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和府捞面VS遇见小面:哪家更像“中国麦当劳”?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78-20210722-36338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和府捞面VS遇见小面:哪家更像“中国麦当劳”?

行业到了“重做”的时候,面界“新物种”到底长什么样?

如果说疫情之后的2020上半年是餐饮业近十年来的至暗时刻,那么2021年的上半年就成了餐饮业的高光时刻。 

刚刚过去的7个月里,有4家“面老板”融资额过亿,有些品牌在起步阶段就被标上了10亿的估值,“新面馆抢夺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好标的已然在资本市场炙手可热。让创业者们不禁感慨“生意做遍,不如卖面”。

但看遍各大报道,大家关注的依然是门店数量等老生常谈的话题,这套迅速扩张的故事早在几年前黄太吉没落的时候就过时了。

更何况,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人对消费品牌更加挑剔,中央厨房、零售化、数字化等新事物早就发起了不止一次的“餐饮革命”,原以为餐饮钱好挣的各种明星店也频频翻车。

行业到了“重做”的时候,面界“新物种”到底长什么样?各种新模式遍地开花,谁的模式才能真正跑通?我们选取了本月发生的两笔亿级融资项目,权且管窥,以期洞见。

对象其一是和府捞面,E轮获8亿融资,创“新面馆”界融资额新高,其投资方包括CMC资本、腾讯投资、LFC等,整体以财务投资者为主;

其二是遇见小面,短短3个月估值翻三倍,创“新面馆”界融资增速新高,新一轮投资由碧桂园创投领投、喜家德跟投,加上百福控股、九毛九集团,资方以产业投资者为主。

这两个面馆品牌,实属新生代的同届生:和府捞面在2013年的上海开出第一家店,遇见小面2014年成立于广州。这个时期恰好是从传统餐饮到新餐饮的转型前夜,资本也是在这时候有了进入餐饮业的实例。更耐人寻味的是,两家的创始人分别在不同场合提过要做“中国的麦当劳”。 

和府捞面和遇见小面同属新面馆赛道,它们不仅位于同一个餐饮发展周期,更处于同一个资本周期,这就是同位诞生的可比性,也同时成为了新面馆赛道的头部品牌。

和府捞面一共拿了6轮融资,至今开了300多家门店;遇见小面则宣布了5轮融资,开出了近150多家门店。如果仅用数字来评判,和府捞面明显占优势。但细品之下,两种模式代表了两种玩法,和府的优势昭然若揭,而遇见小面刚刚露出冰山一角。

本文将致力于解开两种模式并进行对比,供投资人、创业者和行业人士拆解“新面馆”赛道当下的核心竞争力与未来方向。

产品母体:潮流时尚产品VS深挖经典产品

在陕西,一碗油滋滋的裤带面足以慰藉关中汉子一日的辛劳;而在重庆,热气腾腾的小面,能让当地人滋溜着吸面,同时不忘来一句“巴适得很!”

这种千百年来积淀在人们肠胃记忆中的根深蒂固“那一口”,在斗转星移中进入商业社会,被规训成了一个新词——产品母体。在品类决定品牌天花板的规律里,产品母体是一个核心关键词。 

母体文化是源头,是某地域人民应对各种社会跟自然环境的结果总和。例如川人为应对川渝独特的气候与风土,在饮食方面中诞生了“川菜”这一麻辣风格的菜系,有母体的产品自然天生具备群众基础,耳熟能详。 

当今创业看中的是重塑与创新,所以在传统产品之外就延伸出了时尚产品。我们还可以将时尚产品分个类:

其一是用产品母体作为创新的——有产品母体的创新产品,比如太二的菊花花瓣+酸菜鱼,再比如大董从大宅门书籍复原并发展出来的酥不腻烤鸭,这些基于产品母体的创新都颇受市场欢迎,且受欢迎的时间线一直延续。

其二是无明确产品母体的时尚产品,比如芝士排骨,可乐鸡翅。

这样的产品爆品很多,最常见的标志就是冲上微博热搜,活跃在小红书等各个时尚博主头条。但尝新、猎奇之后,但生命周期会存在很大疑虑,有人就新消费提出了“品牌每隔三五年就要重做一遍”的观点。 

谈到遇见小面,顾客的第一反应就是重庆小面,以及麻辣小面、豌杂面、牛肉面、肥肠面等相关产品,产品母体足够扎实,天生自带市场接纳度。

遇见小面的品牌定位语“不在重庆,遇见小面”就是在借用产品母体进行传播,近期推出的新品小酥肉麻辣小面、棒棒鸡丝拌面也是在产品母体上不断深挖。

挑战在于,所有人都会对自己有认知的产品产生预期,品牌要达到这个预期并不容易。毕竟,这一口小面川渝人们已经吃了上百年,“正宗与否”是在长时间要面临的挑战。

而和府捞面从创业伊始就踏上了创新之路:“在书房里捞面”成了定位语。在一个布满书本、古色古香的环境里,猪软骨、牛肋排、安格斯肥牛、草本汤面、红酒汤面等一列的产品,足够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尝新欲望,即便没有一款你足够喜欢的,也有足够多你想尝试的——反正红酒煮的面,和府赌你没吃过。

顾客对尚未建立认知的产品,不会和预期比较。所以没人会讨论到和府捞面是否正宗,只会讨论味道是否好吃,也无法比较价格,因为市场上没有人卖草本汤面和红酒汤面,这为定价上的高客单埋下了伏笔。

但没有明确的产品母体也给和府带来困扰,消费者对其品牌认知比较模糊,熟客也讲不清楚自己吃的是哪里的面,品牌传播的难度随之增大。

历史如果不可见,其未来就不可想,餐饮背后是文化支撑,脱离了产品母体,后期一定是短命的。但历史就是人们创造的,过往没有成功案例也不代表未来不会成功,时代在变,消费需求也在变。

在面馆范畴,是有文化母体好,还是没有文化母体好,哪个更符合这个时代的消费需求,只能交给时间去回答了。 

定位定价:人均60的官府面VS人均30的百姓面 

餐饮行业,人均消费与门店体量成正比的案例,比比皆是。西式餐饮中,人均30元的肯德基7000家门店,人均60元的必胜客2000家门店,人均120元的披萨玛尚诺不到100家门店;茶饮品类也很明显,人均8元的蜜雪冰城10000家门店,人均15元的一点点2000家门店,人均30元的喜茶门店数在800家上下。

和府捞面人均消费60元的定价,显然锚定了高端快简餐面馆。截至目前,和府的300多家门店基本位于一线及省会城市,遍布高端购物中心和交通枢纽。 

根据业内人士反馈,和府捞面的门店在消费水平最高的北京、上海表现较好,差不多一半门店也分布于此。但除此之外的其他城市,业绩表现平平。 

这可能为长期增长埋下隐忧:中国头部城市有限,全国只有一个北京、一个上海,这是树立品牌的优质市场,但一线城市高端品牌的成功恐难大批量复制到下沉市场。也是基于此,和府捞面开始探索火锅、小酒馆等店型,不断拓展场景,维持高端定位。 

与和府捞面的官府书房文化不同,遇见小面走的是平民百姓文化,人均30元的快简餐,锚定一线城市主流的快简餐价位。目前遇见小面的近150家店绝大多数也分布在一线城市,但渠道更广,覆盖商场、交通枢纽、社区24小时店、办公区、会展等等各种场合,在二三线城市也有布局。

其创始人宋奇在采访中提到,“小面的小,就是亲切,小面虽小,但无处不在”。遇见小面似乎有意布局多种类型的商圈,测试模型。

不过,30块钱对于下沉市场而言,依然是贵的。毕竟,刚刚从咖啡市场铩羽而归的陆正耀号称要把小面做到10元以下的单价。从产品供应链到门店运营,小面比咖啡复杂得多,拼单价、拼店数、拼速度的走法能不能走得通,尚且未知。

无论是诞生在上海的和府捞面,还是创立于广州的遇见小面,所有在一线市场立足的品牌,在拔高品牌势能的同时,对下沉开店都会面临疑虑。

在中国,麦当劳和肯德基这样已经规模化的快简餐品牌都是人均30元的定位,而人均60元的定位则接近“中国必胜客”。从这个角度看,客单价越高,挑战越大。 

对和府捞面和遇见小面来说,想成为中国的麦当劳,未来势必拼的是开店规模、下沉能力,而背后是效率的不断提升,把这些效率红利返还给顾客,控制售价“低空飞行”,才能扼杀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背后关键是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等高科技的运用。

创业基因:成功人士二次创业 VS 高知团队白手起家

和府捞面创始人李学林入局餐饮之前在江苏际通做3C品类,已经是其区域市场的龙头企业,因此颇具格调的和府捞面,从创立之初就体现出“顶层设计”的打法:其一在“吃面”,其二在供应链。

据说在和府在第一家面馆开店之前,团队不惜全球飞行开展“吃面”调研,几乎花掉了1000万元。其创始人李学林在一次采访时表指出,“当花完这1000多万时,才真正了解了这个市场,了解了用户的本质需求”。

此后,和府团队做的又一件事是:自建供应链。计划在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构建产能达到1000家店的供应链。足见带着经验的二次创业优势:高举高打。

遇见小面的创业经历更像是高知分子草根创业的“逆袭”。宋奇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硕士,为了做中国麦当劳的“餐饮梦”,他曾加入麦当劳(中国香港)以及百胜(中国)工作。2014年,他与另外两位华南理工大学的同学辞职创业,东拼西凑30万起步资金,挤在广州一个只有30平米的街边小店干起了个体户。买菜做面,招人揽客所有事都必须亲力亲为。

如果说李学林是拿1000万元做顶层设计,那宋奇就是拿10000个小时做基础实践。

两个创始团队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基因与创业打法。

和府捞面成功人士的创业基因,造就出造就了其高格调、重场景、高客单的品牌定位;反观遇见小面白手起家的创业基因,最终的选择就是熟悉的产品重新做,用老戏新唱的方式,做年轻接地气的品牌。这些源自创始团队的基因,决定着商业的未来走向。

发展战略:重资投入多元集团VS聚焦豪赌超级品牌

和府捞面的创始人说:做的不是面,而是一种名为生活方式的概念。”这点在和府集团下的商标信息就能窥见一二。 

和府集团下有473条商标信息,商业版图涵盖了面馆、烧菜馆、和府火锅等。在已落地的副牌方面,有人均、产品、点餐方式都与和府捞面相近的财神面;还有已经注册了商标也落了地的“和府火锅和她的面”;更有打着小酒馆擦边球的“和府小面小酒”。

但多品牌路线并不好走。中国香港的美心集团、中国台湾的王品集团都号称拥有几十个品牌,但真正能规模化发展产生品牌价值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在小市场里深挖财务价值的做法。百胜中国虽说身处大市场,通过自创、收购和代理已拥有十几个品牌,但主要靠肯德基在扛大旗,在中餐上的探索几乎全军覆没。

从企业选择来看,多品牌打法有两个根本原因,其一是能力溢出,企业有人、有钱、有能力,自然可以多做尝试;其二是主业务疲软,急于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遇见小面则师从星巴克、麦当劳,走了一条做超级品牌的路线。与和府集团注册了一堆和面相关较远的商标不同,而遇见小面下方几乎全都是关于“遇见小面”的商标。

多次表达要做“中国的麦当劳,世界的小面”的遇见小面创始人宋奇,曾在采访中谈到,嗜辣是中国青年口味的最大公约数,且容易上瘾。所以以麻辣为代表的川渝风味就成了遇见小面深耕的品类。

因此,遇见小面致力于聚焦单一品牌,“在一厘米的宽度上做一公里的深度”,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后再去做横向和纵向的延展,比如麦当劳的麦咖啡和星巴克的瓶装饮品。 

如果一个品牌能代表一种品类,它就成为了超级品牌,这是所有消费品牌的终极梦想。要做超级品牌的遇见小面更像是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以中国的消费体量和国际影响力,要在面的市场做到超级品牌,这是千亿级企业的规模,唯一的问题是,这些年轻人的实力能支持得住野心吗? 

在供应链方面,在和府捞面的融资资金用途中,自建工厂是提及最多的,在重金押注供应链之后,其重心变成了为了消耗供应链产能而开出各种不同的饮食概念。新开辟的“和府到家”主打零售消费场景,包括多个主食及配菜小食,如鲜煮面、微波米饭、预制菜等。

而遇见小面,供应链上并未走重资产路线,而是选择了和益海嘉里、新希望、蜀海等成熟供应链企业合作。

供应链是否自建,是行业内不断争论的焦点。 

海底捞、九毛九这样的行业领军者都采取了自建供应链的策略,海底捞的供应链颐海、蜀海在成熟后开始对外服务,分拆后成了独立的上市公司。

但世界500强公司中,也不乏苹果、耐克、麦当劳这样深度依赖供应链的消费品公司,选择与最好的供应商结合,而非自建工厂。麦当劳引以为傲的“三角凳”关系中,供应商就是无可或缺的重要一角。

有人说,你没有好的工厂,你怎么能生产好的产品?也有人说,我没有好的工厂,所以我可以用全世界最好的工厂来做最好的产品。认知才是一个企业或一个企业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府捞面和遇见小面的路径差异,本质是认知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战略。

资本爱“吃面” 但钱解决不了面馆的所有问题

尽管遇见小面的近150家门店数据在今年疯狂的态势之下并不显优越,不过,其开店速度近些年一直保持门店数每年翻翻,预计在2024年突破1000家门店,继续挺进一线城市的同时,加快二线城市布局。 

和府捞面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和府捞面门店数为340家,2021年的门店数将比2020年翻一番,门店数在今年年底将达到450家。 

双方都经过了几年的沉淀,手握过亿甚至几亿的现金,而且都在不断融资,具备加快开店步伐的能力。目前,和府捞面的估值达到了60亿,遇见小面的估值达到了30亿。

但门店数量和融资估值很可能是伪命题,钱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在餐饮这个足够分散的市场,顾客的需求就是市场上百花齐放,任何模式都会机会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餐饮的本质是服务行业,服务行业最终都是以营运为导向的行业属性,如果没有扎实的单店模式、稳定的供应链、强大的组织力,在资本乱象的催化中只会迷失自我,最终只能是店毁人亡。

餐饮像个马拉松,重要的不是前一公里谁跑得快。

尽管在面食赛道,已有味千拉面,九毛九,喜家德等规模连锁,但中国餐饮企业的15%的连锁化率,相比美国日本的50%依然差距甚远。

遇见小面,和府捞面也不是“新面馆”赛道仅有的玩家,今年忽然崛起于魔都上海的兰州拉面“三宝”——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还有3年时间下沉市场拓展数百门店的五爷拌面本年都获得巨额融资,正在飞速成长。 

对于中国餐饮头部品牌和拍马赶到的餐饮投资人而言,这是最好的十年,很可能也是最后的十年,马太效应、强者恒强的逻辑已在这个行业逐步应验,行业格局一旦奠定就很难打破。 

今天新面馆赛道,和府捞面和遇见小面已经成为各自所在细分领域的头部品牌,也有机会成长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新物种”。万物生长,才能体现一种商业或文化的生机勃勃,而成为“中国麦当劳”也仅是隐喻,和府捞面和遇见小面都有机会作为中国餐饮文化的代表,去影响一个时代。

网站编辑: 郭靖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