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旅行时,你一定管不住自己的钱包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user-research/474767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旅行时,你一定管不住自己的钱包

2021-06-25
0 评论 18 浏览 0 收藏 15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在旅行中,即使理性告知自己要节约消费,但消费者的手总是「蠢蠢欲动」,这是潜在的消费因子在「作祟」,特定的旅行场景、潜移默化接受的景区高消费观念、心理早已预设的旅行开支等原因,都可能会让消费者不由自主地掏出钱包,为旅途买单。

yWFZlqd5mVI1FQVkeDMn.jpg

便利店中,一罐可乐标价超过5元,肯定会迎来一句“疯了”的咒骂。但如果放在五岳之巅上,游人顶着炎炎烈日,擦着淋漓大汗,忍着身上酸疼,一罐标价20元的冰可乐,却可能会令人大呼过瘾,甚至还有人会说一声:值!

市区里,花费10余元,就能吃一顿普通的快餐,还有挑选口味的余地。而在飞驰的高铁上,动则4、50元的快餐,毫无性价比可言,却依然有人为之买单。

机场里,带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会卖到正常价格的2、3倍,而且品质也参差不齐,很难与正宗二字沾边,却依然每天人流不绝。或许达不到火爆排队的程度,但也远超了很多人眼里“绝不会有人买”的认知。

旅行中,游人如同打开了阀门的堤坝,在短短几天内,花去平时几个月的开支。即使是一些平日里生活节俭的人,在旅行中对金钱的敏感程度,也会或多或少变得迟钝。

我们知道旅行会多花钱,也会为旅行中的花钱多准备一笔款项。但我们奇特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才将这些平日里一定会顿觉所花不值的钱,轻而易举消费一空?

让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分析非理性,看看藏在体内的“消费基因”究竟是如何让你在旅行中掏出更多钱的。

一、稀缺性

越难得到,就越想得到。

越难得到,就越为珍贵。

越难得到,就越值得付出。

旅行中的所见所遇,就拥有这样的稀缺性,让我们愿意为之付出。

《影响力》、《怪诞行为学》等经典书目中,都把稀缺性视为影响人对商品价值判定的重要因素。

同样一件商品,只因它变得更稀缺,就会提高人们对它价值的认知,就会提高人们的购买欲望。

限量款的奢侈品皮包会让人更想拥有,虽然比常规款式昂贵许多,却无法阻挡人们的争抢热情。

游戏王卡片的造价成本极低,但却可以因为部分卡的稀有度,而大幅提高人们对它的价值评估。一张青眼白龙卡片,可以拍出几千万的价格。

YqctyglIh60KbCekMpFz.png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困惑,景区里卖的可乐难道是限量款?机场里劣质的纪念品很稀缺吗?

单纯以商品来看,或许不。

但此时对游人产生影响的,并非是因为商品数量稀少,所创造的绝对稀缺性。而是由于游客个人主观情况,暂时产生的相对稀缺性。

1. 消费场景相对稀缺

旅行只有几天,过后就将回归那平淡而繁忙的生活中。或许此时留下欢笑的地方,今生都再也不会踏足。

有些当地特殊的食物,回去之后,就吃不到了。

有些当地特殊的玩物,回去之后,就无法买到。

离开北京,你再也找不到豆汁喝。

离开天津,你再难品尝到津味素。

正因为过期不候、过境不候,所以才要不留遗憾。

正因为相对稀缺的状态,人们才会产生“多花一些钱,也是值得的”这种感觉。

而且,相对稀缺还会受到信息不对称的严重影响。

机场内某品牌当地食品,如果你知道在淘宝上有同牌同款,且能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购买欲望和愿意花费的金额会立刻大减。

经历丰富的你,看到景区内的一些工艺品,知道它们其实并非当地特产,所以兴趣寥寥。但一些很少出门的朋友,却可能被这种“特产”所吸引,花大价钱去购买。

2. 情绪状态相对稀缺

至于景区内的可乐,但凡涉足过现代社会的人,都知道它并非稀缺产品。

就算加上些定语,炎炎夏日下山顶上的冰可乐,也并不能让其的稀缺性显著提高,因为本质产品实在太过常见。

此时真正的稀缺性并非源自外物,而是源于自身:旅行者那瞬间情绪状态的转瞬即逝。

在暴晒、疲惫、焦渴的时候,一瓶带着气泡的饮料冲入口腔,那冰凉的感觉顺着舌苔流入喉咙,将会带来怎样畅快的舒爽?这种体验,对于旅行者来说,才是真正愿意为之付费的稀缺。

尤其旅行本就是一种付费购买情绪体验的过程,情绪本身才是最有价值的收益。对旅行者而言,捕捉一瞬间的稀缺体验,自然值得付出更多。

那瓶可乐或许溢价,但喝下冰可乐的瞬间却无价。

“挑山工很不容易,所以卖的价格高”当然也是影响你决策的一个因素,但它却不是主因,而只是你用来逆向合理化的工具:让自己为溢价付费的行为变得更合理,从而能毫无负担的遵循真正的想法——为稀缺情绪付费。

二、预设价值观

稀缺性是让你掏出钱的决策因素之一,但让你在看到价格的一刹那没有暴跳如雷、而是瞬间接受,并将此高价列入正常决策因素范围内的,还是那早在旅行之前就已做好的心理建设。

1. 景区就该贵

  • 是什么让你觉得景区物价贵是很合理的?
  • 是挑山工把货品送到山顶的艰辛?
  • 是景区内维护运营成本的高昂?
  • 是一次次旅行耳濡目染后,习惯了景区独有的价格体系?
  • 是去过的朋友提前给你讲述了那边的物价情况?
  • 是看到其他景区天价餐饮被曝光后,产生“我这还算便宜”的一点小幸运?

不论如何,在社会各界信息的综合作用下,景区就该贵、旅行就该贵,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了每个人的基础观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接受能力和最终决策。

天价景区餐饮的曝光热议,虽然是惩治了一些黑心商贩,却也成为了一个高高在上的锚点,把人们对景区物价的既定感受,锚定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有时在景区看到只比市场价贵一半的产品,还会产生便宜的感觉。

要知道,倒退二十年,在旅行的时候,很多旅行景区的物价是很朴素的,有时候一些东西的售价(以农副产品、手工艺品为主),甚至比外界还要便宜很多!

但在网络兴起,以及社会各界的教育下,已经很少再能找到如此质朴的景区物价。小贩认为景区物价就该贵,游客认为景区物价就该贵,所有人都认为景区物价就该贵!

所以,贵也是必然的。

2. 就是要享受

  • 旅行时,你能否接受,为了节省旅费,而每餐只吃泡面馒头?
  • 从北京到成都的旅行,你是否会为了省下机票钱,硬生生坐28个小时的硬座?
  • 酷暑之下,你能否无视女友的撒娇,坚决不给她买溢价几元的冰激凌?
  • 山雨欲来,未曾带伞的你,是否会为了省下20元的伞钱,而甘心浑身湿透?

旅行是来玩儿的,不是来受罪的!

旅行本就是花钱购买体验。过度的节俭,显然与优质的体验相悖。

而且,在旅行前,我们已经为旅行预先设定好了美好的憧憬和畅快的假想。

怀揣着极高的期望值,我们又怎么会因为多花几个钱,而把所有的憧憬葬送?

旅行不是苦行,当我们奔着享受、感受而来时,自然也就预先做好了为之额外付费的心理准备。

三、心理账户

旅行前,我们早就准备下了“一笔钱”,用于途中开销。

这笔钱也许不存在你的微信、支付宝、银行账户里,但却已经在你的心理账户中划分出来,让你在旅行中能小小奢侈一把。

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中,都有很多“账户”,用于管理我们用在不同方面的开支。

租房消费、用餐消费、衣物消费、人情消费等不同的消费,都会被我们下意识划分成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分别计算得失。

这就是理查德·塞勒在201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账户理论。

一些账户看起来是重叠的,但我们会根据自己的侧重而倾倒向某一划分。

比如有的人,自己用餐时,可能超过20块钱的午饭就会觉得高昂。但如果和朋友一起用餐,人均100的消费也觉得很正常。正因为此时的消费已经占用了人情消费账户的配额,而不能单单以用餐消费的账户来计算。

而旅行账户,同样在人的意识中有一个特殊占位。

我们不会拿正常衣食住行的价格,去衡量旅行中的开销。并且由于旅行开支早被我们的潜意识划分出来,它们也不会和正常的衣食住行抢占同一笔预算。

简单来说,就是旅行中花的钱虽然不少,但不会影响我日常的生活,不会让我变得拮据,因为这笔钱本就是独立划分出来的。

关于心理账户所带来的差异,在外出旅行和外出出差的人身上,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外出出差的人虽然心理账户通常也比日常要高,但相比外出旅行时,消费还是会相对节俭。

古代时候,人们对出行的独特心理账户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穷家富路”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即使是穷困的人家,在出门前也会准备好一笔额外的钱,用于行程中的高额开支。

四、沉没成本

用人们旅行时常说的一句话来解释,四个字——来都来了。

为了旅行,已经用掉了休息的时间。

为了抵达,已经花费了不菲的路费。

为了游玩,已经承担了路途的颠簸。

为了观赏,已经忍受了恶劣的天气。

既然已经支出了这么多时间、金钱、精力、情绪,那就把该看的、该吃的、该消费的都消费完吧!要不然岂不是亏了?!

这就是旅行中遇到的沉没成本。

人们在旅行中已经投入了太多,但又不愿意接受、承认自己的亏损,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合理,也为了找寻收回成本的机会,就会在旅行中继续投资,在吃喝玩乐的各种项目上,继续投资自己的金钱、时间、精力。

这就如同被资金池项目套牢的人一样,为了不让之前的投入亏损,为了找寻翻盘的希望,不断往里投钱,很少有人能及时止损。

因而,游客对旅途中昂贵的食物、景点门票、纪念品消费也就保持着相似的状态,持续投入。毕竟——来都来了。

五、写在最后

理性是感性所伪装的外衣,再理性的人,也逃不过感性的支配。即使你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在旅行中花钱如流水,也仍然逃不出花钱买快乐的浪潮。

所以,旅游业注定是挣钱的行业。

#专栏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网络营销人,心理咨询师。擅长消费者行为学、文字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领域。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