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东生,最能“折腾”的企业家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4245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李东生,最能“折腾”的企业家
作者|Eastland
头图|视觉中国
2021年7月15日(上周四),TCL科技(000100.SZ)发布的2021年半年度业务预告称,营收比上年同期增长149%~156%;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751%~789%。7月16日(周五),TCL科技上涨4.36%至8.37元,算是对净利润暴涨七八倍的回应。随后的三个交易日,股价一路跌破8元,看来市场对TCL科技已经麻木、对李东生也有些“审美疲劳”。
TCL的前身是1981年组建的惠港合资企业“TTK家电”(生产录音磁带),2021年刚好40岁。1982年,李东生来到这家40人的小厂,一路从技术员到老板,2021年他刚好65岁。
国美、苏宁分别创办于1987年、1990年,阿里、腾讯、京东更是TCL的小弟弟。
曾与李东生一时瑜亮的倪润峰(1988年执掌长虹)、黄宏生(1989年成立创维)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张瑞敏(1984年执掌海尔)、柳传志(1984年创办联想)、王健林(1992年成立万达)虽然仍是“舵手”,但他们企业家生涯的高光时刻已经过去,唯有李东生“勇立潮头”。
40年来李东生“折腾”的事儿比同辈、晚辈们多得多,而且65岁还“火力全开”,可谓“中国最能折腾的企业家”。
话说,TCL科技还“有戏”吗?
“阿波罗计划”
1985至1989年,李东生短暂离开TCL,走过一段仕途,负责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
1989年,李东生回到老东家打工。此时“TTK家电”已转战固定电话,并更名为“TCL通讯设备”,出货量全国第一。1993年,“TCL通讯”登陆深交所(代码000542.SZ)。
1992年重组,设立通讯、电子和房地产三大集团。李东生出掌电子集团,TCL王牌彩电一炮而红,杀入全国销量前三甲。
1996年,39岁的李东生凭借骄人业绩取代张济时成为董事长兼总经理,TCL进入李东生时代。
李东生的惊人之举是理顺了TCL的产权关系。
1997年4月,TCL管理层与市政府签署了“授权经营协议”。根据协议,TCL全部存量资产归政府,此后每年净资产回报率高于10%的分部,管理层可以分享15%。
此后5年间,TCL管理团队交出了令各方满意的答卷:国有资产增长了2倍、每年给政府分红1亿元、缴税7亿元。
至2002年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市政府持有40.97%股权,为控股股东;李东生为首的管理层占25%(其中李东生持有9.08%);东芝、住友、金山、南太等战略投资者合共购得18.38%股权;其他旧股东持有15.65%。
背景相似的长虹、华晨、伊利、格力……都没能很好地理顺产权问题,联想只能算相对成功。由于难度之大难于上青天,TCL股权结构重组被称为“阿波罗计划”。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世纪之交的李东生踌躇满志。在多元化、国际化欲望驱使下,TCL先后进入电工、PC制造、远程教育、系统集成、ERP、有线电视增值服务、网站及空调、冰箱、洗衣机等行业。
当年,被寄予愿望的是IT业务,手机则是无心插柳的成果。项目负责人万明坚想配辆“富康”都没能如愿,IT业务却烧了5亿。
到2002年,彩电的利润趋薄、电工没落、白色家电刚刚起步,IT业务遭重创,只有手机“意外”地成功了。李东生说“手机救了我”。
在另一条战线上,TCL集团整体上市终于瓜熟蒂落。
具体方案为,TCL集团(000100.SZ)公开发行两部分股票——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发行5.9亿股及向TCL通讯公众股东发行4.04亿股,TCL通讯退市并注销。2004年1月30日,TCL集团在深交所挂牌,代码000100.SZ。
当时TCL集团已成立24年,股权结构复杂、缺乏流动性。成为公众公司后,TCL集团治理结构得到优化,各方利益透明、确定,旧股东可方便退出。
2006年,TCL集团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每10流通股获赠2.5股),惠州市国资委间接持有12%股权,仍为实控人。至此,“阿波罗计划”才真正完成,前后历时十年。
TCL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先锋,但不幸被“呛了几口水”。
2002年820万欧元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子;2004年初收购汤姆逊彩电及DVD业务,年中投资550万欧元与阿尔卡特组建合资公司,年末李东生当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2004年李东生收获满满#
俗话说“买来的肉长不到身上”,何况是跨文化国际并购。2005年、2006年,TCL集团分别亏损3.2亿、19.3亿,2007年被戴上ST帽子。坊间出现“李东生何时下课”的猜测。
2007年,TCL集团重新开始盈利;2008年,摘掉ST帽子。
2009年TCL集团定向增发3.5亿股,其中李东生认购6310万股、张大中认购1000万股。惠州市政府持股比例降至11.19%,TCL集团进入无实控人时代。
2010年,TCL集团再次定向增发13亿股,李东生认购7225.4万股。经多轮融资,李东生股权被稀释,截至2010年末持股2.33亿股,占比5.5%。
2010年,TCL集团营收518.7亿,较2000年的110.7亿增长368.6%,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7%;扣非净亏损2.33亿,2000年净利润为2.38亿。
十年间,增收不增利,而且营收增速偏低。在李东生超强资本运作能力映衬下,TCL业绩差强人意。
“鹰的重生”
2006年5月,李东生在内部论坛上发表《鹰的重生》,借用鹰断趾、拔羽以获重生的寓言故事给自己和团队“打气”。
回过头来看,TCL集团“重生”包括三个阶段,历时近15年。
第一阶段是止损,用时大约5年。
通过对欧洲、北美业务的重组,TCL业绩止跌回升,2007年、2008年、2009年净利润分别为3.95亿、5.01亿、4.7亿。虽然连续盈利,但利润微薄,起伏不定。2010年净利润降至4.32亿,扣非净利润竟然又到了负2.33亿的境地。
TCL集团一边关闭不计其数的非核心业务企业(粗略估计近百家),一边积极寻找新增长点。
第二步阶段是寻找新的增长点,用时大约8年。
半导体业务
TCL集团主要通过华星光电开展半导体显示面板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此外还有研发/生产显示模组的华显光电、定位于印刷与柔性显示的广东聚华、专攻OLED材料的华睿光电。
2009年11月,TCL集团与深超科技合资成立“深圳华星光电”,10亿注册资本一家出一半。合资公司将在深圳建设一条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先后搞了t1项目、t2项目、t6项目、t7项目),总投资245亿。通过增资,TCL集团持股比例提高到83.6%。
2011年10月华星光电正式投产,年内营收1.31亿。
2012年华星光电营收达72.4亿,占主营收入的10.6%。
2013年华星光电满产满销,营收155亿,占主营收入的18.6%。
2014年5月,深圳华星光电投资设立武汉华星光电,注册资本70亿元,拟投资165亿建设为手机、平板提供面板的第6代生产线(先后搞了t3项目、t4项目),于2016年2月投产。
2016年华星光电营收提高到259亿,占主营收入的25%。
2017年华星光电营收创历史新高,达到305亿,占主营收入的27.6%。
2018年,深圳华星第11代面板生产线投产(t6项目),武汉华星t3项目满产。

智能终端业务群
另三位“种子选手”是TCL通讯、TCL电子和家电集团,都被归入“智能终端业务群”。
TCL电子主营电视产品,2012年营收323亿,占主营业务的47.1%。2014~2016年间被手机业务抢了风头,但在主营业务中的份额并没有跌破27%。2017年开始回升,2018年营收达386亿,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4.4%。
家电集团主要从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018年空调、洗衣机、冰箱销量分别达到920万台、237万台、177万台,总销售收入126亿,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2%。
2018年美的营收2597亿,其中暖通空调业务营收1093亿;同年,格力仅空调销售收入就达1557亿。与之相比,TCL家电集团的市场份额“不足挂齿”。

TCL通讯被寄予厚望,以阿尔卡特、黑莓、TCL三个品牌在全球从事手机设计、生产及销售,尽管曾给TCL集团带来惨重亏损,TCL“重生”之后没有放弃这条赛道。
2011年,TCL通讯手机出货量4360万台;
2015年增至8355万台,销售收入242亿,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7%,但智能机只占56%,90%的产品使用阿尔卡特、黑莓品牌销往海外,主要是电信运营商定制的合约机,与当年在国内大行其道的“中华酷联”是一个路数。
2016年TCL手机出货量跌至6877万台,降幅17.7%;2017年再降36%至4400万台,财年EBITDA亏损4.74亿;2018年出货3400万台,降幅23%;2019年被剥离。

TCL智能终端业务群的三位选手,手机、家电销售规模和经济效益令人“绝望”,只有液晶电视具有存在价值。
TCL集团还涉足电商、物流、金融等业务,但都乏善可陈。
第三步是重组,剥离手机、家电等业务。
经过八九年摸索,TCL于2018年12月8日公布了资产重组方案:TCL集团将TCL实业、惠州家电、合肥家电等八项资产作价47.6亿出售给关联方TCL控股;重组后上市主营业务只剩华星旗下的半导体显示产业。
拟出售业务在2017年的营收约占总营收的45%,剥离这些业务上市公司净利润反而提高了49.6%。
不到50亿买回年营收超过500亿的资产,还有大片位于广州、深圳的厂房、办公室和宿舍。#李东生当然不会做亏本买卖#
上市公司没亏、李东生也没亏,看来“双赢”。尽管外界有很多质疑,TCL重组总算在2019年1月7日被股东大会投票通过。#第二个“阿波罗计划”搞了十五年!#
2020年2月7日,TCL集团更名为“TCL科技”,代码不变。
2020年7月,TCL科技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竞得“中环集团”100%股权,对价125亿。中环集团子公司中环股份(002129.SZ),是中国唯一以硅材料为基础延伸形成光伏、半导体双产业链的企业,技术门槛极高。详见虎嗅7月14号《隆基、中环,谁是时间的朋友》。
至此,TCL科技成为跨半导体显示、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光伏三条赛道的“选手”。李东生从2006年起、历时十五年的“折腾”终于告一段落,TCL“重生”了。
TCL重生后的投资价值
华星已建和在建生产线共有6条:2条8.5代TV面板、2条6代小尺寸面板、2条11代大尺寸。随着t7产能释放以及苏州三星产能整合,2021年产能将大幅增加。
2020年,华星营收468亿,净利润24亿,净利润率5.2%。
同年,对标企业京东方A (000725.SZ)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356亿、50.4亿,净利润率3.7%。
2021年7月14日,京东方A发布的2021年半年度业务预告,显示其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幅大于1000%。最近六个交易日,股价连续高开低走,从预报前的6.4元跌至6.2元以下,最新市值2150亿。
参照京东方A市值及市销率、市盈率,可粗略估算出华星估值737亿~1023亿之间,而TCL科技最新市值为1125亿。
资本市场无视TCL实控中环股份这一事实,给上市公司的估值只反应了华星的价值,TCL科技的投资者享有较大套利空间。
2)中环股份
2020年,中环股份光伏业务营收、毛利润分别为174亿、33亿(分部净利润没有单独披露)。
2020年,对标企业隆基股份(601012.SH)营收、毛利润分别为546亿、134亿,净利润85.5亿,净利润率15.7%。
隆基股份最新市值5046亿,市盈率、市销率分别为59倍、9.24倍。
参照隆基股份市值、按市销率计算,中环股份光伏业务估值为1608亿,而中环股份最新市值仅为1404亿。
值得注意的是,中环股份到2023年末光伏硅片产能将达135GW,其中G12(210mm)大硅片产能约为100GW;隆基股份截至2022年末产能将达110GW。
隆基没有披露下一步扩产计划,但可以肯定的是2023年中环产能可与隆基比肩,且代表未来趋势的大硅片占比约74%。隆基尚未披露大硅片产能规划,反而组建“182联盟”对抗“210联盟”。
中环产能呈赶超之势,产品领先一代,市值超越隆基只是时间问题。
2020年,中环股份半导体业务收入15.2亿,占营收的8.9%。但半导体硅片制造门槛远高于光伏硅片,中环举重若轻地推出12英寸光伏硅片,根本原因是半个多世纪的技术积累(中环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天津中环半导体”)。
2020年7月完成“混改”,8月就定向增发50亿投入半导体业务,年末已经使用27亿。不到4个月,投资进度完成54%,看来中环已经“渴望”了很久,这笔钱的用途早已想了“千百遍”。相当50亿投资的项目达产后,中环半导体业务将大放异彩。
无视超越隆基的前景、无视半导体业务,资本市场仅按光伏业务营收占隆基的比例给中环估值,还打了“九折”。中环股份投资者享有较大套利空间。
虽然TCL科技的投资者享有双重套利空间,但全部利好兑现需要两三年,现在“潜伏”进TCL科技为时过早。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