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中国城市|老工业基地沈阳“创新加码”焕发年轻态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32021385355546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从“抢人大战”到“留人大考”,近些年中国城市围绕“人”大做文章,在此之中,沈阳作为东北唯一的特大城市,迎来人才争夺战的初步大捷。
36氪辽宁从官方统计部门了解到,沈阳市户籍人口已连续三年呈现正增长态势,截至2020年12月末,沈阳市户籍人口达762.2万人,同比增长0.8%。
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尤其是年轻人。
据58同城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年毕业生首选前十五座城市中,沈阳赫然在列。而在2018年,京东发布相关数据显示,沈阳毕业生本地居留率49%,位居全国第二,排名仅次于北京。
与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众多南方城市相比,沈阳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强大的实体经济对人才的吸引力依然强大,但聚焦产业发展,十足的“青和力”仅是这座曾经人们口中的“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年轻态的小小缩影之一,沈阳正在奋力推进传统工业制造业基地的创新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
振兴战略中沈阳的转型崛起之路
新中国的工业脉搏在这里跳动,我国工业史上数不清的“第一”出自沈阳,但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计划经济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逐渐在这片土地上显现,在最困难时期,全市曾有六成企业面临亏损。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各项方针政策,沈阳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以装备工业为重点,沈阳大力推动传统工业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实现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02年,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毗邻的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在老城区的200余家企业陆续落户开发区,利用土地置换而来的100多亿元资金补贴当时已步履维艰的装备制造业企业。
卸下财政包袱后,“沈阳制造”逐渐向“沈阳智造”转型。为降低自主创新门槛,沈阳市铁西区自2006年起就建立起装备制造业科技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实现共享仪器设施、尖端设备并整合智力资源。2019年,针对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铁西区,沈阳发布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真金白银支持当地科技研发重大装备。据悉,只要是经相关部门认定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产品,政府给予的研发补助最高分别可达1000万元和500万元。
而在目前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沈阳工业产业再次面临绿色转型升级。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限制政策目录(2020 年版)》显示,沈阳全域已经禁止新建高耗能重污染项目。
发展内在动力来自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新体制才能打开“振兴”的闸门。自十年前起,沈阳便从经济体制改革中寻求突破,对占绝对主体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多元成分改造。
例如,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 “沈鼓”),2004年对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战略重组和重大技术改造,组建新的沈鼓集团,成为辽宁省首家混合所有制企业。至此,重大装备国产化消息不断从这里传出。
36氪辽宁了解到,目前,沈鼓已具备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组、千万吨炼油装置、10万空分、大型PTA、大型LNG、大型MTO、大型长输管线压缩机、150吨大推力往复压缩机,以及AP1000核主泵、核二级泵、核三级泵、国防海军装备用泵等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大型离心压缩机总体设计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还有机床龙头企业,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沈阳机床”),沈阳机床由当年经营不善的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辽宁精密仪器厂资产重组而组建,重组后还陆续并购德国希斯公司等国内外机床企业,扩大企业业务辐射范围。2019年12月,央企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战略重组沈阳机床,沈阳机床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2021年1至2月,沈阳机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1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0%,新签合同同比增长195%,创下企业近五年来业绩最高水平。
突出工业创新优势,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发挥地域聚焦效应将“事半功倍”。
在铁西“东搬西建”获得成功后,沈阳推广铁西经验,提出全市构建“一城三区”科创联动格局,建设浑南科技城为“创新沈阳”核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辉山农业高新区将立足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进行集中建设,发挥各地区大学、大院所、大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溢出效应,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新一轮工业革命挑战下的沈阳实践
“大而不强”仍然是全国工业不争的现状。大到钢材、石油化工,小到电线电缆、电子元器件,中国在众多国际产业链分工中,被迫长期位于生产车间的位置。当下,一边是新一轮工业革命下亟待回应的市场需求,一边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国工业产业都已行至十字路口,转型已成必然。
沈阳也不例外。
面向未来,激发内生动力成为沈阳关注的重点。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是释放传统工业产业优势的最优解。沈阳市印发的《沈阳市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专项行动计划》(下称《专项行动计划》)将相关企业分为“老字号”产业、“原字号”产业和“新字号”产业。
“老字号”产业主要包括汽车及零部件、通用机械装备、石化重矿轨道交通及专用装备、机床及功能部件、电力装备5个产业;“原字号”产业主要包括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3个产业;“新字号”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航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机器人、新材料、节能环保等7个产业。
沈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要让沈阳“老字号”脱胎换骨,沈阳将从“云”入手,提升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产业由重变轻,技术创新是关键。《专项行动计划》提出,沈阳市将培育壮大“新字号”,突出抓好“锻长板、补短板、强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集成电路、航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等具备先发优势产业成长壮大,布局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标志产品,形成新的产业梯队。
特别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强调要培育网络信息安全、5G基础设施及应用、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制造、智能传感器5个产业链,为“老原新”产业赋能增效。
成绩单背后的沈阳配套服务力
山海关外创新起,得益于沈阳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
政务环境方面,沈阳已累计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职权1045项,审批要件削减60.2%,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告知承诺制等改革举措,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压缩,3.5万个政务服务事项上线运行,依申请类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
在减轻企业负担方面,即便是在疫情“黑天鹅”爆发的2020年,沈阳市依然实现新增减税70.4亿元,减免社保、水电气等费用超过130亿元,投放应急转贷资金23.2亿元,办理无还本续贷168.2亿元,扩大专利质押、动产抵押等融资规模,企业融资难得到缓解。
而聚焦产业方面,提供更多工业应用场景,是推动工业企业进一步智慧转型的重要一步。据悉,沈阳市每年拿出支持企业上云补助资金高达9000万元,在政策支持下,沈阳已培育出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数字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商80家,服务范围涵盖全市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等多个工业细分领域。
今年,沈阳还首次发布了《沈阳城市机会场景清单》,其中包含智能制造、数字信创、智慧城区、智慧出行、空天科技、智慧医疗、智慧厂区、新零售、新地标等36个机会场景。
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显示,沈阳成为全国 80个参评城市中 20个标杆城市之一,连续两年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全国标杆城市。
辽氪小结
经历过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创新已经成为每一位沈阳人的行动自觉,也成为支撑这座老工业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工业基础、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以及近些年兴起的“青和力”人才资源,是沈阳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优势,面向未来,沈阳仍需瞄准高质量,承压而上。
36氪辽宁——让辽宁看见世界,也让世界看见辽宁。
36氪辽宁专注于发掘优秀辽宁企业,深度挖掘创投底层逻辑,搭建产业对接通道,链接创业者与投资人资本生态平台。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辽宁的报道,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email protected]。我们会及时回复。
联系电话:15040246895 客服微信:ln36kr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