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Privacy或许应该被翻译成「个体权」而不是隐「私」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blog.est.im/2021/stderr-00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Privacy或许应该被翻译成「个体权」而不是隐「私」

Posted 2021-07-23 | stderr

Privacy 是我们每天都碰到的一个词,但也是英语里没有被精确定义和系统分析的过的一个概念。

个体权的历史,被白人攀附上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他老人家把人生分成两个空间,一个是公共空间 polis,本意是「大都市里的政治或者宗教核心街区」,另一个空间是 oikos,本意是「家」(有三层意思:家人/族,家产和家族产业,和宅子)。前者是「公共和庙堂生活」,后者是「私人和民事生活」。

光绪年间,北美的出版业发达,出现了八卦私人的yellow journalism产业,加上 Kodak Brownie (1884) 这种便携式相机普及,各种震惊体添油加醋的报纸头条搞得民生沸腾

Brownie2

所以老美就立法细化(Warren and Brandeis, 1890),哪些「东西」是私人的,不应该被指责和打扰。但虚拟的事物算不算「东西」?根据英美的祖宗法有个「堡喻」判例传统,也就是说中世纪,有城堡的人才有私产,谁未经允许进堡就等于宣战;后来工业革命进步了,有个家就算一个「堡」,谁闯家谁就是贼;现在狗仔队满地走,所以干脆连一个实体的「堡」都不需要了。直接立法罗列一番哪些实体和虚拟的东西算 private property。但是 privacy 这个定义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范围也是变化的。比如 William Prosser 1960就列举了4大privacy:

  1. Intrusion upon a person’s seclusion or solitude, or into his private affairs.
  2. Public disclosure of embarrassing private facts about an individual.
  3. Publicity placing one in a false light in the public eye.
  4. Appropriation of one’s likeness for the advantage of another (Prosser 1960, 389).

所以俺觉得,非实体的,信息层面上的Privacy应该被更好的翻译成:个体权。它是跟群体权相对而言的,是指每个个体用来自我行事、自我理解和自我表达的权力。

「隐私」这个翻译坏处在于,「私」在儒家文化圈里不是一个好词,「大公无私」是褒义,那么根据中国特色二极管逻辑,「私」必然就是坏事。

「隐私」如果翻译回英文,大概类似于 pose to hide egoism ?哈哈。

回过头,欧美还是有杠精反对 privacy 的。首先因为人身和财产是自古以来就被保护的权力(Thomson, 1975)。其次,隐私从经济上来说对整个社会不是最优的(Posner, 1981),甚至有人打拳,说女性的隐私保护实际上是男权用来控制女性的手段(MacKinnon, 1989)。哈哈哈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