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卡片笔记应用怎么选?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574949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卡片笔记应用怎么选?

南开大学 情报学博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v2-a6f19f6715890de3ac7d4110753d0bca_720w.jpg

之前为你写过一篇《为什么你要用卡片笔记法?》,很多人读完表示不过瘾

有人留言说,你介绍1960年代的笔记方法和工具给我,能有什么用?难道我今天记笔记、写文章,也需要拿什么京大卡、格子稿纸,甚至还要考虑笔迹会不会洇到卡片背面吗?我想知道的,是今天这么多笔记工具,我自己该选哪个。别那么虚,快整点儿实际的!

别着急,路得一步一步走嘛。总不能吃下第三张饼饱了,就觉得前面两张没意义啊。

本文咱们就来谈谈,在今天的情境下,卡片笔记工具的选择。

首先得把概念说清楚。卡片笔记,不是说只有在屏幕上用卡片来显示的才算。

只要能够践行卡片笔记方法的原则,能对我们知识工作起到应有帮助的数字化笔记工具,都可以算。

想想看,你用纸、笔和抽屉能做的事情,哪一个数字化的笔记工具做不到呢?从这个角度来讲,你把 Word ,甚至是 Windows 自带的「写字板」叫做卡片笔记工具,其实也都不能算错。

但这样一来,选项实在太多了。

如果你在搜索引擎里面键入「笔记工具」,那马上就会体会到另一波「信息过载」。

对比起来,反倒是1960年代的知识工作者比较幸福——因为根本没得选,少了很多烦恼。

你可能会问,选项多不好吗?我怎么觉得自助餐厅选项多很让我兴奋呢?

问题是,几乎每一款笔记工具,都需要尝试的成本

这成本,首先体现在你需要花时间了解其功能。不少笔记工具,入门教程就可以写成系列书籍了,你光是阅读都需要花上好一阵子。

而且有的工具,是需要先交钱才能用的。把市面上每一款付费笔记应用都买来尝试,对普通用户来说,也不现实。

如果你发现某款工具很吸引你,你可能还得做个非常恼人的工作——迁移数据。把你的笔记从原先主力笔记应用里面弄出来,调整成合适的格式,再放到新的笔记工具中。

更糟心的,是买了,也花时间尝试了,数据都迁移过后,用了一段时间,却发现不合适。一看日历,无条件退款时间刚好过期2天……

你估计会笑我笨——哪有自己逐个尝试未知产品的?得用省力的办法啊!尽管我不可能亲自品尝每个城市的每家餐馆,但可以利用点评网站。用食客们的群体智慧,替我筛选不就好了?

很遗憾地告诉你,这办法在笔记软件选择上不管用

因为笔记工具这个事儿上,用户的评价难以做到客观

你如果内心足够强大(注意这个前提条件哦),可以这样试试:找A笔记工具爱好者所在的群组或论坛,喊一声「我觉得B笔记工具更好!」……看看等待你的是啥。

当工具不再是工具,而成了一种信仰的时候,工具的拥趸们,境遇就变得可悲了。他们自己境遇糟糕不要紧,还会影响很多其他无辜的新用户,跟着一起踩坑。

找笔记工具,靠自己一一尝试,不现实;听别人的,又无所适从。这可怎么办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给你介绍那些来自于半个世纪之前的智慧。《为什么你要用卡片笔记法?》帮你梳理的,绝不是什么「老掉牙的过时论调」,而是一些你在数字时代,依然可以依凭的原则。

帮你再简单回顾一下,人类对笔记工具的需求,来源于大脑本身功能的缺陷。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

具体的解释,咱们就不赘述了。

依照读者的反馈来看,大伙儿对1969年写出的书,依然有不少共鸣,甚至是非常强烈的感同身受。

你可能会纳闷儿——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记笔记的这些问题为什么依然在呢?现在是什么年代?一台手机的计算能力,都轻松超过那时候的大型主机了。

因为影响你知识管理问题的根源,并非技术的落后,而是受限于人类大脑这个「基础硬件」。这些年电脑日新月异,人脑却基本上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从演化的角度看,人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尺度,发生巨变的。否则,你得去看医生了。

你真正认识到了头脑的局限,才是笔记工具应该解决的问题,笔记软件的选择,就变得简单许多了。

正如黄峥所说的:

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什么是正确的事,然后再去想如何把事做正确。在正确的方向上逐步前进远比在不正确的方向上狂奔要好。

卡片笔记选择里,你第一步应该看的,是它可否帮助我们解决功能性需求

请你先暂时把「颜值」放在一边。我并不是说好用的笔记工具,长得都得难看。具体原因后面会讲。

根据刚才提到的大脑三个凸显的问题,我们一一来衡量某款工具是否对给大脑「打补丁」有帮助。

首先,我们知道自己的大脑「容量不足」。就需要能做到立即记录,从而抓住灵感火花,避免因为存储溢出,永远丢失。

如果一个笔记软件,打开需要很长时间,每次都提示你「数据索引中」,甚至开屏还给你展示花花绿绿的广告,吸引你去点击……趁早扔了它。

你需要的,是快速开启,而且打开就能立即记录。最好是可以跨平台记录。

你得能拿着手机的时候记,举着iPad的时候记,开着电脑的时候记……都没带?抬起手表也能记。

卡片笔记法是要通过数量来保证知识网络的关联性的。所以尽管记录可能发生在不同设备上,但是数据应该能够归并到一处。自己写卡片功不唐捐,才会更有劲头儿记。若是像从前记录的纸质卡片一样,七零八碎容易遗落,甚至掩埋在档案堆的深处,你会从内心抵触记笔记这个事儿的。

其次,我们会顾忌到大脑记忆的「资料风险」,所以才用外部记录的方式,把头脑中的资料固化下来。那么笔记工具就至少得满足以下特性:

一、数据无风险。如果三天两头崩溃、甚至丢失笔记记录,开发者出来道歉是不管用的。笔记工具的数据管理,必须要有充足的备份冗余,而且最好具有完备的版本管理与同步功能。

二、检索得方便。笔记工具得提供足够多的元数据自动与手动添加功能。可以根据时间、标签、关键词等各种不同信息综合检索查询,并且能够进行结果的过滤。

三、数据归自己。如果某款笔记工具希望把用户的原始数据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那么你的笔记就是「人质」,它将来甚至可以用「撕票」来威胁你续费就范。你得注意笔记工具的导出形式。如果支持完整开放格式导出,例如 Markdown, TextBundle, JSON 等,那么这款工具更加靠谱。如果导出的是私有的纯文本格式(例如某种 XML 的方言),还可以勉强接受。若是只能导出为 PDF 格式……那就算了吧。

再次,针对人脑「欺软怕硬」的特质,笔记工具应该可以帮助我们有效降低任务复杂度,降低焦虑感,提升知识管理的干劲儿。

例如说,工作状态可以随时聚焦到「一张卡片」最小单元上,让我们无压力进行记录和整理、加工。

当我们需要宏观概览的时候,可以通过双向链接的关联,把相关知识单元组成的网络一览无遗。

为了能够自底向上不断拓展和延伸我们的知识结构,它得有足够方便的形式,让我们把卡片以不同的维度拼装关联起来。

我们希望跨越主题藩篱时,它可以开放整张知识网络,让我们在上面凌波微步一般轻巧游走,还能随时找到回退的路径

有了上述这些原则,你未必能找到「最好的笔记工具」。因为所谓「最好的」笔记工具,原本就不存在。

西谚有云: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人们口味各异,需求不一,强行评比出第一名没有意义,未必会适合你自己独特的知识工作方法与流程。

这些原则,可以帮你有效过滤掉很多的选项,让你把目光集中在仅剩的一些候选选手身上。节省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减少焦虑。

但是这还没有完。咱们刚刚还仅是以《为什么你要用卡片笔记法?》一文作为原则基础,给笔记工具的选择划定了一条底线。

即便超越了底线,坑还有不少。我结合多年尝试和选择笔记工具踩坑的教训,再给你提几个醒。

第一,警惕过分注重颜值的工具。

如果你还记得我写过的那篇《笔记应用怎么选?》,一定会反问:

老师,你这不是前后不一吗?当时你自己选笔记工具就是「颜控」啊。

笔记工具界面好看,让你赏心悦目,这绝不是坏事儿。有些黑暗主题,甚至还有(让用户认为)护眼的功能。

但是,我们知道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

一个人,完成了本职工作后,业余的时间玩玩儿游戏放松一下,是好事儿。

可一个人明明不是电子竞技选手,却要每天花10几个小时玩儿游戏,把正事儿全都搁置了,就不能说是健康发展了。

现在市面上,还没有任何一款笔记工具,已将功能性需求做足。这个时候,如果开发团队放着清单上一堆需要改进的重要功能(例如移动客户端开发、编辑器字号缩放、富文本跨应用粘贴支持等)不理不睬,没完没了去「优化」外观设计,三天两头弄几个新图标出来,试图取悦用户……那基本上,就是创新乏力,技术门槛跨越不过去的标志

第二,分清「玩具」和「武器」的差别。

我时常看到一些非常酷炫的新应用,把特色效果做得让人啧啧赞叹。例如卡片拟物、聚簇可视,简直就是把 Ted Nelson 的 Xanadu 项目实现了。

这样的工具,玩儿玩儿就行了。拿些不要紧的小项目尝试尝试也可以。可千万别太当真。因为它们(至少在目前阶段)只是「玩具」。

你有三五十张卡片,用起来可能会觉得得心应手,惊呼爽快。但是,如果你有三五千张卡片,你会立即体会到以下这两个巨大差异。

首先是效率。原本顺滑的功能,立即可能卡得不要不要的。别忘了,百米冲刺,人可能比汽车要快。但跑个50公里试试?

其次是功能。假设你要把卡片放在一个窗口里面显示,那卡片张数少的时候,你能够看到的聚簇是有用的;卡片张数一多,你看到的聚簇,就只是一团乱麻了。你可以参考我那篇《如何交互可视化 Roam Research 局部笔记网络?》,对比一下不同规模笔记网络显示的区别。

第三,不要被「拟态」迷惑。

很多笔记应用的开发者,看到别的新工具有了个让大家喜爱的功能(例如双向链接),自己也赶忙去开发一个,试图避免用户流失。这里的逻辑,我早就揶揄过:

别人家的狗有4条腿,我家的猫也有4条腿,所以我家的猫是条狗。

猫就是猫,狗就是狗。基因这东西决定最根本的特性,仅靠「抄作业」做表面文章是不管用的。

经常有人在我文后留言,说「某某(传统)工具」现在也有XX 功能了,老师你不妨试试。

我每次,都是非常礼貌地感谢读者的分享。但是我会去尝试吗?

那款工具,我用过很久,对它的调性一清二楚。

而软件的调性,如同生物的基因一样,很难改变。

倒不是开发者不晓得,或者不想改。而是只要你敢改,你那堆拥趸,就会立即「粉转黑」,后面的画面让人目不忍视。

这让他们根本就不敢想,也不敢尝试伤筋动骨的笔记应用底层重构。

想想当年微软为了保持 Windows 操作系统「向后兼容」的承诺,给自己背上了一个多么沉重的历史包袱,错过了多么宝贵的发展机遇?

因为这些限制条件,有些传统笔记工具团队会干脆做一个新的工具出来。老工具撑门面,新工具抢市场。如果你看到这样的组合,那么他们更可能是认真的。

第四,没有必要对一款笔记应用求全责备。

没有哪款笔记工具,可以在所有的维度上都做到最好——那样别人也就没有饭碗了,你也不会看到这个赛道上有这么多的创新尝试。

不要跟某个笔记工具过不去,天天去催人家把你需求的功能开发出来。因为对你来说非常重大的需求,在人家那里,可能只对1%的用户是痛点。在开发优先级列表上,不可能靠前。

干等不是办法,骂也没有什么用。最好的办法,是把不同工具的长处结合起来,要善于使用「组合拳」。

我在知识星球上面分享过一篇《重器轻用》,就是讲这种系统化组合打法。这里只引用其中结尾的一段话,看看我目前的状态改变:

我省下来了大把的折腾功能时间,把它们都用在了读书和写笔记上面。我依然在关注着各种工具的进展,但是只把目光盯在那些好用的功能,是否可以改进我的工作流上面。于是我不再为了软件更新不及时而焦虑,反而几乎每天都有欣喜发生,还可以给我的图文和短视频分享提供主题(例如前几天分享的 ResearchRabbit ,参考视频号「王树义」)。

这篇文章里,还详细描述了我自己目前选用的笔记软件清单和组合工作流程。感兴趣的话,你也不妨看看。

小结

我们结合《为什么你要用卡片笔记法?》一文中提到大脑应对信息洪流的三个显著问题,总结出了笔记应用选择的几个关键门槛指标:是不是能帮你快速记录?笔记保管是否稳妥,将来能不能找得到?能否降低记笔记时候的复杂度,减轻焦虑?

为了进一步帮你避免踩坑,我还提到了另外4个笔记应用选择中常见错误:

  • 过分注重工具「颜值」;
  • 忽视可扩展性,把「玩具」当「武器」;
  • 被工具「拟态」迷惑,误以为功能等价;
  • 对某款工具迷恋,继而求全责备

希望上述内容,对于你选择一款合适的笔记应用,能有帮助。如果你有自己挑选笔记工具的心得,也欢迎在留言区分享。我们共同讨论。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请点赞。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以便及时收到后续的更新内容。

延伸阅读

你可能也会对以下话题感兴趣。点击链接就可以查看。

题图: Photo by ConvertKit on Unsplash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