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开源之道:经验还是科学?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opensourceway.community/posts/the_way_of_open_source/osw-experience-and-science/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Wed Sep 1, 2021 | 38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8 分钟 | 作者: 开源之道 |

从信赖过去、常规和习惯的保守态度,转变为相信通过对现有条件进行理智控制所取得的进步,这当然是实验的科学方法引起的反应。经验的方法不可避免地夸大过去的影响,实验的方法则寄希望于未来的种种可能性。经验的方法说:“在没有充分数量的事例时要等待。”实验的方法说:”制造事例。“ 前者依靠自然界偶然呈现给我们的某种情境的联系,后者则有意识、有目的地努力使这种联系显示出来。通过这种方法,进步的概念便获得了科学的保证。

​ ———— John Dewey 《我们如何思维》[1]

总是被问到你有没有经验?

在程序员界有一些关于经验的调侃,比如某A程序员去B公司面试,B公司面试主管问道:你明明毕业2年,为什么说自己有三年的工作经验?A答道:我每天加班至少4小时,虽然干了两年,但相当于做了三年。懂得其中滋味的人,苦笑一番摇摇头。当然最多的我们还是看到很多的招聘信息上。需要3~5年以上的经验等等。

企业在涉足开源之时,这个经验也被一再的复制。那么笔者也会被经常问到:“你有没有经历成功的开源项目?” 这是个令人难堪的问题,犹如作为一名公司员工被问到是否经历过成功的商业公司一样,总有那么一些面试官在试图寻找事情可以成功的“锦囊妙计”。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总是会内心充满疑问:问这个问题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所谓的“经验”,还是“经历”,为什么对他们的决策那么的重要?于是我们不妨挖掘一番。

为什么人们要依据经验来判断?

从人的进化来讲,或者是人的大脑机制,是依靠经验来完成很多事情的,尤其是生存,比如我们看到蛇就会害怕到鸡皮疙瘩起一身,又比如我们是不会有意识的去做身体的大部分动作的,一旦练习成为习惯,就不会影响大脑稀缺的注意力的[2]。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哲学家John Dewey先生对于经验的解释:

事实上,在我们平常的许多推论中,凡是那些没有在科学方法指导下进行的推论,在性质上都是以经验为依据的;也就是说,它们实际上是在与过去经验有某些固定的联结或相吻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期望的习惯。如果两件事总是联系在一起,比如雷声和闪电,那么就思维而言,会形成这样的倾向,即闪电过后,我们总期待着雷声的到来。当这种联结频繁重复时,那种期望的倾向就变成一个确定的信念认为这件事情紧密相连,可以肯定地推论:当一件事情发生后,另一件事情一定或几乎一定会相伴而来。

当人们看到开源项目的成功,或者是开源共同体的活跃的时候,由于没有相应的经验,而是去根据开源的结果,去虚构一些自己经历过的原因,比如公司经验、氏族活动、国家动员、资本驱动等等方面的因。经验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正常的事情,也就是说是自己所能体验到的,但是它却有着不那么明显的错误,缺乏理性、科学的思考和验证。[3]

经验所得出的认知,是很难被颠覆的,除非是身在其中的人主动的去进行实验,并怀疑自己原本接受的一切。Dewey 总结经验有可怕的三大危害:

  1. 它具有引发错误信念的倾向
  2. 它不能用于新异的情境
  3. 它具有形成心理惯性和教条主义的倾向

如果开源是一件颠覆现有文化和认识的一种现象,犹如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发起“德先生”一样的话,人们该如何去理解这样一个全新的事物?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是从开源的呈现表象——计算机软件工程入手的,但是不是谁都能有这样的经验与技巧。

虽然经验是我们惯有的思维习惯,甚至是常识性的,但是我们对待开源,不应采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还是要使用科学、理性的模式来做这件事。

在开源的世界寻求开源的经验

现代世界,被生物学家们称之为人类世[4],已经复杂到绝大多数事情都是个体无法去直接经验的,只能通过信息媒介的方式,如书籍、纪录片、录音等方式进行间接的经验,那么如果想体验开源,除了准备一系列的技能之外,还需要亲身加入,若想做出点成绩来,怎么也得7、8年的时光,那基本上是一个人最好的时光了。那么如果要快速经验,那就只能去找书看。或者是从www记录下来的会议演讲、纪录片、采访文章等来了解。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在开源世界做出卓越成绩的人们的经验,如Linux的创始人,30年来就一直在这个项目中做维护者和开发者;写出天才般的作品《大教堂与集市》的作者Eris S·Raymond 也只是fetch mail 和EMACS的经验;SVN 的作者之一、《生产自由开源软件》的作者Karl Fogel……是的,这些事实本身也被看成是经验参考的一部分,因为我们会在媒体上看到大量关于这些人的言论。媒体可以将Linus 竖起中指的事情说上好多年。

聪明的读者一定也看出来了,经验开源的代价是高昂的,尽管从布道师的角度来说,是积极倡导的。

权威嫁接的效果

寻求开源的经验危害性,是笔者最为担心的后果之一就是在现有的权威中寻找“安全”。

对于一个习惯了承认权威的思维习惯群体来说,当面对一个新兴的事物时,也会去故纸堆里寻找合适的解释,尤其是走到实验的对立面的时候,开源对于本土来说,比民主、科学这样抽象的词汇更加难以让人接受,在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的《阿Q正传》里阿Q对于革命的理解就是最佳的案例。开源对于中国古文而言,其本来的涵义是指:

*开源指开拓财政收入来源,*,语出:《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这和 Open Source :开放源代码,其实是相去甚远。那么误解就来了,那么也就有人开始找“权威”了。这就是在2021年,突然多了很多的开源权威,那么相应的解释也就更加是千奇百怪,比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权威就在人民日报上发文“以开源开放为抓手形成科技与产业新优势”[5]。

如果不是内部思考者[6]的话,往往无法表述出本质,那么讲的内容就会似是而非,有的甚至完全是错位。我们有的时候也会很奇怪,为什么会让一位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去解释关于数字时代的代码生产的过程。

但是,此事会非常的常见,不止于开源世界,其它的世界也一样。甚至荒唐的事情也发生过,比如大跃进时期发生的事情[7]。

「开源之道」存在的意义

致力于开源相关思想、知识和价值的探究!

观念决定行动,这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如何开源,取决于对于开源的认识,在庞大的开源世界里立足,进而驰骋,是需要一定的思想指导和理论上的指引,将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总结并抽象,幸运的话,系统的将知识点整合。

「开源之道」以科学的精神进行对开源的总结和探索:

  • 收集、阅读科学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不限于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拘于计算机软件相关物理技术,也要在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解释和学习
  • 重点项目的观察与记录,以及总结
  • 撰写文章和书籍,并虚心接受来自各界的批评
  • 组织开源相关的活动
  • 积极参与到企业相关的开源交流当中
  • 建立对话,成立相关小组,如「开源之书·共读」「开源之商」「Community Development Leadership」
  • 发现和挖掘开源人才,并激励参与到开源项目和共同体中,尤其是软件开发者。
  • 将上面所总结的知识,除了撰写书籍之外,还要积极的布道,甚至是培训

对于一些人指出的空谈的辩护

是的,我至少听到有多位业内人士对我的劝诫,比如说,你一个没有做过销售的人,怎么去谈商业?会犯纸上谈兵的错误,有些事情你根本就无法理解。是的,对我有如此看法的人,主要是我建立了一个「开源之商」的小组。

我其实蛮能理解他们对我的关心的,人应该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可是我还是想辩护几句,所谓的商业,其实除了需求的市场因素之外,它还和当地的制度、文化、习俗,以及当事人的个性、欲望、接受教育程度等等复杂的因素有关,如果加上“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的话,更是让一件简单买卖变得扑簌迷离,而这也是让人欲罢不能的原因。

本着求知的态度,我认为我是可以涉足这块的,即使我生性愚笨木呐,无法立刻看透对方的演技,但是,通过理性的观察和思考,还是可以挖出一些有趣的内容的,比如我感兴趣的:

  • 为什么本土的消费者对于开源软件的付费意愿偏低?
  • 为什么政府不鼓励下属单位、机构、政企、央企、国企采用开源项目?并积极培育开源人才?
  • 做开源软件的厂商,为什么对于开辟市场中,重要的提高消费者认知没有兴趣?
  • 作为开发者,为什么使用了大量的开源项目,却宁愿背负巨大技术债务,也不愿upstream first?心理是怎么想的?
  • 不遵守共同体规范,总是以一种获取者的心态使用开源,利用开源获益,而从来不关心上游的未来对自己的影响,是知识的匮乏,还是人性的弱点?
  • 面对日益点技术复杂性和相互依赖的发生,软件产业被迫倾向于开源,不改变观念和行动的人未来何去何从?

还有很多开源之道认为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以后逐步列出。

那么,市场决定开源的未来,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开源经济是镶嵌在资本主义之中的。所以面对这些质疑和好心的劝解,除了谢谢之外,开源之道仍然要挖掘这其中充满魅力的闪闪发光的知识,好奇大过任何指点。

  1. 《我们如何思维》,[美]约翰·杜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
  2. 进化拼图三部曲,豆瓣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eries/41098
  3.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2018-3
  4. 《群的征服:人的演化、人的本性、人的社會,如何讓人成為地球的主導力量》,[美] 爱德华·奥斯本·威尔森,左岸, 2018-8-15
  5. https://mp.weixin.qq.com/s/jwYLs9vi-ho4PyS6GshisQ ,最后访问时间:2021.9.2
  6. 《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4-1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8%B7%83%E8%BF%9B ,最后访问时间:2021.9.2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