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营势者雷军:顺势而为,也要有所不为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7735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以上(5315字)

4小时前 营势者雷军:顺势而为,也要有所不为

雷军只有一个。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银杏财经(ID:yinxingcj),作者:耳令。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未来想要参与内测,米粉还得给小米打工?”

几天前,小米社区3.0上线了,带来全新UI的同时,也提出了全新的“KPI考核”标准:每周无法完成的米粉,将被视为摸鱼踢出内测组。

在华为放低身段给老机型适配的日子里,小米却要求米粉给自己免费打工,在粉丝看来,未免也太过豪横了。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被踢出内测组的米粉,愤怒地涌向了雷军微博下面刷屏,表示8.16是“米粉集体脱粉日”。

其实这两年来,小米与粉丝的关系一直在走下坡路。

仔细回忆一下,江湖上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万物基于MIUI”的段子了。言犹在耳的仿佛还是去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会上,王嵋的荒唐言论。

雷军在宣布造车时,把米粉奉为基本盘。但新发布的小米11 Pro和小米 11ultra连MIUI 12.5都没有搭载,惹得米粉跑去“爆破”雷军的微博。

大家担心的焦点在于:你跑去造车了,MIUI怎么办?

如今小米手机出货量已经跻身全球第二,但小米生态链的爆品却越来越少,曾经备受粉丝追捧的MIUI,系统Bug也越来越多。小米手机一有个风吹草动,米粉就喜欢去找雷军告“御状”。仿佛这个偌大的企业里,董事长四下已经无人可用。

人们似乎已经习惯把小米的行为的等同于雷军的行为,把小米的价值等同于雷军的价值。

就像吴晓波说的,小米的核心投资价值其实是雷军。他花了20万美元买小米股票,赌的就是“雷军的未来”。

雷军也不负众望,一次次为梦想加码。从十年前对手机行业的野望到如今志在“改变中国制造业”,他甚至希望这能写入他将来的墓志铭。

一个企业或是一个行业的核心技术往往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成果。聪明如雷军,甘愿成为西西弗吗?他又将如何在高速发展中兼顾小米的基本盘,止住米粉离去的步伐?

雷军的创业哲学一直留在《顺势而为:雷军传》这本书的扉页上,:

“我领悟到,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给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去。”

顺势而为信的是天道,逆势而上仰仗的却是人性中微光。企业难免会走入狭窄的甬道中,其时,这两种势能缺一不可。

当雷军成为一种“现象”

2007年,存在主义雷军堕入了一种虚无感。

金山上市后,股价暴跌,企业目标仿佛失焦,内部弥漫着迷茫的气息。雷军决定釜底抽薪。12月,当他从北航北门的柏彦大厦走出来时。有人看到他的背影,落寞而坚定。

一个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的CEO,离开工作了16年的地方。所有的光环一夜褪去,半年来没有一个行业会议邀请他参加,仿佛被世界遗忘了。

他感到自己“除了钱,一无所有”。

雷军是没有脚的小鸟,注定停不下来。两年后,他拉了一个豪华团队创办了小米科技公司。

如今回过头来看,雷军的“孤蓬万里征”似乎从柏彦大厦离开那一刻就已经有所预备。但在那一刻,雷军却认为:小米是七个老男人的梦想。

创业初期,小米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Iphone 4s催生了用户的饥饿感,苹果手机在中国建厂孵化了完整的供应链,这是天时;乘着微博崛起的东风,打着线下与线上竞争的时差,雷军的个人微博和官方微博在线上齐头并进,这是地利;人和自不必多言,小米一出世便受到高度追捧,“米八子”关系自然也十分亲近。

2009年,有人问雷军为什么一段要做手机呢?他的回答是,因为手机应该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机会了。

雷军步步为营,让小米成功地飞上了风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雷军和他所代表的“小米”已经成为一种模式的象征,一种投资的现象。

在资本最热的时候,几乎每家公司都学会了像雷军那样和VC讲故事后,通过爆款产品单点突破,用互联网思维占领细分市场的高地。“我们要做XX领域的小米”,是那几年的流行说辞。

辉煌的日子里,黎万强一连投资了三部微电影,为新品造势的同时,也通过镜头给大家展现亲密无间的兄弟情感。

若说早期有什么是雷军没算到的,大概是周鸿祎搅局。他可能是最早看破小米模式的人。

2012年,周鸿祎连发10来条关于小米手机和雷军的微博了。用“借力打力”的招式,为360手机找了个牛逼的对手,将自己的产品价值与小米的品牌势能精准地锚定在一起。

雷军和周鸿祎九几年就认识了,那时雷军还经常开着求伯君送他的捷达带周鸿祎兜风。

一个才能出众,一个喜欢收小弟。若不是“3Q大战”时雷军站队了腾讯,周鸿祎原本是有机会进入雷军的“兄弟连”的。

但或许这种假设根本不成立,那些年红衣教主扛着一把AK47,战斗力正盛。即便招安了,怕是也很难归顺。

B站董事长陈睿曾是“雷家军”的一员。作为中国最大的二次元社区老大,陈睿出席公共场合依然喜欢西装革履。深色裤子一定要搭配深色袜子,他说这都是雷军教他的。雷军还给他留下了影响至深的两句箴言:

1、公司最重要的是模式,长期依赖人的公司不长久。

2、做公司一定是胜在谋略

陈睿说自己是在金山“入过模子的人”,对他而言,金山时期那种身先士卒的企业文化早已融进了他的血液中。

早期的“米八子”中,或许只有从金山一路跟过来的黎万强,对雷总的思想有这么深的领悟力。

也正因为如此,黎万强才能在《参与感》中用“三三法则”总结出早期“小米模式”的精髓。一举替代了雷军的互联网模式七字诀,成为外界提及小米时的高频词汇。

2014年是小米和雷军封神的一年,小米估值450亿美元,手机全年出货超过6000万。第三季度,小米问鼎中国第一和全球第三的位置。

小米上下都陷入了癫狂。

在这样气势如虹的日子里,黎万强竟然做了个匪夷所思的决定,他宣布要去硅谷闭关。

阿黎曾是誓死跟随雷军的人,他的离职一度成为小米的未解之谜。更有传闻说是在他离职后不久,小米便不再鼓励内部传播《参与感》。

也正是这一年,曾经被小米动过奶酪的对手醒了。手机行业的竞争来到了华为和蓝绿大厂的主场。

互联网思维一旦下了线,过去的天时、地利、人和,可能瞬间斗转星移。

力量的反噬

黎万强离开后,雷军过了一段焦头烂额的日子。

年初,受制于高通810发热的问题,计划发布的小米5临时变身为小米Note。但却因为没有指纹识别,销量不佳、产线砍单,小米Note成为了小米史上最失败的旗舰机型。

年中,红米Note 2的屏幕供应商从夏普更换为天马,又引发了“屏幕门”事件,危及诚信。到了年末,小米1代又曝出空气净化器产品质量不合格。

祸不单行的是,小米的估值也开始受到了质疑,各种唱衰的声音接踵而至,有友商甚至认为“小米五年后肯定消失”。

负面缠身的小米,连内容生态也遭到了贾跃亭的炮轰。小米内容生态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当属小米影业,也是做高小米估值的一环。雷军曾将此重任寄希望于回归后的黎万强。

内忧外患间,小米迎来了第一个业绩不及预期的春节。小米手机主业很快跌出了全球出货量前五名。年会上,雷军为2016年制定了“开心就好”的战略总目标

可现实就是不让雷军开心。这一年,掌管供应链的周光平与三星高管交恶,导致三星的superamled显示屏停止对小米供货。面对难产的小米5,雷军前前后后跑到三星总部去求了四次,才算告一段落。那画面,可比“湿了衬衫”难堪太多。

周光平是雷军当年“三顾摩托罗拉”才招来的,这件事之后直接被发配边疆。调去做首席科学家,负责“前沿领域研究”。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就是调离一线,挂虚职、做闲差。为一个男人前前后后跑了七次,却收来一个烂摊子,雷军可能也觉得懊恼。

雷军没有“开心”起来,但也没有真的变得佛系。早在2014年,小米就打起了物联网的心思。雷军的策略是以互联网思路走出U型底部,并提炼出三个字母:Iot,后来又加了一个“A”,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小米AIot。

2017年,在廊坊“大智移云产业发展论坛”上,雷军扒开了神秘的生态链:

“我们的想法是用小米模式切入100个细分领域,带动整个智能硬件的发展,把小米从一个大船变成整个舰队。这是在2014年我们过了100亿美元时提出的计划。”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逐年下降,小米需要寻找手机之外的新增长点,而物联网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方向之一。

刘德还用一个诗意的形容来概括:竹林效应。

“竹林”这个意向来源于小米早期对历史的研究,他们发现,明朝就像一颗松树,经济、政治领先全球,但一遇到外侵就垮了。

小米不愿做百年松树,四季常青。更希望做竹笋,经过一夜春雨就能成长起来。

为了让“竹笋”顺利破土,小米早期对于生态链企业还是存有保护欲。在小米大面积投资的时候,还曾向商家提出“两年内独家赛道”的承诺。

小米生态链也一直遵循着一套相对统一的游戏规则。实现规模化以来,几乎没太多障碍。孵化出的独角兽,现金流表现也非常稳定。

尽管这里面也添加了麻醉剂。凡是纳入生态链的企业,除了要恪守本分,遵循游戏规则,在方方面面的拓展上,也会受到小米直接与间接的制约。不仅不能在小米自有产品线领域布局,出货会对小米通路形成依赖,品牌影响力与创新动力同样也会遭受抑制。

深谙鲶鱼之道的小米,还会有意识地将提升竞争的激烈程度。当品类扩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小米会主动放开某个赛道的坑位,引入竞争。再加上一些体量更大的公司会出现向小品类下手的现象。竹林生态里,暗潮汹涌,内耗不断。

小米越强,越难脱离。这让人想起了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小米就像是那张可以实现某种愿望的“驴皮”,但人们在接受恩惠的同时,往往也要接受反噬。

在公司内部,雷军的能量同样会带来这种反噬。

在上市前,小米的高管团队一直是个三层的同心圆结构。离雷军最近的是他在金山时期,久经沙场的老部下,以黎万强为首;第二层由Google和微软中国的班底构成,这是雷军在金山期间结识的朋友,以林斌为首;而最外面一层,则是为了做手机请来的摩托罗拉硬件班底,以周光平为首。

然而这种结构带来的流言却是,离得最近的肱骨大臣,一朝僭越,“参与感”全无。离得远的周光平和KK成了卸磨后被杀的“驴”。

小米上市,独缺周光平小米上市,独缺周光平

流言蜚语或许有添油加醋之笔,但小米的强势并非空穴来风。

中国人喜欢“集中力量办大事”,小米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是顶层精英“集中资源办大事”的最佳体现。但太强的手腕联合在一起,难免较量,谁都很难将对方异化。

雷军只有一个

厚重的天花板之下,有南墙,同样也有辉煌。

2017年7月最后一天晚上,小米总参大楼灯火通明,林斌和张剑慧为团队举办了一次庆功会,当月,小米之家单月销售额首次突破5亿元。

跨过了惊险的2016年,小米开始向印度市场发力,以价格优势复制了其在中国崛起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是支撑其2018年上市的核心题材之一。

2018年,在美国的路演现场,雷军和周受资专门带了三件小米生态链产品:小型无人机、彩虹电池和米家螺丝刀。当周受资拿出五颜六色的小米彩虹电池,告诉投资者小米电池售价只有9.9元人民币时,会场响起了掌声。

小米股价跌跌不休的两年里,雷军一直活在“破发”的阴影中。他还特地买了一条破洞牛仔裤提醒自己: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如今小米已经走出了“破发”的阴影,让IPO投资者赚一倍,当初雷军吹的“牛”兑现了。小米也第三次登上了《财富》世界500强。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销量超过苹果,首次成为了全球老二。

在雷军当年的一封公开信《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中,徐小平为他写过一句话:雷军改变了中国制造业的潮水方向。

如今,小米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 16.9%。这意味着全球每卖出六部手机,就有一部小米。

雷军仅用十一年就完成了这一壮举,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徐小平这句话。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小米今日的成就,与雷军的个人能力有着高度捆绑,是他前40年人生精华的一次大释放。

小米手机是成功的copy to china模式,但如董小姐所言:你并不掌握核心科技。而中国制造业这几年说的最多的词是什么?是自主可控,是国产替代。

如果一定要用制造业的标准来衡量,那么小米目前的困境,既有小米芯片的未卜前途,又有软硬难分的尴尬。如果硬把MIUI算作核心技术,倒像是做回了金山的老本行,变成一家软件公司。

小米并没有走出模式创新的基本范式,而个人英雄主义又不足以构成一家公司永久的护城河。

雷军之所以是雷军,不仅在于他能让小米飞上风口,更重要的是,在没有风的时候他也不曾掉队。

作为一位非典型“92派”企业家,雷军的青春一半是红色的余晖,一半是改革的滩头。在他的身上,既有不怕苦不怕累的气魄,也有敢于颠覆传统的互联网精神。

1992年出道的互联网企业家里,似乎也只有雷军依然还奔走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第一线。同时代的鲍岳桥、华军、王志东,早已经被人们遗忘在岁月长河。

再看中国范围内,能够同时做电视、手机、互联网和汽车的企业家,目前为止,只有贾跃亭和雷军两人在列。

但雷军只有一个。

自媒体人“老编辑”曾形容雷军是天才学霸型创业者,说他可以像做数学题一样推演未来。一招一式,毫厘不差。

但并非所有的计算都能靠一个人来完成,否则,人类为什么要发明计算机?

顺势而为,也要有所不为

今年三月,雷军正式宣布造车。

紧接着一张内部照片传了出来。照片中,与雷军共台站在一起的,除了有王传福,还有新势力“蔚小理”的三位创始人:李斌、李想、何小鹏。

台下的参与者同样豪华,红杉资本的沈南鹏、美团的王兴、滴滴的程维、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地平线创始人余凯……

熟悉的“合纵连横”,还是那个配方,还是那个味道。雷军第一次造车,但却已经是一位“老司机”了。

资本和市场给小米造车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以至于此前小米造车的“小道消息”在市场一露头,小米的股价都会立刻拉升。

“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注人生所有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当雷军哽咽着说完这句话时,时空仿佛也开始倒流了。多年以前,他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如今物是人非,同喝小米粥的前14人已经少了许多熟悉的身影。昔日的米八子,更是只剩下洪锋这把老枪继续奔走在一线。

创始团队流失的另一面,是雷军更忙了。充当“救火队长”的日子里,最忙的时候,至少有50个人向他直接汇报,以至于把紫米的张峰请过来管供应链。

雷军自此也患上了“人才焦虑症”。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张“小米复仇者联盟”的梗图,竞争对手的前高管,卢伟冰、常程、杨柘等人,一个个被雷军收至麾下,而余承东则成了那个灭霸。

雷军曾在微博上透露过小米公司的干部选拔的原则,内部提拔至少占80%,但到底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2020年,雷军还为小米找来了一位“人才挖掘机”——在碧桂园任职10年的人力资源专家,彭志斌。

虽然这些年雷军从不言累,却已有迹象表明,他有些厌倦“劳模”的生活了,他曾对TFBOYS的王源坦言“不上班的时候特别快乐”。

雷军不想当西西弗,但无意间做了那个推石的人。

小米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进而导致组织调整频率越来越高。在雷军出征造车的同时,小米的组织能力即将面临一场大考。

下一次小米需要“救火”时,雷军是否能按捺住自己?抑或是两边都能兼顾?

小米造车也许会继续采用小米原有的蓝图,从外部采购成熟的硬件,配套自己的软件层。尽管不需要从头开始研发,但也不代表变道行驶行得通。如果说雷军过去是“开着飞机换发动机”,那么造车时分散精力,可能等同于“光速换螺丝钉”的难度。

营势者雷军,这些年一直讲着“顺势而为”的故事。但若真的相信这四个字背后的天道,是时候要学着“有所不为”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