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比尔·米勒的十大投资原则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4173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比尔·米勒的十大投资原则

与股神巴菲特相比,比尔·米勒似乎并不为普罗大众所熟知。但在投资界,提起比尔·米勒的大名,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比尔·米勒曾经创造了投资界一项空前绝后的“神话”——连续15年跑赢标准普尔指数。

1991-2005年,比尔·米勒管理的美盛价值信托基金,取得了980.45%的总回报,年均复合收益率约16.44%,且任意一年投资收益均高于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在此期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513.59%,年均复合收益率约11.53%。

在此之前,战胜指数的最高记录是由彼得·林奇创造的,他曾经保持了连续8年战胜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辉煌战绩。而比尔·米勒连胜指数的年限几乎是彼得·林奇的两倍。正是由于比尔·米勒的出色表现,他所管理的美盛价值信托基金,其管理规模从1990年的7.5亿美元一路增长至2006年的200亿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米勒逆势押注,基金净值遭遇腰斩。本以为他会就此退出江湖,但他很快东山再起,创办了自己的基金,凭借对金融市场及创新商业模式的超前研判,近年来他的基金再次位列前1%的位置,近一年更斩获超过200%的回报。

这么牛的一个人,有没有著书立说,把自己的投资理念分享出来?答案是有的。上个月出版的《比尔·米勒的投资之道》,就是一本系统讲述比尔·米勒投资哲学的书。

今天,我们把书中介绍的比尔·米勒的十大投资原则给摘录出来,希望对你当前的投资活动有所帮助。

1. 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投资策略,但始终坚持价值导向

与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类似,米勒拥有多学科交叉的思维模型。在米勒看来,投资者不必拘泥于某种投资哲学,可以多种投资策略混用,但要以价值为导向。

2.像标准普尔500指数那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米勒发现,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分股遵循着“强者恒强”的铁律。也就是说,只有当一家公司变弱时,它才会被剔除出指数;当它越来越强时,它就会一直被保留。比方,标准普尔500指数不会因为微软越来越大而缩减它,指数的策略是“让赢家继续奔跑”。

因此,米勒得出结论,为了达到所谓的“平衡”而去调整股票持仓结构的做法是错误的。 他一直坚持“高仓位、低换手,让赢家持续奔跑,同时选择性地剔除输家”的投资方法。

3. 观察经济和股市,但不做预测

米勒认为,股市是由无数个体和组织构成的,当所有人发生各种复杂的互动,就会产生大量不可预测的行为。宏观经济与市场波动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或因果关系,因此预测是徒劳无益的。

4. 寻找商业模式优越、资本回报率高的公司

米勒寻找理想企业的标准包括: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具有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管理层;拥有充分的市场占有率;具有先进的商业模式及较高的资本回报率。相比于企业短期的会计数据,米勒更关注企业的长期经济状况。

关于选股最重要的财务指标,米勒既看重ROE(净资产收益率),因为ROE反映了一家企业利用股东权益的获利能力,可以作为评价公司管理水平的主要测试标准;也看重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因为ROIC剔除了财务杠杆的影响,同时考虑了有息负债的成本,更能反映出企业真实的获利能力。

5. 利用心理驱动的思维错误,而不是成为其受害者

米勒认为,我们都有认知偏见,比方过度自信、过度反应、损失厌恶等,市场上稍微大一点的风吹草动都能让我们大悲大喜。米勒建议,我们要了解人类的心理误区,避免成为情绪和认知偏见的牺牲品。

6. 以相对于企业内在价值大打折扣的价格买入企业

米勒评估一家企业的价值,一般会考虑多种方法(比如市盈率或市净率倍数、现金流折现法、私人市场价值等)和多种场景(乐观假设、中性假设或悲观假设)。在审慎评估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对照市场价值再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估值正常时选择持有。

米勒最看重的估值指标是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在这一点上,米勒与巴菲特的看法完全一致,他们都遵循着约翰·伯尔·威廉姆斯教科书式的估值逻辑:任何股票、债券或公司今天的价值取决于,在可以预期的资产存续期间,以合适利率进行贴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具体到投资实践,巴菲特更看重“当下的价值”,米勒更看重“未来的成长”。

7. 以最低的平均成本取胜

米勒在交易的时候会采取“慢慢吃进”的策略,当前期买入的股票下跌后,米勒会继续买入更多,最终成本会摊薄到一个低估的区间,结果往往会获得比较好的收益。比如,米勒一开始买入垃圾管理公司后,其股票大约又下跌了75%。然而到2001年11月,米勒在这只股票上赚到了大约18%的收益,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9%。

米勒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逆向投资者。米勒曾经坦言,自己不愿意加码买进的唯一价格就是零。当然,米勒敢于“越跌越买”的底气,源于他对自己的持仓分析具有高度的自信。

8. 构建一个包含15 ~ 50家企业的投资组合

米勒的持仓非常集中。比如2005年的时候,米勒管理的基金规模超过110亿美元,却仅仅持有36只股票,前十大重仓股所占的比重超过50%。而市场上同类型的可比基金,平均持有265只股票,前十大重仓股所占的平均比重大约为22%。集中持股意味着,市值的波动性可能更为剧烈,但同时也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率。

9. 最大化投资组合的预期回报,而不是选股的正确率

米勒关于投资输赢的概率思维与众不同。20世纪90年代初,米勒曾与同为基金经理的克里斯托弗·戴维斯(戴维斯家族第三代)讨论投资策略,戴维斯说他的投资目标是正确的次数超过犯错的次数。然而,米勒对此并不认同。米勒认为,真正有意义的是你正确的时候能赚多少。如果你10次错了9次,股票变得一钱不值,但只要第10次上涨了20倍,你就翻盘了。

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一点,米勒所说的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先后关系。如果是先后关系,100万美元经历9次90%的下跌,即使上涨20倍,现值也接近于零;如果是并列关系,100万美元等分为10只股票,其中9只下跌90%,1只上涨20倍,最终收益率为109%。米勒的上述思路,与彼得·林奇提出的“十倍股”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米勒的概率思维,在他的投资组合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据统计,1998-2002年的短短四年间,米勒所管理的价值信托基金,有10只股票的跌幅超过75%,其中还包括安然和世界通信等三家破产的公司。然而,米勒在1996年以2000万美元投资了戴尔电脑,其持仓市值在20世纪末膨胀至10亿美元。极少数大幅获利的股票,最终弥补了大量投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从某种程度上讲,米勒的风格和做法更接近于风投。

10. 卖出的原则

米勒认为应该卖出股票的三项原则包括:1.公司达到了合理估值;2.发现了更好的股票;3.股票基本面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巴菲特还是米勒,其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价值投资者,他们的思想都闪耀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其不同之处在于,巴菲特投资的大多是吉列、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等传统行业的公司,其投资回报的特点是“高概率+低赔率”;而米勒投资的大多是微软、亚马逊、戴尔电脑等代表着新经济的科技股,其投资回报的特点是“低概率+高赔率”。

希望上述投资原则能对你有所启发。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