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7岁的张一鸣是如何逆袭的?自观、识人、沟通的艺术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iheima.com/article-32178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7岁的张一鸣是如何逆袭的?自观、识人、沟通的艺术_推荐_i黑马
27岁的张一鸣是如何逆袭的?自观、识人、沟通的艺术
2021-09-03 14:28 张一鸣

227岁的张一鸣是如何逆袭的?自观、识人、沟通的艺术

来源:和牛商业(ID:heniucaijing) 作者:黄彩霞  编辑:牛叔

2006年,23岁的张一鸣还是高中生模样,相貌腼腆,话不多。

他一般都是在晚上十一二点从公司出来,背着双肩包,走在北京夜的街头。有时候回到家才发现,牛仔裤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块油渍,简单洗漱下,第二天还要早起,他又想到了一个新点子。 

这一年是酷讯的鼎盛时期,火车票、机票、酒店、度假、汽车、招聘……什么都做,他们的目标就是成为综合搜索网站。在公司里,大家是很崇拜技术的,200多个人,有一半都是程序员。 

张一鸣算是这众多程序员里拔尖的,自己做完了,还能帮着同期进来的清华博士解决问题。一年时间里,他从技术专员做到技术委员会主席,领导整个公司的技术。 

海纳亚洲投资基金(SIG)的董事总经理王琼来酷讯投资,在董事会上,张一鸣在台前讲述房产搜索业务的布局。 

王琼被眼前的小男孩惊讶到了,张一鸣虽然年纪不大,但专业能力强,视野开阔,谈吐又让他显得很和谐。

总之,王琼认定了张一鸣的潜力巨大。 

2009年,酷讯被卖,王琼找到张一鸣,希望通过他继续此前酷讯的房产搜索业务线。 

此时张一鸣还在和王兴一起做饭否,因为网站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问题,整个团队陷入停滞。于是,张一鸣接受了王琼的建议,创立九九房。 

27岁的张一鸣,开启了人生中第一次独立创业。 

他在微博上敲下一行字:风景长宜放眼量,往者不可忆,来者犹可追,要给团队带个好头,要早点上班。 

张一鸣回想自己的几段从业经历:2008年离开酷讯,当时团队创业精神十足,使得他在管理、产品、技术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又先后在微软、饭否工作,虽然都不如预期,但对于大公司和小团队的利弊,他理得越来越清晰。 

和牛商业近期对张一鸣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将分为三部分展现:张一鸣的逆袭之路、管理方法论以及字节跳动的至暗时刻,了解张一鸣作为普通人、创业者、领导者在不同时段的经历,希望能够给带来一些启示。 

本篇文章为张一鸣系列第一篇,主要讲述2009年-2012年间,张一鸣在九九房的经历及思考。从这段经历到他创立字节跳动,作为重要的蛰伏期,其认知得到了快速成长。

自观

2006年,吴世春和陈华上线搜索引擎,张一鸣是酷讯的第一名工程师,全面负责搜索研发,一年时间,张一鸣就成为技术高级经理,手底下管理者40多人。 

当时的酷讯,更像是一个创业训练营,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在展现,张一鸣不仅在技术上有创新,他也会参与到公司整体的管理中去。 

张一鸣能够迅速提升,并不是因为公司无人可用,事实上,当时同期跟他入职的还有两个清华计算机的博士。 

在后来的演讲中,张一鸣将自己这一时段的成长,归结为自己的两个特质:1.工作时,不分哪些是该做的、哪些不是该做的;2.做事从不设边界。 

在张一鸣眼里,刚毕业的人做事不设条条框框,没有太多自我要维护,经常能打破常规,非常努力、不妥协、不圆滑世故。

而能够在多年后依然保持这样的特质,可以称之为“Stay young”,是很难得的。 

酷讯期间,张一鸣在做完自己的工作后,都会帮大部分同事找问题,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给新人讲解,在这个过程中,他每次都能获得不同的东西。

再加上自己对技术的狂热,每天工作到很晚。就这样从负责技术模块到整个后端系统,再开始带一个小组,小部门,大部门。不仅是技术,他也会跟着公司的销售去见客户,了解好的销售是什么样。

可以说,张一鸣做到了“Stay young”。而支撑他的底层逻辑就在于:延迟满足感,这也是他自己最欣赏的特质。

延迟满足感与即时满足感相对应,是为了长期满足而放弃即时满足的自我控制能力。

张一鸣是非常善于控制的,他没有强烈的爱好。他认为人们的很多爱好都源于控制,比如玩游戏,相比于这些,他更愿意拿这种“追求控制感”创业。 

2011年,张一鸣在微博上分享,延迟满足感经验:涵蓄情绪,让自己静止,不要在沟通交流的时候走动、晃动,情绪跳动,思维失去精确控制。 

他曾在专访中提示说: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很好,你不妨再往后delay一下,这会让你提高标准,同时留了缓冲区。

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问题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没有延迟满足感。

延迟满足感本质是克服人性弱点,而克服弱点,是为了更多的自由。 

2006年左右,很多大学生问张一鸣职业选择,他会建议他们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软。但实际上,很多人出于短期考虑,比如名气大、薪酬高一点,都去了外企。 

张一鸣给出建议的原因在于,他更关注事物的本质,关注事物的未来走向,看这件事是不是长期有益的。 

他曾总结,当自己无法选择和判断的时候,就要离远一步,远到用更重要的原则和更长时间的尺度来衡量就清楚了。

识人

张一鸣曾经问朋友,对于合作者,他最看重什么?他就记住了朋友说的一点:不装。

真实、认真是张一鸣很认可的识人标准,但这并不是张一鸣选人的单一维度,相较于最初,他后来用人态度更加大胆一些,用人所长,只要不会对系统带来特别大的问题,他都愿意试试。 

2010年的张一鸣很忙,招聘和面试是他工作的重要部分。他在微博里说,上周面试了十几个人,最后确定了一个实习生。一个月面试了50个人,最后只有一个人有可能加入。

如此严格的要求,其筛选的底层逻辑在于:“我们要做到出彩,而不是完成事情,核心人员的能力、素质、态度非常关键。”

在张一鸣做九九房创业期间,此前在酷讯共事的很多人,都开启了人生的新一阶段,他们在微博上频繁交流,唱吧陈华、梅花创投吴世春、暴风冯鑫……相互分享彼此的经历。

张一鸣感叹,“选择越高级影响越大的人才越要看一些基本素质:理性、逻辑、修养、企图心、自我控制力。”

辨别人才是个技术活,那么张一鸣是如何吸引到这些人才的呢? 

2010年,他总结说,吸引人才的四个要素包括:短期回报、长期回报、个人成长、精神生活。从左到右,从易到难,其中丰富不一般的人生体验和精神生活是最综合要求最高的,要不断反思追求。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健康的食品、宜居不远的房子、舒适抗职业病的的办公环境,这是真正的人力资本投资。 

几年后,张一鸣将这几点逐渐细化。 

在他看来,吸引人才关键不是看成本,是看回报和产出。创业公司要构建好的配置,让公司有最高的投资回报率,对于个人来说,也应当享有最高的投资回报率。只要能够达到,他愿意支付市场上最好的价格。 

那么这就要求企业要做到两点,第一,严把招聘关,看人不能看表面,要去探究这个人的三观是否符合;第二,遇到合适的优秀人才要舍得给钱,薪水只是一个投资项目,更重要地,要关注投资回报率,省钱是不明智的。

物质上的回报是基础,企业应当让员工在个人成长和精神生活上有提升,实现这两点,就需要做到“延迟满足感”。

对于不同员工需求也可以适当个性化处理,有一些人可用追求卓越来鼓舞,另一些人应以现实回报作激励,但是两种方法可以关联起来。张一鸣拿自己举了个例子,“只要我能改进耐心不足的缺点就相当于个人将增值 30%了。”

同时,公平的文化和公平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奖罚分明,这样游戏规则存在才是有意义的,人们才会挑战自己更大回报,不易产生侥幸心理。

近日,字节跳动发布创意短片,以宣传对抗“大公司病”,倡导保持创业精神。从创业初期到如今的巨头,如何使团队更好地合作,张一鸣心得颇多。

沟通的艺术

张一鸣曾坦言,自己比较理性,富有激情的演讲一般不做,公司直接跟董事沟通,包括招聘的时候公司的状况,包括现状、估值、股票情况,都会很清楚告诉对方。

他把乔布斯英文版中文版各看了一遍。他发现《乔布斯传》的前半段有一个毛病,就是他不管理这个东西,想到什么产品好就要什么,公司内部怨声载道。 

后面他回到公司申请了一批期权,他跟董事会吵的第一架就是为了从公司要期权,这是他的管理手段,他要稳定人心,做法就不一样。 

当初张一鸣在酷讯也有很多困扰,也有很多员工抱怨,比如对待招聘的速度、转正、离职,看过很多创业公司核心团队最后闹翻,他都一直在吸取经验。 

企业能够成事的要素在于:沟通、合作、结果。 

在他看来,能在细微关键之处自我要求和互相 challenge 是好团队的特质之一。比如平时时间分配、工作状态、思维训练、沟通表达、小习惯。 

良好沟通的要诀: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在公司内部见贤应当激励,见不贤还应反馈沟通。

在沟通反馈时,切记不抬杠,要抓住主要问题。张一鸣解释说,任何办法都是在一定时空下对真理的近似实现,时空条件越具体,办法就越有效。如果去抬杠“近似”,那么就更难在当下实施。 

张一鸣将团队合作的具体要求罗列了出来:

“我觉得以后团队的工作,不论大小,应把工作的目标定义并分解后,邮件发出来。

1、这样可以别人提意见;2、可以避免重复的工作;3、避免定义清楚理解有误差;4、同时能估计工作量、评估效率方法。清楚不含糊要成为公司的文化。” 

这一流程被张一鸣沿用至今,与当下倡导的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吻合,指通过设定一个定性的时间内目标,在整个组织中共享,团队可以在整个组织中明确目标,帮助协调和集中精力。 

2011年,九九房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做到了移动端房产类应用第一,但是由于当时房产这个领域,和张一鸣想要做的信息分发相差较远。 

2012年,张一鸣找到王琼,说出了他的想法,王琼表示全力支持。 

后来张一鸣在采访中说,他很早就意识到,创业如果不顺利,早死早升天,要往前看。他对很多事情的理解都是“错不在我”。 

这与张一鸣最初创业时的想法不同,以前业务没做好,他会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但后来发现,仅仅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根本不够,时机问题、行业问题等等都是变量。 

“如果你的决定是对可见的最大系统(比如社会)是有增益的,你就应该做出更好的选择。我经常见到一些小创业团队,每个人都不愿意走,其实早点解散了,对他们都好。也许你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到时候还可以将利益重新分配。”

离开了九九房,张一鸣在陷入了短暂的低落期后,字节跳动诞生。

[本文作者和牛商业,i黑马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heniucaijing)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