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男孩都开始穿裙子了,怎么还在流行男女同款|明日浪潮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ifanr.com/143344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7 岁的男孩小凡决定穿裙子上学。这是一条蓝色牛仔材质、带一圈白边的半身裙。

有几位女同学非常支持他穿裙子,「就像女生也可以做很多男生的事情」。班主任、体育老师、道德与法治老师则表示旗帜鲜明的反对,网上也掀起了一阵阵关于公序良俗、家庭教育、社会性别的讨论。

boy.jpg!720

但穿裙子对于小凡自己来说并不复杂,仅仅是因为这样「凉快且漂亮」。他以天真的姿态和纯真的本能,无师自通地实践了早已被时尚界认可的「无性别主义」。在秀场 T 台上,有更多成年人和小凡一样身着裙子。

gucci6.jpg!720

▲ 2020 年 10 月,Gucci  推出男士连衣裙.

当人越年长越深谙约定俗成,时尚的先锋性需要在孩童般的想象力上自然生长,打破男女二分这类主流思维。

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为自己贴上了「无性别」标签。但真正的「无性别时尚」,并不是天真稚拙就够了。

一批无性别时尚「杀手」来了

无性别(Unisex)一词最早出现在 1968 年的《纽约时报》。它指一种不受生理性别限制的自然存在观念。这一时期的百货公司商品目录也增设了「his&her」的新分类,广告中的男女模特皆身穿相同款式的蕾丝喇叭裤搭配纽扣衬衣。

agender.jpg!720

▲ 2015 年,伦敦百货公司 Selfridges 也曾发起 Agender(无性别)计划.

需要强调的是,无性别不等于「中性」「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LGBTQ」,对于无性别来说,性别甚至不是一种需要在意的核心特质。种种性别特征明显的设计元素,都不再被框定在过去的性别选择之中,而是被重新打碎重组,只是为了更大限度地展现自我。

gucci-ad.jpg!720

▲ GUCCI 短片「未来是流动的」.

所以,「无边界主义」或许更能概括这个词的核心思想——消除惯性观念和刻板印象构筑的性别边框。无论是单性、双性、性别流动还是雌雄同体,都可以找到舒适的表达方式。

「无性别」作为一种观念意识,持续流淌在时尚的血液之中。近年来,不管是蓝血老牌还是初生牛犊,各种服装品牌就像撬动地球的支点,席卷起这股无性别思潮。

欧洲的时尚品牌 VETEMENTS 在官网的检索栏将性别分为三类:男、女、无性别,且无性别服饰的占比相当高。

vetements7.jpg!720

2016 年,快时尚品牌 ZARA 推出首个无性别系列,并直接命名该系列为「Unisex」,主要包括 T 恤、牛仔、卫衣、针织衫、慢跑裤等基本款。

颜色和款式克制守序,即使是对性别话题最保守的人士,也不会觉得难以接受。

Zara_Unisex.jpg!720

▲ ZARA unisex 系列.

在国内,也有 NOCAO、Bosie、Unvesno 这些初试锋芒的无性别服饰品牌。「品牌星球」周雅静认为,Bosie 其实就是没有限制的设计师服装,这亦是其他品牌在款式上的共同特点。

相比中规中矩的中性风格,设计师们在基础款的版型上增加了一些设计元素。他们的模特身穿宽大服饰,戴着酷黑墨镜或者盖过眼帘的帽子,配合随性慵懒的表情,风格和潮牌服饰有些近似。

nocao9.jpg!720

▲ NOCAO 弄嘲.

作为时尚界最主要的年度盛会,各大时装周的表现更加激进和夺目。

2018 年,秋冬纽约时装周超 5 个品牌展示了无性别主义服饰,美国时装设计协会不得不增设「男女皆宜」类别。

轻纱遮面等轻柔华丽的风格也在男装秀场中频繁出现。

Ann-Demeulemeester-2019.jpg!720

▲ Ann Demeulemeester 2019 春夏系列.

2020 年 7 月,GUCCI 发布「终曲」(Epilogue)时装系列,将刻板印象中男女衣着的元素「混用」,女性披着男士的夹克和西装,男性打上丝巾与领结,穿上印花或者丝绸刺绣面料的衣物。

「混用」也意味着,这些元素不应再以「男性」或者「女性」为前缀了。

gucci2.jpg!720

▲ GUCCI「终曲」.

在服饰之外,美妆在无性别领域表现得尤为积极。

美国的 Fluide、NOTO Botanics、Milk Makeup,英国的 Jecca Blac,国内的 #HASHTAG,都是主打无性别概念的美妆品牌。

HASHTAG.jpg!720

▲ #HASHTAG.

其中 Fluide 的官网格外吸引目光。不同于许多无性别品牌的「性冷淡」形象,Fluide 的色彩格外绚丽大胆,主打产品是指甲油、闪片粉、高光膏,贯彻着无性别的核心含义——让一切带有性别印记的特质流动起来,就像它的 slogan 一样:

makeup for him、her、them、everyone.

fluide.jpg!720

▲ Fluide 官网截图.

当消费者选择无性别时尚,潜意识里或多或少都包含对自我的关注和对陈规的突破。

CBNData《这就是 95 后的国潮地盘》报告显示,去性别化是 95 后潮流消费的突出特点。从女士穿着 oversized 夹克,到男士选择花朵刺绣的粉红外套,男女有别的性别差异日益模糊;淘宝《2019 中国时尚趋势报告》则断言,「未来 10 年,女性将越来越硬朗,男性越来越精致」。

baogao.jpeg!720

这样看来,「无性别」不只是一个营销概念,供给端和需求端已经对接相连。

当无性别击中 Z 世代

时尚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性别时尚背后是性别意识的一次次革新。这些时间长河里的养料滋养着无性别时尚,助它在时尚界常青。

20 世纪 20 年代,Coco Chanel 设计了第一条休闲女裤,让备受裙箍和紧身胸衣束缚的巴黎仕女们可以自由地骑马运动。

2021-07-272.gif

▲ 1930 年,好莱坞女演员 Marlene Dietrich 一身男士晚礼服艳惊四座.

20 世纪 60 年代,在性解放、性自由、多性恋和嬉皮等文化思潮下,男装掀起「孔雀革命」,鲱鱼领带、紧身长裤、天鹅绒裙装就是男人的孔雀羽毛。

1966 年,Yves SaintLaurent 设计出第一件女性吸烟装,随后更多帅气干练的西装上衣和裤装开始出现在女性衣橱,西装不再是男性专属。

Bianca-Jagger.jpeg!720

▲ 女星 Bianca Jagger 穿着白色吸烟装出嫁滚石乐队主唱.

在平权运动和文化反抗之后,无性别时尚又对准了 Z 世代。他们有种共性——往往不会一味追随大众潮流,有时会更依赖直觉、第一印象和原始意愿。

一个具体表现是,年轻人可能并不多重视「无性别」这个概念,恰恰相反,他们以忽略「无性别」标签的方式购买无性别服饰,更吸引他们的是服饰本身的特点。

Sage 是国内无性别服饰品牌 Bosie 的消费者,她之前就会因为友好的尺码和中性的设计购买男装品牌,购买 Bosie 的理由也是类似的,「无性别的概念吸引不了我,好看就是第一生产力」。

bosie.jpg!720

这也是瑞典奢侈时尚品牌 ACNE 创始人 Jonny Johansson 所表达的意思:

我已经看到了新一代对时尚的态度,其中服装的剪裁、形状和特征是至关重要的,而不是寻求社会的认可或遵循既定准则。

Vivienne-Westwood-Fall-2017-Campaign2.jpg!720

▲ Vivienne Westwood 2017 秋冬大秀.

简而言之,年轻人看重的是「体验感」,他们清楚服饰的细节问题,并由此判断要不要继续购买,他们也幸运地拥有更多替代选项,宽大的男装是,风格多样的无性别服饰也是。

前段时间,微博大 V @自闭少女费米米发出了「女性需要裤兜」的呼吁,这切中了很多女性的痛点和需求,「手机揣兜掉厕所里了」「男装口袋简直比得过我很多斜挎包」……

女性裤袋偏小是变相逼女性买包,等同于隐形的粉红税。因性别导致的设计问题,或许可以在无性别领域得以修正,这也是无性别服饰作为替代选项的重要意义。

koudai.jpg!720

无性别服饰品牌也认识到了这一点。NOCAO 在宣传时侧重「无性别」这一品牌理念,但是他们在实际交流和沟通中发现,消费者可能更多地认为只是一种营销,产品本身的属性更受重视。

所以品牌们在持续地进行市场教育的同时,更需推出符合年轻人需要的款式和设计。

「无性别时尚」的「无」,不仅仅是消除性别的边界感,更是尽可能消除性别带来的限制,满足更多的可能。

男女通穿,无性别服饰的第一步?

但当商业收编概念,事实并不总是圆满。

许多无性别品牌试图打破「男女性别二分」的框架,往往又陷入「男女通穿」的狭窄胡同里。

据日媒报道,MUJI 计划最早在 2022 年春季实现 50% 的服装(不包括袜子)男女通穿。

「我们并不需要太多服饰」「以摈弃不必要装饰为设计方向」,这些文字说明 MUJI 倡导的是打造一个更简单的、基本的家庭衣橱,男女老少皆可通穿,且对于品牌来说,研发到供应链等环节的成本都将减半。

MUJI4.jpg!720

MUJI 只是一个代表品牌。和 MUJI、ZARA 相似,目前的无性别服饰主要都集中在 T 恤、衬衫、西装、卫衣、工装等单品。这些单品,从上世纪 20 年代开始就处在性别比较模糊的地带,常以宽松版型为主,男女服饰均为同一个 SKU,仅有尺码大小的分别。

unvesno.jpg!720

▲ Unvesno.

但这是否会导致衣服很难完全合身,且限制了更多的款式和风格?

「NOCAO 弄嘲」品牌主理人小 Tong 回答了「爱范儿」的疑问,他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并非无性别服装只能做宽松版型,但无法涉猎到部分单一性别的专属品类是必然存在的客观问题。性别产品开发层面上的难点就是通用性更高。

nocao4.jpg!720

▲ NOCAO 弄嘲.

所以,品牌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在男女通穿的前提下,如何让同一件衣服在不同人身上都呈现出设计感。

比如据「理想生活实验室」评测,匡威首个无性别服装系列 SHAPES 的 T 恤在肩部位置设计了褶皱,根据体型胖瘦不同,褶皱可能自然叠起来或者被撑开,不至于整件衣服都撑到变形,从背后看甚至还有些剪裁效果。

shapes2.jpg!720

▲ SHAPES 的四种尺码.

小 Tong 告诉「爱范儿」,为了实现更好的「男女通穿」,品牌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服装版型和规范产品面料的运用,利用高垂感、非紧身性、廓型设计等规避男女在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宽松的基础款,自然而然成为无性别服饰的一个主要特征:

基础款属于无性别服饰文化中,最能被大众所接受并且能跟主流市场接轨的一个奇点,它是无性别服饰文化向主流文化宣传的一个载体。

muji3.jpg!720

▲ MUJI.

当无性别时尚品牌纷纷以「男女通穿」为共识,背后还有一个不难察觉的设计趋势——更偏向于女装男性化、男装中性化,甚少见到「男装女性化」和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元素。

Sage 也曾在逛淘宝时发现, Bosie 的设计里,固有的女性元素几乎消失,蕾丝、欧根纱等材质未被采用,即使有印花也是「小王子」这类中性印花。

bosie2.jpg!720

▲ Bosie.

无独有偶,近日欧洲品牌 Vetements 打造了一个高端定位的新品牌 VTMNTS。 VTMNTS 的定位是无性别服装,但根植于传统男装,女性模特的打扮更偏向男孩模样,男性模特整体服饰在廓形、印花、造型各方面都没有创新表现。

vetements5.jpg!720

▲ Vetements.

但小 Tong 对此有更积极的看法:

女装男性化、男装中性化是无性别风格的必然走向。男装女性化还是一种小众文化,并不会成为主流市场。反观女装男性化,这是无性别文化的重点命题,它承载的是被社会多数人关注且愿意接受的东西,打破的是女性应该如何穿的刻板印象。

简而言之,当下的无性别时尚品牌做的是「基础版的设计款」,追求的是最大公约数。即使在今天,主要是女性买男女通穿的服装,而不是男性。

从数据上看也是如此。Bosie 官方称男女比例是 1:1,但另据 Bosie 店员介绍,在实际购买中还是以女性顾客为主。NOCAO 的女性消费者占 65%,男性占 35%。

Re-inc.jpg!720

▲ 美国无性别时尚品牌 Re-inc.

但我们仍期待更多独特的版型和设计,而不是将无性别剥离性别外衣,又粗暴地把它套用在「男女通穿」的框架里。无性别服饰不仅是男女都「能」穿,还可以更大胆一些,甚至打破「能不能」这个命题本身。

一些无性别主义美妆品牌的思路也未创新,强调的卖点是步骤化繁为简、包装简洁便携、伪素颜功效等等,以此吸引更多的男性客群。

在有多年化妆经验的「乐乐茄」看来,男女本就可以用一样的化妆品,既然倡导无性别主义,就不该自己给自己下定义,妆容不管是无论厚重还是轻薄,都是想要表达的自我,「伪素颜」命题过于狭窄了。

Milk-Makeup.jpeg!720

▲ 美国无性别美妆品牌 Milk Makeup.

无性别时尚最终的目的应是,时尚从「性别的媒介」变为「自我的外化」:我不再是男性或者女性,我不在乎性别的同时,我在表达我自己。

男孩小凡穿裙子仅仅是因为「凉快且漂亮」,这是一个发自内心的纯真理由,但事实的确如此。

无性别服饰在顺应时代思潮的同时,也是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我们希望过去被性别分类的特质,能够在服饰上真正地流动起来,让愿意穿上无性别服饰的人觉得,它们和自己都很美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