

碘帕醇,全球市场份额第二,国内第三。

虽然目前原研厂Bracco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都处于支配地位,占比超95%。

国际市场暂不论,但估计国内的好日子应该是不长了。

司太立已经进入碘帕醇原料药,正在等GMP认证批件。

一是司太立自己的试剂已经获得注册批件。

二是与恒瑞签订的两个品种,其中之一就是碘帕醇。

碘帕醇可能是未来增长放量最重要的一个看点。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司太立有四个经营实体,业务侧重点不同:

母公司:原料药

海神制药:原料药

上海司太立:制剂业务

江西司太立:原料药中间体

言归正传。

除碘海醇、碘帕醇、碘克沙醇三个主力原料药外。

司太立在其余造影剂原料药上也进行了布局。

根据年报的披露,除了碘美普尔、碘佛醇这些X射线造影剂外。

磁共振造影剂钆贝葡胺,钆布醇等原料药品种均已处于研发的不同阶段。

从研发投入力度来看,司太立保持了研发占营收比重6%以上的水平。

供给格局分析到这里,简单来说,就是形势不是小好中好,而是一片大好。

不过有一说一,报表分析方面,司太立的资本负债结构似乎不佳。

有一处特别扎眼的疑点,即长短期借款有18.21亿(2020年报数据),占总资产比例41.33%。

但又买了3亿的银行理财,期末账上还摆了1.3亿的理财,还有7.99亿现金。

大存大贷、短贷长投?

这里要打个问号,值得留意。

疑点扎眼,其原因就在于现金流结构,从这几年的年报看:

经营现金流正

投资现金流负

筹资现金流正

这种造型的现金流,意味着公司把赚到的钱,借来的钱,统统都进行了投资扩张。

对司太立这样销售费用极小的公司而言,投资扩张主要指新建产能。

当然,这也意味着下游需求的持续高涨。

所以司太立的IPO募资总体上比较真实,2016年上市后新建产能和收购,都促进了营收和利润的高速增长。

那么在需求高涨,供给竞争有序的前提下,再加上一个积极进取的管理团队。

司太立前期走出十倍行情,就是一种必然。

最近的的大幅调整,有估值过高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受到下游造影剂集采的影响。

那么集采对司太立影响究竟如何?

如果影响负面且深远,高成长逻辑被颠覆,就不值得抄底。

反之,则是极好的介入机会。

君临倾向于后者。

4

纵观新时代的医改政策,涉及药品流通领域,前有“两票制”,后有集采。

政策的出发点,就是希望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降低药企销售收入,剿灭灰色地带,让出厂价更贴近终端价,杀的是肥的流油的中间商,而药企本身不是,也不应该是打击的对象。

然而事实却是,大部分药企在集采中哀嚎。

有人说,集采大棒下没有赢家,集采将过去高大上的医药行业,变成了灰头土脸的化工业。

但化工业不赚钱吗?

化工业赚钱,你看基础化工的万华化学,你看精细化工的金禾实业,赚钱赚到手软。

化工业又不赚钱,你看一大票化工企业,在周期中沉沉浮浮,就算在周期顶部风光无限,但时间一拉长,又给股东创造了多少价值?

赚钱的化工业赚钱的姿势大多雷同,亏钱的化工业亏钱的姿势同样大同小异。

归根结底,化工业赚不赚钱,还要看自身的功力。

仿制药企的本质,是化工企业不假,但仿制药更像是精细化工业,下游需求相对稳定,周期性不明显。

集采压力下,药企一般有两条路。

一是转型创新药。

二是原料+制剂一体化。

目前来看,司太立是后者。

化工企业要赚钱,先不论技术壁垒,最关键的就是规模效应,最大化压缩成本。

而要压缩成本,必然要压缩中间成本,决定了企业必须打通上下游,实现纵向一体化。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

如果说原料药企是手机镜头供应商,例如索尼。

那么试剂企业就是下游手机组装厂,例如小米。

索尼成为小米容易,小米成为索尼则困难重重。

假如手机也集采,降价降到尽头,组装手机的一定比不过造镜头的。

集采前,原料药企的销售聊胜于无,集采就相当于给原料药企接上销售这条腿。

司太立集采中标碘海醇注射液和碘克沙醇注射液,那么大客户恒瑞的造影剂丢标影响不大。

要知道,集采前恒瑞造影剂毛利是72%。

就算碘海醇和碘克沙醇集采分别降了60%和70%。

这里没有细算,但对原料药企业来说,肯定有钱赚,而且不低。

君临敢说,司太立的试剂毛利率不会低于35%,甚至更高,这是纯增量。

另外,集采不能只看降价的一面,降价后带来渗透率的大幅提升,更要值得注意。

按照司太立的股权激励方案,今年要达成激励目标,至少需要实现3.59亿净利润。

这是重要的例如观察支点。

也就是说,今年净利润至少需要增长38%以上。

从半年报来看,营收8.55亿元(同比18.43%),扣非归母净利润1.64亿(同比18.71%)。

由于受去年二季度疫情备货高基数影响,上半年增长速度看起来不怎么样。

如果增长不加速,完成激励目标几乎不可能。

所以关键是下半年。

主要关注两个增长点:

一是子公司上海司太立的制剂能否放量,至少能盈亏平衡。

这一方面要看恒瑞的销售能力,还要看集采的供货情况,但全年盈亏平衡应该问题不大。

二是半年报披露的“年产2035T碘造影剂原料药二期”碘海醇新产线通过GMP认证。

考虑原料药的供不应求,这部分产能跑起来,完成利润目标问题不大。

但今年估计产能无法全开,原料药产能释放可能要等到明年才能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按照股权激励利润估值,目前PE为35倍左右。

考虑新产能投产,以及碘帕醇、碘克沙醇新产线即将迎来检查。

君临认为目前价位比较低估。

如果三季度增长疲软(很有可能),高增长预期落空,股价调整到40元以下,安全边际就非常高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