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21年,让我们手写一个mini版本的vue2.x和vue3.x框架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4023670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mini版本的vue.js2.X版本框架

首先我们看一下我们要实现的模板代码:

<div id="app">
    <h3>{{ msg }}</h3>
    <p>{{ count }}</p>
    <h1>v-text</h1>
    <p v-text="msg"></p>
    <input type="text" v-model="count">
    <button type="button" v-on:click="increase">add+</button>
    <button type="button" v-on:click="changeMessage">change message!</button>
    <button type="button" v-on:click="recoverMessage">recoverMessage!</button>
</div>

然后就是我们要编写的javascript代码。

const app = new miniVue({
    el:"#app",
    data:{
        msg:"hello,mini vue.js",
        count:666
    },
    methods:{
        increase(){
            this.count++;
        },
        changeMessage(){
            this.msg = "hello,eveningwater!";
        },
        recoverMessage(){
            console.log(this)
            this.msg = "hello,mini vue.js";
        }
    }
});

我们来看一下实际运行效果如下所示:

思考一下,我们要实现如上的功能应该怎么做呢?你也可以单独打开以上示例:

点击此处

源码实现-2.x

miniVue类

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既然是实例化一个mini-vue,那么我们先定义一个类,并且它的参数一定是一个属性配置对象。如下:

 class miniVue {
     constructor(options = {}){
         //后续要做的事情
     }
 }

现在,让我们先初始化一些属性,比如data,methods,options等等。

//在miniVue构造函数的内部
//保存根元素,能简便就尽量简便,不考虑数组情况
this.$el = typeof options.el === 'string' ? document.querySelector(options.el) : options.el;
this.$methods = options.methods;
this.$data = options.data;
this.$options = options;

初始化完了之后,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在vue内部使用this访问到vue定义的数据对象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这一个功能呢?这个功能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代理(proxy)

因此我们来实现一下这个功能,很明显在这个miniVue类的内部定义一个proxy方法。如下:

//this.$data.xxx -> this.xxx;
//proxy代理实例上的data对象
proxy(data){
    //后续代码
}

接下来,我们需要知道一个api,即Object.defineProperty,通过这个方法来完成这个代理方法。如下:

//proxy方法内部
// 因为我们是代理每一个属性,所以我们需要将所有属性拿到
Object.keys(data).forEach(key => {
    Object.defineProperty(this,key,{
        enumerable:true,
        configurable:true,
        get:() => {
            return data[key];
        },
        set:(newValue){
            //这里我们需要判断一下如果值没有做改变就不用赋值,需要排除NaN的情况
            if(newValue === data[key] || _isNaN(newValue,data[key]))return;
            data[key] = newValue;
        }
    })
})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个_isNaN工具方法的实现,如下:

function _isNaN(a,b){
    return Number.isNaN(a) && Number.isNaN(b);
}

定义好了之后,我们只需要在miniVue类的构造函数中调用一次即可。如下:

// 构造函数内部
this.proxy(this.$data);

代理就这样完成了,让我们继续下一步。

数据响应式观察者observer类

我们需要对数据的每一个属性都定义一个响应式对象,用来监听数据的改变,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类来管理它,我们就给它取个名字叫Observer。如下:

class Observer {
    constructor(data){
        //后续实现
    }
}

我们需要给每一个数据都添加响应式对象,并且转换成getter和setter函数,这里我们又用到了Object.defineProperty方法,我们需要在getter函数中收集依赖,在setter函数中发送通知,用来通知依赖进行更新。我们用一个方法来专门去执行定义响应式对象的方法,叫walk,如下:

//再次申明,不考虑数组,只考虑对象
walk(data){
    if(typeof data !== 'object' || !data)return;
    // 数据的每一个属性都调用定义响应式对象的方法
    Object.keys(data).forEach(key => this.defineReactive(data,key,data[key]));
}

接下来我们来看defineReactive方法的实现,同样也是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方法来定义响应式对象,如下所示:

defineReactive(data,key,value){
    // 获取当前this,以避免后续用vm的时候,this指向不对
    const vm = this;
    // 递归调用walk方法,因为对象里面还有可能是对象
    this.walk(value);
    //实例化收集依赖的类
    let dep = new Dep();
    Object.defineProperty(data,key,{
        enumerable:true,
        configurable:true,
        get(){
            // 收集依赖,依赖存在Dep类上
            Dep.target && Dep.add(Dep.target);
            return value;
        },
        set(newValue){
            // 这里也判断一下
            if(newValue === value || __isNaN(value,newValue))return;
            // 否则改变值
            value = newValue;
            // newValue也有可能是对象,所以递归
            vm.walk(newValue);
            // 通知Dep类
            dep.notify();
        }
    })
}

Observer类完成了之后,我们需要在miniVue类的构造函数中实例化一下它,如下:

//在miniVue构造函数内部
new Observer(this.$data);

好的,让我们继续下一步。

defineReactive方法内部用到了Dep类,接下来,我们来定义这个类。如下:

class Dep {
    constructor(){
        //后续代码
    }
}

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依赖类里面,我们需要做什么,首先根据defineReactive中,我们很明显就知道会有add方法和notify方法,并且我们需要一种数据结构来存储依赖,vue源码用的是队列,而在这里为了简单化,我们使用ES6的set数据结构。如下:

//构造函数内部
this.deps = new Set();

接下来,就需要实现add方法和notify方法,事实上这里还会有删除依赖的方法,但是这里为了最简便,我们只需要一个addnotify方法即可。如下:

add(dep){
    //判断dep是否存在并且是否存在update方法,然后添加到存储的依赖数据结构中
    if(dep && dep.update)this.deps.add(dep);
}
notify(){
    // 发布通知无非是遍历一道dep,然后调用每一个dep的update方法,使得每一个依赖都会进行更新
    this.deps.forEach(dep => dep.update())
}

Dep类算是完了,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另一个类。

Watcher类

那就是为了管理每一个组件实例的类,确保每个组件实例可以由这个类来发送视图更新以及状态流转的操作。这个类,我们把它叫做Watcher

class Watcher {
    //3个参数,当前组件实例vm,state也就是数据以及一个回调函数,或者叫处理器
    constructor(vm,key,cb){
        //后续代码
    }
}

再次思考一下,我们的Watcher类需要做哪些事情呢?我们先来思考一下Watcher的用法,我们是不是会像如下这样来写:

//3个参数,当前组件实例vm,state也就是数据以及一个回调函数,或者叫处理器
new Watcher(vm,key,cb);

ok,知道了使用方式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构造函数内部初始化一些东西了。如下:

//构造函数内部
this.vm = vm;
this.key = key;
this.cb = cb;
//依赖类
Dep.target = this;
// 我们用一个变量来存储旧值,也就是未变更之前的值
this.__old = vm[key];
Dep.target = null;

然后Watcher类就多了一个update方法,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方法的实现吧。如下:

update(){
    //获取新的值
    let newValue = this.vm[this.key];
    //与旧值做比较,如果没有改变就无需执行下一步
    if(newValue === this.__old || __isNaN(newValue,this.__old))return;
    //把新的值回调出去
    this.cb(newValue);
    //执行完之后,需要更新一下旧值的存储
    this.__old = newValue;
}

编译类compiler类

到了这一步,我们就算是完全脱离vue源码了,因为vue源码的编译十分复杂,涉及到diff算法以及虚拟节点vNode,而我们这里致力于将其最简化,所以单独写一个Compiler类来编译。如下:

class Compiler {
    constructor(vm){
        //后续代码
    }
}

注意:这里的编译是我们自己根据流程来实现的,与vue源码并没有任何关联,vue也有compiler,但是与我们实现的完全不同。

定义好了之后,我们在miniVue类的构造函数中实例化一下这个编译类即可。如下:

//在miniVue构造函数内部
new Compiler(this);

好的,我们也看到了使用方式,所以接下来我们来完善这个编译类的构造函数内部的一些初始化操作。如下:

//编译类构造函数内部
//根元素
this.el = vm.$el;
//事件方法
this.methods = vm.$methods;
//当前组件实例
this.vm = vm;
//调用编译函数开始编译
this.compile(vm.$el);

compile方法

初始化操作算是完成了,接下来我们来看compile方法的内部。思考一下,在这个方法的内部,我们是不是需要拿到所有的节点,然后对比是文本还是元素节点去分别进行编译呢?如下:

compile(el){
    //拿到所有子节点(包含文本节点)
    let childNodes = el.childNodes;
    //转成数组
    Array.from(childNodes).forEach(node => {
        //判断是文本节点还是元素节点分别执行不同的编译方法
        if(this.isTextNode(node)){
            this.compileText(node);
        }else if(this.isElementNode(node)){
            this.compileElement(node);
        }
        //递归判断node下是否还含有子节点,如果有的话继续编译
        if(node.childNodes && node.childNodes.length)this.compile(node);
    })
}

这里,我们需要2个辅助方法,判断是文本节点还是元素节点,其实我们可以使用节点的nodeType属性来进行判断,由于文本节点的nodeType值为3,而元素节点的nodeType值为1。所以这2个辅助方法我们就可以实现如下:

isTextNode(node){
    return node.nodeType === 3;
}
isElementNode(node){
    return node.nodeType === 3;
}

编译文本节点

接下来,我们下来看compileText编译文本节点的方法。如下:

//{{ count }}数据结构是类似如此的
compileText(node){
    //后续代码
}

接下来,让我们思考一下,我们编译文本节点,无非就是把文本节点中的{{ count }}映射成为0,而文本节点不就是node.textContent属性吗?所以此时我们可以想到根据正则来匹配{{}}中的count值,然后对应替换成数据中的count值,然后我们再调用一次Watcher类,如果更新了,就再次更改这个node.textContent的值。如下:

compileText(node){
    //定义正则,匹配{{}}中的count
    let reg = /\{\{(.+?)\}\}/g;
    let value = node.textContent;
    //判断是否含有{{}}
    if(reg.test(value)){
        //拿到{{}}中的count,由于我们是匹配一个捕获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RegExp类的$1属性来获取这个count
        let key = RegExp.$1.trim();
        node.textContent = value.replace(reg,this.vm[key]);
        //如果更新了值,还要做更改
        new Watcher(this.vm,key,newValue => {
            node.textContent = newValue;
        })
    }
}

编译文本节点到此为止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编译元素节点的方法。

编译元素节点

首先,让我们想一下,我们编译元素节点无非是想要根据元素节点上的指令来分别执行不同的操作,所以我们编译元素节点就只需要判断是否含有相关指令即可,这里我们只考虑了v-text,v-model,v-on:click这三个指令。让我们来看看compileElement方法吧。

compileElement(node){
    //指令不就是一堆属性吗,所以我们只需要获取属性即可
    const attrs = node.attributes;
    if(attrs.length){
        Array.from(attrs).forEach(attr => {
            //这里由于我们拿到的attributes可能包含不是指令的属性,所以我们需要先做一次判断
            if(this.isDirective(attr)){
                //根据v-来截取一下后缀属性名,例如v-on:click,subStr(5)即可截取到click,v-text与v-model则subStr(2)截取到text和model即可
                let attrName = attr.indexOf(':') > -1 ? attr.subStr(5) : attr.subStr(2);
                let key = attr.value;
                //单独定义一个update方法来区分这些
                this.update(node,attrName,key,this.vm[key]);
            }
        })
    }
}

这里又涉及到了一个isDirective辅助方法,我们可以使用startsWith方法,判断是否含有v-值即可认定这个属性就是一个指令。如下:

isDirective(dir){
    return dir.startsWith('v-');
}

接下来,我们来看最后的update方法。如下:

update(node,attrName,key,value){
    //后续代码
}

最后,让我们来思考一下,我们update里面需要做什么。很显然,我们是不是需要判断是哪种指令来执行不同的操作?如下:

//update函数内部
if(attrName === 'text'){
    //执行v-text的操作
}else if(attrName === 'model'){
    //执行v-model的操作
}else if(attrName === 'click'){
    //执行v-on:click的操作
}

v-text指令

好的,我们知道,根据前面的编译文本元素节点的方法,我们就知道这个指令的用法同前面编译文本元素节点。所以这个判断里面就好写了,如下:

//attrName === 'text'内部
node.textContent = value;
new Watcher(this.vm,key,newValue => {
    node.textContent = newValue;
})

v-model指令

v-model指令实现的是双向绑定,我们都知道双向绑定是更改输入框的value值,并且通过监听input事件来实现。所以这个判断,我们也很好写了,如下:

//attrName === 'model'内部
node.value = value;
new Watcher(this.vm,key,newValue => {
    node.value = newValue;
});
node.addEventListener('input',(e) => {
    this.vm[key] = node.value;
})

v-on:click指令

v-on:click指令就是将事件绑定到methods内定义的函数,为了确保this指向当前组件实例,我们需要通过bind方法改变一下this指向。如下:

//attrName === 'click'内部
node.addEventListener(attrName,this.methods[key].bind(this.vm));

到此为止,我们一个mini版本的vue2.x就算是实现了。继续下一节,学习vue3.x版本的mini实现吧。

mini版本的vue.js3.x框架

首先我们看一下我们要实现的模板代码:

<div id="app"></div>

然后就是我们要编写的javascript代码。

const App = {
    $data:null,
    setup(){
        let count = ref(0);
        let time = reactive({ second:0 });
        let com = computed(() => `${ count.value + time.second }`);
        setInterval(() => {
            time.second++;
        },1000);
        setInterval(() => {
            count.value++;
        },2000);
        return {
            count,
            time,
            com
        }
    },
    render(){
        return `
            <h1>How reactive?</h1>
            <p>this is reactive work:${ this.$data.time.second }</p>
            <p>this is ref work:${ this.$data.count.value }</p>
            <p>this is computed work:${ this.$data.com.value  }</p>
        `
    }
}
mount(App,document.querySelector("#app"));

我们来看一下实际运行效果如下所示:

思考一下,我们要实现如上的功能应该怎么做呢?你也可以单独打开以上示例:

点击此处

源码实现-3.x

与vue2.x做比较

事实上,vue3.x的实现思想与vue2.x差不多,只不过vue3.x的实现方式有些不同,在vue3.x,把收集依赖的方法称作是副作用effect。vue3.x更像是函数式编程了,每一个功能都是一个函数,比如定义响应式对象,那就是reactive方法,再比如computed,同样的也是computed方法...废话不多说,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reactive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vue3.x的响应式方法,在这里,我们仍然只考虑处理对象。如下:

function reactive(data){
    if(!isObject(data))return;
    //后续代码
}

接下来我们需要使用到es6的proxyAPI,我们需要熟悉这个API的用法,如果不熟悉,请点击此处查看。

我们还是在getter中收集依赖,setter中触发依赖,收集依赖与触发依赖,我们都分别定义为2个方法,即track和trigger方法。如下:

function reactive(data){
    if(!isObject(data))return;
    return new Proxy(data,{
        get(target,key,receiver){
            //反射api
            const ret = Reflect.get(target,key,receiver);
            //收集依赖
            track(target,key);
            return isObject(ret) ? reactive(ret) : ret;
        },
        set(target,key,val,receiver){
            Reflect.set(target,key,val,receiver);
            //触发依赖方法
            trigger(target,key);
            return true;
        },
        deleteProperty(target,key,receiver){
            const ret = Reflect.deleteProperty(target,key,receiver);
            trigger(target,key);
            return ret;
        }
    })
}

track方法

track方法就是用来收集依赖的。我们用es6的weakMap数据结构来存储依赖,然后为了简便化用一个全局变量来表示依赖。如下:

//全局变量表示依赖
let activeEffect;
//存储依赖的数据结构
let targetMap = new WeakMap();
//每一个依赖又是一个map结构,每一个map存储一个副作用函数即effect函数
function track(target,key){
    //拿到依赖
    let depsMap = targetMap.get(target);
    // 如果依赖不存在则初始化
    if(!depsMap)targetMap.set(target,(depsMap = new Map()));
    //拿到具体的依赖,是一个set结构
    let dep = depsMap.get(key);
    if(!dep)depsMap.set(key,(dep = new Set()));
    //如果没有依赖,则存储再set数据结构中
    if(!dep.has(activeEffect))dep.add(activeEffect)
}

收集依赖就这么简单,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涉及到了es6的三种数据结构即WeakMap,Map,Set。下一步我们就来看如何触发依赖。

trigger方法

trigger方法很明显就是拿出所有依赖,每一个依赖就是一个副作用函数,所以直接调用即可。

function trigger(target,key){
    const depsMap = targetMap.get(target);
    //存储依赖的数据结构都拿不到,则代表没有依赖,直接返回
    if(!depsMap)return;
    depsMap.get(key).forEach(effect => effect && effect());
}

接下来,我们来实现一下这个副作用函数,也即effect。

effect方法

副作用函数的作用也很简单,就是执行每一个回调函数。所以该方法有2个参数,第一个是回调函数,第二个则是一个配置对象。如下:

function effect(handler,options = {}){
    const __effect = function(...args){
        activeEffect = __effect;
        return handler(...args);
    }
    //配置对象有一个lazy属性,用于computed计算属性的实现,因为计算属性是懒加载的,也就是延迟执行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一个计算属性的回调函数,则立即执行副作用函数
    if(!options.lazy){
        __effect();
    }
    return __effect;
}

副作用函数就是如此简单的实现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computed的实现。

computed的实现

既然谈到了计算属性,所以我们就定义了一个computed函数。我们来看一下:

function computed(handler){
    // 只考虑函数的情况
    // 延迟计算 const c = computed(() => `${ count.value}!`)
    let _computed;
    //可以看到computed就是一个添加了lazy为true的配置对象的副作用函数
    const run = effect(handler,{ lazy:true });
    _computed = {
        //get 访问器
        get value(){
            return run();
        }
    }
    return _computed;
}

到此为止,vue3.x的响应式算是基本实现了,接下来要实现vue3.x的mount以及compile。还有一点,我们以上只是处理了引用类型的响应式,但实际上vue3.x还提供了一个ref方法用来处理基本类型的响应式。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实现基本类型的响应式。

ref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实现基本类型的响应式呢?试想一下,为什么vue3.x中定义基本类型,如果修改值,需要修改xxx.value来完成。如下:

const count = ref(0);
//修改
count.value = 1;

从以上代码,我们不难得出基本类型的封装原理,实际上就是将基本类型包装成一个对象。因此,我们很快可以写出如下代码:

function ref(target){
    let value = target;
    const obj = {
        get value(){
            //收集依赖
            track(obj,'value');
            return value;
        },
        set value(newValue){
            if(value === newValue)return;
            value = newValue;
            //触发依赖
            trigger(obj,'value');
        }
    }
    return obj;
}

这就是基本类型的响应式实现原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mount方法的实现。

mount方法

mount方法实现挂载,而我们的副作用函数就是在这里执行。它有2个参数,第一个参数即一个vue组件,第二个参数则是挂载的DOM根元素。所以,我们可以很快写出以下代码:

function mount(instance,el){
    effect(function(){
        instance.$data && update(instance,el);
    });
    //setup返回的数据就是实例上的数据
    instance.$data = instance.setup();
    //这里的update实际上就是编译函数
    update(instance,el);
}

这样就是实现了一个简单的挂载,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编译函数的实现。

update编译函数

这里为了简便化,我们实现的编译函数就比较简单,直接就将定义在组件上的render函数给赋值给根元素的innerHTML。如下:

//这是最简单的编译函数
function update(instance,el){
    el.innerHTML = instance.render();
}

如此一来,一个简单的mini-vue3.x就这样实现了,怎么样,不到100行代码就搞定了,还是比较简单的。

详细文档收录网站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