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完美股又上港股,蔚来理想小鹏为何折腾?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32710647152678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上完美股又上港股,蔚来理想小鹏为何折腾?

深响11分钟前
为钱,又不只是为钱。

理想也等不及了。今天早晨,据港交所文件,理想汽车通过了港交所上市聆讯,将以双重上市的方式回归港股。

仅在半个月前,小鹏汽车成为“新造车三杰”中率先成功赴港上市的一位。在港上市仪式上,新任港交所CEO欧冠升出席,并且把小鹏的上市称为“2018年上市改革所推动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上一个能够被港交所称为里程碑的事件,应该是2019年阿里巴巴回港二次上市。

v2_8c5a2a617a08477187ce8c8d5550509d_img_000

小鹏赴港双重上市典礼

港交所给小鹏戴了这么大一顶帽子,是因为在二次上市大潮之下,小鹏却是三年以来首只在纽约、香港双重上市的中概股,在其示范效应下,港交所希冀会有更多中概股考虑以双重上市的方式回流。

但这对小鹏来说并不是多么“占便宜”的事儿。相比起二次上市,双重上市制度整体要求会严格许多,流程更加复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且两市场股票无法跨市场流通——事实上,“双重上市”只是小鹏与理想的无奈之选,二者都于2020年赴美上市,因此按照港交所要求(二次上市需在合资格交易所拥有至少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合规记录),最早只能在2023年提交二次上市申请。

但小鹏与理想都等不及了。此外,本就符合二次上市要求的蔚来,已更早一步于3月的第三周就提交了赴港上市的申请,但由于涉及用户信托持股等问题而被推迟。

距离理想与小鹏前后脚赴美上市仅过去一年,但关于新能源市场的一切,在这一年里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变化与前进。现在,“蔚小理”统一步调赴港上市——被市场公认为国内造车新势力头部梯队的它们在急什么?三家携手赴港上市背后,新能源车市场又有怎样的暗流在悄然涌动?

不融资,就没钱?

根据去年理想美股上市时披露的招股书,截至2020年Q1结束,其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以及受限制现金总值为14.3亿人民币,与造车需要的庞大投入相比捉襟见肘。

时隔一年,“蔚小理”账面上的钱看似多了起来,但对融资的需求却并没有减少。

先来看看小鹏、理想和蔚来目前账面上的情况。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4月底,小鹏汽车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约为294亿元,加上此次港股上市可募得的约150亿港元,小鹏汽车的粮食囤得相对比较足。而根据赴港最新的聆讯资料显示,理想汽车的这一数字达到了100亿元。蔚来一季度财报显示,该数字则达到了289亿元。相比起一年前都“富裕”了太多。

但同时也看看它们的盈利水平。财报显示,2020年,蔚来、小鹏、理想净亏损分别为53.04亿元、27.32亿元、1.52亿元。其中理想汽车在上一季度短暂地实现了盈利,让人看到了它们造血的希望。但好景不长,今年Q1理想又转为亏损,高达3.6亿元。要知道,这一数字超过了去年全年理想亏损的总和。

虽然暂时来看手头宽裕,但“三剑客”实际上仍不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简单来说如果只靠企业自己,账面依旧只出不进。

v2_694ae93dda134bd6ba19aa0de0768a9f_img_000

造车是一门多费钱的生意已经无需赘述,在自己仍无法规模化盈利的情况下,“蔚小理”只能依赖于外部融资。

值得指出的是,上市并非一个“一次性”的融资手段,IPO后企业可以通过增发等方式在二级市场持续拿钱。美股上市后,蔚来、理想、小鹏都在不断地尝试各种融资手段:

  • 去年初,蔚来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了两次、共计近30亿元的可转债融资;

  • 去年12月,小鹏增发募资21.6亿美元,为中概股史上最大规模的首次股票增发;

  • 去年12月,理想增发募资募资13.63亿美元;

  • ......

蔚来、理想、小鹏“囤钱”的动作并未随着IPO、毛利转正而停止。有教训在前,蔚来美股上市后仍一度濒临破产,新势力没能实现稳定盈利之前都仍需警惕现金流危机。因此,理想、小鹏在美股上市仅一年后,就抢用双重上市的方式赴港IPO,这透露出它们对融资、对更多的融资渠道的迫切渴求。

结合目前已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渴求”更加合理化。

在2021年上半年以来,新造车这条火热的赛道又拥挤了几分,包括之前的投资人也成了现在的对手。曾经投资过蔚来和小鹏的小米,如今成为了新造车行业中的有力竞争者:雷军亲自挂帅小米汽车,宣布10年投资100亿美元。而2017年1亿美元入股蔚来的百度,也在今年2月与吉利汽车合资成立了集度汽车,并宣布将在5年投资500亿元人民币。

抢钱的人多了,给钱的人少了,更何况是曾经的“金主”带着大量资金亲自下场了,囤钱不能停的“蔚小理”,自然不得不急。

不花钱,就输了?

缺钱一直都是缺的,但随着新能源车市场阶段的不同,钱的用途、流向、价值有所变化。

去年,蔚来、理想、小鹏齐聚美股,同时多家造车新势力被清洗出局,这标志着以“能否量产”为标准的新造车第一阶段的形成。在一番大浪淘沙之后,存活下来并日渐壮大的头部车企正面临着新一轮激烈的竞争。

而这第二阶段的竞争,落脚在了软件的壁垒、基建的完善、市场的扩张上,这正是驱使着蔚来、小鹏、理想不断囤钱的销金窟。

先来看技术层面,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现在新造车们的比拼已经从“怎么造出车”来到了“怎么造好车”,这要求对网联化、智能化相关的前沿技术进行更多投入。因此,即使跨过了量产这一门槛,新势力们对技术的投入是更多了而不是更少了。

小鹏在港上市的招股书中显示,此次募集而来的150亿港元中45%的资金(约为67亿港元)都将用在技术研发上。蔚来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接下来几年,蔚来汽车每年也将保持50亿元以上的研发投入。拿今年的数据来看,2021年第一季度,蔚来、理想、小鹏的研发投入分别为6.87亿元、5.15亿元和5.35亿元,研发费用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8.61%、14.41%、18.13%。

v2_8910e03f4bbc482d9b1bc4cde95a77b8_img_000

技术研发之外,随着竞争的加剧,对各家车企的生产效率以及配套的充电桩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造车势力都在积极布局自己的产能基地。据传,理想拟投资 60 亿元,在北京建立生产基地;小鹏注入15亿港元,除提升肇庆工厂的产能之外,还“计划在广州和武汉新建预计年产能均可达100,000辆的智能电动汽车生产基地”。三家中,走代工的蔚来截止目前已向自己的代工厂江淮汽车支付了12亿元,如果想要自建工厂,费用只会更多。

此外,对于充电桩等新能源“新基建”,各家车企也加大了投入。走换电路线的蔚来计划年底拥有700 座换电站,并以每年 600 座的速度进行新增;小鹏的目标是在2021年底建立超过500座自营的超级充电站,现在这一数字是172座。

v2_1e72a8eb158e4dab939514c741673ace_img_000

修炼内功是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型上市,随着车企不断向更多市场寻找增量,轰轰烈烈的市场大战已经全方位打响。

比如下沉。小鹏瞄准了下沉市场,据Tech星球消息,今年小鹏将布局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如马鞍山、莆田、包头、洛阳、张家口、温州等地。

比如出海。今年5月6日,蔚来就宣布了自己的“挪威战略”,并在本月向挪威市场运送了计划交付的首批ES8;小鹏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将拿出5%的资金来用于进军欧洲市场,并已经收到了来自挪威的将近8000万元的贷款。

再比如门店数量的扩张。根据招股书,小鹏拟拿出约30亿港元,“用于扩大我们的销售、服务和超级充电网络,并提高销售和市场营销人员的技能和服务质量,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的客户服务。”理想汽车总裁沈亚楠也在今年提出,理想汽车零售店计划在今年达到200家,涵盖100个城市。

做技术、搞基建、抢市场,每一件事儿都需要花钱,并且都不是小数目的钱。

v2_10e6afc2e4424bc59e0b17a58cb2fea5_img_000

如今,热得发烫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有第二梯队如威马、哪吒虎视眈眈,跨界而来的小米、百度、360摩拳擦掌,包括贾老板也开启了回国倒计时。“蔚小理”要巩固优势,就得在技术和市场上做更多持续的投入,尽可能与后来者拉开差距。

但事实是,新造车以量产为门槛淘汰掉一批玩家后,理想、蔚来、小鹏虽然成为了第一梯队,但无论是在技术的“硬实力”还是市场的“软实力”上,三家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真正地拉开,尚没有足够王牌的技术或市场优势,也都没有持续的自我造血能力。

不得不承认的是,新造车依旧处于“无论做什么都需要钱”的军备竞赛阶段,即便烧钱烧了这么多年,到今天拼的还是谁的资本更雄厚。

不上市,就掉队?

除融资之外,新造车三剑客齐齐赴港上市背后,还有更多因素值得推敲。

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年拥有二次上市资格的蔚来,无论从企业需求、市场风向、还是管理层所透露的信号来看,赴港上市是板上钉钉的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小鹏和理想只得跟上。

上市所产生的融资、重估、品牌效益等等,会在企业后续发展中持续作用。从事实上看,率先上市的蔚来无论是市值还是营收规模,相比小鹏、理想都略胜一筹;成功在美股上市的“蔚小理”,也确实是造车新势力的头部梯队。而反观目前仍在科创板排长队的威马,已经被人忘记其曾竞争过“新造车TOP3”的位置。

当然,决定新造车市场排名的原因非常复杂,但IPO确实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尤其是在当下,各家都在技术上砸钱,恨不得“一夜之间”推动智能电动车各项技术上一个台阶,如果理想、小鹏等到2023年才开始谋划二次上市,那么两年间可能在技术以及市场份额上落下的差距或将难以弥补。

此外,现阶段采取双重上市的方式回归港股,除了操作难度较大、监管较严格外,也并非没有自己的优势。

一方面,港股投资人对新造车的认可度较高。“蔚小理”中率先登陆香港的小鹏上市后,获阿里巴巴持股近15%,花旗、浦银国际都首次给予小鹏“买入”评级。此外,有报道称知情人士曾表示,理想汽车尽管上市时间不足一年却急于回港募资,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当下新能源板块是风口。

市场这么多钱,板块正当风口,此时不趁机拿钱才是真的“三傻”。

另一方面,中概股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监管风险。滴滴等多家赴美IPO企业被调查、培训机构不得上市等消息,致使中概股在近段时间被“血洗”,这使得在美上市企业回归母国资本市场的意图更加迫切。

小鹏先行一步,理想赴港上市的靴子也已经落地,蔚来二次上市也只是时间问题。新一轮的融资即将开启,新造车竞争更为激烈和残酷的阶段或许正在拉开帷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响”(ID:deep-echo),作者:张嘉豪,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